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之缘

向勇

<p class="ql-block">今年暑假,女儿带两个孩子去美国研学,把孩子们送去营地后,她自己跑去靶场打枪,这可是行程中没有安排的。没想到,从小就不喜欢这类“男孩子游戏”的女儿居然心血來潮去打枪,更让我惊讶的是,从未摸过枪的她第一次打枪居然还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夸她枪法不错,她则戏称是遗传基因。想想也是,我们家上两代人都曾经穿过军装拿过枪,而到了第四代,两个外孙更是从小就喜欢摆弄枪械,似乎还真有遗传基因在起作用😄</p> <p class="ql-block">▼女儿第一次打枪,基本上都打在9环之内。</p> <p class="ql-block">▼这是女儿十个月大时“摆拍”的一张照片,也是她小时候仅有的一张拿枪的照片。有朋友说看上去像是在弹吉他😄</p> <p class="ql-block">女儿再次拿枪照相是37年后了。今年国庆,她们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女儿被选为护旗手,手持九五式自动步枪护卫国旗。</p> <p class="ql-block">国旗护卫队队行进中。</p> <p class="ql-block">说到遗传基因,还要从老父亲说起。他15岁参加新四军,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初中生),先后在支队、纵队、野司机关工作。由于工作性质关系很少用枪。翻遍了老照片,只找到一张父亲配枪的照片。这是上海解放不久,父亲在上海军管会工作期间拍的。</p> <p class="ql-block">1961年,父亲从南京军区司令部调到徽州军分区。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社会治安不是太好,偶尔还有拦路抢劫的事发生。有一段时间,母亲经常晚上去郊外的黎阳公社开会,父亲总是带上手枪陪同她一起去。</p> <p class="ql-block">从我记事起,父亲的配枪就是下面这款54式手枪。他平时都把枪锁在办公室的文件柜里,从不拿回家。主要是担心我们弟兄三个玩弄枪会出危险。1967年休宁县发生“8•15”抢枪事件,一群造反派冲进县人武部,砸开武器库,把枪支弹药席卷而空。这帮人还挨家挨户搜查。父亲藏在厨房屋顶瓦片下的枪被搜出。有的干部把枪藏在公共厕所的墙壁里也被造反派找到。事后我一直抱怨父亲,为什么不把枪交给我来藏,我会像电影里小嘎子那样,把枪藏在老鸹窝里让他们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环境的熏陶,加上男孩的秉性,从小就喜欢枪。那时候条件差,只能用黄泥巴或木板做枪,再涂上墨汁。但更多的时候就直接拿一根木棍当枪,小伙伴们你攻我防,嘴巴里还不停发出“嗒嗒嗒”的枪声来烘托气氛,玩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打真枪是11岁。那年暑假,军区后勤部给徽州军分区送服装,空车返回,我就搭便车去南京玩。那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母亲给了我10元钱做盘缠。到了南京,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新街口,在中央商场买了一把塑料手枪。是那种压模的手枪,形状、纹路很逼真,比之前玩的泥巴枪、木头枪强多了!</p><p class="ql-block">在南京期间,正巧军区司令部大院的孩子去靶场打靶,他们也邀我一起去。那天是小口径步枪卧姿射击,有部队战士指导我们如何射击。小口径步枪后坐力很小,我第一次打枪,居然没有一发脱靶。</p> <p class="ql-block">童年时我们不仅玩枪,还自己造枪。1967年、1968年是文革闹派性、闹武斗最厉害的时候,孩子们也深受影响。昔日亲密无间的小伙伴分成两派(当地方言称为“分边”),一边以张文毅为首,成员大都是县委大院、公安局大院和武装部大院的子弟,人数众多。另一派边以郭抗美为首,以交通局大院(驻地被称为“鸡子壳”)子弟为骨干,再加上少数像我这样从其他大院分化出来的。我们这一边势单力薄,每次冲突都处于下风。有一次在武装部西边围墙下双方又发生冲突。对方打头阵的是身高体壮的王志英(外号“胖子”)。对阵结果是我们这边吃了亏。事后抗美说,我们人少搞不过他们,手里要有武器才行。大伙都赞同,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枪没有炮,咱们就自己造”!</span></p><p class="ql-block">抗美当年也不过十五六岁,是我们这帮孩子的头儿。他心灵手巧,找来木头、废旧钢管做好枪身。子弹的工艺比较复杂,首先在子弹壳里灌上火药,再把牙膏皮融化后,倒入黄泥做的模子,冷却后做成的子弹头。子弹发射用要有底抗美从商场买来发令枪用的火炮纸,揭开表层,取下里面黄色的火药贴在子弹壳的屁股上就成了。枪和子弹都有了,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试枪,三米开外能把老南瓜打出一个洞,威力还蛮大的。不过,这把枪并没有实际使用过,只有一次与对方“谈判”时,带上它壮胆。</p><p class="ql-block">到了1968年下半年,形势逐渐稳定,中小学也先后复课,于是我们这帮人都做鸟兽散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我(右下)与张文毅(后排左一)等发小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郭抗美,1970年冬入伍。