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2年六一儿童节前后,《大江东去——前线话剧团文集》正式印刷出版了。战友伟华主编向我征稿,并把我写的回忆短文精心编校,终于使我今生第一次拥有了铅字印刷编印成书在册的文字《当兵小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话剧协会致《大江东去》编委会函</span>~</p><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编委会:</p><p class="ql-block">你们寄来的《大江东去﹣﹣前线话剧团文集》收到了,谢谢你们为本书的撰写与编纂所花费的巨大气力。</p><p class="ql-block">前线话剧团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辉煌艺术成就和巨大社会影响的军队文艺团体,为我国的话剧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军队和地方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值得永远铭记的品牌。你们通过编辑这部大书,集合起众多在贵团工作过的或与之相关的人士,积极地参加回忆和写作,从而及时、有效地留下了前线话剧团从诞生以来的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到火热沸腾的和平年代的极其丰富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经验。这些堪称经岁月积淀下来的、具有档案性质的文献,作为经历者的见证和书写,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于中国话剧协会及所有全国的话剧院团,也都有着悉心珍藏的必要,有着学习与借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特向本书各位主编、顾问及全体参与撰写、编辑文稿的全体同志,表达我们由衷的谢意和祝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话剧协会2022年10月26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兵小记》编在目录中第五章流金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7年7月参加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时长城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江东去》</b>——<i>前线话剧团文集</i></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流金生涯5~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当兵小记</b></p><p class="ql-block">我是1973年1月入伍的,之前,我是老三届知青,在农村插队落户四年当农民。听说解放军文工团在全国招兵,就前往投考,在当时卫岗大院巨大雪松掩映着的医务室隔壁宿舍,当着王林佳副队长和赵乃秋夫妇和其他军人的面,我把初中学生时爱好的唱歌跳舞把式全使出来,又把临时由乔奇老师辅导的诗朗诵现演一遍,想不到我被前线话剧团(当时名称叫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话剧队)录取了。其实我的被录取,真正是不太可能的,原属我党高级干部的我父亲因为历史上两次被捕坐国民党牢房,1972年文革时已经被打倒关押之后正在受政治审查,据说父亲所属单位造反派出具了一个给我的政审材料证明,上面写着毛主席的语录,说我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不知道前线的领导们是排除了怎样的困难压力才接收我的,或许可能是我在农村山岭树丛边深邃静谧的夜色中,望着一颗闪烁即逝的流星发誓:“我要当兵”!这个祈愿显灵,而那些接纳我的王林佳副团长与前线首长们,一定是现世的菩萨天使,他们逆流操作改变了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与所有的文艺新兵一样,经过短期的下连队生活,体验到了夜间紧急集合徒步到天明的折磨拉练,还学习了拆解手枪和打靶,居然我还得到手枪打靶五发46环的成绩。</p><p class="ql-block">1973年,话剧队排练《淮海大战》,我的角色是充当支前民工,头扎白手巾,身着补丁村姑装,肩挑着扁担,从一边的条幕穿过舞台,急速奔跑着到另一边条幕下场,舞台上灯光昏暗,音乐轰鸣,飞机大炮炸响,我曾经的四年农民生涯,在这一刻得到充分的本色体现。以跑群众角色,开始了我的前线话剧团的七年半战士生活。</p><p class="ql-block">记得淮海大战的导演漠雁,他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他把他的强烈的爱憎传染灌输给了全剧组的演员,他一边指挥着一众“共军和国军”,在方寸舞台上冲撞厮杀,一边严厉的教练指导我们这些不久前的学生,工人,农民,连队战士快速进化成为舞台上的共军与国军。很快,我也有幸成长为《淮海大战》中的支前民工郝站长,在幕布拉开后,一步跳上碾盘,对着车拉肩扛的民工队员大喊“都报报吧”。让我们大家既爱戴敬仰又畏惧的漠雁导演,后来还担任了前线话剧团的团长。</p><p class="ql-block">一年后,1974年,前线话剧团排演刘川编剧的《第二个春天》。我们剧组到上海体验生活,参观舰艇,瞻仰一大会址,团里宣布我演女主角刘芝茵。导演李洛平。李导演手把手教我走台步,教我对台词,有饰演政委的老演员刘鸿声、程建勋默默的支持,有饰演厂长的郭明亮严格的教评,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排演,去到江苏无锡、安徽琅琊山浙江金华等地各部队演出。李洛平导演是73年二次入伍,他头发斑白,背微弯,说话慢条细语,和蔼可亲。他不仅仅培养指导我们怎样表演,他还关心和爱护我的心理成长,一次过年吃年夜饭聚餐,在张志副大队长家一棵大树后排的食堂里,战友们欢聚畅饮,李导演对我说:“我观察你许久,为什么大家都很欢畅投入,唯独你一个人,始终是冷静的呢?”他指出的,正是我当时的状态,也是我有时排戏中的缺点。他看过我自幼至插队落户的相册,更了解我的过往,李导演喜欢摄影,我现有的照片,其中就有他亲自拍摄和洗晒的。记得我在排练中因不能达到要求而闹情绪,李导演仍旧耐心地对我辅导,年长的李洛平导演给我父亲般的感受,转业许多年后,我曾经梦见过李导演,他在一个有着鲜花与孔雀的地方向我微笑。他是我永远感激与不会忘记的人。