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叫我如何不想“他”(八)

芬芳如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芬芳如兰</p><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年,豆蔻年华,家里很隆重的介绍,遇见了来自远方的“他”。古朴的外表,谦和低调,冷眼相看,不以为然。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那来自域外的体香弥漫四周,一点点俘获了我的感官,带来从未有过的悸动,既有热带风情的浓腻,又有冷漠如冰的苦涩,新奇的感受,触动心扉。若即若离中,不由得从开始的羞涩矜持,渐渐的心驰神往,到后来的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无论月夜如水、曙色熹微,还是荷花馥郁、霜凌冬梅;不管愁肠百结、还是心花怒放;哪怕闺蜜集结、朋友倾诉,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的陪伴,“他”所提供的情绪价值,既雅致又浪漫,既温暖又冷静,贵而不奢,简中含韵,令我沉浸痴迷。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年年岁岁,令我不能忘记“他”,朝朝暮暮,叫我如何不想“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是谁,来自何方,有怎样的前世今生,怎样的超凡魅力,能搅动历史,创新生活,香飘世界。“他”就是咖啡!德国人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在《全球上瘾》这本书里,以优雅的文字,充满感情的把咖啡比作历史上倔强的英雄,既像太阳神一般不可战胜,又是多情浪漫的绅士。全方位展示了咖啡在历史长河中神话般的勇气和动力,所经历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以及润泽全球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创造性的将咖啡的历史写成浪漫的故事,希望借此给风靡全球的咖啡,树立一座纪念碑。看完这本书,思绪万千,受益匪浅,对咖啡的喜爱,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理性认知,更加深情与执着,于是,我就顺势把我钟情的咖啡比作了“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这本书首次以历史传记的形式出版。雅各布用了五年时间查阅资料,跨越化学、地理、经济学等不同知识领域,给与不起眼的日常饮品以珍贵的文物般的重视和描写,并从音乐、文学、重要人物的感悟等多种角度去介绍、欣赏和认识,一经出版,好评如潮,堪称教科书式的古典专著,咖啡全球发展史的经典之作。《新德国百科全书》称之为“科普著作之父”。</p><p class="ql-block">本书共五卷二十五章,全面讲述了咖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发现发展扩大,原料消费贸易,延伸到创造和改变着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关于奴隶、压榨、平等、南北关系,政治意义,以及现代生活的论述,深邃前卫,近九十年后来看,依然熠熠生辉。雅各布说“这本书讲的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历史吗?不!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应该被简单地称为‘物质’。凡是曾与人类思想有关,又被人类思想继续传道的,其本身就是一部思想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咖啡原产地在埃塞俄比亚,最早认知在也门,来自于一个传说。据说有一天,牧民的羊群失眠了,它们不睡觉,整夜在岩石上走来走去,喊叫,撞头,持续了7—8夜。到了白天,它们用通红的眼睛扫视牧羊人,然后突然集体狂奔。牧羊人连续跟踪几天,发现它们在狂吃一种树上的果实,那些树都被它们啃光了。树上的果实樱桃般大,穿着紫色外衣,果肉之间还有硬核。于是他们把这一奇特现象告知了清真寺教长,并送去了这种果子。