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命题素养化,一线老师的教学当何去何从?

启智星教学评一体化服务

自2022年发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来,<b><font color="#39b54a">考试命题越来越偏素养化、情境化。</font></b>纵览2023年中考语文命题,核心素养导向的命题设计各地区均有体现。<div><br>观察和分析了这些素养化、情境化命题的规划和设计,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逆向设计,反思我们的教学应该何去何从。<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要情境任务,不是不要双基</font></b></div><br>2023年的中考命题,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仍然是各地语文命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是,<b><font color="#39b54a">考查双基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font></b>不再是传统的根据拼音写汉字、判断字形正误、简单解释词语等方式,而是<b><font color="#39b54a">将汉字的音、形、义的积累和应用放在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中。</font></b><br><br><ul><li>以宁波市2023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为例,第一部分创设了学校开展“寻踪美丽宁波领略甬城文化”研学活动的情境,其中的第一站为“甬之湖寻山水之诗”。</li></ul><br><br>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6分)<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初至茂屿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沈九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天 ▲ 悬孤屿, 海日东南引万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div>【注释】①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②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div><div><br>(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本诗首联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结合画线句和颔联加以分析。(3分)<br><br>(2)你认为诗中空缺处应填“萧索”还是“浩渺”?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3分)<br><br>宁波的命题,在字音、字形、字义的考查方面,体现了综合性,关注到了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1)题中“重”字读音的判断,需要联系诗句的上下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才能完成。(2)题中“萧索”与“浩渺”的辨析,同样离不开语言的情境。<br><br>这一命题的设计,是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学业质量的要求高度一致的。即:在社会生活中能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的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能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br><br><ul><li>绍兴市2023年的中考语文命题,无疑也是贴合了这一标准设计的,运用“地方·名字”“文学·名字”的情境,除考察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还渗透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li></ul><b><br>活动一:地方·名字</b><br><br>1.绍兴地名有文化</div> <b>活动二:文学·名字</b><div><br><div><b>2.文学作品中的名字往往含有作者的匠心。选出以下解读合理的一项。( )(3分)</b></div><div><b><br></b>A.《西游记》中“鹰愁涧”“乌鸡国”“盘丝洞”等地名,暗示了这些地方妖怪的原形。</div><div><br>B.《红岩》中市委将刊物定名为“挺进报”,展现了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斗争精神。</div><div><br>C.《骆驼祥子》中刘四车厂名“人和”,表明刘四本性善良,希望人心归向、上下团结。</div><div><br>D.《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等人名,肯定了读书人努力求取功名的远大理想。</div><div><br><b>3.以下作品任选其一,从主要人物的角度再拟一个书名并结合作品内容简要阐释。(5分)</b></div><div><br>A.《西游记》孙悟空 B.《水浒传》宋江 C.《平凡的世界》孙少安<br></div></div><div><br></div><div>核心素养不是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不要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双基积累,更加侧重双基的综合运用。这也和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相一致,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在语言运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br><br><b><font color="#39b54a">这就提醒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双基,运用双基解决问题。</font></b>我们知道,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离不开情境,离开了情境死记硬背的词语是“死的知识”,而核心素养导向需要“活的知识”。无论是语文学习任务群,还是目前广泛倡导的大单元,都主张大情境。<b><font color="#39b54a">这里的情境,可以是日常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文学体验的情境。</font></b><br><br><ul><li>2023年的重庆市中考语文命题,在实用类文本的材料阅读中,巧妙借助文学体验情境,实现了项目化学习的效果。整个阅读材料由三则组成:</li></ul>【材料一】呈现了实现有效沟通需要注意三个策略。<br>【材料二】介绍了沟通漏斗的概念。<br>【材料三】有效沟通大纲</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改编自罗颖、桑国元、石玉娟编著的《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div><br><br>“有效沟通大纲”的设计非常巧妙,既整合了所有材料内容的阅读,又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还能考查学生的思维与认知发展水平。