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丝丝业匠工坊】蚕桑梦 丝绸魂

梦丝丝业匠工坊~wanglongxi

<p class="ql-block">文/汪龙溪</p><p class="ql-block">图/现场实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总在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双熟知的眼神凝视着,他像是每时每刻都在激励我坚持前行,让我义无反顾,百折不挠,奋斗不止!之所以多少年来,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大别山丝绸文化,编织大家庭健康生活,在颠簸的大潮中顺风顺水,事业兴旺。我想他就是我的人生导师——钟兆基老师。</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蚕桑梦,丝绸魂”是我送给蚕桑专业导师钟兆基先生的一幅挽联,应该已经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专家钟兆基研究员仙逝时,接县委办电话通知,告知我最敬重的老师钟兆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上午逝世,特受其夫人卫老师之托,将此消息一定要转告于我,让我知晓。接到噩耗,我正坐车去武汉在武黄高速路上,顿时就一阵心疼,眼泪不知不觉流了出来。在我的人生职业生涯中,钟老师是唯一一位培养我从不懂蚕桑,到熟知行业理论知识和实地操作的专业导师,所感悟的朴实情感所致,才让我有比痛失亲人还悲伤的感觉,很不是滋味l。我回答县委办打来的电话说,我会立马去农科院的。</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思绪万千,脑海里与钟老师伴随的身影浮现不断……他是一位省委组织部任命农科院下派基层,第二次来到英山工作的科技扶贫副县长,更是一位蚕桑专业学者,带着同行伴侣卫老师在英山四顾墩村承担技术指导,支农多年的实干专家。他夫妻俩废寢忘食工作在蚕房,两不见天一季蚕30余天不下火线,连吃顿饭的工夫,总是比他人先放下碗筷,累了都无法休息的拼命三郎作风,让徒儿们都敬佩的不愿回家。在那个年代,培育一个养蚕大户,年产蚕茧收入过万元,是天方夜谭的事,而在四顾墩就是实现了。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视察英山蚕桑产业的兴起,在四顾墩得到了见证;沈国涛的妈妈笑得合不咙嘴地开心对委员长讲:有了党和政府的支持,这老百姓真的有盼头了。乔石来过后,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络绎不绝,路都踩踏了的情景,英山人依然记忆犹新。当看到钟老师其执着的工作精神,让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去转行做其他行业,坚持这条道路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  当我去钟老师家棂堂礼毕,便见到了卧榻上的卫老师,顿时眼睛泪如雨下,嚎啕大哭。见她那尤似久病憔悴样的悲伤,我握着卫老师的手说,我在来武汉的路上接县委办的电话,所以没有什么准备,只好在路边打印店里,为钟老师写了一幅挽联“蚕桑梦,丝绸魂”。卫老师接过我展开的上下联六个大字,抱着我哭声不止,边哭边说道:如果老钟在,他一定会感动不已。卫老师颤抖的手握着挽联,眼泪却滴在纸上。不多一会工夫,卫老师吩咐打理后事的工作人员将挽联悬挂在钟老师遗体两侧。我上过香后便暂时离开棂堂,第三天农科院举行钟老师的追悼会告别遗体仪式上,仍然还是这幅挽联作主题,据说是卫老师在诸多幅挽联中,仍然坚持用这六个字,他把它作为钟老师的未了情…</p><p class="ql-block"> 我目睹此情此景,活着的人仍然把钟老师的未了情,寄托在众目睽睽之下,就感觉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不忘初心,使命光荣。</p> <p class="ql-block">  记得钟老师第一次在老家四顾墩村时,我还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养蚕员,成天滚在他夫妻俩的实验室周围如饥似渴的学习。钟老师第二次在英山工作时,我就是工作在县茧丝绸公司旗下的红山蚕茧站,担任红山镇二十多个村的蚕桑发展技术指导工作,陪伴钟老师出没在田间地头。他把桑籽种、桑树枝条带进卧室隔壁的实验室,把研究的数据带至基地对样检阅,研究科研成果和失败原因,一丝不苟。他那股勤勉作风,这辈子恐怕也难见到几位这样任劳任怨的科技工作者,简直就是“工作狂”。