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原画风探源之二:贺志伊先生和他的国画

中原画风探源

<p class="ql-block">2004年谢冰毅先生在《中原风--河南山水画名家作品展》序言"猎猎中原风"谈到:"近百年来,中原画家上承宋元之余绪,开时风之先河,代不乏人,叶桐轩、贺志伊、马基光、谢瑞阶诸大师先踵于前。在他们的笔下,有着太行山之巍峨,伏牛山之苍郁,有红旗渠畔人民改天换地的豪情,黄河三门峡工地船工的号子,与神、鬼、人三门以命相搏的气概。时代的烙印深深地印在这些画作上面,古人称杜工部诗为诗史,这些前辈的画作称为"画史"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前天笔者发文《谢瑞阶先生和他的黄河画》,贺屹先生(贺志伊先生儿子)留言板提出以下看法:</p> <p class="ql-block">以下文字及图片,选自贺志伊学生师安衷的一篇回忆录(转载中文字略有删减),师安衷先生早年在开封师范学院 (现河南大学)中文系就读,出于对书画艺术的喜爱有幸与贺志伊老先生成为忘年交,书中提到了贺志伊先生许多不为人知的生平事迹。作为贺志伊先生的学生师安衷、丁云青等,以及在河南工作老同事王威、吴懋祥等都现已去世,贺志伊先生儿子贺屹更提到了现在已经进入抢救性挖掘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为当代中原画风探源之二:贺志伊先生和他的国画。贺志伊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来到河南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工作,作为新中国河南美术事业奠基人之一,为河南美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贡献,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老人家…</p> <p class="ql-block">在师安衷(1945-2016年)对贺志伊先生的回忆录里,我们可以看到:早在1925年贺志伊在京寻师求学期间便与赵望云志同道合成为生死不渝的至交,两人同时考入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齐白石先生授课之余为贺志伊刻制寿山石印…,1938年贺志伊在敦煌结识张大千先生结为知己互赠作品…。在西安他与赵望云一起培养了后来画坛的三位著名画家黄胄、方济众、徐庶之,黄胄参军入伍,走时贺志伊还送了路费…。1950年西安美协成立,贺志伊先生被选为美协常委兼秘书长,组成了一只强大的美术队伍,被艺术界称为“长安画派”,核心人物就是赵望云、贺志伊,他们二人是“长安画派”名符其实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后来由于贺志伊先生受到邀请来到河南从事美术高等教育,任教于多所艺术院校。为河南美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河南期间为郑州中州宾馆、二七纪念堂、人民大会堂河南厅等重要部门绘制了大量巨幅国画。有幸参加了建国十五周年国庆招待会并登上了天安门国庆观礼台…</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看到马岭老师2018年除夕发的一个朋友圈微信,从中也可以看到他对贺志伊老先生的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画坛大家艺苑良师</p><p class="ql-block">﹣忆恩师贺志伊先生</p><p class="ql-block">文/师安衷</p><p class="ql-block">贺志伊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著名的国画大师,他受到艺术界和师生的广泛赞誉。称赞他深厚的艺术功底,严肃的创作态度,敢于创新的求索精神,更称道他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和淡薄名利的高尚人品。</p><p class="ql-block">志在丹青一生从教</p><p class="ql-block">贺志伊,河北省束鹿县(现辛集市)旧城石家庄村人,1906年4月13日生。其父贺念庵是村里的著名秀才,毕业于农业专科学校,学识渊博,略通书画,曾做过教师和实验农场场长。志伊为独子,还有一位和他同年的叔伯兄弟贺篪(字序声),因叔父母早亡也归念庵夫妻收养。念庵夫妇视篪为己出,并常教导志伊要像亲兄弟一样相待,这一点从他们的名字上可以看出来。</p><p class="ql-block">贺志伊名燻,字志伊,"志伊"有两个含义,一是要立志像中国第一名相伊尹建功立业,二是要像伊尹那样具有一技之长以修身立本。燻为埙的异体字。埙和麓皆为古代吹奏乐器,埙为陶制,篪为竹制,两种乐器合奏起来非常和谐动听。《诗经.大雅》曰"如埙如篪",《毛传》解释为"言相和也",《荀子,乐论》曰"场篪翁博",后用来作为兄弟和睦之辞。由此可见念痷先生学识的渊博和道德高尚。</p> <p class="ql-block">贺念庵属小职员,薪水不高,在贤妻蒋氏的辛勤操持下,日子过得差强人意。