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理想国出品,英文版首次出版于2010 年,原标题为The Crimean War:A Hsitory。作者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Figes)生于1959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近现代俄罗斯与苏联历史。去年看过他写的《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p><p class="ql-block">本书中文版于2018年出版,全书700余页,约60万字,主体部分含序言、十二章正文和长篇结语。</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从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讲述克里米亚战争前的国际形势,分析各国参战动机及动员过程。</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是第五章,主要讲述俄土摩擦和战争爆发。</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是第六至第十章,主要讲述战争的升级和白热化。</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主要讲述战争的结局和影响</p> “被遗忘的帝国博奕”是在中国翻译出版加上的副标题,感觉这段战争历史不断被各个历史学家从多方面进行解剖,一战、二战直到现代零星战争的中东局势、俄乌战争,始终都能克里米亚历史相联系,追根溯源都能看到那段时光。怎么可能“被遗忘”?<br>克里米亚的面积不大,仅有北京市的不足1.5倍,它位于乌克兰的南部,从欧洲大陆延伸到黑海之中;同时又位于俄罗斯的西部,与俄罗斯隔海峡相望。<br> 感觉作者写得过于冗长,过于琐碎,笔墨不停地在英、法、俄、土之间转换,本国民众贵族、各个战场、各国士兵及军官,史书及书信都大量引用,非常有真实感。 7月2日:历史上,克里米亚由于地理优势成为周边大国争霸之地,与中东、地中海联系紧密,奥斯曼帝国、俄国、奥匈帝国、德国、英法等各个国家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介入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克里米亚战争是一个关键的分水岭,打破了长期以来维持欧洲秩序的俄罗斯一奥地利保守主义联盟,让一些新兴国家,包括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德国得以诞生”。<br>各国贵族、资产阶级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发动战争,时而以宗教的名义,时而以国家安全的名义,时而以人民的名义,时而上帝的名义时而以经济利益的名义,哪个有用用哪个,遮住个人贪婪的欲望,也许财富也许名声。众多平民、教徒成为炮灰、棋子,最可怜的是那抱着各种英雄或热爱情节的热血青年上战场,不过这样的想法让人生更有幸福感、更充实吧! <br>7月5日:“但是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允许异教徒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一般不对他们进行迫害或强制其信奉伊斯兰教。” <br> 残酷的奥斯曼帝国能够持续几百年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与采用这个相对温和的宗教包容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思想禁锢得越厉害,如绷紧的弹簧反抗越有力量。 因为强大自信而包容,狭隘、低容忍的社会只能说明落后的经济文化带来的不自信。正如奥斯曼土耳其后期日渐衰落、腐朽、越来越多地屠杀、驱逐非穆斯林教徒的政策, 7月6日:“英国人关心的主要是能否维持奥斯曼帝国的现状,抯心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将导致欧洲势力均衡被打破,甚至引发一场欧洲大战。” “自由贸易帝国主义”,英国可以凭借军事威胁和政治影响来推动其经济霸权 <br> 英帝国对于外国的兴趣一直主要在商贸方面,殖民的目的也主要是获取财富,无意将其狭小的岛国面积扩大,因此希望殖民地能够自由贸易。<div> 同比之下,日本也是岛国,就希望占有更多的领土,朝鲜、清朝都是它的侵略目标。 英国人比日本人更理性,也许是历史文明不同,财富能让国家强大,维持对外族的统治很难。绝大多数国家都渴望占有更多的领土,开疆拓土,一直是英雄(野心家)青史留名的愿望。