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万松书院

缪志木(南飞雁)

<p class="ql-block">万松书院位于杭州静谧秀美的万松岭上,三面环山,依山傍水,邻近西湖得天独厚。万松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由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唐报恩寺遗址改建,因建在万松岭上,所以称万松书院。唐朝诗人白居易用“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句意,耒赞美万松岭一带景色。书院地处湖山之间,“极高明而最幽胜,左衿钱江,右带巨湖,俯视万家,举在目前”,清丽静穆,得天独厚,是个读书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它曾以齐备的祭田祭祀、完备的学规章程、丰厚的藏书而位居“杭城四大书院”之首,引领明清时期杭州书院教育的发展,曾培育造就了无数历史名人。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在此同窗共读三年,美丽的传说,使这里成了杭州人寻找意中人的相亲地。</p> <p class="ql-block">书院门口墙壁上的大型浮雕,栩栩如生,中央是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书院内曲径通幽,树木参天,楼台亭阁,棋罗星布,嘉花茂树,修篁奇石,交布其间。周围苍松掩映,小溪潺潺。登高望远,雷锋夕照,宝石流霞尽收眼底。走在书院的石板路上,浪漫温馨,书香悠浓。</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没多远,立着张载塑像。张载(1021 -1077),北宋陕西郿县人,世称横渠先生,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长期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关学”。主张“不凭注疏而新圣人之经,不凭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王安石行新法就有求助于他的理论。</p> <p class="ql-block">万松书院依山而建,步行游览相当于爬山,不过山势并不陡峭,步行难度不高,从景区门口到最后万世师表,有种步步高升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没走多远,迎面是品字型石牌楼,这是书院的标志性建筑。石牌楼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书“太和元气”;左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书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让人惊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石牌楼旁的泮池,给人宁静之感。古制学宫都引水辟池,形如半月,称泮池。万松书院初建时规模略如学宫,故设有泮池。</p> <p class="ql-block">从石牌楼向上,即可到达一进“仰圣门”,这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高山仰止”取自司马迁《史记》。“仰圣”即表示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仰圣门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的礼仪之门。</p> <p class="ql-block">毓粹门是书院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毓粹,喻万松书院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学府。</p> <p class="ql-block">抱鼓石直径80厘米,边缘略有残损。单面圆雕“三狮争彩”,画面以彩球为中心,幼狮环绕相戏,乐而无忧;周围环饰梅花图案,清新别致。浮雕图案表现了国泰民安、吉祥喜庆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金甡(1702 -1782),清浙江钱塘人,字雨叔,号海住,乾隆壬戍进士第一,曾官礼部侍郎。1780年始主讲万松书院。史谓:“直谅城敬,所陈说必正义法言,诸皇子皇孙皆爱重之。”</p> <p class="ql-block">正前方为二进“明道堂”。明道堂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现陈设工艺巨著《中国科举文化大观》。</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举文化大观”,是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历时一年,费工万余,精心研制的一件大型立体硬木彩塑仿真艺术作品,里面陈列着当年科举考试的流程:十年寒窗、科场风云、千里赴考、临轩唱名、乐丰赐宴、荣归故里,以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居仁斋,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是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斋名取意于孟子“居仁由义,体用己全”句。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那么他就拥有了一切。</p><p class="ql-block">现分为大小二间,分别为中国书院发展史、杭州书院发展史的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由义斋,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是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斋名取意于孟子“居仁由义,体用己全”句。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那么他就拥有了一切。</p><p class="ql-block">现分为大小二间,为万松书院历史文化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按现在的说法属于民办学校。