</p><p class="ql-block">教长翻阅了所有关于植物的书,没有结果,到了夜里,他睡不着,就把果核放到炉子上加热,然后加水熬煮,流出来黑色汤汁,奇香无比,他喝下去,苦到极致,但是他感觉心脏在肋骨间跳动,四肢轻盈,飘飘欲仙。特别是他感觉心中生出了眼睛,看到了自己的思想。于是他招呼寺里其他僧人一起喝,结果他们都和他一样兴奋不已。咖啡就这样通过羊的误食,来到人间,又经过清真寺教士的试喝而一点点推广开来。僧人们叫它《kawah》,咖瓦,意思是飘飘欲仙,令人兴奋的。阿拉伯文化在强势进入哥特式中世纪时,带着最强有力的伴侣之一咖啡亮相,被称为“伊斯兰教的酒”。阿拉伯文化里酷爱辩论,既对信仰狂热,同时又冷静理性的特点,着实与咖啡给大脑带来的影响有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的咖啡馆在穆斯林地区,就是朝圣的信徒们围在一起,“咕嘟咕嘟”,煮咖啡。1517年,苏莱曼一世实现了埃及、阿拉伯、奥斯曼帝国西北部的大一统,在中央集权的奥斯曼帝国,咖啡的意义空前重大。战士们士气高涨,精神抖擞,哲学家们理性思辨,神清气爽,艺术家们奇思妙想,底蕴深厚。甚至妇女喝咖啡还能减轻分娩痛苦。当时土耳其甚至颁布法律,如果丈夫禁止妻子喝咖啡,妻子则有充分理由离婚。在公民意识里,咖啡成了和面包与水同等重要的零食。在奥匈帝国不同模样和肤色的民族中,都能见到绿窗黄墙的建筑,一个是区行政管理大楼,一个是咖啡馆,前者保管公民档案证明,监管他们的存在,而后者就是他们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决定围攻奥地利,城外层层叠叠的土耳其人。一位叫哥辛斯基的波兰人会讲土耳其语,自告奋勇化妆成土耳其人,溜出军营去搬救兵。当他口渴吃葡萄时,土耳其士兵邀请他喝咖啡,他浑身充满力量,在城外遇见率领基督徒前来救援的洛林士昂将军,杀进维也纳。不知为何,强大的土耳其军队,突然不战而退,全都逃跑了,这一直是个历史悬案。他们留下成千上万的骆驼、牛羊、粮食,还有500个巨大的饲料袋,装满咖啡豆。欧洲人不认识,就地焚烧,被哥辛斯基要了下来,因为他看到了土耳其人煮咖啡,于是在维也纳开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为了纪念这次战役,他们专门生产了牛角包,月牙型的穆斯林标记,每天就着咖啡把它们吃掉。从那时起,咖啡随着战争来到了欧洲,落地生根,以至于后来被世人误解为欧洲是咖啡的发源地,因为它代表了时尚与优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20年,德国化学家隆格,第一次从咖啡里萃取出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很少量渗入身体与各个细胞,富含氮元素。令人心醉神迷,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大脑无比通畅,消除四肢疲惫感,加速大肠蠕动,减轻肾脏负担,所有的细胞都焕然一新,恍惚有重生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早年间,人们把咖啡称为穆斯林的酒,与欧洲的葡萄酒抗衡。尼采写的“酒神精神”,就是指古希腊。当时,人们崇拜酒,它是人类几千年来逃避生活,逃避自我的唯一途径,没有葡萄酒,就没有古老的民族生活方式,没有古老的文学和文化艺术。葡萄酒给人们带来的是迷幻的,沉醉的,混沌的,而咖啡给人们带来的则是清醒的,冷静的,亢奋的。两种液体,两种感觉,两种文化,一边喝一边搅动的咖啡,颠覆了以往,打破了常规,真的是搅动了历史,改变了世界,让全球上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咖啡初到法国时,是作为药品出现的,而且需要医生的处方,后来由于马赛是港口,药品就被偷偷的走私进来。但是最大的推进来自于国王路易十四。1669年,路易十四会见奥斯曼土耳其国王苏丹的特使,特使带来一封苏丹的亲笔信。可是路易十四接过来就放在一边,没看。特使生气了,说你接信为何不起立不看,那是苏丹王的信,路易十四认为自己是太阳王,为何要起立,就把特使赶了出去。</p><p class="ql-block">特使没完成任务,于是留下来,做了一个豪华宫殿,每天在里面夜夜笙箫。法国贵族对苏丹生活好奇,就想看看特使的宫殿。于是他们天天去宫殿蹭玩。特使天天招待,唯一要求就是陪他喝咖啡。开始王公贵妇喝不惯,但里面香花美女,异国情调的奢华吸引他们,于是,忍着苦涩陪喝。渐渐的喝咖啡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奢华的象征。1702年,普寇咖啡馆在法国开张,后来发展到380家,咖啡馆是平等的,作家、酒鬼、军人、富商、修道院院长、农民,都可以来咖啡馆坐坐,每一个人都带着孔雀般的骄傲。