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p><p class="ql-block"> 本篇介绍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苏省镇江市、兴化市、扬州市的四个江南水乡古镇和历史文化街区,顺序如下:</p><p class="ql-block"><b> 一、三河古镇,</b>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p><p class="ql-block"> <b>二、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和金山寺,</b>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p><p class="ql-block"> <b>三、千垛油菜花海</b>,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千垛镇;</p><p class="ql-block"> <b>四、瘦西湖五亭桥</b>,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一、三河古镇</b></p><p class="ql-block">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区南部约40公里处,因有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河流经而得名。古镇由三河上的古码头发展而成,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春秋时名鹊岸,明代始称三河镇,1858年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大败清军,称“三河大捷”。</p> <p class="ql-block"> <b>大捷门</b></p><p class="ql-block"> 大捷门位于三河古镇英王路上,为4道边门的牌坊,经名匠精雕细作而成,是进入古镇风景区的大门。1858年,太平军全歼湘军悍将李续宾精锐部队6000余人,取得举世闻名的“三河大捷”,大捷门因此而建成,纪念这场军事史上以少胜多战役。</p> <p class="ql-block"> 三河古镇景区以水乡古镇为特色,荟萃了丰富的人文观景,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即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古居、古茶楼、古庙台和古战场。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家云集之地。</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万年禅寺</b></p><p class="ql-block"> 万年禅寺是三河古镇上最重要的景点之一,是三河古镇佛教文化中心。万年禅寺始建于北宋时期,传说是宋太祖赵匡胤一家人逃难至此,后来发迹成为皇帝,感念当年的岁月,所以下诏修建,也算得上是皇家寺庙了。</p> <p class="ql-block"> <b>望月桥</b></p><p class="ql-block"> 望月桥与依水而建的江淮第一阁相映成趣,为拱形踏步石桥,全桥用厚青条石铺成,栏杆为青石浮雕栏杆,楼梯比较高,也比较宽,中间是个制高点,可以看尽两岸风光</p> <p class="ql-block"><b> 国粹楼</b> (江淮第一阁)</p><p class="ql-block"> 国粹楼原名忠武阁、望月阁,是三河古镇的最高建筑,高七层,现为三河古镇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在国粹楼内,展示了古镇传世及民间珍藏的近千件古代艺术珍品,尤其是保存着从当地民间收集的,自明清至民国以来的百余块匾额,每块匾额都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古镇旧梦图》</b></p><p class="ql-block"> 三楼展示的著名画家张孝友用3年时间精心绘制的《古镇旧梦图》,图中涵盖了旧时的酒楼、戏台、茶馆、布庄、茶行、绣坊及古街、古桥、古塔等,用极细的市井生活场景,再现了古镇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b>《朱子家训》十二条屏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子家训》十二条屏风,</span>雕造于清道光11年(1831年)框架用鸡翅木打造,家训内容用金粉描写,下围板为樱子木,四周雕花板及腰板用的是名贵的黄杨木,雕造的内容为二十四孝图,雕刻精细,保存十分完好。</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上连片的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皖中地区少见的晚清建筑群。白色的马头墙,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梁檩椽柱雕花彩绘,再加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于门楣上的八角玲珑的挂灯,无不透溢浓郁的古风神韵。</p> <p class="ql-block"><b> 杨振宁先生旧居</b></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华人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22年10月出生于合肥四古巷,1957年10月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先生旧居位于三河古镇南街的一古巷内。旧居是一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民间宅院,它的前身原是三河孙大生老字号药铺。民国二十六年抗战爆发,少年杨振宁追随庐南中学迁至三河肥南中学读书,与母亲一同寄住在此。这里是杨振宁先生在国内的唯一旧居地。</p> <p class="ql-block"> 整个旧居前后五进,前面两进是杨振宁先生的图片资料展览,第三进是杨振宁先生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按原样恢复,后两进主要展示杨振宁先生的学术成就。