</p><p class="ql-block">印象深刻的还有每次演出都忙前忙后的团干事何椿年,他除了当演员,还负责全团的对外接洽和收尾工作,平时要是想请假打报告,就要找队长桂步云了。桂队长出演过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阿飞,他却一点都没有摆老资格的架子,桂队长好像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火。与电影《芳华》里人物剧情大不同,我在《前话》遇到的全是高水平的好人。</p><p class="ql-block">至今记得舞台工作队音效王德璋、老王干瘦,戴深度眼镜,他同沈雪夜控制录音机掌控舞台的音响效果,他俩总是坐在舞台前排的一侧条幕后面,从头到尾忙碌不停。记得灯光许世璋,大家叫他许大炮,干起活来说话声音响亮,有一次在无锡演出,因食物中毒,他同许多剧组同仁拉肚子却还在坚持装台,记得盛夏天他光着膀子,裤腰带上插着一叠草纸,工作中随时准备着紧急应对。他生活中喜欢收集各种小玩意儿,他的宿舍里堆满了奇奇怪怪的物品,记得战友杨屹看中了他的一个特色花瓶,好不容易才讨要到,拿回去养花。</p><p class="ql-block">从男生宿舍到女生宿舍,当中隔着两排不大的房子和草地,记得那是服装组和绘景组,主管服装的大块头许德贵师傅,管理着一个个大木头箱子,里面全是各色服装,每次演出之前,他都领着几个演员负责把各色服装清理到位,我演出穿的海军制服,都是许师傅亲手测量裁剪缝制的。晴天时,走路经过绘景组的小屋,经常会见到原文兵、原伟华父子二人,把五颜六色的布景铺在绿草坪上,拿着长柄刷子涂画线条颜料,原师傅圆圆的脸,矮小的个头,带领着笑眯眯的伟华,无语的绘制出逼真的大树和楼房。还有化妆组的王友石与王波父女俩,开演前几分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刻,我演刘芝茵,是王师傅领着我去烫头发,修理了我的发际线。我演郝站长的短发发型头套也是王师傅自己做的。对了,演我父亲的张仲英前辈教我化妆,还替我化过眼眉呢。记得我们演出结束,总是演员们和舞台工作队大伙儿一块儿拆台装车,等我们跳上大蓬军车,最后一个推上车挡板,插好挂钩插销的,印象里总是演国军官兵的李克立,何亚军,还有刘顺奎他们几个人。</p><p class="ql-block">王林佳副团长导演过小戏《宋大娘》,我饰演胖大嫂。我喜欢听王副团长给我们做报告,他常常用许多排比句,讲话热烈有激情,他对我们严厉但更多的是爱护。我们这一批“工农兵学”战士,都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成长起来的。</p><p class="ql-block">现卫岗大院最长寿的前线话剧人老牟克,也曾经导演过我们小戏,我饰演八十岁的老大娘,剧名忘记了,只记得看到比我年龄大的饰演小战士的史履春扑过来叫我奶奶,我总想笑场。还有王群也导演过我们批四人帮的时事活报剧,好像我在其中还有个劈叉的动作造型,这个可要归功于每天带领我们练功做形体训练的吕培庆,弹指一挥间,这些都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我一个从未受过表演专业训练的插队知青,在前线话剧团首长、导演、前辈老演员、和战友们的教导培育帮助下,经过七年多的话剧表演学习与实践,成长为一个演员,基本完成了组织交付的各项演出任务。在前线话剧团,在卫岗,度过了我最阳光,最朝气,最滋润,最幸运的一段青春年华。感恩前线话剧团!三座门内雪松挺拔,簇簇桂花,排排翘檐,碧瓦平房,亲切熟悉的战友们身影,是我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后记:</b></p><p class="ql-block">21/7/18/周日多云12~18*</p><p class="ql-block">半夜两三点不睡觉,一觉睡醒,已经是早上八点了,忽然想起来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梦,梦境却忘记了,我命令自己赶快回想,一定要想起来,果然,我想起是在操场,有队伍操练,我忽然看见三位军人首长站在那里,微笑地看着我,健壮整洁,和蔼安详,当中的那位,是王林佳团长,我冲上前与他们握手,王团长张开双臂,我的头靠在他的胸前,紧紧拥抱,我们久别重逢,满心欢喜,那一刻短暂却良久,世界寂静,内心充满温暖幸福。顿悟:他们虽然在天上,却知道我的今天,我仍旧是他们的兵!</p><p class="ql-block"> 感谢上苍,让我和王团长在梦中相会,我感激他们仍然在给予我接纳赞许勉励。终使我感到有幸和无愧为他的部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以下系《大江东去》编外补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和王林佳副团长及女战友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右至左: 前排,杨屹(俊花)、武苏兰、王团、贾敏、房新华、潘淑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排,颜正安、我、吕怀涛、吴晓晖、向幼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排,王兰、徐晓霞、石新质、辛莉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杨国梁、张杰、吕培庆、丁瑞德和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还在《于无声处》《红旗飘飘》《霓虹灯下的哨兵》剧中担任了角色,参排《城下城》等剧目。1976年,话剧团迎来了二次入伍重返前线话剧团的前辈陶玉玲老师,她参演话剧《第二个春天》饰演主角刘芝茵,领导分配我做场记。我参加了《第二个春天》剧本修改小组。记得一段日子里,每天同作者刘川老师,还有王林佳副团长、李洛平导演、演员刘鸿声、张仲英、张立法、郭明亮、程建勋、干事何椿年、孟庆超一起开会,讨论研究改剧本。地点在团部会议室里,我负责作记录,最后由我把会议记录修改意见综合整理后汇集完整剧本,再誊写在有方格子的信纸上,插几张印蓝纸抄写一式多份提交。再由谁刻了蜡纸用团部唯一一台油印机滚筒蘸油墨印刷分发。后来前线话剧团参演的《第二个春天》就是参用的这个修改版剧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与陶玉玲老师,后排是《大江东去》主编原伟华,当年伟华在舞台工作队舞美组。</span></p> <p class="ql-block">剧照1974年《第二个春天》我饰演刘芝茵,程建勋饰演冯涛,张仲英饰演刘自强,汪洪源饰演老工人,工人张安利,饰演海军:李天民、党胜利、范秉瑞、乔福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话剧《第二个春天》导演李洛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在无锡炮九师演出。