</div><div> 历史的是是非非,每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div> 7月9日:“英国人对士耳其抱有同情,担心失去自己在印度的利益,但是激发英国人恐俄情绪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对波兰前途的忧虑。欧洲各地的自由主义者把波兰起义视为对俄罗斯暴政的反抗,是为自由而战的正义高尚的斗年。和其他因素相比,波兰起义被残酷镇压这一事件对英国人卷人欧洲事务和加剧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影响最大,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 <br> 本书对英国十九世纪对克里米亚政治决策的论述,体现了宪政体制在英国得到最好的实施、强大作用,君主立宪制近于完美地避免毒裁者的出现,国家各方面的对外政策都建立于大多数资本家的整体商业利益之上,这样避免英帝国走上大多数强国的穷兵赎武、征战四方的霸权之路,减少本国国民的牺牲。从这方面来讲,英国宪政是当时最好的政治体制。<br>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欧洲各国:鹅、法、奥匈、德、奥斯曼土耳其等国,迫于国内新兴资产阶级对民主、权利及自由贸易的需求而产生对皇权进行约束的要求,也采取了一些宪政措施,是皇权对资产价级的部分妥协,因此不彻底,无法制约毒裁者的出现,对外政策会体现双方力量的博弈,受个人行为影响更大。 <br> 特地看下当时鹅国的版图,已经非常巨大,横跨欧亚,由于沙皇个人野心,还想扩张,近谋中欧、土耳其,远图印度、中国,不受制约的皇权野心的后果就是全民皆兵、宗教迫害、阴谋暗黑、多国争战、死神游荡。 德皇、苏丹、拿破仑、奥皇,纷纷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那是个不平凡的战争年代,常以宗教的名义发动战争,各书中描述的大规模屠杀、枪炮、战舰,我已经从开始的愤怒到现在的麻木,太多了,历史长河中人如草芥。 7月10日:“自彼得大帝以来,鹅罗斯吞并大半个瑞典、波兰、土耳其的许多领土,从波斯获得的领土面积和英国相仿。自第一次瓜分波兰以来,俄罗斯己将其边境线向维也纳 柏林、德累斯顿(Dresden)慕尼黑和巴黎推进了一千三百七十公里,向君士坦丁堡推进了五百二十公里,离瑞典首都不过几公里远,而且还占领了波兰首都。他的结论是,为保护西方不受俄罗斯威胁,唯一的办法是重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波兰。” <br> 这段话没有写鹅国从中国得到1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六分之一的中国,而同期的满清却没有如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恐鹅情绪,直至现在,依然存在大量鹅粉,真是可悲的现状。当时各国存在的恐鹅风潮,在许多有识之士的贵族推动下,慢慢主导各国对鹅的强硬政策,为当今欧洲各国版图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避免一个更为庞大、危险的鹅国出现,如今这个毒鹅依旧是个祸害啊。 7月11日:“沙皇独裁专断,鹅罗斯贵族却奴颜婢膝,在沙皇面前不过是一群奴仆,他们以学会欧洲气派为菜,却掩盖不住其亚洲野蛮人的本质。社会上个人自由与尊严缺失,充满着对真相的不屑和份装。和在他之前的许多西方旅行者一样,德屈斯蒂纳对鹅政府所兴建的任何东西都具有宏大的规模感到震惊,圣彼得堡本身就像“座纪念碑,宣告鹅罗斯的降世”。他认为这种对宏大气派的钟爱,反映了鹅想要超越西方并统治西方的野心,鹅人对欧洲既嫉妒又仇恨,“就像奴隶恨主子一样”,这就是其侵略性的根源。” 认同这段看法, 7月12日:土耳其士兵的年收入是18银卢布,俄国32法60德80英国134,从收入可看出政府对平民的态度,土、鹅的士兵就是炮灰 “沙皇军队兵员损失的速度比其他欧洲国家军队高得多,在战场上,贵族高级军官为了取得一点进展,不惜牺牲大批士兵的生命。” <div> 这一点似乎是鹅国战争一贯的作风,所有的重大胜利战役都建立在人海战术上,从一战到二战,没听说过以少胜多的例子。克里米亚战争中,鹅国死亡四十五人,法国十万人,英国二万人。鹅国所谓“著名”将领,都是视生命为草芥的残酷之人。《战争与和平》中那些貌似善良爱心的贵族,战场上的表现应该也如此,对荣誉的追求就是生命中最高之真理,唉。想多了真是让之前阅读带来的美好感动大打折扣。</div> 7月13日:“这里夜以继日都能听到加农炮的炮声和步枪射击的声音,用野战望远镜看还能隐约分辨出土耳其士兵的身影看着人们相互残杀确实能给人带来异样的快感,这是真的。每天清晨和夜晚我会站在推车上,花好几个钟头观看战事,而且也不是我一个人这么干。”<div> 文章大量引用托尔斯泰的书信,他也参加了对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从开始他欣赏战争获得的快感,随着战争越来越残酷,他慢慢地领悟战争的悲剧,写出悲天悯人的文章。