先后在岱山守备区汽车连、枪械修理所工作。</p> <p class="ql-block">1970年冬天我应征入伍,来到岱山守备区无线电连。我们连是通信分队,按照“林副统帅”关于“射击是通信分队的副业”的指示,一年仅安排一次射击训练,时间在十天左右。其余时间则按照各自专业,分别开展报务、话务、机务、标图等训练。</p> <p class="ql-block">所谓射击训练就是“瞄靶”,大家并排趴在冰冷的水库坝顶,对着百米开外的胸环靶反复做瞄准-击发的练习。岱山岛的冬季虽然气温很少低于零度,但是呼啸的海风不停地从袖口、裤脚管钻进身体内,不一会身体就冻麻木了。那滋味儿很不好受。</p> <p class="ql-block">后来陈国金战友参加守备区组织的骨干集训,回来后教大家练习“四点瞄准”(就是用靶纸检测瞄准点),训练改在室内进行,于是情况就好多了。射击训练结束时,连里会安排一次实弹射击(有时是实弹射击+手榴弹实弹投掷)。</p> <p class="ql-block">陈国金,1969年冬天从江阴入伍。曾任无线电连报务员、接力继站站长、无线电连连长。上图是我和陈国金(后排左一)等战友在守备区司令部大院内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当新兵时,上军事课的课堂笔记</p> <p class="ql-block">▼入伍头两年我的配枪是56式半自动步枪。这种枪射击精度高,100米距离可以说是指哪打哪。缺点是弹容量少,弹仓只能压进10发子弹,而且只能单发射击,作战时面对近距离密集目标,难以形成火力优势。</p> <p class="ql-block">不过对我们新兵来说,夜里站岗还是喜欢用步枪。在月光下闪着寒光的枪刺,不仅可以为自己壮胆,也足以震慑宵小之徒。</p> <p class="ql-block">我因为参军前就打过枪,对“贴腮闭眼”、“三点一线”、“屏气击发”这些射击要领早已熟悉。到部队一个月后组织新兵打靶,先是安排试射,我6发子弹打了45环。两天后正式进行实弹射击,我用6发子弹打出56环(4个10环、1个9环、1个7环),这个成绩对一个新兵来说还算不错。不过,此后的实弹射击我的成绩每况愈下,原因出在视力上。</p> <p class="ql-block">我参军体检的双眼视力都是1.5,由于连队的工作性质,平时住宿、训练、值班都在昏暗的坑道内,因此不分白天黑夜都要开灯,尤其是训练室和值班室的大瓦数的日光灯非常刺眼。时间长了,视力下降很快。与此相关联,射击成绩也开始下降。</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在坑道值班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高山麓的战备坑道(现已废弃)</p> <p class="ql-block">▼收发报训练的大教室(现已废弃)</p> <p class="ql-block">▼连队食堂也在坑道内(现已废弃)</p> <p class="ql-block">▼本人(后排右二)与情报站部分战友在宿舍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3年初,连队给我换发了56式冲锋枪。据老兵刘宁介绍,在步兵连队,冲锋枪只有班长、副班长才配备。我们通信分队除了新兵和后勤人员配半自动步枪,值班分队的战士普遍配冲锋枪,而干部和报务员则配备手枪。</p><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78年2月我和刘宁战友在苏州的合影。另一幅我手持56式冲锋枪的照片,是在我们值班的坑道口拍的。</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我们使用的56式冲锋枪。这种枪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射击精度没有步枪高,但是容弹量大,弹夹能装填30发子弹,是56式半自动的三倍,</span>火力足够强。而且枪身轻巧(不到8斤)便于携带。适合在近距离对密集目标实行火力压制。</p> <p class="ql-block">冲锋枪射击的难点之一是点射不好控制。但这个对我来说没问题,只要把扳机扣到底再松开,正好3发子弹出膛。如果节奏掌握得好,“哒哒哒”、“哒哒哒”,枪声均匀得就像乐曲中的三连音。冲锋枪射击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保证连发的命中率。56式冲锋枪连发时,枪口跳动得厉害,左手必须向下向后牢牢控制住枪身,否则脱靶是不可避免的。记得有一次打靶,炊事班长黄凤鸣就没有控制好枪身,枪声一响,枪口不停朝上跳动,他扣住扳机的食指又忘了松开,结果一梭子弹全部搂到天上去了。我的控枪虽然比他好一些,但是连发成绩也很差,通常一个点射只能打中一发(最多中两发)。</p> <p class="ql-block">到了临近退伍时,我的视力已经很差了(左眼1.0,右眼0.8)。在部队最后一次参加实弹射击是1976年3月1日。那天的课目是200米、250米、300米三种距离的山地俯仰角射击,绿色的人头靶隐藏在树木杂草中,我睁大双眼才勉强能看见靶子的轮廓,单用右眼则什么也看不到。没办法,我只能先瞄好人头靶旁边比较明显的标志物(石头或小树),再估摸着把枪口移向靶子的大概位置就击发。结果13发子弹没有一发上靶,生平打靶第一次“剃光头”。一周后,连队宣布退伍名单,本人榜上有名。