国王路易十五将亲自煮咖啡作为接待贵宾的最高礼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到:“咖啡馆在巴黎非常普遍。很多咖啡馆都能冲出令人头脑清醒的咖啡,走出咖啡馆时,所有人都感觉到自己比进门时聪明了四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50年左右,英国人的身体陷入一种慢性病状态,血腥的内战,让人们希望用酒精麻痹自己,酗酒的恶习席卷了英国从上至下的所有阶级。咖啡来了,那颗小小的豆豆,像一个皮肤黢黑的高贵清教徒,世界最著名的医生之一沃尔特.拉姆齐发现了它的特征,可以治愈酗酒者,于是推广了咖啡治愈实验,在半个世纪里,出现了奇迹。1680—1730年间,伦敦是咖啡最大的消费地,而且咖啡给英国文学带来巨大冲击。巴洛克时期,英国文学没有辩证法,没有浪漫主义轻松的两人对话。英国人很严肃,很孤独,热衷于酗酒,习惯家庭聚会,不喜欢去公共场所,咖啡摧毁了这种孤独,大幅度降低了酗酒,文学和仇敌不再被溺死在酒缸里,(莎翁作品中情节)而是被溺死在咖啡里。</p><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戏剧大段独白,因为喝酒时代,不能好好交流,就是唱、喊、狂躁,沉默寡言的英国人,习惯于通过冗长的文学进行孤独的自言自语。咖啡摧毁了这种孤独,打破了人们的心墙,减少了孤独无援的学者们思想中的偏执,对话在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着神秘作用。中产阶级开始完成自我教育,咖啡馆为他们提供了思想交流和形成公共意见的渠道,因此,1700年英国所有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都是咖啡馆的常客,那里是他们的主场。莎士比亚的诗歌不再流行,英国文学的法兰西时代开启了,独白变成了对话,理性的辩证法和极致的优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纪德国,男权主义极强,男性以啤酒馆为主要去处,公共场所的男人以啤酒爱好者示人。而女性则忙于相夫教子,回归家庭,扮演贤惠、温柔、优雅、得体的角色。咖啡进入德国后,很多德国妇女是咖啡的主要消费者。温馨典雅的咖啡馆,杯子里新鲜奶油像蓝天中一朵美丽的白云,闺蜜,朋友,姐妹,或闲聊,或慢慢喝着重要的社交饮料,享受安静慵懒的午后,或月色如水的夜晚,甜蜜而朦胧。 喝一杯咖啡重要的意义往往是和它相关的故事,它让我们与生活更亲近。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手握咖啡,那是在加油,咖啡馆里严肃认真的会面,那是小型商务洽谈,一对情侣含情脉脉,几位老人沉思怀旧……咖啡,生活的调味剂,交流的载体,有太多的意义,内涵,和丰厚,它是人类精神必需品,是上天赋予健康和智慧的生命果,是随叫随到一如既往的朋友,是不离不弃忠诚钟情的伴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咖啡传到欧洲时,恰逢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艺术文学蓬勃发展,咖啡替代酒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饮料,这一理性时代,为启蒙运动的精神追求提供了生理支持,每颗豆不仅穿越漫长的时光,还来到欧洲各个国家,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1780—1930年,欧洲人早餐标配是一叠新出炉的报纸,似乎还冒着热气,一盘面包,一杯令人兴奋的饮料。无论是阿尔卑斯山的小村庄,还是火车站,空气中弥漫着同样的咖香,它即是早餐,又是生活调剂品,又是旅行伴侣。当时的咖啡馆也上了一个台阶,成为艺术家、音乐家、政治家们交流的场所,当时的法国,塞纳河右岸是新兴商业繁华气质,河的左岸是艺术丰沛的人文思潮,咖啡馆林立,人文精神汇聚,思想与艺术的洪流随着左岸蔓延,人们脑力激荡,一个不可替代的形容词—左岸咖啡,应运而生,一直延续到现在。去法国旅行,左岸也成了人们必去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是全世界进口咖啡的第一大国,紧跟着的是德国。现在欧洲人咖啡的标配每日三次,意大利人则是六次。美国人每天早上需要数杯咖啡才能打开双眼,他们需要咖啡拉他们一把才能起床。由于咖啡是个很绅士的小豆豆,它不吵不闹,宠辱不惊,你来不来,它都在那里,因此它获得了全球一干铁粉,特别是名人对咖啡的喜爱与执着,更是留下了百年佳话。