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由富人、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湖南缘的万松书院,虽然排不到前四,但它曾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浙江省文人汇集之地,明代的王阳明等大学者也曾在此讲学。</p> <p class="ql-block">穿过明道堂,后面就是中轴线上的三进“大成殿”。大成殿是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是师生们祭祀孔子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是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境界。大成殿陈列突出“颂圣”以颂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渊博文化。孔子像及四配享(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p> <p class="ql-block">至圣孔子,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他主张仁政,是儒家学说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复圣颜子,即颜回,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p> <p class="ql-block">宗圣曾子,孔子的学生,颇得孔子真传,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述圣子思,儒门圣贤。</p> <p class="ql-block">亚圣孟子,是我国传统儒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图,分别是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左右两侧设有曾唯亭和颜乐亭,分立乾隆和康熙御题手迹复制碑。</p><p class="ql-block">这是曾唯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御诗》碑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暮春乾隆帝第一次南巡亲临书院时所题。全文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冈回首望只园,讲舍层阶喜得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气助湖山钟远秀,道传孔孟有真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游只欲心无逸,名教无非乐所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嘉尔青衿真济济,嗣音实行勉相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辛未暮春月御笔</p><p class="ql-block">2002年重建万松书院时,有关人员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重新发现原碑拓件后,勒石刻碑。双面阴刻,字体为行草,碑额浮雕双龙戏珠纹,上有阳文,篆书“乾隆御笔”。碑身四周皆饰以龙纹,有“乾隆宗翰”印和“陶冶性情”印。</p> <p class="ql-block">颜乐亭</p> <p class="ql-block">《浙水敷文》石刻原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皇帝赐额,2002年重建万松书院时勒石刻碑。双面阴刻“浙水敷文”四字,字体正楷,为康熙御题。碑额浮雕双龙戏珠纹,上有阳文篆书“康熙御笔之宝”。碑身四周皆饰以龙纹。</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后是“万世师表”平台,这里是书院中轴线最后一站。“万世师表”平台为民国初期的建筑,现存为供案、石狮、照壁、孔子线刻碑等文物。2000年3月,杭州市园文局依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建筑民国初期的特征,进行了保护性维修。</p> <p class="ql-block">这是孔子线刻画像碑,可惜已模糊不清。</p> <p class="ql-block">除书院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院内的其他建筑也值得一看。尢其梁祝书房,也是书院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是梁祝书房的门台。</p> <p class="ql-block">梁祝书房,自成一个小院,有山有水,风景十分秀丽。</p> <p class="ql-block">毓秀阁,原为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现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说的是浙江上虞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读书。途中偶遇会稽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于是就在柳荫下义结金兰,而后又同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有余。求学期间,两人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相互照应,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山伯生性憨直,始终未察觉英台为女儿身;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嫠展书读,挑灯写文章;春来花丛温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点点滴滴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点相思,万种柔情,从记忆的深处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三年后,祝父催英台回家。