</p><p class="ql-block">束鹿是我国著名的"绘画之乡",受环境影响,贺志伊自幼就酷爱绘画,没有上过正式的学堂,在本村读了几年私塾,父亲经常要求他背诵古文,练习书法,但他只是痴迷绘画,一本《芥子园画谱》临摹了几十遍,上课时脑子里尽想的是绘画,因多次在课堂偷画同学和私塾先生,常受到先生的斥责,后竟被赶了出来。失学后,在家专心临摹恽南田、蒋南沙、汤雨生等画帖。逢到过年、灯节,找他画灯笼的人很多,往往一画就是几十个,报酬大都是鞭炮、糖果点心之类的,这是他最忙、最愉快的时候,幼小的心灵里立下了当大画家的志向。亲友们见他如此酷爱绘画,12岁时便介绍他到一家石印铺当印画学徒。印画是项十分单调的技术工作,干了几个月便觉无聊,仍白天黑夜偷空画画,常遭到老板的打骂,一年后被辞退,回家又被父亲斥责,受了不小的刺激,倔强的少年贺志伊,决心远离家门,自寻出路。十七岁时他只身一人跑到天津闯荡,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十多天,带的钱花光了,工作仍未着落,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画了一些工笔扇面,央求天津南纸店(即文具店)掛润单(代售),不久居然能够售出,此时画兴大发,拼命画画,每个扇面卖一元,条幅卖两元,每月可收入20余元(当时面粉一元一袋),足以维持个人生活,还有了一定的积蓄。经济上宽裕了,胆子就大了起来,决心投考美术学校,拜名师搞出一番事业。为寻求名师,贺志伊1925年到了北京,地疏人生,为生活,晚上住价格最低的客栈,</p> <p class="ql-block">白天仍奔波街市卖画,一天在前门大街夜市上,不期而遇同乡、同岁的京华美专学生赵望云(原名赵新国,河北省束鹿县周家庄人,1906年8月16日生),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贺年长四个月,赵尊称贺志伊为兄,二人志同道合,从此成为生死不渝的至交。赵介绍贺进入京华美专学习,1926年夏,两人同时考入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赵专攻山水,贺学习花鸟,因贺没有高中文凭,先考的是选科生(旁听),进校一年,各门功课及格后,才转入正科,在校共学了5年。当时国立艺术学院校长先是林风眠,后是徐悲鸿。在林、徐的惨淡经营下,人才云集,名家辈出。贺志伊在这里受到了林风眠、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肖之谦、凌文渊、汤定之</p> <p class="ql-block">等大师的指导。为他以后的绘画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齐白石先生在授课之余还为贺志伊刻制一方寿山石印,至今仍被家人收藏,这方石印也是伴他平生作画用得最多的一方。</p><p class="ql-block">求学时期,生活非常艰苦,为了购买笔墨纸张,他节衣缩食,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饿了买个烧饼啃啃。当时的北京,冬天冷到零下20多度,宿舍里生不起火,几分钟水就结冰。他常常跑到教室里坐在火炉旁画画,一呆就是一天,直到工友锁门时把他赶走。在贺老师的客厅里曾挂过一副格调高雅的荷花,他给我讲过,这是他一位姓白的同学画的,这位同学才华出众,因家里穷,无钱治病,入学两年便病逝了。生活虽苦,学习紧张,他情绪却很好,在这里,他不仅实现了拜名师的愿望,而且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艺友,相互鼓励、切磋画艺,使绘画水平得到突飞猛进地提高。他要好的同学有李苦禅(李英)、王雪涛、赵望云、李智超、李剑晨(李汝哗)、邓钟秀、孙之催、廖伯衍、王志信等,当时的北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下,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师生的思想十分活跃,贺志伊深受影响和启发,他如饥如渴地阅读托尔斯泰、高尔基、莎士比亚、茅盾、鲁迅、沈从文、巴金等的中外名著、在学校里他不仅画技出众,文学修养也是佼佼者,他参加了李苦禅、赵望云在校组织的"吼虹画社",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乘五四运动余波,从美术方面宣传了新思想,向封建愚昧发起了冲击!</p><p class="ql-block">1929年,贺志伊正式毕业。</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中国,民族灾难深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华北地区也一片混乱,为了谋求安身之地,贺志伊先生携家带口辗转于河北各地,先后在定县中学、正定师范、北京蒙藏学校、大同中学、永年中学、沧县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美术至1936年,他所擅长的写意竹、梅、菊、月季、牡丹及八哥、鸡、鸭等,这时已见独到之处。