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5-山峪(末篇)

鲁-盧

<h1>  山村的制高点是围子岭,因山顶有一座石头围子而得名。据传说起初是为躲避匪患而建,后来在八路军的组织领导下进行了扩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推算其修建时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近百年历史。</h1><p class="ql-block"><br></p> <h1>  围子岭海拔432米,地面高度207米,石围子东西长130多米(170步),南北宽接近20米(24步),举手测石墙最高处3米多。</h1><p class="ql-block"><br></p> <h1>  围墙西南角有一缺口,是进出围子的唯一一个门,门外对着山脊,沿山脊而下转弯就是长尾(yi)巴岭的最高点。</h1> <h1>因年久失修,有几段围墙已经坍塌。</h1> <h1>  围墙内侧有台阶,外墙垂直,适合防卫,四周山坡陡峭,易守难攻。</h1> <b>往上冲!</b> <b>有点晕!</b> <h1>  站在围子顶上看三峪,一片森林模样。自东往西从三峪、二峪到大峪、紫草峪连成一片,以长尾巴岭上的小道为界,形成了占地面积两千多亩的山林。之所以长得这样好,与当年封山育林打下的基础有关。</h1> <h1>  航拍视频《<b>山林</b>》,配《航拍中国》主题曲,一个“啊”字成就了一部作品。</h1> <b>毛姑山</b> <h1>  山村的南、北、西三个方向与邻村都是近距离,只有东面、东北面有空间。毛姑山是村东北角的界山,公社时期与文祖公社搭界。</h1> <h1>  这座小山也是一座孤山,早先这里有座姑子庵,地图上有该地名。毛姑的故事在山附近的村庄有传说,在卢张村没有金牛山出名。</h1> <h1>山上的鱼鳞坑。</h1> <h1>山前山后(-90°h500m照片)</h1> <h1>济莱高铁穿山而过。</h1> <h1>  山下有座石屋,历经六十年风雨依然保持完好状态。石屋的外部和内部都是天圆地方形状,全部用石头砌成,无柱无梁,顶部培土密封保温。</h1> <h1>  石屋有一个门口(1560*660)三个小窗口(350*350)。</h1> <h1>  墙角从离地600mm的高度开始起坡,边墙起坡高度为1000mm,相贯线圆滑过渡,这在以毛石为建材的施工中处置的相当不错。</h1> <h1>  仰视屋顶收口居中(φ600),两块石板封口。抬头往上看,这就是一个穹顶,大型穹顶建筑的缩小版,区别在于大型穹顶有拱梁,石屋没有拱梁。</h1> <h1>  为测量石屋尺寸我二次(第一次只拍摄没测量)去毛姑山,画了一张纵向剖面示意图便于标注尺寸。石屋占地5.66*5.66=32㎡,屋内地面3.5*3.5=12.25㎡,屋内净高3m,一人高的地方直径3m。边墙厚度1m,墙角厚度最大1.5m。</h1> <h1>  在围子顶下面不远处有一个顶部坍塌的小石屋,这是一个实景的横向剖面,内部结构比我画的图更直观。</h1> <h1>  毛姑山石屋的面积在方圆百里之内是最大的。据说当年发现20公里外蒲皇村的山岭上有一个很大的石屋,去步量了尺寸做参考,开始在毛姑山盖石屋,等打完基础后发现特大,怀疑尺寸有误,又二次去步量,结论是步量无误,打基础时把人家的外形尺寸当作净里尺寸,整整大了一圈,不知道是说错了还是听错了,那个年代也没有图纸。此时返工重来会造成浪费,继续施工有收不了口的风险。当时我爷爷已年近花甲,他和另一位瓦匠(按辈分我叫他老爷爷)决定将错就错继续施工,在生产队部分石匠的配合下,完成了这一村级重大工程,创造了一个新纪录。</h1> <h1>  毛姑山这片地是离村庄最远的地方,3.5公里的山路最少需要走一个小时,为节省时间和体力,来这里种地时中午需要有专人送饭。早晨出工时指定一人,上午十一点以后开始敛活饭,十一点半出发,十二点半能吃上饭。夏天大太阳下的中午头难熬得很,刮风下雨也没有个遮挡的地方。石屋的建成,给社员们带来了各种方便,午饭在这里吃,午休纳凉,遮风避雨,那时候这里就是毛姑山的活动中心。<br>  一个石屋子记载着祖孙三代的经历。有一年(1967?)父亲在这里为生产队看羊卧地(把羊群圈在地里过夜,羊粪肥地),住在石屋里。下午放学后哥哥带我来玩,晚上吃了用新鲜黄豆、绿豆、地瓜煮的豆子饭,然后跑到毛姑山边上去看电灯。东边是埠村煤矿二号井,在东王黑村附近,居高临下,直线距离四公里(在地图上测量)外的电灯一直眨巴眼,第一次看到电灯很兴奋,一晚上去看了好几次,其实跑八里地来这里玩的真实目的是看电灯,在石屋子住上一晚也值了。