科技副县长届满三年,钟老师便回到了省农科院,我也常去他老人家里谈谈心得体会,顺便汇报一下英山的蚕桑农业,丝绸工业发展状况。每每交谈时,他嫌我太忙,停留的时间太短了……“你就不能多呆会儿吗?”我心里知道这是他休息后离开工作岗位的失落感。1989年的钟兆基老师已经是半百之余,使命的追求让钟老师的体质衰弱了许多……随着轮换届期,钟老师也回到了农科院。但钟老师常常念念不忘地与我讲,他一直惦记英山蚕桑产业的巩固和发展,工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希望。钟老师为了他的夙愿继续辅佐我,让我若有兴致,有机会把“荆楚丝绸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起来,他还提前为成立中心书法题词。今天翻开钟老师的手迹,把“梦丝丝业匠工坊”的所作所为与其要求相对照,似乎有博览馆陈列億象,这必然与钟老师的寄托和教诲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说句大实话,我的文化程度不高,让我去为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老专家写祭文,既没那水平,也不配位。但为钟老师写这幅挽联,完全是出于我对钟老师的基本了解和对他老人家平生那种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因为他不仅把一腔热血洒向了英山大地,更是一路把知识转化为创新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四顾墩工作期间,随着大集体集约化养蚕到发展千家万户养蚕,他通过“小蚕共育”方法解决了分户技术控制的难题;在担任科技副县长期间,他响应中央、国务院号召,实施脱贫攻坚计划。为了英山快速发展蚕桑产业,他在繁苗技术上创新,将桑树枝扦插成苗,成功解决了桑苗成本高的难题,节约大批资金投入繁育和采购苗木,而快速成林丰产,让农民早日受益脱贫致富愿望得以实现。</p> <p class="ql-block">  受钟老师指导,我引导村民建基地,办样板,抓推广,传经验,英山县十三个乡镇,均按照我在红山镇同二村二十亩样板基地的模式发展养蚕业,实现了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间作育苗,当年亩产茧过百斤,当年亩产值过千元的“五当经验”。在这样的样板推广中,全县蚕桑面积过十万亩,产茧达千万斤成现实,英山蚕桑发展一度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 “抬头桑遮目,走路桑绊脚”,是老百姓茶前饭后口头禅。国务委员、国家扶贫办陈俊生主任视察英山时,千家万户因养蚕都盖起了小洋楼,过着农民在乡下,享有城里人生活的快乐!他在总结材料中有几句真实写照,“大别山上两条龙,乡村百里沐春风,青龙能使千村富,白龙治了万家穷”成了产业歌谣。英山蚕桑业快速发展,产业龙头明显凸现,农民种桑养蚕成为工业原料的基本保障。县办工业企业缫丝厂,丝绵厂,绢纺织厂,丝绸厂,丝绸服装厂,一度成为全县工业重头戏,纳税支柱,就业基地;多个丝绸业品牌的影响力誉满荆楚大地,业界产品流向海内外,丝绸服装,蚕丝被成了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这一枝独秀,带动了中央政府脱贫攻坚计划的总动员令在全国展开,人民日报曾刋发文章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科技扶贫副县长钟兆基研究员,扎实抓科技,奋战最基层的精神,在全国大地一度掀起了学习热潮。</p><p class="ql-block"> 在钟老师的影响下,我已经有些作为的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给予期望,高票当选湖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大别山首个丝绸界“中国名牌”,站在国家行政学院面对高级干部培训班听众们,谈起蚕桑创业历程时,我仍然是把钟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技术要领操作,带动产业升级作为心得体会,才有这样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虽然66岁了,仍然还工作在茧丝绸这个行业中一直坚守着,作为梦丝丝业匠工坊的掌门人,依然有把“蚕桑梦,丝绸魂”的历史使命继承下去的梦想与激情,他老人家的影子让我决心再挺起腰杆子干十年。但回忆起钟老师的当年情景,“蚕桑梦,丝绸魂”,应该是对这位人生导师又一次诠释和悼念吧!钟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