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山苍松王文育

刘波

<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18日晨,W学友在豆中高70级一班同学群中恭发视频和讣告帖,沉痛哀告王文育老先生辞世的噩耗,一时哀情凝网悲泣飞泪,同学们纷纷发声吊唁悼念,由不得个个抽咽不止泪眼婆娑,在全球各处双手合十,恭敬虔诚地深情祈祷:敬爱的恩师,西行遥途,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  恩师王文育先生,1939年3月25日诞于扶风县天度镇鲁马村王家庄,2023年7月16日驾鹤仙逝,享寿八十有五。王老师20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本科,分配至外县高中从事数学教学。1969年因“两头沉”调回家乡扶风鲁马学校就近教学,1970年重回高中在地处乡下条件艰苦的扶风县豆会中学高中部首届高中一年级任教至1972年夏,当年秋受政策影响担任豆中初中部毕业班班主任并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上下不弃无怨无悔,杏坛执教始终不渝。次年春重返高中部担任73级(春季班)班主任和教学工作。恢复高考后,先后担任数学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80年代后期绛帐高中郭振乾校长辞世后又被组织调往条件更为艰苦的绛帐高中接任校长工作,1999年从绛帐高中校长、书记岗位上光荣退休。</p> <p class="ql-block">  豆会中学位于扶风县原建和乡冯家村,是解放前由开明绅士冯华堂将军筹资和北乡百姓集资兴办而解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县属全日制中学。学校占地面积约600亩,校园被冯家老堡、北场、南庄3个自然村庄包围,进出道路全是凹凸不平的泥巴土路,办学条件相当艰苦。1970年国家文革大潮已过逐步恢复高中入学考试和全日制中学正规办学的规制,家乡扶风县决定在恢复扶风高中招生基础上分别在绛帐、豆会、法门和杏林原县办初中基础上增设高中部扩展高中教育。我等同学1970年7月经所在队社推荐8月30日在法门中学经过高中选拔考试,得以荣幸录取入豆会中学高中部成为豆中首届高中生。当年豆中录取高中新生104名,均数分为一二两个教学班管理,一班二班班主任分别为郭振乾和王文育老师。语数理化政外等主课老师分别是郭振乾、王文育、黄生桂、马俊明、李应虎和张依中等骨干教师。郭、王两位班主任同为南阳鲁马乡党和扶中同学,高考后分别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和延安大学本科。郭老师长王老师几岁,延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长期在陕北高中从事语文教学,后两人又分别从外县调入鲁马学校。70年8月同时恢复高中教师身份调入豆会中学任教和从事高七二级两班班主任工作,80年代又分别担任豆会和绛帐中学校长,我记得和老H同学90年代赴扶参加杨世础校长追悼会时去降中看望郭振乾老师,他笑侃说:“我和你王老师是两个臭皮匠,锣鼓家司不敢响,一响就往一搭撞。”</p> <p class="ql-block">  在1970到1972那段特殊但是终生难忘的时光中,王文育老师虽未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但他是我们耳提面命的数学老师,在教学上一碗水端的平平的,从未因为班级管理而有所偏重。记得当时教参资料奇缺,他寒冬骑车六十多里摔得鼻青面肿在县城新华书店买了40本对数表,二班同学想多拿几本他用手压住死活不给,硬是平分了。王老师教几何最拿手的是徒手画圆,只见他在讲台上一转身一个规整的大圆就停当了;他讲课边微笑边讲解,动不动用满是粉笔灰的手指按压鼻尖,结果弄得像卓别林一样滑稽可笑,然后用粉笔头在空中划出一个抛物线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灵活高超的讲授艺术总能把我们引入到他知识的海洋里;我们初六九和村社农中来的同学数学基础差,他总是不厌其烦的找出初中的代数几何给我们补课,使大家在第一学期就赶上了落下的课程。1971年元旦县上进行高中壁报联赛,我和二班的赵锦辉利用周日加班,王老师怕把我们冻着专门留下房子钥匙让我俩在他房中写画粘贴,把个房间整的不像样子结果周日下午他不但没批评还把师母烙的馍拿出来犒劳我俩。有次我想腾省些粮票接济兄弟拿的馍太黑怕同学笑话不敢在宿舍里吃,躲在教室偷着吃结果让王老师看到了,他轻轻走过来从衣兜里掏出一片白面锅盔硬塞到我手里说他胃疼白馍太细难消化把我的黑馍换走了,巧妙地维护了学生的自尊。1972年夏高七二级毕业离校后高中部改成了春季班,王老师接受学校安排又担负了社办初中部的初三班主任和数学教学等繁重工作。后来我专门拿了白馍和点心去看望已是校长依然清贫如初的王老师,王老师说我都忘皮子了这算啥事嘛。