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死——屈原精神世代传承

凡人絮语

<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目睹楚国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在汨罗投江殉国。屈原殉国2300余年,他的故乡秭归和殉难地汨罗的耄耋老人几十年来为他守庙守魂,住庙焚香,叩经问道,让屈原精神世代传承,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新华每日电讯》是一份难得一见的好报纸,当我看到徐正端、刘石林两位老人自甘寂寞,陪伴屈原,传承屈原精神的动人事迹,促使我为两位老人做一美篇。</p><p class="ql-block"> 屈原不死,英魂永存!</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7日</p> <p class="ql-block">八旬老诗人义务坚守屈原庙20余年 盼找到接班人</p><p class="ql-block">2013年06月13日 10:39 来源:楚天都市报</p> <p class="ql-block">秭归电</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至,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的屈原庙又热闹起来,望着专程前来纪念屈原的游客们,义务守庙20余年的八旬老诗人徐正端日前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找到接班人,将守庙的使命传下去。</p><p class="ql-block">  徐正端退休前在乐平里当老师,他酷爱诗歌,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骚坛诗社”(现更名“三闾骚坛”)成员。也许因为出生在屈原诞生地,徐正端从小就对屈原怀有景仰之情。上世纪90年代,退休了的徐正端自告奋勇,义务看守屈原庙。</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他都按时打开庙门,扫庙、除尘、焚香、看书、作诗、写书法,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以至有人称,屈原庙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是作为雕像的屈原,一个是作为守庙人的徐正端。</p><p class="ql-block">  庙里的数百首诗和对联都是徐正端创作的。大殿墙壁上近30幅刻有屈原作品和描写屈原作品的石碑令不少参观者驻足,这是他亲手抄好后,自费2万余元买来石料,请石匠们刻好,专供参观者诵读的。提起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向记者讲述了一段经历。一次,国内某电视台来乐平里采访时,遇到一位老农,记者问他屈原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故事,老农却一问三不知。“我觉得很痛心,在我们屈原诞生地,不少人因为没有条件读书,不了解屈原和他的诗歌、事迹,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让更多人了解屈原,让屈原精神世代传承。”徐正端还把目光投向屈原故里的中小学生身上,他在屈原庙后买了一间房屋,并动手做了一些简易木凳,近年来多次向当地中小学生讲解有关屈原和诗歌的知识,传承骚坛文化。</p><p class="ql-block">  然而,找不到接班人,成为徐正端越来越担忧的问题,“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义务守庙了,那些慕屈原之名的参观者该由谁来接待?守庙人可以跟他们聊聊,这也是屈原精神的传播。”徐正端衷心希望,能找到接班人,将守庙的使命传下去。</p><p class="ql-block">记者郑晶晶 通讯员郑佳裕</p> <p class="ql-block">屈原故里守庙人徐正端逝世 义务守庙30年后</p><p class="ql-block">中国新闻网</p><p class="ql-block">2019-02-06 20:14中国新闻网官方帐号</p><p class="ql-block"> 中新社宜昌2月6日电 (郭晓莹 向红梅)据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消息,义务守护屈原庙30年的徐正端老人因病于5日逝世,享年90岁。</p><p class="ql-block"> 伟大诗人屈原诞生于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现为屈原村),位于乐平里降钟山麓的屈原庙是屈原后裔及海内外信众拜谒屈原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享有“诗意乡村”美誉的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徐正端老人正在悉心守护屈原庙。王爱平 摄</p><p class="ql-block"> 徐正端出生于1929年,曾在屈原村小学当语文老师。退休后,他住进屈原庙,义务为屈原“守灵”,这一守就是30年。30年来,徐正端从未离开过屈原庙。他每天除尘、燃香、洒扫庙宇、开门纳客、吟唱诗歌……有人来访,他便与访客谈论诗祖,传承屈原文化与精神;无人来访,他便与诗祖交谈,来一场心灵的对话。据了解,屈原庙里的数百首诗和对联都是徐正端创作的。大殿墙壁上近30幅刻有屈原作品和描写屈原作品的石碑也是他亲手抄好后,自费请石匠们雕刻的,专供参观者诵读。屈原庙是“三闾骚坛”的笔会中心。多年来,徐正端坚持将骚坛成员的诗稿手书誊写,整理装订成册,至今已有10多册。他整理的《吊屈原专集》有一千多首诗词,每个字、每个标点凝聚着老人的心血。(完)</p> <p class="ql-block">为屈原守灵30载的老人走了,儿子继承父亲使命</p><p class="ql-block">2019-02-10 22:36楚天都市报官方帐号</p><p class="ql-block"> 楚天都市报2月10日讯(记者陈俊)守庙30载,坚持写诗传承屈原文化,这样一个老人走了。正月初一晚,在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义务守护屈原庙30年的徐正端老人溘然长逝,享年90岁。昨日,老人65岁的儿子许贪德说,父亲虽逝,守庙使命他来相继,屈原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  屈原的诞生地——秭归乐平里,是一个风景绝秀的山间小盆地,内有读书洞、照面井、玉米三丘等“屈原八景”。