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父母

崔海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培养学习努力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一、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天赋、环境、选择,努力</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的。就像一粒种子的明牙和生长,既决定于自身的基因。又离不开士壤、阳光和水分。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讲内因或外因、天赋或环境。假如我们一定要从中坊出一些重要的因素,那么,最重要的因素,分别是天赋、环境、选择、努力。</p><p class="ql-block">一粒种子能否萌芽生长,是由天赋(即基因)和环境决定的,所以,如果我们是农民,做好两件事就行:选好种子,创造合适的环境。这两件事做好了,结果一般就是可预期的。如果你是在大棚里种菜,那么,基本</p><p class="ql-block">就没有任何悬念了。</p><p class="ql-block">那么,一个孩子和一粒种子有什么异同?相同之处是都会受到天赋和环境的影响,不同之处就是孩子拥有主观能动性。种子芽苗总是朝着有阳光的地方伸展,孩子却完全可能选择朝阴暗的地方发展。因此,从主动性的角度讲,孩子的发展还取决于选择与努力。</p><p class="ql-block">天赋、环境、选择、努力,这四个因素往往处于变化中,并且是不断地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组合。或者说,这四者都是变量,在不同的人那里,在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在同一个人同一时期不同的领域都可能处于变化之中,又或者说,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p><p class="ql-block">例如,天赋是可变的。为什么?因为人的大脑是可以不断被重塑的。人可以通过持续的科学训练,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在青春期以前,这种可变性非常强。环境更不用说,也处于变化之中。而选择和努力都是主观的,当然是可变的。四个因素也会相互影响,努力会影响天赋,环境会影响选择。在顺境中,希望会激励我们努力;在逆境中,失望会促使我们放弃,这是一般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天赋是决定性的,尤其是身体技能领域和艺术领域。你要打篮球,就必须有天赋,至少有身高。个子不高的人往往无法单纯靠务力在蓝有时候环境是决定性的,一个新冠病毒,让医疗领域和卖口罩的厂家获得卓越的成就。</p><p class="ql-block">获得了极大的收益,你无须努力改进产品就能赢得市场:卖新冠啤酒的损失了20个亿,仅仅因为谐音;你餐厅的饭菜做得再好也没人去吃,这不是厨师不努力,也不是服务员不务力。</p><p class="ql-block">有时候选择是决定性的,同样是名校毕业,你同学选择进了阿里巴巴,你选择进了诺基亚,几年后天差地别,不是你不务力,而是上错船了。有时候努力是决定性的,你要考上好大学,务力肯定是第一位的、你再有天赋,上的学校再好,老师再优秀,知识也不会主动跳进你大脑里完成自我建构的。</p><p class="ql-block"> 你说,到底什么是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你努力到最好,也不如别人随便动动脑,这是强调天赋。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强调环境。有人说,人生即选择,选择即命运,这是强调选择。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强调努力。</p><p class="ql-block"> 大家会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中居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任何因素都可能起到主导作用。</p><p class="ql-block">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p><p class="ql-block">到底什么因素最重要?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p><p class="ql-block">一个是事实判断:究竟什么因素最重要?我们刚才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中,答案不一样。