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这是我做人恪守的准则。因此,只要是人品才华出众或给过自己光亮与温暖的人,不论是谁,我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内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曾先后以拙劣的文字回顾了与丁君,缘君,中君等人的交流与互动,当然也情不自禁流露过对他们的敬佩或感激之意。虽然我的涂鸦,一如本人籍籍无名,黯淡无光,毫无份量,一文不值,但我心自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或许是这几位身份比较特殊吧,这也就难免会招致质疑之声,以为我有夸大其词,言过其实之嫌,甚而竟至于认为我“醉翁之意不在酒”,剑走偏锋,自甘下作,有什么不良动机或不可告人的企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这种嫌疑也正是本人一直视为禁脔而忌讳、戒惧且力求规避之所在。不为别的,因为他关系到个人的“字”(不敢说“文”)格与骨格。所以,每当发乎于心而欲形之于文时,我总是要求自己尽量把握分寸,控制尺度,以避免滥用那些溢美敏感之词。让人反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是尽管一再注意,仍难免会遭不虞之隙。比如,不久前因有感于中君的辛苦付出与为人作嫁,我以《品文的获与惑》为题,写了自己对其作品的一点印象以及在品赏其作品时的一点困惑。虽词不达意、言不及义,但好歹亦算有感而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从没想过这样做有什么不妥,更没想到这样一篇小文竟会引起他人猜疑。因为从中君作品的内容来说,几乎展示都是别人的作品与精华,而真正能反映自己才情的作品则寥寥无几。因而纵然是给人贴金,也贴不到中君的脸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我叙述的文字来看,我只对其作品中诸位老师与同学的诗文词赋表示了赞赏,而对中君本人的文才学问未赞一词,甚至连我最为叹赏且最能彰显其才学的中君本人为近百名同学和历任校长所作的藏头诗与篏名诗等也只字未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没想到的是,一段时间后,我却从评论区看到这样一则评论:“老师在给主持人摇旗呐喊吗?是否觉得这得与失有点不值?”而更没想到的是给我留评的竟是我敬重的一位明星级老师。这位老师的人品学识自不待言,不信你看看她所在的圈子,可谓是赞声一片,享誉多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虽说这位老师的诤言有些尖锐,但我并不介意。相反,我要特别感谢她的真诚与直率,说实话,而今的人们,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平台上,确实已经很难能听到如此宝贵的真实声音了。而且老师并无恶意,只不过是要给我一个善意的提醒。这一点,恐怕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做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同时我也要告诉老师:您误会我了,也可以说是小瞧我了。因为我,虽然没有您的才华与声誉,但也绝不至于堕落且沦落到要靠讨好别人来过日子的地步,更何况您这里所说的那“得”与“失”,只要仔细想想其实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得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换而言之,我们到美篇来,不是,起码不全是为了出出风头、蹭蹭流量、获些点赞、得个布条,而是为了寻找一方平台,一种寄托,一份快乐,一段友情。因为前者虽能满足人的一时虚荣,却并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实惠,“得”又何喜?“失”又何伤?所以,要论得失,不说也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且,就算这一“得”一“失”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不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一味只靠抬轿子吹喇叭、摇尾乞怜、献媚邀宠能够得到自己的目的吗?这也太过离谱、太异想天开了吧?人家栏目的主持毕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如果都这么好糊弄好哄骗,那也太拿村长不当干部了吧?况且,据我了解,多数主持很少有时间亲自阅稿审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妨再进一步假设一下——栏目的主持们也都参与审稿,而且能给俺红布条的都吃这一套,喜欢被人戴高帽。那么,目前我所加入的圈子不下五十,平时涉足的话题少说也占四分之一,以前多得就更不用说了。而每个话题栏目一般都有两三个管理人员,这也就意味着,为了得到红布条,我需要打点亦即讨好的起码也得有三十位以上。我就是精力再充沛,能顾得过来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