他指着柜盖上的彩电对我说你们都有心滴很,二班同学40年聚会还给我买了个电视机,咋都挡不住娃们硬给摆在这里,言语之间充满了一位普通教师满满的成就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我读过邹新社、冯高明和张恩明等学友思忆豆中后续发展和怀念恩师的文章,虽然并非英雄但校友所见略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王文育校长和豆中老师的尊崇思念与敬佩深情。学友邹新社在《忆豆会中学》一文中说,豆会中学的生源基本上是扶风北片建和、天度、南阳、召公几个乡镇想靠升学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大家憋着一股劲儿,自觉地学、刻苦地学、拼命地学。带课老师都是各学科的业务骨干。个个身怀绝技,堪为师表,作风严谨,倾心育人。课堂45分钟时间被充分利用,安排的井井有条,满满当当。作业批改认真,从不马虎。自习课跟班作业,没有迟到早退的。许多老师还注重从细节上,培养我们这些农家子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言传身教上,让我们体悟怎样做人、做事、怎样感恩等等。在长期的发展中,老师们克服环境条件闭塞信息不畅投资短缺等诸多困难形成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三苦”特色和“乐于吃苦,勤于学习,敢于挑战,长于进取”的豆中精神,同学们毕业多年走遍天南海北之所以对豆中经久不忘怀念有加不单是因为不悔的韶华更在于众多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无我奉献成就人生的老师们,而王文育老师就是这一团队的优秀代表和掌舵人。</p> <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说,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逢上优秀的教师。学友张恩明回忆说,豆中的老师,基本以北乡为主,朴实无华不尚张扬默默教书育人是他们最土也最基本的底色。豆会中学最为鼎盛和高光的时期就是王文育恩师担任校长的时期,在他的带动和多年深耕下,老师们凝聚成了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热爱学生自觉奉献的光荣传统和无私团队,他们都是普通的人,说不出豪言壮语,更不会哗众取宠,可在教学工作中从不含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教学研讨时,他们会对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可争吵过后就成了兄弟。豆中老师的房间,白天从不上锁,也不会出现财物被盗的现象。大家课余时间串门聊天是家常便事,根本不会出现人身攻击,恶语伤人的事情。每周的周一晚饭后,则是“亮宝”会。他们都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包子、面皮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过后就是品头论足。面黒馍酸,老师们谁又会放在心上,回馈的只是淡淡地一笑。谁家农活如果紧张,大家都会抽时间前去帮忙。谁家遇上喜事,大伙都会备好份子钱,前去恭贺。可在教学上,他们就互不相让,你报怨我占用了我的上课时间,他则埋怨你不让学生休息,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发育。在工作中他们可能是对头,可人格上却没有一个私敌。他们争吵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本不会为了个人的鸡毛琐事与人结怨。豆中老师的世界就是学生,老师心里永远装的是学生,唯独缺少的是自己,这就是王文育校长带领下的豆中师资团队。</p> <p class="ql-block">  众多学友无论走遍天涯海角,他们有一个非常朴素但却无尚崇高的共识,就是对王老师多年深耕培育的豆会中学“土”的留恋,“亲”得不舍;“土”表现为土地、土气和士味的遗传基因,“亲”表现为校亲学亲人亲的朴素原色。而“人亲”专指豆中的老师是天底下最优秀的老师,正是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老师给了学生们凤凰涅槃人生再造的定海神针,让我们从北山畔畔上走出来成龙变凤。先是豆中学生大学毕业重回豆中当老师的学友回忆说,王文育校长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语言不多,和蔼可亲,但随和中却有无法掩饰的威严。尽管如此,却仍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非常关心。王老师人很精干,思维敏捷学术高走超,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从不推诿,批评师生也从不留情面。王老师在师生的眼中,不仅是可敬的领导,更像学生和青年教师严厉而慈祥的父亲。学生每天晚饭后,都要到老师的房间无所顾忌地“扫荡”一番。老师挂在墙上的锅盔,摆放在茶几上的瓜子,甚至老师放在抽屉里的点心,都逃不过众等学生的“虎狼之口”。我们有时正在老师的房间翻箱倒柜,老师突然出现在面前,看起来满脸的严肃,扬起手要打我们,但扬起的手却是轻轻地落在我们的背上。