</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经常聚会宣传抗日,支持进步刊物《大公报》,1932年,青年画家张仃(后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就曾多次拜访赵望云和贺志伊,参加他们的抗日聚会,参加聚会的还有"五四"新文化运动闯将北大教授钱玄同等。</p><p class="ql-block">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贺志伊一家四口,逃难向西,路径山西榆次到潼关,后经西安,凤翔到甘肃天水,一路艰辛,不可言状。处于此时此境的贺志伊,深感"抗战救国,匹夫有责",甚至有过"投笔从戒"的想法,然而只是书生意气,娇妻幼子以及年迈双亲的拖累,使他终未能实现。</p><p class="ql-block">从1938年起,在大后方的甘肃省,贺志伊先生的家庭生活稍微安定,又重新开始了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活动。经人约请或介绍,先后在天水甘肃中学、兰州西北中学、西北师范、兰州中学、天水国立五中、女子师范等地从教美术,并且先后举办过六次个人画展,结识了一批同命运的画家和青年艺术爱好者,此时正置张大千在西北、敦煌等地写生,二人一见如故,互赠作品,结为知己,张大千送贺志伊一幅 绘画(花卉),一幅书法,绘画上题“贺兄雅存”,此字画至今被家属保存。</p> <p class="ql-block">一九四四年秋,为避日寇轰炸,赵望云举家也到了甘肃(赵的四子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就出生在甘肃平凉),赵望云和张大千早就相识,此时老友重逢,贺、赵、张朝夕相处,十分投缘。谈国事,论书画,搞展览,同写生,教学生,忙的不亦乐乎,虽漂泊流亡但苦中有乐。由于他们在西北建立了书画"根据地",保持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张大千、徐悲鸿、关山月、叶浅予等著名画家这一时期曾多次到西安、兰州找赵、贺帮助举办画展,弘扬民族文化艺术。</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西安任教的一段时光。抗战后期,赵望云由重庆回到了西北,之前赵应冯玉祥之约去山东泰山和冯朝夕相伴,赋诗作画,抗战开始主编《抗战画报》,后到重庆举办展览,在四川生活了三年。赵望云回到西安后受到当时驻守西安的爱国将领张防的礼遇,并委托赵创建西北中学。张访,字伯英,河南新安县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是国民党元老之一。张是一员儒将,十分喜爱书画和戏剧艺术,他礼贤下士,结交了一大批知名文人,他遵循章太炎的教导,在家乡铁门镇建起了著名的《千唐志斋》,传为书坛佳话。为了培育人才,应民众要求,张邀请社会名流创办了西安西北中学,自任校长。赵接受了张的委托后立即给贺志伊捎信,推荐他到陕西西北中学任教务主任,贺便来到了西安,教书之余协助赵望云编辑进步刊物《雍华》。张将军对贺志伊也相敬如宾,先后购买收藏了他二十余件作品,尽力帮助他解决生活上、工作上的困难,使贺老师在学校安心执教了五年。</p> <p class="ql-block">在西安,他和赵望云一起培养出了后来画坛著名的三位画家,即黄胄、方济众和徐庶之。黄胄姓梁名淦堂,字映斋,河北蠡县人,少年时在体育比赛中获得过一面写着"炎黄之胄"的锦旗,后取其中"黄胄"二字作笔名。自幼喜欢绘画,八岁随父母去山西,初中二年级时在国民军中当团副的父亲突然去世,家中生计艰难,只好辍学赴陕西投靠大姑父,在西安过了一段漂泊的生活。1943年冬,赵望云和贺志伊等筹办了一次非常著名的《赵关张画展》(即赵望云、关山月、张振铎)黄胄去看后,顿生倾慕,便缠着母亲要去拜师学画,后经豫剧名家樊粹庭介绍,从赵望云学画,当时赵高兴地对贺志伊说:"今天遇到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画得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我从不收学生,今天破例收他为徒。"后来赵望云又收了方濟众和徐庶之,都挤住在赵家,师生学友之间亲如一家。贺赵住得很近,二人经常在一起切磋画艺,三位弟子每天看赵望云和贺志伊作画,从中领悟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和笔墨技法,贺志伊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弟子,毫不保留地教授他们。当时王震的部队已在新疆驻扎,赵与贺志伊商量后,决定让黄胄参军到部队去锻炼发展,走时贺志伊还送了路费,备加鼓励。后来黄胄在北京,方济众在西安,徐庶之在新疆都成了全国著名画家。三弟子都学到了赵、贺的基本技法且有所发展,黄胄才华横溢,见长人物、山水、动物及花卉;方济众融进了没骨画法及一些现代技法,风格朴实粗犷;徐庶之善画西域塞外风情。他们三人侧重表现西北的自然风光,山水人情,在中国画坛标新立异,影响巨大。</p> <p class="ql-block">三个徒弟都亲切称赵望云为爹爹,称贺志伊为伯伯,徐庶之曾对我和赵振川说:"贺伯伯是爹爹(指赵望云)生死与共的同窗好友,也是我们尊敬的长辈,我们跟他学习花鸟,对画好山水中的树木、花草,提高山水画的表现力很有用,黄胄花鸟画的好,就得益于贺伯伯的指导"。