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关徽墨何处寻

南窗客

<p class="ql-block">  朋友邱老师托人传话,婺源有个名叫水岸边的民宿,附近有古村古桥,还有一棵古樟树,不妨周末闲暇去瞧瞧。</p><p class="ql-block"> 一俟星期五下班,我们即登上了前往婺源的高铁。婺源是古徽州府“一府六县”之一,今为江西省上饶市所辖,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在婺源县城晚饭后,便驾车前往水岸边。初夏的夜色里,孤零的车辆行驶在山区小路,穿过村庄,越过田园,听着窗外阵阵虫鸣,感受到山村的清新。</p> <p class="ql-block">  水岸边民宿位于婺源浙源乡虹关村水口,由废弃榨油坊和茶叶作坊改造而成,距婺源县城50公里。浙源以浙源山(浙岭)而名,《婺源县志》记载:“婺诸水俱入鄱湖,惟此山水东流入休达浙,故名浙源”,它是詹天佑的故里,也是金庸的祖籍地。虹关村是南宋建炎年间,由詹姓人建村,因“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而得名。村庄背枕青山,面临清溪,山水田园相倚,是一个典型的徽派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清晨起来,走出民宿,只见远山青翠欲滴、云雾缭绕,与白墙黛瓦相互映衬,犹如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来到虹关村口,便看见河畔的大樟树,尽管树龄千年,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发。据测量,树高26米,胸径3.4米,冠幅达3亩,古诗赞其“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树摇荡凌云烟”,并有“江南第一樟”之誉。</p> <p class="ql-block">  顺着参观线路游览,逐步了解到虹关村是“徽饶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明清时享誉全国的“徽墨名村”。 据说从南宋起,虹关村就是“徽饶古道”进入江西后最大的村落,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村庄幽深古巷中,尽管岁月流逝,高院墙面早已斑驳,但脚下青石板光滑平整,墙上标示的“徽饶古道”,时时在提醒你,这里是曾经的“国道”,是徽商入赣的必经之地,其时茶亭酒肆商铺林立,如今茶马古驿风貌依稀可见。村外的浙源水缓缓流淌,岸边石板铺路蜿蜒而伸,始建于南宋的通津古桥,横跨两岸并通达六方,下游的察关桥(又称“祭酒桥”)古朴苍劲,犹如彩虹静卧碧波。</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栋又一栋深宅大院,我在努力找寻徽墨,哪怕一个作坊,一个制墨人,一方墨品。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具有质坚如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历久不褪等特点。虹关徽墨始于南唐,崛起于两宋,至臻于明清,闻名并销售全国各省及日本等海外。清代《名墨谈丛》记载道,“婺源墨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别”。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77块詹氏墨品中,有48块是虹关詹氏的,近占2/3,这是虹关詹氏墨品的无限荣光。</p><p class="ql-block"> 今日之虹关村内,虑得堂、顾汝堂、礼和堂、继志堂、务本堂、从是堂等,这些昔日墨业世家所建宅第,大抵保存尚好。詹振升、詹成圭、詹子云、詹大有等徽墨大师名字,也多标示于墙。但大多宅院大门紧锁,只少数有人居住,还有少数改作民宿,可让游客看看虹关徽墨的历史,体验一下制墨乐趣而已,真正徽墨作坊已人去楼空,千年墨香亦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解放后公私合营改造,使得“虹关詹大有、凤山查二妙”两个婺墨品牌消失,是不可逆之时代变迁;那么2000年婺源墨厂改制,香港墨商后裔所赠512幅墨模被低价贱卖外省,则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当然现代科技的迅猛发达,墨汁、墨水、自来水笔的发明引进,以及电脑、手机等带来书写形式多样,也是虹关徽墨日渐式微的残酷现实原因。如今的虹关村,据说还保留本乾隆时期经营徽墨的原始帐本,但“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制墨技艺已不存矣。</p> <p class="ql-block">  曾经看过报道,有人在村内承租老宅,重拾古村技艺,建设徽墨工坊,只因时间匆忙,未加细览详究。希望真正能传承挖掘,重塑历史荣光,让民族瑰宝之徽墨文化,在守正出新中焕发璀璨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