见到电灯的十四年以后(1981)山村才通了电,那时我已离开老家四年。<br>  盖石屋的年代在1964(1965?)年,其它山上的小石屋都已坍塌,只有毛姑山的石屋还在发挥作用,可见我爷爷的质量把控能力。以后继续培土维护,存续百年应该没有问题。</h1> <h1>  在地图上有名子的金牛山、毛姑山(姑子庵)、围子岭都已作了介绍,还有几个地名值得一提。</h1><h1> 这条山沟叫紫草峪,是人民公社时期最早封山育林的区域,有专人“看坡”,禁止在里边割草、摘酸枣。小时候和看坡人捉迷藏,想方设法进去而又不让其逮住,留下好多趣味故事。</h1> <h1>  村庄对面最近的地方叫东坡,这里有我家的自留地,旁边是一片苹果园,生产队里每年都分两次苹果,初秋分红玉、金帅等品种,深秋分青香蕉、印度等品种便于冬储。每当吃到苹果的时候,真是有点社会主义优越感,这种感觉非常短暂,苹果的香甜很快就被热地瓜味道屏蔽掉了。</h1> <h1>苹果园已不复存在,变成了核桃园。</h1> <h1>  杨家峪位于三峪以北,去往毛姑山的必经之路。照片前景是杨家峪,中景能看到三峪里面的几条山沟,远景右侧远方是孟张村,远景左边是石屋村,以前要翻过围子岭到北石屋村走亲戚。</h1> <h1>  经过45年的改革开放,老家确实发生了变化,但仍处于未开发状态,目前除传统种植及几户小规模禽类养殖外,没有其他项目,有必要进行经济开发可行性研究</h1> <h1>  这是我在通用地图上标识的地名及交通线路,可见地理优势比较明显。<br><b>1、交通便捷。</b>处于济南中心(济南站)半径40公里范围内,距旅游路东端(青云大道)6公里,距经十东路圣井立交12公里,距百脉泉24公里,距济南遥墙机场50公里。附近有京沪高速的曹范、埠村两个立交出入口、济莱高铁章丘南站。<br><b>2、丘陵缓坡。</b>位于章丘南部山区北边缘丘陵地带,未进深山区,有低丘缓坡用于开发建设。<br><b>3、园区邻居。</b>距济南植物园、济南野生动物世界6公里,有利于配套开发。</h1> <h1>  这是我在通用地图上标识的三个片区,有明显的地形优势,分别介绍如下:</h1> <h1>  卫星图上看三峪。三峪是一条很长的山沟,其内又有大峪、二峪两条小山沟,三条山沟只有一个出口,这是一个特殊的地理结构。</h1> <h1>  从照片上看得更清楚,这条生产路就像等高线,把沟口位置勾勒的十分明显。<br><b>1、三峪片区:</b>面积2000多亩(投影面积),有山有沟,有林有地,一个出口,便于封闭。适合需要在隔离环境下的研发、种植项目;适合比现有野生动物园更野的动物生态区,让动物和它们的对手“翻山越岭不出沟”。</h1> <h1><b>2、毛姑山片区:</b>面积2000多亩(投影面积),山区丘陵边缘特色,毛姑山下大片平缓地带,比北部平原地区高出百米,如同一个阳台,远眺章丘市区。在这里搞开发项目,既脱离了闹市的喧哗,也没有山沟里的压抑。</h1> <h1><b>3、孤山片区:</b>对孤山进行“等高线”式规划,包括村北平缓地带及孤山沟,建设以种植为主的特色农家院,开展金牛山旅游。同时统一规划老村改造,坍塌房屋对统一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h1> 纵看长尾巴岭 俯视长尾巴岭 横观长尾巴岭<div><br></div><h1><b>4、长尾巴岭:</b>相对独立的一道岭,一公里长的直线斜坡,中间一条小道直通围子岭。属于特殊山体形状,适合与登山、汽车等运动相关的项目。</h1><div><br></div><h1> 以上是一己之见,凭空想象,目的是要敲开老家发展的思路之门,让更多人去思考。我已经把地图及美篇中的部分照片编入“百度百科--卢张村”词条内,供更多人了解我的老家。</h1> <h1>这就是我的老家;<br>这就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山野环境;<br>期盼老家能有更好的发展!<br>今天是2023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初三,一曲《母亲》作为背景音乐,老家系列美篇结束。</h1><div><br></div><h1><b>视频《山野》,</b>配乐《告别时刻》。</h1><h1>谢谢您的阅读,再见!</h1><h1>附:老家系列美篇目录单</h1><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