战友们揶揄我说,这下你可以带着“鸭蛋”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搞笑的照片是在有线电报站附近拍的:鸭舌帽是用军帽折成的,眼镜是借赵志强战友的,手上的54式手枪好像是借黄正方战友的。这种枪我只打过一次实弹,似乎找不到感觉。</p> <p class="ql-block">退伍后,我被安置在马鞍山市无线电厂。1976年5月8日正式上班。由于是退伍军人,一进厂我就成了基干民兵。进厂的第四天(5月12日),在老市区体育场召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大会,会后进行武装游行。厂长看我个子高,就让我扛机枪。那天我肩扛一挺老式机枪跟着游行队伍沿着幸福路—红旗路—湖北路,一直走到市政府,肩膀都磨红肿了。没想到在部队都没摸过机枪,到了地方居然还扛机枪!</p><p class="ql-block">▼进厂第一年,我在厂门口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当时扛的就是下面这款捷克造轻机枪,该抢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志愿军广泛使用,后来部队武器更新,就下放给民兵使用。虽然叫“轻机枪”,但是并不轻,枪身重量超过20斤。</p> <p class="ql-block">▼民兵使用捷克造轻机枪和苏式转盘机枪进行训练</p> <p class="ql-block">我进厂四个月后,1976年的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当时中央高层斗争激烈,省市两级革委会怕出乱子,安排民兵夜晚巡逻维护治安。王家山一带由我们无线电厂负责。我们白天上班干活,晚上背着枪在街上转悠。一个礼拜下来啥事也没有发生。只有一次碰到一对青年男女因恋爱纠纷吵架被我们制止。9月17日,又接到新任务:上级从我厂抽调4名基干民兵去看守位于佳山脚下的弹药库。我和其他三位同事(也都是退伍军人)吃住都在弹药库,分白班和晚班轮流执勤。每人一支步枪,三发子弹。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0月底才回到工厂。</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在佳山弹药库执勤期间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弹药库执勤虽然很无聊。但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过枪瘾。因为民兵的武器都比较陈旧,需要调试、校验。而弹药库附近就是佳山靶场,每当兄弟单位的民兵来这里校枪,我们都能去蹭几发子弹打打。</p> <p class="ql-block">不过,打的都是那种老式步枪,每打一发还得拉枪栓退壳。而且后坐力还很大,稍不注意肩膀就被枪托撞得生疼。</p> <p class="ql-block">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两个弟弟也喜欢打枪。过去家里有一把高压气枪,有一定杀伤力,使用铅弹能够打爆自行车胎。弟弟们经常用气枪打鸟。</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照片是他俩与邻居小刚(后排右一)在家门口拍的。后来,国家出台了枪支管制条例,这把气枪因属于管制枪支而被收缴。</p> <p class="ql-block">1975年我从部队回家探亲,曾向两个弟弟传授射击要领。这是三弟用在练习射击,头上戴的是我的军帽。</p> <p class="ql-block">到了我们家第四代,依旧延续了爱枪的基因。两个小外孙从小就喜欢枪,连照相也是枪不离手。</p> <p class="ql-block">大宝上幼儿园时就加入过童子军,上了中学更是接受了正规的军训,包括轻武器射击。</p> <p class="ql-block">二宝从小就喜欢枪炮,三岁前在厦门跟我们生活。有一次带他去大嶝岛国防园,爬上一架舰炮怎么都不肯下来。上了幼儿园后,最喜欢看的是《兵器知识》一类的图书。对各种轻武器的熟悉程度,连我这个老兵都自叹不如。</p> <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二宝宅在家中,用乐高积木拼装了一把AK47突击步枪。</p> <p class="ql-block">上小学后,二宝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军训。通过军训,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p> <p class="ql-block">▼二宝在大嶝岛战地遗址摆弄马克沁重机枪</p> <p class="ql-block">▼二宝手持95式自动步枪的英姿</p> <p class="ql-block">2015年,我在庆华兵工厂又与枪有过一次亲密接触。那次我随一个考察团去东北,在黑龙江北安市参观了我国唯一以“枪”为主题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面陈列展出各类文物5621件,其中各类枪械539支,制造枪械的机床148台。</p> <p class="ql-block">据讲解员介绍,庆华兵工厂自建厂以来生产的枪支数量为9006116支!“共和国枪械的摇篮”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p> <p class="ql-block">庆华兵工厂生产的军用枪械包括50式冲锋枪、54式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等。