</p><p class="ql-block">贝多芬喜爱咖啡,他认为一杯咖啡60颗正好,多一颗少一颗味道都不正,巴尔扎克用很多文字来讨论咖啡豆是放在机枪中还是石磨中研磨效果最好,马克.吐温则带着愤怒的情感写到:土耳其不过滤的咖啡渣,让人的喉咙干如砂纸。</p><p class="ql-block">速溶咖啡在1909年诞生,让人们享受快捷的同时,更是让那些钟情于绿色原生态咖啡豆的老铁们,怒不可遏,他们看不到豆豆经过粗暴研磨的过程,认为那些速溶粉,太过脂粉气,并且不能保证原生态的纯净,谁知里面有无其它添加剂,以至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生产标准,以保证速溶粉的纯净无杂质。不过这些速溶的产品,却给战场上的士兵带来福音,以保证他们在残酷的血与火面前,依然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醇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也纳是咖啡馆雏形发源地,中央咖啡馆是维也纳诗人的灵魂栖居地,在战争前后和战争期间,都是维也纳文人雅士的大本营。咖啡馆深处的一面墙上有奥匈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弗朗兹.约瑟夫和茜茜公主的巨幅画像。当年,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席勒、弗洛伊德都是这里的常客。咖啡馆散发的不仅是咖啡的香气,更是沉淀了历史的馨香。</p><p class="ql-block">咖啡在社会中的地位,等同于行政管理机构在国家的地位,是团结和文明的标志,公民享受越紧密,交往越和谐,生活越舒适,咖啡展现的不仅仅是骨感的技术硬核,而是一种况味,一种生活方式,很迷离,很稀薄,那美,不动声色,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中央咖啡馆——诗人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咖啡产地,为全球贡献了丰富的资源,它们的发展是经过漫长时间和付出惨痛代价的。由于生产过剩,1931—1943年焚烧了逾7700万袋咖啡豆(每袋重132磅),维持咖啡豆在海外的价格,以此拯救数百万计的以咖啡为主的咖农和咖商。后来有了植物工业化,提取了酒精、甘油、氢气制造、焦油、纸张、炸药等副产品,逐步解决了生产过剩问题。特别是咖啡塑料提炼出来后,制造了不计其数的物品,桌椅、首饰、收音机、行李箱、墙纸,神奇的咖啡豆,真是物尽其用,巴西人几乎可以制造任何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引进咖啡是在1624年,由荷兰人引进在台湾种植,1884年从菲律宾引进到台北,1893年从缅甸引进到云南瑞丽,1899年从马来西亚引进到海南文昌,形成了中国最早咖啡生产发展的源头。目前,中国95%的咖啡种植在云南,有将近200万亩,75%是卡蒂姆品种,高产,植株矮小,能有效抵抗咖啡果浆病和咖啡叶锈病。我国的咖啡增长数率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销量,都是全球最快的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咖啡发展的新引擎。全国咖啡馆总量达10万家之多。</p><p class="ql-block">咖啡是世界市场第二大原料,地位仅次于原油。它不仅是全世界人民不可或缺的日常饮品,还是2500万农民及家庭赖以生存的资金来源。一颗小小的豆子,能有这样的奇迹,本身就令人肃然起敬,何况它不仅仅是饮料,还是精神与文化,家庭与社会,民族与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小的棕色豆豆,不经意的搅动了历史,不小心的让全球上瘾,不刻意的改变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它不仅是饮料,还是精神与文化,还是倔强的英雄,在以酒为天下的男人世界打出了一片天地,在以优雅为主打的女性芳草地,收获了一辈子的知音。它不是陪伴你几年十几年,而是陪伴了你一生,它不是陪伴了几个或数十个民族,而是陪伴了整个人类。</p><p class="ql-block">既然如此,叫我怎能离开“他”,叫我如何不想“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朋友光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