《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静待花开

<p class="ql-block">“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p><p class="ql-block">老子在第1章就指出“道”不可道,当然也就“无名”了。“朴”, 喻其品性质朴,就像没有加工过的原木。虽然细微不可见,但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臣服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没有任何力量或者能力使其改变。</span>相反,万物都得受道支配。</p><p class="ql-block">老子这里描写道是一种原始的无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道”是至高无上的,万物归顺,天下和谐太平。</p><p class="ql-block">天地和合交感,阴阳交替,而生自然万物风雨雷电,亦生雨露以滋养大地生灵,圣人效法于道,依道而行,以天地之生雨露以滋润于山川大地,行天地之大德,滋养、恩赐、普惠于民众,民众不用去强制不用命令,就会自然而然的依附归顺,也能够和谐安宁,国泰民安。简言之,即侯王守道则可“无为而治”。“自宾”与“自均”同义对应,都是反映万物之间关系的,“自”即无需干预,“宾”同“相敬如宾”的“宾”。以上,老子通过两个“自”描述了“道”“无为而无不为”的无比威力:“道”无名无形,但在其作用下,万物井然有序,侯王守之则可“无为而治”。</p><p class="ql-block">“始制”与前文“道常”对应,都是名词,“道”“常”都指“道”,“始”“制”都是“制”,即以统治为目的而形成的一整套法令制度。“有名” 即具体的有形的,与前文“无名”对应。整句意思是:法令制度是具体有形的,这些东西都只是形式和名称而已,治理国家不能依赖这些东西,必须知止、有度,不可执着于此,这样才不会陷于困顿。老子反对政令繁苛,主张按“道常”行事。</p><p class="ql-block">正如山谷里的河川,慢慢汇集而流入江海,天下万物无不归于“道”。</p><p class="ql-block">这一章是“道”的赞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