</p><p class="ql-block">一个是价值判断:我认为什么因素最重要?</p><p class="ql-block"> 这就有意思了。你认为选择和努力更重要,还是天赋和环境更重要?如果你认为天赋和环境更重要,那么你就是固定型思维;如果你认为选择和努力更重要,那么你就是成长型思维。这与事实无关,而是我们选择了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认知。现在的重点,不是哪种认知更正确,而是哪种认知更容易促使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显然,成长型思维更占优势。因为成长型思维背后,有一种特别值得肯定的立场: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因此,成长型思维,本质上是自由论的;而固定性思维,本质上是宿命论的。无论如何,我们要做自由人,一个把握自己命运的人。</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往往容易退缩:因为…所以我不能比如,因为我基础太差了,所以我不能…因为我没有别人聪明,所以我不能…而真正的卓越者的思维习惯是:纵然…我还能…哪怕他的水平碾压我,我也要奋战到底。后者令人敬畏,因为他哪怕在这个时间段、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了,但最终他会获得极大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一切胜利,最终是意志的胜利。所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选择、一种认知、一份勇气。</p><p class="ql-block">二、让优秀成为孩子的基因</p><p class="ql-block"> 前面我们找出了影响成长的四个因素,也讲了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正题:优秀到底是怎么来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的问题是,优秀究竟取决于努力,还是取决于习惯?为节约篇幅,我们可以直接给出结论:一个人优秀与否,主要取决于习惯。为什么我不说取决于努力?因为对于优秀者来讲,努力是一种习惯。换句话说,对于学霸,努力是一件寻常事,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自然。他努力了,也不觉得特别骄做,不需要别人给予奖赏;相反,如果哪一天他没有努力,就会觉得特别不安。一句话:他忍受不了不努力的自己。为什么优秀者会努力,并觉得努力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呢?我要停下来,讲人性或者说是心理学中特别重要的一个原则。一个人无须外部压力就能坚持做一件事情,或者保持一种状态,那么,他一定从中得到了好处。我们要分析,他得到的好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比如,一个孩子总是捣乱,让妈妈操心,你说熊孩子就不能安静几分钟吗?不能,因为他从捣乱中得到了好处,创如妈妈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比如,一个妈妈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惊慌失措。孩子上大学,能不能在本地上?孩子找工作,能不能在居住的城市找?甚至儿子结婚以后,弄得儿媳妇非常烦恼。人们会说母爱真伟大,我不相信,我会认为妈妈从中得到了好处。什么好处?她找到了存在感,找到了意义与价值。一个规律是父母的层次越高,亲子关系越显得疏离。为什么呢?因为父母的层次越高,血缘关系在他的生命中所占的比重越低,孩子也越自由。实际上,血缘关系是关系的自然基础,但不是自由状态。我举个例子,我可以尽全力保护我的女儿,但我做不到以牺牲别人为代价保护我的女儿。为什么?这就是文明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在以前的社会里,亲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年轻人,对亲戚没有什么感情,但是很在乎朋友,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意味着联结人与人的不只是血缘,还包括了共同的志趣,一句话,就是三观一致。我们回到努力这个话题上来,必须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否则,就会变成表演性努力,不给糖就不努力,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p><p class="ql-block">三、帮孩子形成优秀者的自我镜像</p><p class="ql-block">那么问题来了:努力会有什么奖赏?