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老照片的回溯(十)

林凇月

<p class="ql-block">忆旧:老照片的回溯(十)</p><p class="ql-block"> 作者:常志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生笃挚绝虚假,求实吟成雅美诗 </p><p class="ql-block">一一我和老领导周栋先生的前尘回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旧照。左边的长者,是时任中共锦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栋先生。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于动乱的年代,被分配至锦西西部山区任教,后因才华出众,奉调进县委宣传部从事理论工作。我自青岛远洋运输公司调回原籍锦西后的四年中,他一直都是我的最高"行政长官"。论年庚,他刚好长我一轮,我们都肖羊。 </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所在的县文明办与县委宣传部合署办公,是县委宣传部领导下的科级单位。"办"与"部"名义上虽是两个单位,但年度工作计划,每月工作安排,均由县委宣传部统一研究部署。身为部长、身兼县文明委常务副主任的周栋先生,由于职责所在,出于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考虑,在平时工作中坚持挂实帅,抓实事,求实效。只要机关没有急需处理的紧要工作,便时不时带领办公室工作人员下基层调研,掌握动态,挖掘典型,总结经验,既体现出科学求实的精神和态度,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往下跑,摸下情,力求做到脚下有"路",笔下有"珠",心中有数,基本上成了周栋先生工作的常态和追求。其为人方面的笃真不假,保持低调不张扬,工作上的唯实恶虚,绝不浮夸造"政绩“,在县直机关几乎尽人皆知,堪称"真实"的楷模,忠正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刚"转业"到机关时的我还比较年轻,只有远洋货轮上的工作经验,而无县直机关职业经历,对新业务基本上慒懂无知。所以,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一时不太"上道",难以适应,情绪不免有些低沉。对此,周栋先生在推开杂务找我谈心,给我以指导安慰的同时,每当下基层调研,总要把我带上,并要求我下去后"多观察,细琢磨,勤交流"。没有下基层任务时,便指示我"多读书,细研"典“,勤成篇"。这里的"典",主要是指典型经验。而"篇",说的则是文章,有见地、有深度、有价值的文章。在周栋先生看来,有了"典"和"篇",工作才算取得了有说服力的成果,具备了质量较高的"硬件"。周栋先生作为曾经的北大高材生、时任县委宣传部长,其思维之敏捷,笔力之雄健,在县直机关,堪称傲视群"笔"的"占鳌"般的存在!记忆中,周栋先生的杂谈类文章经常见诸《锦州日报》。令许多写作爱好者颇感歆羡的是,他还是原锦西县"登录"《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惟一的作者! </p><p class="ql-block"> 从1985年5月,到1989年5月,我在锦西县、市(县级)文明办工作了整四年。这四年,工作上经历了由完全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人生角色实现了由"海"至"陆“、从"远洋"到机关的转变,人生阅历由相对单薄步入到了渐次增厚的阶段。而这些"历史性变化"的发生,客观上工作变动固然是主要原因,而主观上的努力适应转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充实提升自己的机会,虚心且勒奋地向行家学习,特别是取法高手,也是促进积极变化发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因素。实在说,当时部、办内值得我学习的行家高手很多,几乎每个人皆可为我师,但从"取法乎上"的角度说,我在心里拜的师,就是我由衷尊敬钦佩的周栋先生。</p> <p class="ql-block">  坦率讲,若只从性格看,周栋先生并非我的"理想导师",因为他的性格是典型的内向沉静,内敛含蓄,有时甚至还显得有些"木讷",有如木心先生笔下的"从前慢"。而我,则是东北人中常见的"心直口快",言而无忌,很少显露出"深沉""稳慎"的“高度成熟"状态。常识告诉我们,两个性格"对立"或反差较大的人,一般说来,是很难"合"得来的。可是,话又说回来,心理学中有"性格互补"之说,即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之间虽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但差异也是可以"转化"为"互补"的,"转化"的前提和条件,就是双方的"需要和满足"。 周栋先生可能不需要从我这里得到"满足",但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新兵"的我,从内在需求说,是迫切希望进行"性格补益"的。