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本人题记</b>:小辰光因欢喜白相橡皮泥和画画,但又特别皮——皮到去南市松雪街做客时主人家马桶打翻。母亲治我的办法:纸笔或橡皮泥(也会是糯米粉团)一塞给我,就安静了。跟母亲一道到铁马路小菜场去。最迷住我的,是菜场外用翠绿树叶枕头包裹着的响板知了和竹质放大尺。</p><p class="ql-block"> 在室内菜场外的水门汀楼梯旁,会有小贩兜售这种画画用的放大尺,如此这般,小人书上的画就可以被放大。这神奇之物真把我迷住了。后来软磨硬泡才买了回家,如此这般画了起来,谁知它很不靠谱,放大了走形得厉害。显然,这次并不成功,何时能画出大大的、跟小人书、香烟牌“一模一样”的画?让我日思夜想。</p><p class="ql-block"> 许多年过去了,为了生存糊口早把画画扔下,再之后离职场江湖已远,跟儿时的喜好却近了。手机、IPAD进入寻常百姓家。一个偶然的触发,使我发现了画画上一种新的表达与材质——手机或IPAD指尖画。最初,只是随手在手机屏幕上涂几笔,那不过是速写或漫画之类的人物、街景,颜色也是单色平涂。</p><p class="ql-block"> 慢慢,小小的手机屏幕就捉襟见肘了,于是换到了IPAD大屏上。开初,是手机上用于“编辑”的七种颜色,随着对像素和高清方面要求的增加,手机已无法支持这些,便换了新的IPAD。由此,用色也从七彩变成了全彩——自然,还是纯手工,用指尖来完成。如果说,七彩画近似于版画、木刻、波普;那么全彩画就似于水彩画、水粉画、油画了。</p><p class="ql-block"> 误打误撞就这么过来了,居然也积攒了几百幅涂鸦之作。</p><p class="ql-block"> 不负苍天不负己,霜鬓方知老已至。将近一个月前,提早做了黄斑前膜、白内障手术。养病期间不宜多用眼睛,不料手痒难耐,又把</p><p class="ql-block"> 六月初以来媒体、自媒体对拙作的那篇报道搬个家,放进美篇里。自然,图片、涂鸦拙作是添了料的。另外,《河滨大楼的花样年华》组画,加了会客厅展示所用的文字说明。</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内行高手赐教,各位同好、</span>新朋老友一哂,谢谢。</p><p class="ql-block"> <b>徐策于香泉书屋</b>,2023.7.2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策用iPad创作的河滨大楼系列作品在河滨会客厅驻场展出</p> <p class="ql-block">徐策生于河滨大楼。照片摄于六十四年前,母与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删节访谈录:徐策谈河滨大楼系列绘画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外滩最美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60年前生于河滨大楼的徐策先生,因撰写以河滨大楼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上海霓虹》《魔都》《春水》三部曲而享誉文坛,退休后他用iPad指尖画的形式,画河滨大楼的沧桑轮廓,画大楼老居民的花样年华,并在社交平台上聚拢了一群大楼老住户。</p> <p class="ql-block">如今,徐策的作品在由河滨大楼居委会改造的“北外滩最美会客厅”——河滨会客厅展出,徐策不禁心潮起伏。</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b>他为“远东第一公寓”立传</b></p> <p class="ql-block">徐策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一级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他曾先后担任《上海电视》、《每周广播电视》等报刊执行副主编、主编。在《收获》、《十月》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冬夜》《有四棵树的秋景》《离婚》《9平方》等,出版多卷本、112万字的长篇小说《上海霓虹》《魔都》《春水》,这个“河滨大楼三部曲”,为素有“远东第一公寓”之称的老公寓立传。</p> <p class="ql-block">徐策创作的长篇小说《上海霓虹》《魔都》《春水》被称为“河滨大楼三部曲”</p> <p class="ql-block">从小喜欢画画的徐策曾被父亲驮着去朵云轩看画,后来在区文化宫学画,许多年过去了,为了生存糊口徐策早就把绘事扔下,但退休后离职场江湖已远,跟他儿时的喜好却近了。</p> <p class="ql-block">近几年,徐策重拾旧好,心系绘画,还专门在iPad上画,虽然他自称是“误打误撞,素人涂鸦而已”,但也已经积累了两三百幅作品。徐策喜欢画这座城市,尤其是他人生之初曾经居住过7年时间、后来又呕心沥血创作过长篇小说三部曲的河滨大楼。</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b>他的河滨大楼画作牵起了很多人的思绪</b></p> <p class="ql-block">河滨大楼位于苏州河畔、虹口、黄浦和静安(原闸北)三区交界的位置,大楼由公和营造所 设计,建成于1930年代,河滨大楼每一层的走廊为全封闭式,长达百米,连接30多家用户,很有神秘感,大楼地下还有个室内泳池。河滨大楼曾是上海建筑体量最大的公寓,因此被誉为“远东第一公寓”。</p> <p class="ql-block"><b>徐策作品 三联画《孤岛时期的河滨大楼》</b></p> <p class="ql-block">近百年来,河滨大楼住户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气质,有人称之为“河滨大楼文化”。</p> <p class="ql-block">因为创作河滨大楼三部曲,徐策对大楼了如指掌,他用iPad画了大楼不同光影和不同年代氛围中的外形轮廓,他还以“河滨大楼的花样年华”为题,为大楼第一代老住户们作画传,牵起了很多人的尘封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社交平台上,徐策写的、画的“河滨大楼”也引发了强烈共鸣,牵起了几代人的“河滨记忆”。