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杨庆北作品,歌乐听涛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父亲虽不是历史舞台上的伟人,也算得上时代的名人,有着坎坷奋斗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父亲十八岁离开资阳去成都报考军校,从戎马生涯到“工业救国”, 历经清朝灭亡,北洋,国民政府,新中国建立,到八十七岁病逝,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挫折,振兴中华之梦始终没有破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身为民国的中将,虽称不上是中国大资本的代表,也曾是拥有四千余员工的厂长;虽算不上是一个有名的教育家,却热心捐资家乡办学堂。父亲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他从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农村娃,跻身进入了当时中国的上层社会。所以父亲被列为“四川近现代人物”之一,在家乡资阳被列为“近代名人”,在我们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心中,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物和永远值得缅怀的先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正在修复的第24兵工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杨吉辉(又名杨芳毓),生于四川资阳一个穷乡僻壤的教员之家,其父杨启晋是前清秀才,曾两次参加科举不第,后在四川资阳乡村开设学堂,教授乡邻子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从五岁起私塾就学,年青时曾在家中务农。清朝末年,甲午惨败,列强瓜分中国,内忧外患使18岁的父亲痛心祖国积弱不振,慨然弃文习武,步行五百余里至成都,考入四川武备学堂炮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官。23岁时以优异成绩再考进北平陆军大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当时中国准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父亲被任命为炮兵团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不料壮志未酬,尚未赴欧参战,北洋内讧,皖系下台,参战军被解散,父亲第一次解甲归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32岁的父亲东渡日本考察军工,日本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父亲萌生走“工业救国”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两年后回四川,被川军总司令,四川省长刘湘聘为总司令部参谋长,后任刘成勋部国民革命军第十三混成旅旅长,第三师副师长。本想在军中实现强兵富国之理念,无奈军阀混战,敌部竟是当年武备学堂的同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军令和良心之间,父亲不愿与同胞自相残杀,反被敌部反扑,部分主力队伍叛变,余部几乎全军覆灭。父亲被捕后宁折不弯,不愿意接受敌部的重用,父亲第二次解甲归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未能在军队建功立业,是生不逢时还是武艺不精?父亲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和中国陆军最高学府,兵书不可能不知,战略战术不可能不晓。父亲所处的时代,正是同室操戈,军阀混战 ,父亲不可能凭个人的力量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乃至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父亲的“儒将”理念,出生诗书世家,熟读孔孟之道,“温良恭俭让”并不适用于你死我活的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28年在结束戎马生涯后,父亲第二次出国,去英国、法国、德国考察军需工业,欧洲之行,父亲开阔了视野,成为留过洋的军事工业专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欧洲回来,父亲四处演讲考察见闻,到处游说发展工业乃强国富民之路,钢铁乃一切工业之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1934年任重庆电力炼钢厂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从制定计划到国外引进设备,从征收土地到建厂房,从聘请国外专家到培训员工,事无巨细,总是亲自督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7年,重庆电力炼钢厂投产,父亲被任命为厂长,抗日战争爆发,四川成为大后方,1939年该厂成为军政部第24兵工厂,父亲被任命为中将厂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与员工一起艰苦奋斗,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钢厂从40余人发展到4000多人,生产出的优质钢材制造出枪管炸弹,有力地支援祖国军工事业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钢厂的15个春秋,是父亲最辉煌的时期,实现了工业救国的梦想,他感到特别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钢厂可算是一个官办企业,父亲又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力投资民营企业,如钢铁、煤矿、轮船、果园等等,父亲在资阳、成都和重庆先后购买土地,称杨家有良田千亩也不为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前,家中的宅院前有花园,后有网球场,并拥有两辆轿车,当解放的时候,所有的资产被没收充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撤离大陆前命令炸毁所有的重要设施,父亲不执行命令,死死地守护了亲手建立起来的第24兵工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第24兵工厂改名为重庆特殊钢厂,父亲辞去了厂长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刚直不阿,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我见过他最兴奋的一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热泪纵横,上街与民同庆,从不饮酒的他与朋友们举杯痛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受苦了,戴着大军阀、大地主、大资本家的高帽子,一次又一次地被批斗,北京的家被抄了,后来遣送回四川老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家从此一贫如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2年平反,北京市政府发文恢复公职,由于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磨难,身体状况迅速恶化,于1974年6月1日病逝在四川资阳老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