<b></b></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b>杨振宁先生旧居陈列室</b></p> <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先生的图片资料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 <b>杏园</b></p> <p class="ql-block"> 旧居内的卧室,这是当年杨振宁先生睡觉和读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b>杨振宁先生的学术成就陈列室</b></p> <p class="ql-block"> <b>杨振宁先生的学术成就陈列室</b></p> <p class="ql-block"> <b>一人巷</b></p><p class="ql-block"> 旧居的门前是一条长长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古老砖墙把两边的建筑分隔开,中间只能容一人通过,得名“一人巷”,而这也是少年杨振宁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老街上铺着青石板,被千百年来的人行车压打磨得光滑,两侧的徽派建筑别具一格,有不少是青砖直接砌成墙,真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p> <p class="ql-block"> <b>鹊渚廊桥</b></p><p class="ql-block"> 鹊渚廊桥位于三河古镇小南河外河上,因三河古称鹊渚而得名,据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三河最古老的桥。廊桥上有由12根立柱撑起的两层飞檐翘角式的长亭,桥两边建有美人靠,供游人在桥上观景。</p> <p class="ql-block"> <b>鹤庐</b></p><p class="ql-block"> 鹤庐是淮军将领刘秉璋在三河的故居。 鹤庐位于三河古镇南街,是四川总督、淮军将领刘秉章故居。鹤庐所在街巷小石板路面,比较僻静,没有店铺,都是青砖黑瓦旧式民房。鹤庐四壁都是图文展板,展示刘秉璋的生平事迹,以及一些当时留下的武器设备。</p> <p class="ql-block"> <b>刘秉璋的生平事迹陈列室</b></p> <p class="ql-block"> <b>土地庙</b></p> <p class="ql-block"><b> 二龙街</b></p> <p class="ql-block"> <b>老一醉</b></p> <p class="ql-block"> <b>朝阳门</b></p> <p class="ql-block"><b> 城隍庙</b></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位于三河古南街,对面就是万年禅寺,旁边是二龙桥。在这里曾有一个禁烟禁赌碑,正好可以说明庙的年代,立于同治十二年,距今最少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三河目前保存的比较完好的一块古碑。 城隍庙是一座佛道兼容的寺庙,进门首先看到的是地藏殿,供奉着地藏菩萨。后面还有一进供奉着城院老爷以前凡是有城池的地方都有城院,保佑这一方城池百姓平安。</p> <p class="ql-block"> <b>万年台</b></p><p class="ql-block"> 位于三河古镇中心的古戏台,名叫“万年台”。三河古镇也是庐剧之乡,庐剧从这里唱遍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 <b>三县桥</b></p><p class="ql-block"> 三县桥(又称石头大桥)位于大南门口,桥身高大而雄伟,为三孔石桥,主桥长38米,宽7米,横跨小南河已近百年。全桥没有一根钢筋,没有一滴水泥,但坚固异常,堪称一奇。传为宋代包和尚用尽毕生化缘所得修建而成。古桥衔接肥西县、舒城县、庐江县三县,故名三县桥。古桥与桥头徽派建筑融为一体,景色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b>二、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和金山寺</b></p><p class="ql-block"><b> —— 西津渡 —— </b></p><p class="ql-block">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街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6处。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 <b>西津渡救生码头遗址</b></p> <p class="ql-block"> <b>西津渡康熙年间道路</b></p> <p class="ql-block"> <b>尚清古戏台</b></p><p class="ql-block"> 镇江自古时保存至今的古戏台。现</p><p class="ql-block">在,戏台仍然在正常进行演出,每周六周日下午14:00-16:00可以来到戏台听戏。</p> <p class="ql-block"> <b>云台阁</b></p><p class="ql-block"><b> 云台阁</b>坐落在云台山北峰,阁体是秉承宋、元古建风格的仿古建筑。是镇江市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之一,已成为镇江地标性建筑,登顶而上,眺望四方,将镇江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b>朱方印社</b></p><p class="ql-block"><b> 朱方印社</b>中国篆刻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好多篆刻作品。“朱方”是镇江的古称,而印章也是红色。故而名曰“朱方印社”,一语双关。</p> <p class="ql-block"> <b>待渡亭</b></p><p class="ql-block"> 待渡亭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怕皇帝寂寞无聊,特地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鱼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运气好得出奇,频频有鱼儿咬钩,所以收获颇丰,乾隆爷自然十分开心。原来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张大网,网里放了一大群鱼,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这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把待渡亭称之为钓鱼台也是名副其实的。