贵族的战争经历有些带着点美好,而平民士兵给家人的信,只有残酷的现实,活着就是唯一的话题<br> 托尔斯泰书信: “压在许多人的灵魂之上!老天,饶恕他们吧。战败的消息传来,不由让人情绪失控。我看到老人放声大哭,年轻人发誓要杀了丹嫩贝格。俄罗斯人的精神力量是伟大的。在当前困难的日子里,许多政治真相会显露出来,继续发展。当俄罗斯身陷厄运中时,逢勃升起的爱国主义热情将长久地留在她的身上。这些付出[如此巨大〕牺牲的人将成为俄罗斯的公民,我们不会忘记他们的牺牲。他们将怀着尊严和骄傲参与俄罗斯的公众事务,因为战争而激发的热情,将把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崇高的价值永远印在他们身上。” <br> 为了沙皇、贵族野心而战,因之产生的爱国情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崇高的价值”,能否称得上吗?这是否只是草民的自我麻痹,还是托翁(贵族)的鼓吹? 如果我在当时,那种战争心境也会油然而生,如果跳出这种情怀,也许就是厌战,也许就是不爱国。 做为平民,身体上没有选择权,精神上有。</div> <p class="ql-block">7月14日:克里米亚战争中各国的新闻报道,现代报业开始出现,电报、摄影发明,极大促进新闻业发展 </p><p class="ql-block"> 英国报业发展最快,独立报纸的新闻报道与政府控制的报纸倾向性不同,新闻独立性作用巨大,对政府的战争政策起到巨大的监督作用 </p><p class="ql-block"> 法国,政府控制报纸的各种新闻,报业成为政府的工具,政府还加强监视平民言论 </p><p class="ql-block"> 俄国,沙皇严禁报业发展,新闻报道滞后、落后,几乎无出版业,贵族都无法得知战争实况,谣言满天飞。</p> 7月15日:“在塞瓦斯托波尔之后,如此大量的肢体摧残,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会再次出现。军事技术的进步意味着和拿破仑战争或是阿尔及利亚战争相比,炮火和来复枪弹对士兵造成的伤害会大得多。现代的长型子弹比过去的实心弹分量更重,因而造成的破坏也更大。” <br> 克里米亚战争成了现代枪战的试验地,如何才能让枪弹有更大的杀伤力,人类在对付同类的时候总是智商爆表,才华横溢,“无毒不人类”。 医院中大量肢体残缺,战场上大量尸体,如此悲惨之地,也许唤醒的是人性中残暴、邪恶的天性,才能解释为什么战争依旧继续,任何以国家利益为名发动的战争,其实都是少数人的利益,否则为什么死伤如此之多的平民利益就不属于国家利益吗? <br> 那些以圣战之名、以虔诚之举,推动战争、鼓励杀戮,宗教成为一面镜子,映着人性的各个面目。克里米亚半岛,成为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各个大小教派群殴之地,没有胜利者,只有牺牲者。 在战争中,信仰的作用因人而异,让千万人坦然赴死,让少数人野心得以满足 <div> 在太平生活中,信仰让人平静 因此,战争年代别相信宗教</div> 7月16日:475页 “威廉斯将军带领守军向穆拉维约夫将军投降。值得一提的是,穆拉维约夫保证四千名伤病的土耳其士兵将得到救治,并向三万名被他的部队饿垮的守军和平民分发了食物。” 被围困六个月之后,英军在卡尔斯向俄军投降。 <br> 468页 “他们看到了一募悲惨的景象,不是所有的俄军伤员都被搬腐,因为人数大多无法运走。有三千名伤员被遗弃在城里,既没有食物也没有水,负责医院撒高的吉尔贝内医特生把这些份员留在那里,以为他们马上会被联军发现,没想到联军在四天之后才人城。” 塞瓦斯托波尔被围困十一个月之后,俄军撤离,留下三千名伤员自生自灭。<br> 不同国家的高级将领在战败之时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不同的国家对此评价不同,鹅国死再多的人也不愿投降,实力悬殊大也如此,生命对于鹅国人来说是什么?托尔斯泰、妥斯妥耶夫斯基都在赞美着塞瓦斯多波尔的英勇事迹,想起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看过三个大师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尤其是前两个。<div> 对于战争的描述、真相,雷马克超过了前二个,托翁、妥氏写出了人文情怀、思想、社会深度的最高峰,现在看来,他们写的更多的是贵族,不过,社会发展走向也是由统治阶层决定的。<br> 做为一个平民,你愿意接受哪种战争文化中呢?做为一个士兵,你愿意跟哪个将军呢?看一个国家的宽容度,可以从对待战败的将军、被俘士兵归国的待遇看出来。长叹<br><br>宽容待人,他日也将宽容待已<br><br> 7月17日看完《克里米亚战争》,半个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