然后老师就露出了笑脸,我们也笑了,可敬的老师丝毫没有责怪我们的意思,又从套间给我们取来了葡萄干、板栗、花生、核桃。是啊,天下哪个老人会跟自己的孩子较劲呢?老师对青年教师常说的话语至今记忆犹新:“吃我点东西我不生气,如果教不好学生,我可要生气呀!”可敬的老人,就是用儒雅的亲和力及质朴的人格魅力将我们这些像小鸟一样的年轻后生团结在他的周围,豆会中学的教学才焕发了勃勃生机,充满了活力。正因为如此,豆中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扶风教育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从老师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多年来,尽管工作不断变更,人生起伏不定,但有老师根植点染的潜质底色,我们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并从对老师的怀念与敬畏中吮吸到了新的力量,让我们不断勇敢地直面坎坷磨难,鼓足勇气重新迎接新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  冯高明、张恩明学友在回忆王文育老师担任他们初三毕业班和高中班主任时说,豆中的生活,虽然清苦,枯燥平淡,缺少浪漫,但过得实在愉快、和谐充实,并且富有情趣;豆中的岁月在我的人生中虽然短暂,但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充满了无限的朝气;豆中的风情及老师们的教诲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和人生动力。师生都把农家的质朴化成了学习的动力。每天凌晨王校长用自己的行动把大家从梦中叫醒,微弱的路灯下,三五成群的学生,不等起床铃响纷纷背英语单词,朗朗的读书声在王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激活了整个校园。师生似乎忘记了寒冷,读书是那样的专心致志,呼出的水汽,在清冷的早晨,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袅袅绕绕,徐徐上升;师生的眼睛,又是那样的清纯,透露出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只有在课堂上,学子们如同放开了思维飞翔的小鸟,在知识的天际中任意遨游。运动会赛场上,学子们又仿佛成了生龙活虎的健将,你争我赶,风采盎然。他们的为人,又是那样的坦荡,爱憎分明的个性在学子们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对带给自己知识的老师,是那样的尊敬。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大家会从家里带来红杏、桃子、苹果,甚至西红柿,敬献给心目中最可爱的老师。老师群体回馈给学生的只有努力的工作,严谨的治学和充满激情的鼓励。每年高考结束后王校长和老师们对领到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会送上祝福的话语,希望他们在更高的平台上认真学习,强化技能,争取做国家的栋梁;而对落榜的学生,则会送上勉励的话语,激励不要灰心,重头再来,只要拼搏就会胜利。王校长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在艰苦的条件下深耕杏坛无怨无悔,“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成就了乔山脚下莘莘学子的华丽人生。学生们从王校长和老师们的祝福鼓励中得到了力量,用纯真的笑脸和永远不向命运低头的拼搏精神,向敬爱的王校长和老师们交上一份份满意的答卷。</p> <p class="ql-block">  身处异地情感同流,方式各异思忆同归。王文育老师仙逝的讯息传遍了整个网络,最原始的唢呐吹手哀乐和网络强大信息流汇成了悲情的交响,在蓊郁的乔山上空凝聚激荡!在翠柏叠嶂风涛滚滚的山顶云端上,晖映出一幅幅沧桑豆中的清哳画面,郭振乾、张依中、黄生桂、马俊明、李应虎等老师们挽着王文育老恩师的手寒喧己热,在仙鹤的飘飘起舞中向他们奉献出终生年华的扶风大地报以微笑!蓝色天幕上一行行字幕飘落而过:“痛哀泪飞不忍闻,悼念恩师寄深情。恩同再造泣天地,师容永驻吾辈心。王君德学艺兼馨,老逝乔山无苍松。先哲文育风常在,生目待看映山红。”刹那间,这首挽诗的每行首句滚动组接成一幅悬天挽联“痛悼恩师王老先生”,在群鹤仙子的抬举簇拥下,在苍松翠柏的绿荫点染中,飘飘仙荡,醒目清亮,逝向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身圄异地道焰弥艰,无以尽数回返送恩师最后一程,谨以此文寄托扶风县豆会中学高七二级一班全体同学的深情哀思!哲人其萎,德泽永存,晖洒桃李,流芳百世!泪祈恩师鹤羽西行,琼瑶宁安,正果功成!</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三年七月十八日于文理静思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