当中坐着的是《第二个春天》作者刘川,他身旁石新质(饰演芝茵母B)右一邵德荣(军区宣传部),右三房新华(饰演妹妹刘芝华),我身边徐晓霞(后成功饰演电影邓颖超角色特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话剧《第二个春天》作者刘川</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笔名黎弘、杜若。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1939年考入成都西北电影制片厂。历任重庆中华剧艺社、新中国剧社演员,苏北、苏南军区文工团创作员,第三野战军解放剧院编剧,前线话剧团编剧,南京军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喜期》《我要做人民的好儿子》《海岸线》《桥》《青春之歌》《烈火红心》《灵魂的代价》,评论《第四种剧本》等。话剧剧本《第二个春天》获文化部及解放军总政治部优秀创作奖,《生者与死者》《红旗飘飘》分获解放军总政治部优秀创作奖。获中国话剧研究会金狮荣誉最高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7年前线话剧团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演员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话剧《宋大娘》导演王林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林佳副团长,1929年11月出生,山东即墨人,汉族,文艺五级,中共党员,全国著名话剧演员、导演。国家首批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少年时参加儿童团,任儿童团长。1944年担任本地区地下交通员。1945年4月于王圈区区政府任通讯员;1946年入伍,任武工队员、战士、班长、排长。参加过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立功受奖多次。1949年4月入党。1950年任64师文工队员、副分队长。1953年调入华东解放军艺术剧院任演员。1955年前线话剧团成立后历任演员、演员队队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队话剧队队长、前线话剧团副团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话剧《淮海大战》导演漠雁</b></p> <p class="ql-block">话剧《淮海大战》海报,参加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剧作家、导演</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漠雁</b><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5~2009.3.27)原名奕为伦,笔名韧风。山东福山(今烟台)人。剧作家、导演。1942年参加八路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军区国防剧团演员、编辑,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戏剧教员、戏剧队长、文工团副团长,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员、队长、团长,军区文化部专业作家。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诗《白衣战士》,剧本《邯郸起义》《三班长》,《瞎老妈》(合作)、《霓虹灯下的哨兵》(合作)、《城下城》(合作)等。话剧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获1964年文化部优秀话剧奖,剧本《城下城》获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剧本创作奖,《淮海大战》《宋指导员日记》《故乡情》均获解放军优秀剧本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参演拥军爱民小戏的</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导演老牟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参演的活报剧的</span><b style="font-size:20px;">导演王群</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馥荔嫂子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王群导演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著名导演,专业技术三级、文职1级(将军),中国戏剧家协会、电视家协会会员,曾先后4次荣立个人二等功、7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国家一级导演</p><p class="ql-block">祖籍山东掖县,1945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0年考入哈尔滨话剧院儿童剧团;1964年9月入伍。从艺60年,他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戏剧事业。 1960年,年仅15岁的王群考入哈尔滨话剧院儿童剧团,1964年9月,王群入伍来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在那里,他历任学员、演员、导演、编导室副主任等职。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业务能力突出,先后在电影、话剧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导演的《征婚启事》在庆祝建国40周年全军文艺调演中获导演二等奖、全国歌剧观摩优秀导演奖;导演的《故乡情》在全军第三届文艺演出中获优秀导演奖;他自导、自演的小品《她、他、她》在全国喜剧小品“三鱼杯”电视邀请赛中获优秀导演奖。他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得到观众和专家们的广泛赞誉。