</p><p class="ql-block">在西安,贺志伊也经受了一次生死严峻考验。1949年春,赵望云突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原因说起来十分离奇。原来赵在重庆举办《西北河西写生》展览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画展期间,冯玉祥等国民党及爱国人士、共产党人士郭沫若、老舍、田汉、阳翰笙、茅盾、王昆仑等社会知名人士都到会参观,周总理听说后来也亲临画展并选购了一副《相马图》,赵感激知音之遇,又赠送一幅给周恩来作为纪念,周恩来将画交给延安党中央,布置在招待室,后来挂到毛主席居住的窑洞里,胡宗南进犯延安时,毛主席从容坚持到最后撤退,连墙上的画都未去掉,敌人发现了,拿回来作为赵私通共产党"匪首"的罪证,贺也受到株连,被敌人叫去审问。赵望云被囚70余天,贺志伊心急如焚,奔走号呼组织各方人士营救,后经我党地下工作者和国民党爱国人士张治中、陶峙岳的担保救助,于西安解放前一星期,赵才获得了释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贺志伊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千万民众欢迎亲人解放军进城,并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革命工作。一九五零年西安市美协成立,贺被选为美协常委兼秘书长,出席了西安市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西安是西北的文化中心,当时著名画家留在西安的有袁白涛,蔡鹤洲、蔡鹤汀、康师尧等。解放后又来了石鲁、李梓盛、刘旷、何海霞、罗铭等,加上他们的无数学生,组成了一支强大的美术队伍,核心人物就是赵望云、贺志伊,被艺术界称为"长安画派",赵望云和贺志伊是名符其实的奠基者。这时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尤其缺少大学师资,贺毅然报名应招,由于父母年迈多病,远离故乡,交通不便,自己又是独子,贺志伊便萌发了离家乡近点找工作的想法,刚好平原师范学院(现河南师范大学)招聘教师,贺志伊决定前往。1951年携家眷东迁河南新乡,在学院任讲师兼教务科长,从此落脚河南,开始了"第二故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新乡离老家束鹿较近,贺先生经常回乡探望父母,寄钱赡养,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贺念庵于1960年逝世,享年80岁。父亲去世后,他把母亲蒋氏接到身旁,母亲1962年去世,安葬于陕县观音堂。1955年贺志伊调往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中文系任讲师;1956年,郑州艺术学院成立,又调往该校。1957年5月在一次教育会议上贺志伊因许多学校任意停开美术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结果被戴白帽子,多次批斗最后侥幸定为严重右倾分子,</p> <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被下放到陕县师范"锻炼",他在西安棉纺厂工作的长子贺岱也受到株连。贺老师全家迁到陕县观音堂后,他一人带着次子贺屹住在距观音堂镇七、八里外的师范学校里,师母席锦则带着三个幼儿和贺母蒋氏五口人挤在镇小学一间不足十平方的钟楼里(镇小学位于观音堂的一座旧寺院里),苦不堪言。当时正值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贺老师已年过50,仍和师生们一块到40多里外的山上去砍荆条,担矿石,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主动接受所谓的"改造"。每当回首这段往事,贺老师总是笑谈观音堂"三大好处"和自己的"三大收获":"观音堂山好、空气好、人好"、"在观音堂四年一是身体练好了,二是与农民的感情近了,三是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这一时期,他也创作了不少生产劳动和农村题材的作品。在他的一幅代表作品《白菜萝卜》(1959年作)中欣然题诗一首"昨日园中菜,今晨壁上菘,你说是画家,标准一老农",表达了画家当时的心情和处境。在陕县师范贺老师结识了青年职工张海信,张拜贺为师学习国画,在生活上给贺老师很大帮助,感激之余,贺送张很多画。多年后,贺老师曾托我两次给张捎信,感谢张在困难时给他的帮助,张海信在贺老师的指导下苦练绘画,后来也成了河南著名画家,其绘画风格极似贺老师。</p> (此段文字是应贺屹先生要求笔者补加)下面这幅作品就是贺志伊先生送给张海信(1938-2002年)的一幅作品,他们既是师生,也是忘年交,充满了师生情谊的一张画,贺志伊先生题字在先,学生张海信题字在后,在一张画中前后间隔12年,如今师生都已成了故人,其师生情仍让人潸然泪下。 <p class="ql-block">1962年8月贺老师调入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艺术系任讲师,举家搬往开封。在开封的12年,是他艺术上臻于成熟、创作上攀登高峰的时期。一面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工作,一面致力于花鸟和山水画技法的研究,频繁作画,深入生活,走向社会。</p><p class="ql-block">1964年,贺志伊先生在郑州为中州宾馆作画,精心创作了大幅国画《和平之春》、《梅喜图》等,同年,为了迎接建国十五周年,又前往北京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的装饰布置工作,创作了多幅国画。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但当年的作品仍被完好的保存着,供来宾观赏。在京工作期间,贺志伊先生有幸参加了建国十五周年国庆招待会和国庆观礼,这是人民给他的荣誉,也是他终生引以自豪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贺志伊先生在潜心钻研花鸟画的同时也大胆进行了山水画技法的探索和尝试,他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受到了同行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赏,素有"花卉山水"之称。1965年他的代表作《万山深处水运忙》就以其画法独特,技法新颖,而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并于同年发表在《人民画报》第九期上。文革前,他在兰州时的老学生李云山(1919年一,字宇涵,河北磁县人。自幼学习绘画,师从贺志伊,1960年拜李苦禅为师,为入室弟子。甘肃省著名画家,甘肃书画研究院顾问)曾在兰州为他举办过多次画展,因此,李保存了贺老师一九五九年以前的大量作品。</p><p class="ql-block">1966年5月,贺志伊先生又第二次赴郑州为中州宾馆作画,正当他以其纯熟的画技,全身心地投入创作研究的时候,XX开始了,一时间,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被打入冷宫,花鸟画遭遇更惨,画家也因此被迫"失业"。整整五年,画案空空,画笔入库,没完没了的运动又…</p> <p class="ql-block">1971年,当画家看到虽经政治动乱,但中国花鸟、山水画仍不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时,要求他动笔作画、登门求教的人也愈来愈多,他又从重新拿起了画笔,开始了新的创作活动。然而癌症恶魔也正向他悄悄袭来。</p><p class="ql-block">贺老师曾对我谈起他发现自己患癌症的离奇故事:1972年夏,省文联、美协组织老画家出去创作写生,当时定了二个地方:一是三门峡,一是林县红旗渠。贺老师过去曾下放在三门峡附近的观音堂,经常去三门峡写生,这次他想换个新地方,便选择了红旗渠。同去的还有著名画家王威、吴懋祥,王威和贺住一个房间。一天又外出上山写生,贺老师因身体不适,请假在招待所休息,大家走后,他一个人坐不住,便顺着县城的路溜达,无意中走近路旁的林县人民医院,看到旁边还多挂了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中国科学院林县食道癌研究防治中心",他心头一震,突然想起在郑州中州宾馆吃米饭时被噎的情景,便走进去要求检查一下,经食道拉管检查后,发现已是食道喷门癌晚期,需要马上手术!于是省里派车把贺老师送回开封,取了日常的衣物,又火速赶往林县作了切除手术。</p><p class="ql-block">1973年,我在河南日报工作,曾专程去开封看望贺老师,当时他的病情有所发展,癌细胞已扩散,身体消瘦吃东西难以下咽,但他见到我就立刻精神焕发,像换了个人似的,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往事,一直谈到天黑,贺老师不让走,非要请我吃饭,他嫌家里人多、吃不好,拉着我到豆芽街,跑了几家饭店都不理想,一直走到鼓楼一家清真饭店,买了一斤羊肉饺子。贺老师吃得很慢,每吃一口,都要喝一口饺子汤,才能咽下,我心里非常难受,眼泪不停往下掉,贺老师却谈笑风生,一直</p> <p class="ql-block">聊到夜里10点,我几次催贺老师回家休息才罢,从饭店出来,我雇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把贺老师送到家,才回到驻地,谁知这次见面竟成了永诀!</p><p class="ql-block">1974年9月29日凌晨3时,由于病情恶化,医治无效,贺志伊先生在开封去世,时年68岁。</p><p class="ql-block">1974年10月7日,河南大学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他去世后,家人根据他生前愿望,于1984 年 9 月 29 日逝世十周年时,将他的骨灰洒入了伴他一生的母亲河﹣黄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