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旧事

Joan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常听外婆回忆她的父亲王笠渔。王家曾世代在京城为官,王笠渔幼年时家道中落,返回原籍安徽黟县。12岁当学徒,白手起家,在江西贵溪从批发黄裱纸开始,后又从事洋货贸易,生意逐步做大,几乎垄断了赣东一带的洋货市场,并担任贵溪县的首届商会会长。当时人称“王公子”,因能力强,又乐于慈善救助,德高望重,在当地颇具影响力,其事迹记载于贵溪县志中。</p><p class="ql-block"> 外婆少年时随父母举家从贵溪搬到北京,住在东郊民巷。外婆因其父思想开明进步,没有緾足,与男孩一样接受教育,在西式学堂上学,曾在齐白石办的美术学院学画,齐白石和徐悲鸿都做过她的老师,她曾藏有齐白石的几幅画,可惜后来在战火中遗失。外婆与外公的婚礼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外婆穿着白色婚纱,外公穿着燕尾服,这在当时都是很新潮的。</p><p class="ql-block"> 外公邵家也是徽商,不仅在很多城市有商铺,还有面粉厂、制糖厂等实业。 在江西赣州有一整条街都是邵家的。 抗战胜利后,外婆随外公从上海到了赣州,外公当时担任国民党军事法庭的法官。他们住在东门井18号,那是邵家的一处老宅,有六进的院子,后面坡上还有一座二层小洋楼和花园。1948年冬,外公的母亲去世后不久,外公去了台湾,从此一家人隔海相望,骨肉分离。</p><p class="ql-block"> 外公去台湾后,刚高中毕业的母亲,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在徽商商会的一所小学教书,挑起了养家糊口的担子。后来江西造纸厂在赣州成立,母亲考取了文员。在造纸厂,与从上海支援内地建设的父亲相识并相恋结婚。</p><p class="ql-block"> 赣州既是外公、外婆分离的地方,又是父亲、母亲相聚初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儿时常听外婆、姑婆、父母、舅舅等长辈们提到赣州,特别是姑婆对赣州更是情有独钟。姑婆是赣州人,原先是外公母亲的丫环,抗战时期随外婆一起去香港后,就一直与外婆在一起生活。姑婆时常与我说起赣州温暖的气候以及种种在赣州的往事。因此,我对赣州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2021年10月,我与先生特意去了一趟赣州,看看这座与我家颇有渊源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皂儿巷的旁边找到了东门井,但并没有找到了18号。年代久远,或许是门牌号已经变更了,也或许是那座宅院已经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旧巷荒残,人事已非。凭吊之余,我和先生都非常感慨。先生遂作五律《过东门井》一诗:</p><p class="ql-block">偶作虔州客,来寻古巷幽。</p><p class="ql-block">琐窗遗别梦,荒宅锁清愁。</p><p class="ql-block">风雨前人事,斜阳老树秋。</p><p class="ql-block">多情唯故燕,犹认旧时楼。</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网上查到2011年赣州市政府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里有“东门井18号”,但是现在我们在东门井只找到“17号”,没有“18号”。我们又在网上查到有报道说“2013年东门井曾经发了一场大火”。难道已经被烧了?还是改了门牌号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门井17号,是个临时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门井8号。</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门井13号。</p> <p class="ql-block">东门井13号的宅院很深,有点符合“六进宅院”的描述。但是“后面坡上还有一座二层小洋楼和花园”就了无踪迹了。</p> <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旧宅院中的悲欢离合,感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p> <p class="ql-block">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