英台以随身佩带的玉蝴蝶扇坠作为信物暗托师母做媒。在离别的“十八相送”途中,英台一次次借景喻情,向山伯暗示自己为女子,但山伯依然懵然不解,后经师母点破才恍然大悟。山伯兴冲冲赶往祝家求婚。但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上虞太守之子马文才了。山伯在凄楚悲愤中与英台“楼台相会”,满腔热情化作乌有,回家不久即郁闷而逝了。英台闻之,悲愤不已。结婚当日,向父亲提出要先到山伯墓前拜祭,否则宁死不上花轿。祝父无奈,只得应允。英台在墓前哭祭时,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在狂风暴雨中,坟墓豁裂。英台纵身跃入,墓包徐徐合拢。过后,风雨顿息,阳光灿烂,山伯英台化作一对彩蝶飞舞而出,他们的爱情在历经风雨过后获得了自由和再生。</p> <p class="ql-block">这里介绍了“梁祝”故事的起源。介绍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被誉为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p>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了梁祝爱情的美好寓意,现在万松书院成了杭州著名的公益相亲角。每周六上午都有热闹的相亲会举行,而且人气极旺。</p> <p class="ql-block">石林,位于书院西,分留月崖、芙蓉岩、圭𡶶三部分。</p><p class="ql-block">石林嶙峋剔透、青苍玉削、姿态各异,且有奇花古藤相映衬,清丽静穆,为书院一绝。石林为历代文人所钟爱,从明代至今有摩崖题刻二十余处名人赋诗百余首,诗人们总在这里“坐石弄花忘却归”。</p><p class="ql-block">景区虽是这样介绍,但叫“石林”还是有点名不符其实。</p> <p class="ql-block">一根不知道生长多少年的特大蔓藤,如同一条大蟒蛇,盘龙卧虎之势,在岩石、树间盘绕。</p> <p class="ql-block">这是存诚阁,原是万松书院的藏书楼,用于收藏皇帝御赐,乡绅捐赠典籍之处。“存诚”,保持诚实之意。</p> <p class="ql-block">见湖亭,古时的观景亭。只是现在绿树成荫遮住了远处的景致,它倒是成了院中的景观。亭子上“湖山萃秀”的匾额,是清乾隆皇帝御题。</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梁祝”故事中“十八相送”场景之一。“梁祝”从万松书院出发,途经观音堂,祝英台要请观音菩萨做媒。</p> <p class="ql-block">这是可汲亭,原是万松书院的观景亭,现作为“梁祝”故事中“草桥结拜”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双照井,“梁祝”十八相送场景之一。井前,英台指着水中的倒影对山伯说:一男一女笑盈盈。山伯恼道:你怎能将我比女人?</p> <p class="ql-block">浣云池,唐报恩寺旧景。因白居赋《浣云池》诗而闻名。</p><p class="ql-block">《浣云池》:白云本无心,卷舒长自洁。影落一舰空,可浣不可涅。鸢飞鱼跃间,上下俱澄澈。此意难与言,览之自怡悦。</p> <p class="ql-block">整个书院里有很多名人雕像,张载、商辂、袁枚、王守仁、齐召南、二程、朱熹等与万松书院或多或少有些关系的大儒。</p><p class="ql-block">程颢(1032 -1085),学者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 -1107),学者称伊川先生,为两兄弟,北宋洛阳人,世称“二程”,其学称“洛学”,主张“知先行后”,是北宋理学奠基者。讲学达30余年。</p><p class="ql-block">二程以双人构图,表现兄弟俩不但学术思想相同的,且教育思基本一致。</p> <p class="ql-block">袁枚(1716 -1797),清浙江钱塘人,清代之江南才子,生长于杭州,曾在万松书院读书受业。中年辞官后到江宁小仓山筑随园卜居,故又称随园老人。诗主张“性灵说”,“江山亦要伟人扶”即其诗句。尝言:“古有史而无经”、“予于经学,少信多疑。”实即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也。</p> <p class="ql-block">玉守仁(1472 - 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提倡“知行合一”,并创立著名的“阳明学说”。晚年曾访问万松书院并亲撰重修碑记。他强调书院要以“明五伦”为教学宗旨理论,对万松书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朱熹(1130 -1200),南宋婺源人,为二程四传弟子,是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人视为儒学正宗。《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等著作颇有名。其博览和严谨的学风对后人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大儒、理学家。道德文章教化后世,为后人所敬仰。人格学问均为人之楷模。</p> <p class="ql-block">周敦颐l 1017 -1073),北宋湖南道州人,后人称濓溪先生,为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其“爱莲诜”以莲花为意象,“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被后人视为坚贞不渝、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象征。</p><p class="ql-block">根据资料介绍他“首修学校以教人”,二程曾是他的学生。他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考之《孟子》,是一个治学、从政、做人都很严谨的先儒。</p> <p class="ql-block">商辂(1414 -1486),明浙江淳安人,曾连中三元及弟,明代270年间,仅他一人。他所居住的杭州街坊即因此名为“三元坊”。他为人方正端庄,然处事机变,先后任兵、户、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小保。</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所有照片除标明出处以外,均为原创,文字材料部分取自网络和景区介绍。</p><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