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参观《中华熊猫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江堰中华大熊猫苑(又名熊猫乐园),位于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石桥村,距市区18公里,北邻道教圣地青城山,南邻川西街子古镇,紧邻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区域,拥有适宜大熊猫生活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都江堰基地由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援建,占地面积760亩,建筑面积约12542平方米,该基地是以大熊猫公众教育,研学体验,旅游观光及大熊猫科研保护为一体的专业机构。园区内竹林婆娑,绿树成荫,步入其中顿觉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这次旅程的最后一站--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是我国四川省都江堰市的5“A”级风景区,土地面积约有一千万亩。进了古城的大门,就是一个闹市区,它位于风景区和街道的中间,是进入景区的必经之路。穿过古城,我们就来到都江堰风景区,门口分别有两条龙。一条龙是红色的,而另一条是黄色的。它们的身上都粘满了龙鳞,龙鳞是用纸剪成的,上面写满了人们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原来是一座早在公元前256年修建的年代最早、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由于当时岷江水患,庄稼年年欠收,为了解决百姓的困苦生活,当时蜀郡郡守李冰带领助手们考察三年,制定了一套科学又独特的治水方案,在岷江上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宝瓶口、鱼嘴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当时开凿宝瓶口是为了分流受玉垒山阻挡的岷江水造成的洪灾,通过宝瓶口将江水引流到东岸的成都平原。由于当时huo药还没有发明,开凿宝瓶口时难度最大,李冰和工匠们运用热胀冷缩原理,先用火烧山石再浇以冷水使其爆裂的方式开凿玉垒山,因为山口的形状酷似瓶口而取名为“宝瓶口”。 因为岷江地势东高西低,很难将岷江水分流引入位于东岸的宝瓶口,李冰又带领工匠们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出山口弯道处利用江心原来就有的沙洲筑起了一道分水堰,形状酷似鱼的嘴巴,被称做“鱼嘴”。为了防止堰体被湍急的江水冲跨,人们用当地盛产的慈竹编成一个个大竹笼,把鹅卵石装进去,然后垒成堤。鱼嘴建成后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了外江和内江两部分,外江用于排洪,内江的水则流往成都平原。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要道,内江河床低、江面窄,而外江河床高、江面宽,枯水季节、洪水季节,通过调节河床高低来调整流入内江的水量。流入内江的水是用来灌溉的,用来灌溉的水需要控制水量,为进一步分流洪水,李冰带领人们 在鱼嘴分水堰处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飞沙堰。飞沙堰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泄洪,飞沙堰坝高出内江河床约2米,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飞沙堰会自动垮塌,让江水回归岷江正流。第二个作用是排沙,经过鱼嘴的排沙作用后,流入内江的水中仍会有一定量的沙石,飞沙堰利用堰前弯道的惯性离心力将沙石从堰口抛入外江,保持内江水流的畅通。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有了它,才有了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的川行诗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静静地凝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边留下美丽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p> <p class="ql-block">完美结束了六天四川之行,祖国的山河壮美、秀丽、大气磅礴、巍峨雄壮尽收眼底,收获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