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说】茶,小小的中国叶子

镶黄旗

<p class="ql-block">  茶,乃小小的一片树叶也,但却是中国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之一。</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本人并不善喝茶,对茶也没有任何研究。而最早对茶感兴趣的却不是因为喝茶,而是看见同事喝茶的杯盖上有一句可以随便起头转圈回文的话一一可以清心也!留下了极深刻印象。查,此句出自台湾林新居的禅理散文《满溪流水香》之《清心也可以》中的茶壶诗——“心也可以清,清心也可以,以清心也可,可以清心也。”觉得挺有意思。再之后曾几次去云南出差听闻到茶马古道的故事,更加深了对“茶”的兴趣。想不到一片树叶而已,竟有这么大的能量。</p><p class="ql-block"> 近年国家意欲将“万里茶道“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联合俄罗斯蒙古国和我三国共同申遗,因此组织相关部门和途经省份开展发掘保护宣传申报等工作,这才让万里茶道不再默默无闻,同时也让笔者再次真切的感受到这片树叶的巨大神奇。</p><p class="ql-block"> 国人发现并用茶,至少可追溯至远古的神农时代(约公元前2700多年),炎帝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中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据传说: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材,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还有说神农误尝了一种有剧毒的草,当时他正在烧水,水还没有烧开就晕倒了,不知过了多久,神农在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中醒来。他艰难的取水喝,却发现煮沸的水已经变成了黄绿色,里面还飘着几片绿色的叶子,那清香就来自锅中。细心查找之后发现锅的正上方有一颗植物,研究之后发现了它更多的作用,最后将它取名为“茶”。</p><p class="ql-block"> 上述两种说法我们暂切不去追究哪个更真实可信,但让茶真正成为饮品应始于周王朝时期的周公时代,有陆羽《茶经》为证,“茶为国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那么鲁周公是何许人也?鲁周公就是辅佐成王,兴建东周洛阳都城的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兄弟也。按陆羽说法:茶叶成为饮料,始于神农氏,到鲁周公正式开始对茶作了文字记载并传闻于世。</p><p class="ql-block"> 学界最新研究表明,早在两汉时期四川地区茶叶传到内地时,藏地先民就开始从云南四川交界的区域品尝到了茶叶。到了唐朝,随着文成公主入藏,饮茶之风在世界屋脊上更加盛行。大约在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叶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10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活动,中国砖茶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17世纪茶由荷兰人带到欧洲,英国人又把喝茶的时尚带到美洲、澳洲。至此,茶传播到了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茶,起始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p><p class="ql-block"> 茶除了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作用外,还有消食健胃的神奇功效,对于以牛羊肉为主的草原人和以肉食为主的欧美人来说,一经享用就很容易上瘾,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如果没有茶叶,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因此患上严重的肠胃疾病或伤或亡。所以中原地区曾把茶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来管控,以达到制衡四夷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茶既然有这么好的药用功效,价格也就自然不菲。有据可查直到明万历年间,约40斤茶仍可换回一匹中等质量的俊马,这里面显然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但如何才能把中国南方的茶输送到雪域高原或东南亚等地呢?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原商人在西南边陲首先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p><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是唐宋至民国时期,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茶叶与西藏的马匹交易,以马帮运输,故得此称。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川藏线和滇藏线。川线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约3100多公里;滇线从云南普洱茶的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到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约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p><p class="ql-block"> 虽说茶马古道一路风景如画,但其艰险却超乎寻常,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事关生死的险恶之旅。马帮队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济商贸之路。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新中国的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经沧桑一千多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丝带,连接起了沿途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经济搞活市场。与此同时,异域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交流和繁荣。</p><p class="ql-block"> 万里茶道则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约17世纪至19世纪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的下梅村起,在江西铅山河口上船走水路途经湖南、湖北、河南,到赊店离船上岸改用骡马驮茶,经洛阳在孟津过黄河,翻越太行进入山西、河北、内蒙古,再改换骆驼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约1480公里,陆路约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了14000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道”。其中中国境内的福建武夷山下梅村、江西铅山河口古镇、湖南益阳三台塔、湖北赤壁羊楼洞古镇、汉口镇、襄阳古城码头群、南阳赊店古镇、河南洛阳老城、太行古径、山西祁县晋商老街、河北张家口堡等地都留下大量的茶道印迹。</p><p class="ql-block"> 万里茶道的形成晋商秦商功不可没,这也解开了笔者多年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国内会建有辣么多的山陕会馆或山西会馆?原以为只是晋商秦商们为排遣思乡之苦而特意搞个联谊的地儿,当时还想这些人真是有钱,聊天还要花巨资搭个专门的场所,现在才明白实则是万里茶道上的运输驛站。</p><p class="ql-block"> 从经由西南大山进入雪域高原的茶马古道,到南北纵贯欧亚的万里茶道,无不体现出一片小小的叶子对宏大历史的撬动。无论是茶马古道还是万里茶道都对促进当时国内外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人背马驮这种原始古老的运输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如今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都失去了往日的繁忙和辉煌。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然而,留在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就像长城运河坎儿井丝绸之路一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篇篇华章,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p><p class="ql-block"> 想不到吧?小小的中国叶子凝聚了古代先人的聪慧和勤奋,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围绕着这片叶子的所作所为竟对世界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图/文镶黄旗,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部分史料来自洛阳万里茶道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