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序言</b></p> <p class="ql-block">初夏时节,辽宁彰武,目之所及,都是绿色。这里是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很难想象,人们要如何努力,才能用一把把草籽、一棵棵树苗,把因风沙支离破碎的家园建设成今天的模样。这是人类与恶劣环境抗争的奇迹。其实这里本来就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水草肥美之地,只因一个王朝的兴哀,让所有的一切为它买罪。</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彰武,狼烟四起</p> <p class="ql-block">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位于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生态脆弱区,是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是辽宁省抗击科尔沁沙地的最前沿,是保障东北老工业基地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启地。</p> <p class="ql-block">这两首诗是乾隆所作,当年,这里曾是禁垦的皇家牧场,绿水无忧,青山带笑。后期因鸦片战争,列强入侵,内乱不止,清政府国库日渐空虚,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以开放东北西部草原允许垦荒来筹款国库空虚,由此皇家牧场植被被严重破坏,逐渐开始沙化。</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解决科尔沁沙华问题,以彰武为试点,开始科学治沙,经过了70年的探索与实践,为三北地区乃至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支撑。</p> <p class="ql-block">50年代治沙所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习治沙精神</b></p> <p class="ql-block"> 彰武县,隶属于辽宁省阜新市,因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这里曾经一年365天要刮上240多天的风沙。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彰武开始了治沙行动,确保沈阳工业重地及周边城市免招风沙侵袭。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缺人才缺技术,唯一不缺的就是建设者们天不怕地不怕的斗争精神,只要有一口饭吃,有一口水喝,他们就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个奇迹,他们高唱着“哪里需要哪安家“的壮歌,在平凡的岗位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像“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铁人”王进喜,“高炉卫士”孟泰,掏粪工人时传样,纺织女工赵梦桃......每一个姓名上都镌刻着一篇劳动者的传奇,他们是一个时代劳模群体的标志性人物。忘我的劳动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主人翁的责任感,艰苦创业的拼搏意志,让他们赢得了全社会广泛的尊重,成为激励那个时代无数人民奋发向上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彰武在几代治沙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极度的沙化土地变成了一片绿洲,后人将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总结为“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这既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省林业厅下发的:“关于学习省固沙所干部科技人员艰苦创业精神的通知”中提出的“四个学习他们”的凝练与升华,也是激发新时代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勇担当敢作为的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彰武治沙学校</p> <p class="ql-block">来到彰武治沙学校,在开班式上观看了一个小时的纪录片,片中讲述了七十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彰武人民开展治沙斗争的故事:一个是第一代治沙人刘斌,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百战的在困难面前永不服输的老革命带领科研人员,一次次在失败中反复摸索如何固沙经验的故事;另一个讲述了村支书董福财如何带领群众,与天斗与地斗,在那片连科研专家都建议他们搬迁的不毛之地上,开始从几十个人凭着人扛马拉,到最后全村几百人参与,从无到有,开拓出了十五公里长,三公里宽的防沙林的事迹;还有一个人物故事,李东魁,一个退伍军人,撇下妻女,克服种种困难,三十年如一日,吃着极简单的食物,睡着极简陋的屋子,与烛光为伴,独自一人在无数的黑夜唱着《团结就是力量》趋走寂寞、趋走狼群,将百亩比他生命还重要的防沙林守护长大;最后一个讲的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侯贵,辽宁省彰武县刘家村人,在过去的20余年里,凭一人之力,先后在2400亩沙地上种植成功20余万株树木,将寸草不生的沙丘变为草木葱茏的绿洲。</p><p class="ql-block">70多年里,无数的治沙人,与这片土地结缘,以担当者的担当,为国家和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极大的物资财富,不仅影响全国,更影响整个世界,几十年里,40多个国家200多人慕名而来,学习这里的沙漠变绿洲的治沙经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丰碑</b></p> <p class="ql-block">这是治沙书记董福财展馆里的治沙书记的评语。董福财1953年生人,一个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服软、带领百姓治沙、修路、致富的优秀村干部代表。</p> <p class="ql-block">2015年,省直机关工委到这里扶贫蹲点,了解董福财感人事迹后,整理材料汇报到组织部,组织部领导高度重视,将材料汇报给省委主要领导。最后省委书记批示:董福财这样的治沙书记事迹,值得总结、推广、学习。</p> <p class="ql-block">董福财得病后,最后来到在他亲手种下的那片林海。他虽是一位普通的村书记,一个带领村民挑战不可能,谋生路求发展的带头人,但他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几千年所积淀的勤劳勇敢、肯干硬干的精神品质。2015年,他身患癌症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一直放心不下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在他的展馆里,讲解员说他家的房子至今还是70年代的旧房,在周边那些白墙亮瓦的新房映衬下,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董福财走了以后,当地政府提出要给董福财老伴修缮房屋,但被老人家拒绝了。这就是我们老百姓最值得敬佩的本质,她们从来都有”上善若水”的德行,居功而不争,从善如流,一生简而不奢,任何时候都不给组织添麻烦。</p> <p class="ql-block">离开董福财的展馆,我们又来到了辽蒙边界,董福财曾经战斗的地方——北甸子村。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一边是被稀疏的野草覆盖的斑驳沙地,一边是几十年前董福财带领村民种下的章子松林。