许多河滨大楼昔日老住户纷纷在平台上留言互动,讲述各自在河滨大楼里的青春岁月、珍贵记忆;他们还在河滨会客厅组织了一场“情系河滨”的重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徐策创作的“河滨大楼的花样年华”系列作品</b></p> <p class="ql-block">(上图)</p><p class="ql-block">张觉亚、张月昭夫妇(原516室居民1956-1999)和儿子张以晶。张觉亚原任上海工具厂总工程师。张月昭是辛亥革命元老、民国陕西首任都督、解放后陕西省副省长的张凤翙之女,曾任南天潼居委会居民小组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p><p class="ql-block">商旭、魏小云夫妇(原504室)商旭(1921—1984)一九四五年参加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队三五支队,一九四六年入党,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的许多重大战役。魏小云(1919—2007),著名越剧丑角演员,一九五四年入党,在电影《梁祝》《祥林嫂》《追鱼》中扮演角色。</p> <p class="ql-block">陆筱丹,余慧蒨夫妇(原518室1950~1979)和儿子陆禹平。陆筱丹原任上海市政管理局高级工程师,余慧蒨曾任河滨大楼居委会文教主任。</p> <p class="ql-block">史蒂文森、史林若兰夫妇(原632室)史蒂文森先生,前上海电力公司的总工程师。史林若兰原籍中国广东,英国侨民。大楼建筑完成,他们家是第一批入住的。日本人入侵后,史蒂文森被关集中营,日寇败后,史家又回到原来632室居住。史先生1949年去世,史林若兰和女儿女婿一家一直住在河滨大楼。她家是河滨大楼最老的住户。</p> <p class="ql-block">沈被章、王义芳夫妇(原510室)沈被章,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高级工程师。80年代初,调离正泰橡胶厂,主要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交流方面的领导工作。曾任上海投资信托贸易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上海市外经贸委主任,上海国际(美洲)集团公司驻纽约董事长、总裁,和美国中国商会主任等。王义芳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英语文学系,原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行英语翻译,80年代进入旅游局任职,并兼任上海翻译协会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田野、商韵征夫妇(1959年迁入河滨大楼,原214室居民) 田野(1919-2013)于1939年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二师第五支队第二游击大队队长,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卫生局机关党委书记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等职。</p> <p class="ql-block">黄更新、阮正夫妇,住河滨大楼431室,黄更新原任华东电管局行政处处长,享局级离休,阮正原任建工局副局长至离休。</p> <p class="ql-block">连环画非遗传承人罗希贤老师评价徐策的“河滨大楼”系列绘画作品时说,通过对这座“远东第一公寓”老居民的描绘,生动还原再现了一个时代,观者可以从那些鲜活的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像中,去揣摩河浜大楼当年的故事,这和看黑白历史照片是完全不同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b>徐策“河滨大楼的美丽与哀愁”、“河滨大楼的璀璨之夜”系列作品</b></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b>河滨大楼的美丽与沧桑成就了我</b></p> <p class="ql-block">如今,描绘河滨大楼的作品回到河滨会客厅展出,徐策的内心也是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他说,在河滨大楼住过的人都有一种情结,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有“才下眉梢却上心头”的念兹在兹,还有“斜阳脉脉水悠悠”的专注。正是这种情结,让我在写下了“河滨大楼三部曲”后,又用iPad指尖画,画了近30幅以大楼为主题的肖像画、年代画。</p> <p class="ql-block">坐在河滨会客厅里,徐策回忆道,在我还是小屁孩的时候,这里曾是个幼儿园,还记得小时候被送进幼儿园时感觉非常恐怖,阳台上有高高的铁丝网,吃饭时用的是迷彩服军绿色的搪瓷碗,不肯午睡时被老师吓唬得弄假成真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徐策说:“这个美轮美奂的河滨会客厅,是我梦开始的地方,虽然小学一年级之后,我就离开了大楼,但幼童年代我在这栋了不起的大楼里所获得的原初印象和做人道理,既难得又独特,十分珍贵。可以说,这是我精神上喝的第一口奶,成长路上的第一桶金。真心感谢大楼以它的温度、独特、包容、宽广、多样性,以她的美丽与沧桑,滋养、给予我,成全了我。”</p> <p class="ql-block"><b>徐策作品 (七彩IPAD指尖画)</b></p> <p class="ql-block">组画《襄阳公园寻觅旧踪》之一,民国围棋国手顾水如先生,解放后寓居河滨大楼五楼</p> <p class="ql-block">作者:詹皓</p><p class="ql-block">编辑:詹皓</p><p class="ql-block">来源:周到</p><p class="ql-block">视频来源:詹皓、何雯亚</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何雯亚</p><p class="ql-block">除了以上署名的视频图片,河滨大楼摄影:徐策跑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承蒙厚爱支持,本文先后在《今日头条》《上海作家》《上海老底子》《普陀作家》等转载刊登,在此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