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部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让唐朝边塞诗人高适圈粉无数,进而成为草根逆袭、大器晚成、励志成功的楷模。作为曾经参与审阅《高氏总谱》书稿的高姓族人,我觉得电影编导采用高适为第一主角,并从他的视角引出第二男主李白及配角杜甫等一众盛唐诗人,确实手法高明。这是因为高适是唐代诗人最达者,且与李杜有交情,与其他诗人也有交集,适合展开故事;更重要的是高适行事稳健,厚积薄发,对生活、对事业、对人生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真正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要比“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躺平”,更符合当今影视剧的主流基调。</p> <p class="ql-block">尽管电影中给高适加了不少戏份并适度美化,但高适的总体形象还是符合历史记载的,与我手边现存的书稿《高氏总谱》中“高适传”的记述基本吻合。由于是从第三者(高适)的视角看李白,更容易客观地表现李白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多面形象。</p> <p class="ql-block">影片由暮年高适的回忆,逐次展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的历史画卷。高适曾三回梁园,三上黄鹤楼,三入长安,两下扬州,每一次的前往与离去都见证了众人各自的人生转折。然后是经历平定永王叛乱和安史之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高适多次与李白交往,也见证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高适潜心苦学、待机而发,李白放荡不羁、散尽千金,二人相逢常常是“此起彼落”:早期李白如鱼得水而高适求官无门,后期高适身居要职而李白身陷囹圄,如同一面镜子相互映照。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让后人感慨喟叹不已。若是李白被玄宗赏识时能收敛自己的孤傲,后面也不会那样坎坷;然而若是那样,历史上或许会多一个名气不大的朝廷文官,却会少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天才诗作!这正如我在《读红碎语》中提到的“人们心理上推崇放飞自我与现实中安于循规蹈矩”难以两全。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或许不止于此。</p> <p class="ql-block">如今许多人也许会觉得高适的诗作名气不如李白、杜甫,其实在盛唐时期,高适与李白、王维等是齐名的,而杜甫的名气则是到宋代才逐渐高了起来。电影里有一个细节,高适经常翻看一本《河岳英灵集》,这是一部收录二十多位盛唐诗人作品的诗集,里面有王维、李白、高适、岑参等人,却没有年龄比岑参还要大几岁的杜甫。</p> <p class="ql-block">高适写《别董大》时四十多岁,在古代已经算老夫了,但他对董大(董庭兰)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不仅是对友人更是对自己的激励。有这样的心志,高适注定不会错过随时降临的机遇。因此许多人看过电影后,觉得高适更接地气!有趣的是,“董大(董庭兰)”是谁?还有李白诗中的“汪伦”是谁?这两人借助高适、李白的诗作留名后世,也算是一种幸运!</p> <p class="ql-block">高适即使没有因军功封侯,也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后来的岑参并称“高岑”。他的《燕歌行》很受李白推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堪称边塞诗中的千古名句。电影中李白称自己的《侠客行》中“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就是写给高适的。</p> <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我在审阅高姓谱牒书《高适传》文稿时,搜集到一些史料,曾对文稿中高适的出生年份及家族世系、父祖辈名讳存疑。现在一般采用新旧唐书的史料,认为高适出生年份不祥(约701年至706年之间)。一说高适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即701年,与李白同岁;电影中高适比李白小三岁,即出生于704年。参照开元六年(718年)李白18岁时开始在家乡附近出游江油、剑阁,另据百度百科“高适·人物生平”所记,高适开元七年(719年)初游长安,推测高适出生年份不会晚于702年。我认为高适与李白同年出生的说法比较可信。</p> <p class="ql-block">关于高适的家世,学术界仅从《旧唐书》本传获知“(高适)父从文,位终韶州长史”,而这句话原本就是误载(故《新唐书》舍之不取)。后世学者介绍高适,皆沿袭误用《旧唐书》。电影中仍沿用此说,我曾审阅的《高适传》中也是沿用此说。即高适祖父高偘,曾任安东都护;父亲高崇文(一说从文),官至韶州长史。因父亲早亡,高家没落,高适年少时穷困不堪。我的疑惑是,高适祖、父两代身居高位,怎么父亲一死便陡然家道中落至赤贫的境地呢?</p> <p class="ql-block">据《旧唐书·高崇文传》叙其事迹则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记起,称其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卒”,比高适去世还晚了四十多年,怎么可能是其父呢?两年前我看到周洪才《〈高氏族谱〉中高适家世后裔考述》一文。文章称见到民国金镜堂活字本《高氏族谱》。其《谱》卷首有《高氏溯源通谱垂丝图》一文,记载高适家族世系甚悉。之后,南平王高崇文甥韩愈复作《续高氏世宝》,自谓“愈为高氏甥,又婿高氏”。韩愈为高崇文甥,所述高适世系,尤足凭信。据该《谱》,高适为高子五十世孙(高傒四十八世孙)。《高姓全史》谱系注:姜高(公子高、高子)、姜癸受的世系属于“姜姓学”的范围,做为“高姓学”世系应从高傒算起。即我在《追远溯源祀祖先》一文中写的“高傒为高姓创姓始祖”。</p> <p class="ql-block">现以高傒为始祖(一世祖)依序调整周洪才文中所引《高适世系表》并摘其要者如下。红字为世代,括号内文字系笔者加注。</p> <p class="ql-block">虽然高适的高祖、曾祖两代为相,但祖父在武周时为避祸,辞官归隐。父辈系平民且早逝,至高适幼年“五世而斩”,倒也符合常理。</p> <p class="ql-block">有看过电影的人询问:高适结婚了吗?有没有后代?上述谱系摘录可以做答。高适娶妻花氏,生一子高郢;有两个孙子高崇武、高崇文,高崇文封王,地位超越祖上。可见,高崇文不是高适之父,而是高适次孙。韩愈是高崇文的外甥,高适的外曾孙。</p> <p class="ql-block">周文最后说:“诚然,资料只是用来作参考,不是下结论的,正确的结论尚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上述谱系资料可供看过电影的高适“粉丝”参考。至于家谱与史书记载的高适世系如何印证,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p> <p class="ql-block">这几天看到不少有关《长安三万里》的解读文章和视频,有人说“看到小杜甫有多可爱,大杜甫就有多泪目”。也可以用类似的话概括大唐长安,“看到开元盛世的长安有多繁华,天宝乱世的长安就有多衰败!”如果把玄宗王朝看成一场马球赛(玄宗酷爱马球),则可以说“看到前半场玄宗有多开挂,后半场玄宗就有多拉胯!”</p> <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这一切都与安史之乱有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第一责任人便是玄宗。以前只是泛泛地从史书和唐代诗人的诗句中知道安史之乱是一场灾难,但并不知道这场灾难究竟有多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多深。最近看了有关详解,始知安史之乱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到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唐朝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二。唐开元年间户籍人口为5000多万。安史之乱中死亡3600万,比后世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总人数的两倍还要多。按照当时人口比例,安史之乱是世界历史上最血腥、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乱。安史之乱不仅使大唐由盛转衰,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国家的开放程度和人民的心态,都发生质的逆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p> <p class="ql-block">乱世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底层民众,如今我们仍能从杜甫的“三吏三别”看到安史之乱中的民间疾苦。相比于李白的寄情山水,杜甫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民间。这也是杜诗更能打动人心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