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和书屋

泡一壶阳光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5日,湛蓝的晴空下,洁白的云朵亲昵地牵着凉爽的风,漫天追逐嬉戏,时而聚拢,时而扩散,时而静止,时而奔跑,时而趴在树梢,时而卧在房顶。似乎,它们也想沾染一些商河县沙河镇棘城中街村“商河县树理书屋”里“文学照亮人生”活动的喜气。</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独具民族特色的二层小楼,灰砖砌成的院墙,镶嵌着黄色老式院门,“《万松浦》杂志读者俱乐部 ”和“沙河镇小学生研学俱乐部”分挂两旁。这是王树理先生创办的集收藏、讲学、交流、评刊、荐稿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收藏室,室内藏书三万多册,是树理先生一生的积累。创办书屋,是树理先生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向祖辈几代人惊天的告白。树理先生年近八十,眼睛里满是喜悦。微胖的体型挺直的脊背,笑容掩盖了岁月的印痕。</p><p class="ql-block">江南雨巷一样的小院里,人头攒动,井然有序。人们一步一举目,一步一感慨。廊檐、门窗纯木雕花,颇有皇家书院气派。在这水泥钢筋林立的凡尘世间,“树理书屋”简直是一阙唯美的诗行,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格外惊艳。</p><p class="ql-block">历时两年多,曾经破旧不堪的老屋成为记忆。这座狭窄的小院,有树理老人童年的苦难与欢乐,每次提及,他总是满含深情地久久回忆。在那饥不饱腹的艰苦年代里,他的母亲拉扯着四个孩子,还坚持让孩子读书,这份执着深重的爱与宽广的胸襟,足以穿越时空,成为“树理书屋”像大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巨大力量。电光石火,白驹过隙,都不是空白,而是静待花开的岁月。一代慈母育贤臣,一身书香亮人生。</p><p class="ql-block">推开雕花木门,来者都安安静静地赏阅,偶尔轻声细语分享心中的浪花。在这难得的心灵与精神的加油站,我的眼睛也迷失了,看到哪一本都想捧读,双手无能为力,眼睛也不知道搁置在哪处。</p><p class="ql-block">一排排书架,满满当当,整整齐齐,楼上楼下,驻足多久,都不想离去,这是文学爱好者的伊甸园,难怪孙甲春老师辞去威海之旅,也不误“树理书屋”之行。其实他早已知晓,这里已是天涯,何必再奔赴迢迢千里。树理先生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集,还有老先生亲自手抄《聊斋志异》《文心雕龙 》,不说字迹工整,刚劲有力,单说那一笔一划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就足以令观者汗颜。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又有几人能够在时光流转、朱颜苍老、青丝成雪之时,能够有如此成就?陡然间,我忽然有一些不经意的触动,也催生了一些打算。我知道这种头脑发热的感觉,可以维持秒针的一百八十次旋转。</p><p class="ql-block">树理先生一步一停留,一排书架一讲解。或许是军人出身之故,他的声音浑厚有力,响亮清晰,像是在呼唤沙漠中迷途的路人。树理先生出生于一九五一年,历经时代的惊涛骇浪,他的思想是一艘划过时代的巨轮,他小心谨慎地驾驶着,驶进诗歌、小说、散文,把充满哲理的思辨和睿智的从容,以神采飞扬的方式运送给一代又一代。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世外高人谈心。此时此刻,我觉得聆听一位高人教诲,比读一本好书收获更多。生命如斯,书香陪伴才是永恒。“读书,一定要读书。”他反复强调着这句百听不厌的话,似乎是在自言自语,似乎是在开光一些像我这样愚笨的脑袋瓜子。他在书架间徜徉,就像流动的阳光,即使遇到荒芜的沙滩,也愿意植草十年,换一季春意盎然。</p><p class="ql-block">王树理先生说:“读书可以治聋、治哑,也可以治愚。”他列举了自己身边的例子,令听者无不动容。他的亲身感悟与汉代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异曲同工。