这条长15公里,宽3公里的防护林,扼住了风沙南下的咽喉,这条绿色的生命屏障,守卫着碧水蓝天,为当地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对比更清晰</p> <p class="ql-block">祭拜第一代治沙人刘斌。这座大漠风流碑,是当地政府和群众,1998年修建的。刘斌,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抗日战争中跟随革命队伍,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解放战争中又立下赫赫战功。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人民,驱除鞑虏,南征北战的革命英雄,时刻听从党的号召,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就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战斗一线,毫无怨言,从50年代投身治沙,一干就是一辈子,直到1990年,85岁的老英雄老干部倒在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刘斌家族几代人都在走他未曾走完的路。如今,他的重孙女刘莹成为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讲解员。“刘斌墓是我讲解次数最多的地方,那里是太爷爷作为彰武第一代治沙人,向荒漠化发起挑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1978年,治沙相关研究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奖。</p> <p class="ql-block">在彰武,70余年间,如刘斌一家四代、侯贵一样的人有很多:攻克樟子松人工林退化原因与防控科技难题的固沙所所长宋晓东、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治沙书记”董福财、30年与深山老林为伴的章古台林场护林员李东魁……</p><p class="ql-block">他们将沉甸甸的汗珠子砸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造就和续写着“大漠风流”。他们有着不同的姓氏,却共享着同一个名字——治沙者。</p> <p class="ql-block">这位退伍军人叫李东魁,退伍后,将林地当成他一辈子的事业,三十多年他为了这片林子,老母亲去世,女儿的婚礼,他都没参加。他把这片林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也正是这种”无情”而又“有情”,上千亩的林地没有起过一次火。</p> <p class="ql-block">丰 碑</p><p class="ql-block">——参观彰武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有感</p><p class="ql-block">四十余载的光阴里</p><p class="ql-block">你怀揣着一种信念</p><p class="ql-block">带领村民治沙修路</p><p class="ql-block">锁住风沙</p><p class="ql-block"> 硬是让沙魔低下头</p><p class="ql-block">一条通向远方的致富路</p><p class="ql-block">让几代人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提前变成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绿树成荫的北甸子村</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条路之后</p><p class="ql-block"> 经济迅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一排排漂亮楼宇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一辆辆轿车开进农家院</p><p class="ql-block">农家院考出了一批批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头植树三万株的老书记家</p><p class="ql-block">唯一像样的液晶家电</p><p class="ql-block">还是女儿为病重的父亲添置</p><p class="ql-block">可老支书心情很欣慰</p><p class="ql-block">你当村干部数十载</p><p class="ql-block">不徇私情出了名</p><p class="ql-block">亲人们没沾过你一点光</p><p class="ql-block">只因你心中装满的是众乡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时代的楷模</p><p class="ql-block">辽宁好人——董福财</p><p class="ql-block">虽然离我们远去</p><p class="ql-block">却将大爱永留人间</p><p class="ql-block">激励着北甸子村的人们</p><p class="ql-block">奋发图强 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为转型振兴的阜新人民</p><p class="ql-block">奉献出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走在北甸子乡</p><p class="ql-block">看到一座座发电的风车</p><p class="ql-block">布满四周的山岗</p><p class="ql-block">到处绿树如茵 稻田纵横</p><p class="ql-block">柏油路蜿蜒广阔</p><p class="ql-block">农家院里牛羊满圈</p><p class="ql-block">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已然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彰武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听着年轻导游娓娓动听的介绍</p><p class="ql-block">感受到了北甸子村人民的自豪</p><p class="ql-block">董书记是全市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沿着董书记指引的道路</p><p class="ql-block">村民们依然走在治沙造林的致富路上</p><p class="ql-block">为喜迎二十大实现中国梦的梦想</p><p class="ql-block">继续奋力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韩金凯,阜新市文联诗歌学会副秘书长,阜新市文联文艺理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侯贵 1951年7月生,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村民。20年来,他把一座座流动沙丘变成了绿洲,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绿化先进个人、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p><p class="ql-block">1975年入党后,侯贵担任西树林村党支部书记,并在西树林村与老窝堡村合并后担任村委会主任。后来,他辞去村委会主任的职务,走进沙丘深处植树造林。</p><p class="ql-block">侯贵找到彰武县四合城镇国有林场,林场出地,他出资出力。2004年,林场正式与他签订了2073亩的合作造林合同。侯贵又以8000元价格,买下山中一处简易房。这处房子破旧,屋顶漏水,冬季很冷,但他要求不高,有个住的地方就行。</p><p class="ql-block">没有钱,去贷款,可信用只能贷给他1.1万元。