这个"补益"的来源,可以是我心仪的周栋先生,亦可是性格修养比我强的其他人。此外,对我来说,还需要"补益"的,是文笔方面,即把较低层次的写作,通过自身努力和先进"帮扶",提升到较高层次。用周栋先生的话说,练笔的过程,是锤炼提升思维能力、思想水平的过程。说心里话,周栋先生扎实的"内"功,超凡的文凭、超常的笔力,均对我"诱惑"很大,使得我在心里时不时地要以其为榜样,在日常工作、平素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向其看齐,力求把彼此间的差距缩到最小。当然,这也只是我的"单相思"。 </p><p class="ql-block"> 1989年下半年,原锦西市(县级)升格为地级市,周栋先生升任升格后的中共锦西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我因工作需要,由文明办调到市委宣传部,成为党教科副科级调研员。幸运的是,周栋先生分管党教工作。在其求真务实精神的指导下,在其严谨扎实工作作风的带动影响下,经过自己很是用心的努力,我于周栋先生调往市人大之前和之后的数年中,紧密联系自身工作和社会实际,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撰写了多篇思想理论类和经验总结类文章,或刊发于《辽宁日报》、《辽宁宣传》,中宣部《时事报告"等报刊,或入编省有关部门出版的一些书籍。而多年来一直勤耕不辍的周栋先生,也相继出版了《敞开你的胸怀》等三本杂谈集。另外,还完成了一本名为《神密的动物世界》的诗集。受到鞭策鼓舞的我,不久也推出了自己的诗集《清斋淡句》。周栋先生经常强调,宣传思想部门的干部,笔力不能弱,写千字文的功夫必须过硬!他不仅仅是这么强调的,也是带头这么做的!</p> <p class="ql-block">  由于性格的原因,周栋先生接人待物的"热"与"冷",一般不轻易表现在外在。其对人对事无论是肯定抑或否定,经常是以比较含蓄的方式来表达。一次,我和一位曾担任过中学语文教师的同事,在办公室探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一个"寻常"问题,二人意见相左,当时周栋先生碰巧在场,我便请他作"裁判"。同样当过教师的他,先是会意地看了一眼和我探讨问题的同事,然后又对我微微一笑,说:“志英,这个问题虽小,但你的思考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让我知错,更为了给我留面子,他没有直接了当给出"答案"。 </p><p class="ql-block"> 198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原锦西市(县级)升格为地级市。在研究人员分劈问题期间,部内许多同事纷纷"行动",找周栋先生"攻关",以实现"去市"愿望"。一开始,我也不免动了心思,想到老领导家或办公室一诉“衷肠",甚至想"适当表示“一下。但考虑到找他的人太多,他压力颇大,作出取舍必然很难,就打消了"打扰"他的念头。在公布人员去留时,也许是周栋先生考虑到我还年轻,将来可以为新市建设作较多贡献,便让我也随新市"升格"了。事后,我去他办公室,向他表达发自内心的谢意。他神情严肃地告诫我说:"志英啊,你现在虽然‘水涨船高`了,但头脑的温度不能高!今后,你的学习劲头、思维能力、工作水平等,都得与`船‘同高啊!"我很幸运,也颇幸福,我此生遇到了特别光明磊落、真挚笃诚,绝不"虚以委蛇"、"敲骨吸髓"的好领导!</p> <p class="ql-block">  以周栋先生过硬的德才,对宣传思想工作十数年孜孜矻矻的不懈探索与进取,为党的宣传理论事业所作的突出贡献,他本可以也应该在仕途上再上"新台阶",但却未见他为此“煞费苦心","攀龙附凤",寻觅"捷径",其人格之"保守",观念之"陈旧",思想之"愚钝",行动之不"与时俱进",颇为鲜见,既令人为之叹惋,更让人由衷点赞!借用一位他曾经的上司对他的评语,"他是`三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典型“!而这样"脊梁"般的典型,既是支撑和推进我们事业的中坚力量,也是当下干部队伍的"稀缺资源"。</p><p class="ql-block"> 周栋先生生于1943年,今年已经整整80岁了。四年前,拙集《清斋淡句》印出后,我特意邀请了一些葫芦岛籍的老领导、老朋友雅聚,他也应邀与会,我很是高兴!席间,我们聊了很多,也聊得很是入港,仿佛时光又"倒退"回当年。考虑到他已年近八旬,身体不算太好(轻度脑血栓),我欲打车送其回家,他说不用,并言"我女儿一会开车来接我"。 如今,一别又数年,不知年满八旬的他,现在身体如何?作为"追随"其多年的老兵,我因故未能在其虚龄80岁时去为其祝寿,感到十分遗憾,非常愧疚!但愿我的这篇"忆旧",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之间并非由于主观原因"疏远"的旧情,再"拉"近一些,"拉"回到我初识周栋先生,在他领导下,既感"忐忑"“忧患",又觉心情舒爽、奔放无羁的时候!我更诚望这位年已八旬的"老羊",能够拥有更长久、更美好、更幸福的晚霞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