</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张祜曾经夜宿小山楼,留下诗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p> <p class="ql-block"> <b>一眼看千年</b></p> <p class="ql-block"> “一眼看千年”石刻下面,玻璃制品罩着一个考古挖掘坑,坑内是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路面堆积的断面,“清代路面”由不规则石块铺设,“明代路面”是规格一致的灰砖,“宋元时期路面”和“唐代路面”是夯土层,最底层唐代之前的路面是在山体上凿出的“原始栈道”。</p><p class="ql-block"> 去了几趟也没拍清楚这“一眼看千年”,晴天反光,雨天朦胧,夜晚省电!😄😄😄</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眼看千年”考古坑,自券门“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共渡慈航”到“同登觉路”,一段长约77米,百步之遥的街道两侧,文脉清晰、传承有序。</p> <p class="ql-block"><b> 层峦耸翠</b></p> <p class="ql-block"> <b>共渡慈航</b></p> <p class="ql-block"> <b>救生会</b></p><p class="ql-block"><b> 救生会</b>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明万历十年(1582)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统治者更是将镇江视为漕运咽喉。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因为连年战火,民生凋敝,救生会遂无以为继,渐渐显得力不从心。1923年,镇江与扬州士绅再次联手,成立了普济轮渡局,并购买了一艘“普济号”轮船从事渡江业务,大大减少了事故的隐患。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救生会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镇江救生会从宋代开始创设,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间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p> <p class="ql-block"> <b>同登觉路</b></p> <p class="ql-block"> <b>昭关石</b></p><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因塔上刻有“昭关”两字,故名“昭关石塔”。因其正好立在街中上方,其形如瓶,又叫瓶塔、过街石塔。建成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长江路南。</p><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石塔即建于这个台座上,下面可以通行人马。塔高4.69米。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重天(底部有十三圈带形雕刻,专家表示这象征十三重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昭关石塔是江南的喇嘛塔式过街塔。昭关石塔借助山水地形,渲染佛家教义,具有突出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昭关石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b>观音洞一条街</b></p> <p class="ql-block"> <b>英国领事馆旧址</b></p><p class="ql-block"><b> 英国领事馆旧址</b>是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b>五十三坡</b></p><p class="ql-block"> 佛教典籍《华严经》有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如今在全国各大寺庙都可以看到站在观世音身边参拜高知者的善财童子的塑像。据说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焦山上还建有海云堂,以纪念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我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像善财童子一样,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思想。五十三坡计有53级台阶,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b> 五十三坡</b></p> <p class="ql-block"> <b>吴楚要津</b></p> <p class="ql-block"><b> 镇江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镇江博物馆是一座地方历史综合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馆址为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占地11700平方米,五幢东印度风格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博物馆的馆舍面积达到5456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镇江博物馆珍藏着3万余件从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和10万册古籍书。其中,国宝级文物1件,国家一级文物70余件,二级文物300余件。西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宋、元、明金银器,明清书画为馆藏特色。这些珍宝,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展示着古城镇江历史发展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b>青铜钩鑃 </b></p><p class="ql-block"> 镇江博物馆的这组春秋时期的青铜钩鑃(如图)通高91~21.5厘米,口径24.5厘米×18厘米~11.3厘米×7.2厘米,柄高22~8.2厘米,共七器;大小相次,扁长条形执柄,有长方孔以固柄,近舞处有不甚明显的加固圈;合瓦形腔体向上斜侈,有三角形孔位于凹弧区,通体素面。该组钩鑃1975年出土于江苏高淳顾陇公社松溪大队,其造型与江苏武进淹城内城河出土七器相类。</p> <p class="ql-block"> <b>象牙八仙上寿臂搁</b> </p><p class="ql-block"> 八仙上寿手枕,清。