细细品味,我才真正顿悟了读书的妙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书山有路勤为径”等熟读成诵的名言都是“劝君读书长精神”,那仅仅是停留在自读浅悟的层面,从来未曾像今天这样掀开我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p><p class="ql-block">进门的书架上,王氏家谱按时间有序摆放。俗话说,国家有历史,地方有方志,家中有族谱。家谱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训,起着塑造人格精神的作用。我没有拿起来看,只是注意到一个和树理老先生模样相仿的女子,手持相机、录像机,拍照片、录视频两不耽误的同时,端茶倒水,照顾客人面面俱到。整整一个上午,话语不多的她,跑前跑后,忙碌不止。长长的马尾辫听话地伏在双肩背后,随着脚步的匆忙来回律动,像春风拂动的柳条。这老黄牛一样踏实做事的身影,胜过千言万语,或许这就是良好家风的传承。</p><p class="ql-block">自2023年4月12日“树理书屋”揭牌仪式之日起,周边多个县市的文学爱好者像蜂群找到了巨大的花园一样纷至沓来。尤其是来自庆云的文友们,每个人都对树理先生怀着特别的亲近感,言语中充满感激与敬重。一位有机会发言的女士双手紧握话筒,神情专注地望着树理先生,一字一句地讲述着奶奶挂在嘴边的老书记的故事。树理先生曾在任庆云县委书记五年半的时间里,彻底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状况,至今庆云县的经济依然在老书记擘画的蓝图下,生机勃勃地快速发展。说到动情处,她眉头不由自主地隆起了一座小山,声音有点儿颤抖,急促的呼吸刺激着话筒——在那种打浅井是咸水,打深井还是咸水的盐碱地,祖祖辈辈饮水难如登天。齁咸齁咸的地下水,连牲畜都不喝,洗完晾干的衣服上都会有一道道的碱嘎巴。人们心目中依赖的老书记不负众望,排除万难,修水库,挖管道,把水龙头接到锅台上,彻底结束了吃水难的问题。鉴于此事,当年记者的《访贫札记》与树理先生的《砭石除我疾》同登《大众日报》,把一个心系一方百姓的父母官的心摆到了阳光下。</p><p class="ql-block">聆听着女子至真至诚、言近旨远的话语,我忽然想起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p><p class="ql-block">王树理先生是一个让一方百姓感动的好官,是一个让人喜爱的知名学者。他学问深厚,思想深邃,流淌的墨水里藏着现代、当代历史的印迹。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人老心不老,依然情牵社会,心系百姓。他举合家之力,回乡创办书屋,就是为了这份永远不了的情。他说:“现在是一个文学读者越来越少的局面,手机快餐挤占了实体文学的阅读。我快八十岁了,不能负于时代,要以夸父逐日的精神追逐时代,融会贯通的方式理解时代,愚公移山的信念创作好的作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托举起年轻一代。我每天睁开眼睛,就努力给自己打火,直到打着为止。”</p><p class="ql-block">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先生在家人陪伴下,开车一天跑了九个学校,为师生捐赠图书,鼓励阅读。省作协刘玉栋主席说:“今年高考庆云县出了一个清华一个北大,王树理先生得知消息的时候,给他打电话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还准备赠送每个孩子一部《辞海》。”树理老先生随即郑重承诺:商河、庆云、乐陵、惠民、阳信、济阳、德州七个县市的学子都在内,举座哗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文学》刘玉栋主编又爆料树理老先生其实很抠门,他俩的忘年之交已有多年,面对刘主编的约稿,老先生坦然拒绝。对此,老先生笑曰:“我怕自己写不好,影响读者。”《淮南子》有云:“泰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自然如是,人亦如是。越是学富五车的人,越觉得学无止境;越博学多识的人,越谦逊。</p><p class="ql-block">在当前这个时代,老先生为官与做人的素养与学养,均堪称楷模,而且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一腔火焰亮八方,一座书屋万年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