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伊始,为装扮茶室,让自己看起来也像是半个文化人(俗称装十三😅),于是到处淘东兰的旧书物。如今已金盆洗手,本不想再晒这些装扮茶室用的东东,奈何飞哥以美食为饵,诱我再晒一次。那这最后一晒,就晒关于东兰中草医药的旧物吧。</p><p class="ql-block"> 粗略浏览了淘到的旧书物,我个人理解,中草医药其实是指两部分。一为中草药,是物;另为中草医,是人。不管是中草医还是中草药,于东兰,都是历史悠久,极富传承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东兰的中草医</b></p><p class="ql-block"> 东兰的中草医传承极广,且多为家传。除了会运用中草药进行医治,还经常用刺、刮、割、炙、烧、浴、按摩等手法医治疾病,收到药物所不能及的疗效。如小儿发烧,现在还常有老人用银手镯刮治退烧;酸痛发痧,也常有用桐油和瓷匙刮痧治疗。如此等等。</p><p class="ql-block"> 1939年以前,东兰只有中草医,没有西医西药。东兰最早有记载的中草医,是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县籍武篆人莫君隽私费到广东肇庆府学中医返里行医,并传给子孙莫让才、莫必达等。民国12年,有江西游医万国卿到县开设"江西中药房",其徒弟韦振先、黄景山续设"成善药房"。1930年,红七军在武篆巴学村设临时后方医院,壮族草医谭介新以中草药治疗伤病员,特务连连长李天佑、副官处军需周华彪都曾从前线转到该医院治疗。后医院随军北上。民国21年,县设中医务所。民国28年撤销中医务所,改设县中医所,东兰县始有西医西药,6名医务人员均为外省逃难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世纪60年代中医笔记)</span></p> <p class="ql-block"> 在东兰,从事中草医(壮医)的人数众多。1966年全县进行中草医药、民族医药普查,对有名望的79名中草医人员造册登记,并安排到区、乡卫生所工作。而民间赤脚医生和草医更多,有的只专注于某些领域如骨伤等,有的只为自己家人或亲友看病,所以这一群体人数没有被统计下来。以往也鲜有人关注这一群体,直到近年网络迅速发展,人们才偶尔了解。比如78岁怒生二胎的兰木乡老草医黄生尤,105岁仍然帮邻里看病的三石镇传奇老中医韦廷宣……</p><p class="ql-block"> 东兰中草医也颇具影响力。解放后,响应全国中草药献方献药运动的号召,东兰县发动献方献药共3775例,1959年组织中草医人员编写出版《东兰药物集》、《东兰群方锦集》,为中草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作出贡献。东兰中草医韦炳智先生以山歌形式编写和出版《民间医药秘诀》。而如今,全国名中医黄鼎坚教授(东兰人)更是将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东兰的中草药</b></p><p class="ql-block"> 得益于东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东兰县境中草药源丰富。民国17年,植物学家秦仁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曾到东兰等地进行植物调查,采集大量植物标本,发现很多过去在科学上未曾记录过的新分类群。1959年,为编写《东兰药物志》,全县共采集到药用植物标本六百多种,实际编写入册的就有506种。据统计,目前全县境内已发现药用植物共760多种。</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东兰大力推动中草药发展。50年代后期,全县征用456亩土地种植中草药,各卫生院设中草药加工厂,利用中草药配制药品,解决药品供应不足的困难。如治火烫的两面针结晶粉、地枸、黄连膏;治胃肠炎的三叶合剂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2年东兰中药材收购价格表)</span></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国营东兰制药厂筹建。根据县境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东兰制药厂以提取县境内药用植物有效成份为主,外购西药原料为补,中西药生产相结合。该厂生产的抗震颤性麻痹药﹣﹣魁星楼牌左旋多巴,1981年获广西新工业产品百花奖,1983年获广西优质产品奖。1999年,东兰制药厂改制组建广西河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现河丰药业公司拥有69个国药准字号药品批文,36个品规进入全国医保目录。</p><p class="ql-block"> 为支持药厂发展,解决制药原料供应,东兰县推广岩黄莲、穿心莲等各类中药材种植,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62万亩,正在打造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世纪80年代初东兰制药厂在《贵州日报》上的广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东兰中草医药使用典例</b></p><p class="ql-block"> 东兰中草医药使用典例历史记载较少,淘到的资料记载只有几例:</p><p class="ql-block"> 《东兰药物志》记载,1901年间,东兰县三石巴木村群众感染着一种黄热病,病情很严重,已死亡了不少人。经过中草医药力量的抢救,疾病终于被控制和消灭。1942年,长乐牙满村也曾感染一种急病,其中有一家八口人,一天内就死亡了数人,后来也通过中草医药救治,成功控制和扑灭。</p><p class="ql-block"> 1960年6月《右江日报》记载,东兰县三石公社为了确保劳动大军身体健康,针对夏季流行病采取了积极措施,在几个重点大队和纳腊水库工地设立了五个疗养院,抽调了二十八名民间草医到各院工作。同时,还积极上山找药材,共找了四千多斤药材制成药品,给病人服用,取得很大效果。</p> <p class="ql-block"> 历史记载少,并不能遮掩东兰中草医药的光芒。近年来,东兰县对中草医药发展更为重视,目前东兰各医院已开设30多种中医壮医特殊治疗技术和三个全国名老中医工作站,拥有“针灸科”、“壮医学科”两个自治区级重点扶持建设专科,同时,东兰全力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致力于打造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兰中草医药这颗明珠,一定愈加璀璨夺目。</p> <p class="ql-block"> (后记:翻阅这些旧书物时,想起两件趣事。有次陪朋友去看老草医,诊疗结束后,老草医突然对我说:“我看你蛮有缘分的,以后就来跟我学草医吧。〞吓得我赶紧落荒而逃,从此再也不敢去他那里。还有次跟团游少林寺,脱团自逛,遇一大师独自练字,逐讨墨宝。大师看我两眼,闲聊几句,赐墨宝后说:“我看你很有佛缘”。当时就很想说:“我是酒肉穿肠过时,佛祖才在心中留”。</p><p class="ql-block"> 既然这么有医缘和佛缘,那就找个周末,坐在大师的墨宝下,趁狗肉未上桌,先煮点铁皮石斛茶解酒,还可以翻翻《东兰药物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兰药物志》记载:石斛,兰科,多年生之草本植物…全草供药用,我县各地高山有生产。效用:治阳萎,盗汗,及热性病之口渴等。</p><p class="ql-block"> 这个……TMD之前是谁告诉我,铁皮石斛是用来解酒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