象牙质地,形似剖开的竹节。拱面浅浮雕仙山一角、巨石突兀,麻姑肩荷仙桃、驾着云头飘然而至。凹面雕刻群仙共赴瑶池王母蟠桃大会。上段仙山高耸入云,托塔天王李靖携二子正急急从天而降。中段祥云缭绕、巨石参差,梅花如星、松针似轮,众仙或手持或肩荷累累仙桃,驾云而至。瑶池仙境,王母端坐受拜。下段珊瑚如树,一桥如虹,张果老率两童子悠然策蹇而行。</p><p class="ql-block"> 该器又名臂搁,采用浮雕、透雕技法,刻工细膩、刀法精绝,布局合理、疏密得当,人物姿态各异、生动逼真,置于文房书案,实不失为一件既实用又精致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b>瓯窑青釉鸡首瓷壶</b></p><p class="ql-block"><b> 瓯窑青釉鸡首瓷壶</b>1968 年镇江市三官塘砖瓦厂南朝墓出土的瓯窑青釉鸡首壶,细长的颈部、圆润的肩、内收的腹部,与壶身相通的高昂鸡首,都泛着青绿的釉色,润泽光洁,玻璃质感强。</p> <p class="ql-block"> <b>堆塑罐 </b></p><p class="ql-block"><b> 堆塑罐</b>又称谷仓罐、魂瓶,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的一种特有的随葬器物。</p> <p class="ql-block"> <b>—— 金山寺 ——</b></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唐时赐名“泽心寺”,北宋真宗时期赐名“龙游寺”,清康熙时期赐名“江天禅寺”。始建于东晋时期,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寺,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金山寺即指此,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p> <p class="ql-block"> 金山寺的正门,是一座宽敞的牌坊式建筑,门额上刻有“金山寺”三个大字,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 <b>御码头</b></p><p class="ql-block"> “御码头”有十三级台级,两边护有石栏,左右有钟鼓楼(清咸丰年间被毁),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几次来金山都由这码头上岸,故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b>白龙洞</b>与《白蛇传》的故事有关。</p> <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b></p><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b>金山寺的主殿,是一座五间式的建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文殊菩萨像和普贤菩萨像等。</p> <p class="ql-block"> <b>藏经楼</b></p><p class="ql-block"> 藏经楼金山寺特色的建筑之一,是一座木结构的三层楼阁,内部收藏了大量的佛经。</p> <p class="ql-block"> <b>生欢喜心</b></p><p class="ql-block"><b> 门匾“生欢喜心”</b>。俗话说:生得欢喜心,万物皆清澄。谁不愿有欢喜心?故游客见此,多驻足念诵或拍照。有趣的是,有人左起读为:心喜欢生,还有人颠来倒去组合:心生欢喜、心欢喜生、欢心生喜…都讲得通,皆满心欢喜之意。据说作家铁凝游金山,也对此匾深表叹服。</p> <p class="ql-block"> <b>慈寿塔</b></p><p class="ql-block"><b> 慈寿塔,</b>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为金山标志。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修复,重建后成为一座八角七层塔。</p> <p class="ql-block"> <b>法海洞</b></p><p class="ql-block">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位于金山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法海和尚裴头陀苦修之处。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p> <p class="ql-block"> 三<b>、兴化千垛油菜花海 </b></p><p class="ql-block"> 千垛景区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境内,属于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也属于江苏里下河地区,而处在这一带的地区,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河网纵横,四处泽国一片,在泥土缺乏的泽国,勤劳聪明的兴化人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把河底的泥土挖起来一方一方堆积如垛,形成水上一块又一块可以耕作的垛田,而这种从水下取土,一方一方使其堆积如垛种植蔬菜瓜果以及油菜的农业奇观,它形成于750年前,在世界仅此一处,因此也被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评为兴化垛田奇观。而这种“垛田”特色地貌每年都会吸引了世界各地数以万记的游客前来打卡,名声享誉全球。</p> <p class="ql-block"> 鱼鹰(鸬鹚)捕鱼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动感场景,鱼鹰时而展翅飞翔,时而潜入水底,演绎着精美的水上舞蹈。</p> <p class="ql-block"> 四<b>、瘦西湖五亭桥 </b></p><p class="ql-block"> 五亭桥,别名莲花桥,是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境内的一座桥梁,位于瘦西湖水道之上,是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之一,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p><p class="ql-block"> 五亭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1990年,重修五亭桥桥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