</p> <p class="ql-block">其中,56式冲锋枪是庆华兵工厂在1956年以苏式AK47型7.62毫米突击步枪为原型仿制出的新一代国产冲锋枪,并大量装备部队。</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完好地保存了过去兵工厂的枪械生产车间。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56式冲锋枪的生产车间(下图)</p> <p class="ql-block">▼56式冲锋枪生产线</p> <p class="ql-block">▼56式冲锋枪生产工艺流程图</p> <p class="ql-block">▼展馆负责人演示56式冲锋枪拆卸方法。</p> <p class="ql-block">我自从离开部队,就再也没有摸过56式冲锋枪。今天见到曾经的“老伙计”,心里还是蛮激动的。</p><p class="ql-block">下面两张照片中,我手上拿着的都是56式冲锋枪,时间跨越了整整40年(1975—2015)。</p> <p class="ql-block">1998年我调厦门工作后,基本就没有摸过枪了。只有一次警备区教导队请我们在东芳山靶场打过一次枪,用的是95式自动步枪,感觉不如56冲顺手。</p><p class="ql-block">退休后,闲暇时间多了,我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过过枪瘾。我最喜欢一款二战题材的游戏《荣誉勋章》。每次通关之后,系统会自动统计发射子弹数和命中率,最后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分别授予金质、银质和铜质勋章。</p> <p class="ql-block">说到打枪,2003年我在台湾也打过一次。那次是随厦门市信息协会去台湾考察。有一天途径花莲,晚饭后在附近的南滨公园夜市闲逛,看到有人在玩有奖射击。我一时技痒,付了100元新台币,抓起一把激光枪就开始射击。那天打得特别顺手,几乎是“弹无虚发”,赢得周围一片喝彩。旁边有人用当地方言小声议论:“这个大陆仔一定当过兵。”我在厦门呆过多年,闽南话能听懂几句。心里想,可不是嘛,威虎山的悍匪座山雕都承认共军的枪法好呢😄</p><p class="ql-block">那次有奖射击,我赢得一个公仔🐶。</p><p class="ql-block">台湾之行让我感触很多。1949年以后,两岸长期军事对峙。我当兵的时候,成天宣传的就是解放台湾,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台湾同胞。后来政策放宽,两岸开始“三通”,随着人员往来日益频繁繁,双方的民众增加了彼此间的了解与互信。这次我在台湾所见到的环境是优美的,人民是富裕的,社会是文明的,不愧宝岛称号。而中国大陆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也是旧貌换新颜。两岸中国人都聪明智慧,又能吃苦耐劳,如果摒弃意识形态的纷争,团结一致拼经济、保民生该有多好!</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们参访团一行在台湾南投与原住民联欢<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排左二是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厦门与金门一水之隔,两地人民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曾给双方民众带来过巨大伤痛。80年代,厦金“小三通”首开两岸交流的先河。如今两岸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我曾多次去金门参访、旅游。在“立法委员”吴成典先生(如今是新党主席)的办公室里泡过茶,也与金门县长陈水在先生一起吃过饭。</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在爱国将领陈胜元故居重建落成典礼上,我与金门县前县长陈水在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去探访金门距大陆最近的一个哨所——马山哨所,一位背着枪的“阿兵哥”很友善地与我这个前“共军”在一起合影。看他那张稚嫩的面孔,很难想象一旦台海重启战端,他会用手中的枪射向自己的同胞。同时我也问自己:如果奉命向这位娃娃兵开枪,我会不会把枪口向上抬高一寸?</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兵者,凶器也。不可不慎也。”海峡两岸和则两利,战则俱伤。是战是和,就在一念之间。祈愿两岸同胞止戈为武,化剑为犁,携手为民族复兴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厦门街头雕塑《战争与和平》</p> <p class="ql-block"><b>四代人,九十年。</b></p><p class="ql-block"><b>情未了,枪之缘。</b></p> <p class="ql-block">重发此文,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97周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