怎么让努力成为一种有好处的</p><p class="ql-block">行为?短期努力靠刺激。例如,明天就要考试了,今天就会非常努力。今晚</p><p class="ql-block">加个班,把活干了,每人奖励一个月工资,大家也会非常努力。但是长期努力不能靠这个,你不能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说,好好学习,将来考上清华就会如何如何,没用。</p><p class="ql-block"> 长期的努力靠长期形成的较高水平的自我镜像,或者说自我认知。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像优秀的学生一样努力,并且意识不到自己在努力,因为努力已经成了一件自然的事。</p><p class="ql-block"> 孔乙己为什么特别可笑?因为他陷在自己的角色里,但是,又不具备这个角色的基础条件。无论多穷,他仍然爱面子、爱读书,并且不愿意去劳作、做小生意,坚持穿长衫。为什么穿长衫这么重要?因为这是他身份的标志,涉及他的自我认知。</p><p class="ql-block"> 今天重点说老师会怎么对待学困生。老师当然应该表扬他:“小明啊,你今天的表现,真的让老师刮目相看,太出色了,继续努力吧,你一定行的。”小明会一步步赶上去,最终成为优等生吗?大概率是不会的。许多时候,老师和父母很辛苦,但改变不了孩子在班级里的位置,即使孩子也已经很努力。问题出在哪儿?出在小明的自我认知上。小明知道自己是差生,在班上属于落后学生,学因生就是小明的自我镜像。而且,老师对小明的表扬,巩固了小明的自我镜像。因为老师的潜台词是:做五道题,就是你的极限了,所以,你值得表扬。小明从老师那里接收到了这个信息,他知道老师怎么看他,并且,这也是他对自己的看法。而对于优等生,老师批评也没关系:“你怎么才做了十道题?最近为什么表现这么差?这不像你啊,你太让我失望了,你辜负了我对你的期待。”在优等生的潜意识里,老师对自己的期待很高。所以,他必须努力以配得上老师对他的期待,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高明的老师?有一本书特别值得看,我经常把它当成教师培训教材,叫《特别的女生萨哈拉》。里面有一个差生叫萨哈拉,因为差,所以留级,并且接受了针对差生的教育项目。这个项目是用一些幼稚的内容敦他们,好与他们的水平相适应。萨哈拉父母离异,她跟母亲过。她很想父亲,而且她喜欢写作,就给父亲写了许多信,结果信都被老师没收了。后来,来了一个新老师叫波迪小姐。波迪小姐让学生写随笔。萨哈拉不知道写什么好,最后,鼓足了勇气,战战兢兢地写了一句话:“我是个作家。”我们智停一下,如果你是者师,你们班成绩很差又不听话的一个学生写了这么一句话,你会怎么批改这个随笔?</p><p class="ql-block"> 哈拉很容易遭遇到讥讽挖苦,为什么?要帮学生认清现实呀。我们假设萨哈拉遇到了一个非常善良的特别想要帮助她的老师,他可能会说:“小萨哈拉呀,你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这很好。但是呢,任何理想都要脚踏实地。你要先认真完成作业,努力学好功课,以后才有机会和可能成为作家。”大家觉得这个反应怎么样?好像很好了,是吧?实际上,这是一个低级反应。</p><p class="ql-block">波迪小姐怎么回复的?她只回复了三个字:“我相信。”</p><p class="ql-block">结果第二次,萨哈拉没写随笔,交上去一个空白的本子。你要是波迪小姐,你怎么回复?你可能会说:“小萨哈拉,你还想当作家?先认真把作文写完好不好?”</p><p class="ql-block">但是波迪小姐不是这样的,她回复了让我印象深刻,堪称教育经典的</p><p class="ql-block">六个字:“作家需要写作。”如果有家长听不懂这六个字的意义,就太遗憾了。这六个字是对萨哈拉的批评:“你应该写作!”通俗点说,要交作业啦。可是,她没有说“你应该写随笔”,而是说“作家需要写作”。</p><p class="ql-block">我们会怎么教育孩子?“你看看你,又是倒数第三名,你这么差,还不努力?”“我也不指望你赶上那个谁谁谁,你能不能努力一下,至少考个中游?”</p><p class="ql-block">你定义了孩子,孩子也定义了自身。差生、学困生,这就是他的角色,因此,他所做出的行为,就与他的角色是相符合的。孩子的各种问题,往往都与自我认同有关。孩子可能也会内疚,也会努力,但是,孩子的努力效率会很低。因为孩子潜意识里看不起自己,他就不会以优等生的方式来学习。一个优等生可能学到晚上十一点没什么感觉,一个学困生可能学到</p><p class="ql-block">十点就觉得很了不起了,对得起父母了。如果强行让他学到十一点,就会激发他的反抗意识。你要我熬夜?好吧,我就熬夜,这下子你满意了吧?有些家长,以自己的牺牲,成功地激发了孩子的内疚。孩子觉得对不起父母。那么接下来孩子会怎么表现?要么表演勤奋,而不是真的勤奋,以减轻良心的压力,并且连自己也相信了;要么撒谎逃避,就像酗酒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