<br><br><b>20.下面是小渝和妈妈的一段对话。请你根据这段对话,结合材料一、三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给小渝提出三条建议,以帮助小渝更好地与妈妈沟通。(5分)</b><div><b><br></b>妈妈:上了高中,你不能再参加绘画培训了。<br>小渝:我要参加,我喜欢绘画!<br>妈妈:绘画培训会影响学习!<br>小渝:不,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br><br>20题的情境创设,将有效沟通大纲转化为新一轮实践,但如果没有三份材料的支撑,这个问题就变成了道德与法治题。三份阅读材料缺一不可,缺少了材料作为情境,最后的问题解决也就缺少了有效的语言支架和铺垫。<br><br>可以看到,整个命题从“具体——抽象——具体”,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同时,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中包含情感与价值观念,又与具体的语文方法相结合,语言的梳理和运用贯穿了始终,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要综合运用,不是不要底线</font></b></div><br>在真实的情境创设中,跨学科情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跨学科学习”也是新课程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跨学科情境”并不是漫无边际的,也不能偏离语言运用这个基础。否则,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有可能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让部分同学产生畏惧心理。<br><br>以陕西省2023中考语文诗歌《观沧海》阅读题为例:<br><br><b>20.《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2分)</b><br><br>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br><br><br>这个题目的设计有“跨学科”综合应用的导向,整体思路是好的,可以体现音乐与文学在表现上互通性,可以上升到更为抽象的大概念,如语言、情感、主题之间的联系的层面。这一情境的创设不是陌生的,和部编版语文教材九下第四单元“谈文论艺”有一定的关联。但这个命题缺少帮助学生完成的支架,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了解传统乐器。如果不了解传统乐器的学生无法完成此题,此题的设计就偏离了语文素养考查的根本。<br><br><ul><li>武威市2023中考语文,实用类阅读材料为《行道树的选择标准》,其14题的设计同样有“跨学科”综合应用的导向。</li></ul><b>14.结合本文及日常生活,你认为下面哪种树最适合做兰州的行道树?为什么?(3分)</b><br><br>A.国槐 B.凤凰木 C.广玉兰<br><br><br>这个命题中的阅读材料,起到了帮助学生完成该题的支架作用。同时,在题干下方,还有三种树木的资料卡片,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资料。前面的11题要求学生用图表梳理“行道树的选择标准”,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铺垫,让整个命题的情境和任务具有了整体性。总之,这个问题既有开放性,又有为开放问题解决提供的支架,较好地体现了考察语文素养的导向。<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要开放问题,不是不要标准</font></b></div><br>开放性的问题是核心素养命题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开放性的问题不仅需要好的支架,也需要好的评价,如何测评开放性问题是老师们遇到的另一难题。这一问题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有提示:要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简单结构作答和复杂结构作答实行分级赋分。<br><br>这一评分标准和SOLO分类理论较为一致,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据了解,浙江省中考命题专家组已将SOLO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学科特征的SOLO评分拟制流程。<br><br><ul><li>以2023年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li></ul><br>第二大题,设计了班级开展“鲲鹏”主题毕业文化衫设计活动,提供了一篇名为《解鹏记》的阅读材料。<br><br>在【梳理探究】部分,先是要求学生(1)根据积累,完成有关“鲲鹏”内容的梳理。包括关于“鲲鹏”的诗文名句填空,以及成语的积累。最后(2)回顾活动过程,综合对《鲲鹏记》和表格内容的理解,阐述设计“鲲鹏”主题文化衫活动的价值。<br><br>关于阐述设计“鲲鹏”主题文化衫活动的价值的开放性问题,评分标准给出了分层赋分的建议:<br><br><b>第一层:</b>能结合文中鲲鹏的具体形象,联系表格内容,理解“鲲鹏”丰富的文化意蕴;关联设计过程,明确活动价值。<br><br><b>第二层:</b>能结合文中的鲲鹏形象,联系表格内容,理解“鲲鹏”的文化意蕴;关联设计过程,明确活动价值。<br><br><b>第三层:</b>能结合文中的鲲鹏形象或联系表格内容,发现“鲲鹏”的文化现象;关联活动背景,指出活动价值。<br><br><b>第四层:</b>能联系文中的鲲鹏形象或表格内容,指出活动意图。<br><br>SOLO分类理论同样可以前置到学习目标的设计中,更能体现核心素养目标的综合性,将过去割裂的三维目标整合起来,照应“三要六不”的原则,在情境任务中积累和运用双基解决问题,在促进学习的分层评价标准中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将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可见的学习过程和结果。<br><br>素养导向的中考语文命题,体现了考教同频。需要注意的是:<br><br><b>★要情境任务,不是不要双基。</b>这就提示一线教师要结合双基设计适切的情境和任务,部编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br><br><b>★要综合应用,不是不要底线。</b>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涉及跨学科综合应用时,要把语言运用作为基础,贯穿解决问题的始终。</div><div><br><b>★要开放问题,不是不要标准。</b>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评伴始终,为开放性问题提供嵌入的过程性评价,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支架和标准。<br><br>总而言之,立足双基运用的学科实践,渗透价值观念的情境任务,体现跨学科融合的高通路迁移,融入问题解决的支架创设,基于开放性命题的可见性结果评价,为一线教师开展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教学明确了方向和路径。</div> ▍来源:万唯中考<br>▍编辑:启智星运营组<br>▍免责声明: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情境

命题

语文

素养

鲲鹏

中考

双基

设计

学生

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