</p><p class="ql-block">在自卫还击战期间,他主动请战要求赴前线慰问演出。他冒着生命危险创作出《当有的同志》、《军号声声》等作品,他善于写通讯报道,曾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前线文艺》、《光明日报》、《南京日报》、江苏省电台等各种媒体发表。他是当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优秀的青年演员、编剧、导演,其突出的工作业绩为前线话剧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1989年12月,王群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大专进修班学习深造。毕业后调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后整编调整到北京军区政治工作部战友文工团任导演、编导室副主任、主任等职。期间,他导演的一大批作品屡获各类大奖。其代表作品大型话剧《郝家村的故事》获全军第六届文艺会演导演一等奖;电视剧《拥抱太阳》获首届全国残疾人电视剧评奖银奖;大型音乐话剧《这里通向天堂》、《芦花白.木棉红》分获全军新剧目优秀导演奖、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优秀导演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为庆祝香港、澳门回归,他导演的大型京剧《香江泪》、《妈阁紫烟》不仅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还分获全军新剧目优秀导演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总政治部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戏剧曹禺奖等多个奖项;他导演的现代京剧《红沙河》荣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现代戏一等奖和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p><p class="ql-block">他曾多次担任总政《双拥晚会》《中央军委慰问驻京老干部晚会》的小品统筹和导演工作;数次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曲苑杂坛》、《周末喜相逢》等多个电视栏目的小品创作和导演工作,其中小品《不见不散》曾获得“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观众评选一等奖。他还曾担任过中国文联文化艺术界“百花迎春春节大联欢”的策划导演工作。</p><p class="ql-block">王群涉猎广泛,在执导话剧的同时,他还曾策划导演过歌舞专题晚会《士兵的旋律》;导演过中宣部《百部爱国影视演唱会》和《乔羽作品音乐会》;导演过音乐剧《玫瑰之约》《青春如歌》;广播剧《非常情怀》;短剧《空中奇兵》《我能读懂你》;小品《真情 30秒》《天长地久》《笑一笑》《新龟兔赛跑》《守岁大观园》《不了情》等等,这些作品均在全国、全军各类赛事中获得大奖。</p> <p class="ql-block">我参演话剧《红旗飘飘》剧照。</p><p class="ql-block">导演:李洛平,王林佳</p> <p class="ql-block">《红旗飘飘》与《淮海大战》《城下城》等四个剧目同时参加了1977年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并与参演战友们受到华国锋、李先念、邓小平等时任国家领导人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无锡演出余暇休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线三团快乐劳动日:挖红薯。我在左边后排最高处,在我与战友吴晓晖的身后正低头看红薯的是我的大哥安民。大哥安民和我前后脚入伍,我们曾经一起下连队拉练,一起出操体训,一起同台排练演出。前排中间捧红薯向后望者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span></p> <p class="ql-block">安民大哥个高挺拔,面貌有点儿像八一厂演员李炎,嗓音洪亮,语音标准,唱歌倍儿棒。1970年高中二年级毕业被发配到吉林蛟河插队落户,当农民车把式终日浑身都是马牛味。因表现好,被推荐到吉林自来水公司丰满水电站机修厂当工人不久,被派出差南京又机缘巧合被介绍安排到卫岗投考前线话剧团,由王林佳,吴斌,朱伯东,张立法,李宝贵等人监考,1972年底大哥被录取,先我参军加入了话剧团。在话剧团大哥安民为人低调,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帮厨种菜,脏活累活抢着干,最受炊事班主厨老单师傅及其徒弟们欢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江东去,百舸争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芳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南京卫岗55号三座门。前线话剧团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左图:我回到当年插队落户的地方看望三十年前的房东乡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右图:我17~18岁插队落户时的当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3~1998北美旅行、探亲、工作考察。</span></p> <p class="ql-block">1994年参访以色列,该日与考察团一起受到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5~2012法国欧洲考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6月12日我与安民大哥两兄妹陪同91岁母亲在去北京的高铁上巧遇前话战友前辈陶玉玲老师。有缘人总能不期而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朝</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28, 128, 128);">谨以此书敬献给我亲爱的妈妈爸爸和敬爱的王林佳副团长、李洛平导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