侯贵拿出仅有的存款,又把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卖了。没有树苗,他把泥土和农家肥放在盆里,买回树籽,自己一小盆一小盆地育,育好后再移植出去。雇人植树要钱,工钱不够支付,他就给人家打欠条。</p><p class="ql-block">经过两年日日夜夜的准备,侯贵终于栽出了第一批树苗。他第一天才把树苗栽下去,第二天树苗就被风沙吞噬个精光。这位饱经风霜的汉子仿佛一夜之间苍老许多,泪水禁不住掉了下来。</p><p class="ql-block">树苗吹没了,再栽,栽下去吹没,再来……他渐渐地摸索出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治沙造林经验。</p><p class="ql-block">当白茫茫的沙丘中终于出现了点点绿色时,他高兴不已。</p><p class="ql-block">二十年间,侯贵深居山林,昼夜独守,吃的是大米粥、地瓜,穿的是旧衣服、旧鞋袜,但在植树造林上,却投入了40万元左右的资金。</p><p class="ql-block">二十年来,在侯贵的努力下,造林面积达2400余亩,树木存活20万余株。侯贵说:“其实见不见利不要紧,只要能把沙地变成绿色就行。我死了,这片林子就捐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经过70年几代人的科学治沙,6座万亩流动沙丘得到固定,北部地区严重沙化面积减少30%以上,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99.6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6.56%;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万亩增加至2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1.47%,把辽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向北推移了13公里;平均风速由50年代的3.4米/秒降为1.9米/秒,粮食产量由不足2亿公斤增长到现在的22亿公斤。彰武县通过科学治沙不仅改善了全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更保护了辽宁乃至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p> <p class="ql-block">拍摄于章古台镇辽宁固沙研究所成果展室</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彰武治沙经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非昔比的彰武</b></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彰武,天蓝、山青、草绿、水碧,生态越来越美,产业日渐兴旺,生活越来越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日渐呈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守护绿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因治沙而致富</b></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们有缘与学校边上村里一位72岁老人攀谈起来,与一般的农村老人相比,他让我误以为只有60岁。农村人总是一如既往的热情好客,招呼我们一群人进屋里坐会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虽然只是普通的农村老头,但当我问他牛肉价钱为什么走低,他滔滔不绝讲起牛肉进出口问题,谈起国际形势,虽然我也在农村长大,但农村人里弄得这些的不多。也许我离开农村多年,对农村人获取知识的渴望和能力了解不多。</p> <p class="ql-block">养牛只是他家的一个副业,实际他们的主业是培育松苗。他说,这里的章子松种苗是全国最好的,河北、新疆、陕西等治沙防沙的松苗都来自彰武,这里的松苗的优点就是成活率高,耐寒耐旱。我心里想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农民大部分都因培育松苗而走上致富之路。</p> <p class="ql-block">现在东北农村的房子,虽然从外面看都千篇一律,由过去的泥瓦木窗房晋级到现在的砖石塑钢窗房,但走进屋里更是大有城市楼房装修风格,室内厕所,室内淋雨,厨房宽敞明亮,橱柜都是和城里一样,这些变化虽然我早有耳闻,但今天终于感受到农村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p> <p class="ql-block">在他的门前,种着当年生和两年生的松苗。他为我们介绍松苗的培育过程。在他洋溢着幸福的脸上,我看到了新时代农民的自信自强。临走时,我看着他家院里的一台轿车,两台拖拉机,一台电动车说:“你俩真是太富有了,可以开租车行了”。他笑着说:“现在农村家家都有车,种地用的,出门用的,啥车都有”。我心想,这只是一部分富裕农民的典型代表,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还有很多具体工作的硬骨头要啃。比如,如何解决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年轻人如何愿意留在农村创业,资金如何愿意投向农村……,等等,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全国绝大部分的农村富裕起来、美起来、强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加速实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展望</b></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登上万亩松林瞭望塔,俯瞰苍松翠柏,感叹彰武人民的建设家乡,绿化家乡的赤诚。</p> <p class="ql-block">一眼望不到边的松林,让彰武这片土地焕发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如今,彰武县严格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系统观念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系统,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付出与收获</b></p> <p class="ql-block">2020年,彰武沙漠绿化,被人民日报《新千里江山图》刊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结束语</b></p> <p class="ql-block">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彰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下,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和使命,几代人接续奋斗,将贫瘠的荒漠变成绿的海洋,将荒凉的家园变成宜居的生态之城,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守,怎样的情怀……当家国需要,他们胸怀国之大者,挺身而出,砥砺前行,甘于奉献,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和愚公移山的执着,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奇迹。这不禁让我想起荀子《劝学》: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p><p class="ql-block">彰武,一个值得你来感悟的城市;彰武治沙精神,一个值得你感动的奋进精神。相信,彰武的明天一定会建设的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