盆地的中间是一座山丘,当地人习惯地称之为“钟堡”。堡上屹立着一座坐北朝南,飞檐高翘,雄峻壮美的庙宇,典型的峡江明清民居建筑风格,这就是屈原庙。庙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是屈原(塑像),另一个就是为屈原“守灵”的老诗人徐正端。一间简陋厢房里,一张床、一张桌、四个木凳,满柜子都是有关屈原的诗稿和史书。</p><p class="ql-block"> 1929年出生的徐正端,民国时期毕业于秭归师范,后一直在屈原村(乐平里所在地)小学当语文老师。1989年,退休后的徐正端“自告奋勇”住进屈原庙,义务为屈原“守灵”,不计报酬。他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屈原同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诗祖做点什么。30年来,徐正端从没有离开过屈原,把每天守庙的日子安排的满满当当,除尘、燃香、洒扫庙宇、开门纳客、吟唱诗歌……有人来访的日子,他就与访客谈论诗祖,传承屈原文化与精神;无人来访,他就与诗祖交谈,来一场心灵的对话,作一次灵魂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大儿子徐贪德说,在过去30年里,老人家除了去县城参加端午纪念活动以及看病住院,几乎没有下过山,一直守在庙里。就连他的名字“贪德”,也是徐正端特意给儿子起的,“德要多一点,像屈原一样,要贪德”。老人和屈原村的很多村民一样,对乡贤屈原怀有一种自发而朴素的感情。徐贪德说,父亲生前一直难忘曾经的苦难日子,年轻时曾躲在被窝里默读《橘颂》、《离骚》和《天问》,读得热泪盈眶。所以等他老了,他实在想不出,除了在庙里为屈原守灵,“传扬屈原精神”,还有什么是“对屈原最好的报答”了。</p><p class="ql-block"> 守庙的日子,常人看来孤单寂寞。但徐正端把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透过窗纸,徐正端便起床走进天井,为洁白的屈原塑像除尘。之前,他会虔诚地点燃一柱香,让这柱香悠悠幻化成缕缕诗意情丝,才开始轻拂慢抹。除尘之后就是打扫庙宇,徐正端把庙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他每日的“功课”就是在庙前的大树下、卧室内、塑像前吟唱诗祖的《离骚》、《天问》……还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骚坛诗社社员们悼念屈原的诗作。吟唱之余,徐正端走进屈原庙左边厢房内,在简陋的木桌上铺纸挥毫练写屈原的名篇佳句。</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屈原庙里有数百首诗和对联是徐正端创作的。多年来,徐正端老人坚持将有数百年传承历史的农民诗人组织——骚坛诗社成员的诗稿手书誊写,整理装订成册。“腊月29父亲身体不适,但在这之前他还在写诗,他走的很安详,相信他会在天堂与屈子相会。”徐贪德说。</p> <p class="ql-block">这位乡村老人用一生守护屈原之魂</p><p class="ql-block">2023-07-07 09:21中工网</p><p class="ql-block"> 从屈子祠“修缮杂工”到屈原学“草根专家”</p><p class="ql-block">这 位 乡 村 老 人 用 一 生 守 护 屈 原 之 魂</p><p class="ql-block">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余春生 周楠 阮周围</p><p class="ql-block"> 汨罗江畔,屈子祠内,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瘦高个子,庞眉白发,谈起屈老夫子,神采飞扬,认识的人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一声“刘爹”。</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刘石林。这一辈子,他与屈原结下不解之缘,从在屈子祠重建工地上管理杂事,到后来靠刻苦钻研,成为泥土中长出来的“屈原学专家”,从“崇敬屈原”到“走近屈原”,这位乡村老人将屈原作为一生的旗帜,也用一生守护着屈原之魂。</p><p class="ql-block"> 守护古祠,留住一方记忆</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历史在屈子祠里留下斑驳的痕迹,也让这座古老的建筑一度摇摇欲坠。</p><p class="ql-block"> 1976年,湖南省文化部门拨款1万元,对屈子祠实施抢救性修缮。34岁的刘石林因酷爱读书,被当时的汨罗县文化馆抽调,作为临时工,参与屈子祠的修护工作。</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原因,屈子祠的建筑构件不少散落民间。接手时,刘石林面对的几乎是一片“废墟”。</p><p class="ql-block"> 修复如何开始?毫无经验的刘石林决定采用“笨办法”——挨家挨户走访寻找。雕花木槅门、木杆栏、联匾……只要发现是祠内的构件,他便想尽办法扛回屈子祠。由于屈原在这片土地一直深受爱戴,老百姓都很配合刘石林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屈原自沉汨罗江,相传当地百姓为他修祠纪念,晋代《拾遗记》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之犹存’。”在刘石林看来,在战火纷飞的千年历史中,屈子祠屡毁屡建,其本身就是汨罗屈原记忆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一次寻访中,村民阳世山小心翼翼地从家里捧出两块檀木板,其中夹着一本用丝带捆扎的图书,翻开一看,竟是一本清同治年间刻印的《楚辞》,刘石林如获至宝。</p><p class="ql-block"> 与历史不期而遇的场景时常发生,这也让刘石林觉得“每找回一点,就能高兴一整天”。</p><p class="ql-block"> 1978年,汨罗当地加强了对屈子祠的保护,刘石林被派往祠内居住,同时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在当地,屈子祠俗称“汨罗庙”,熟人也戏称他为“庙祝师”。</p><p class="ql-block"> 那时屈子祠水、电、路都不通,刘石林只身一人,只有一位同乡农民偶尔上山来与他聊天。</p><p class="ql-block"> 白天,刘石林深入村民家搜集相关祠产线索,动员村民返还搬入家中的祠产。入夜,万籁俱寂,树林中传来猫头鹰凄厉的叫声,阁楼天花板上老鼠吱吱追逐,昏黄的煤油灯下,他认真勾画古建筑图形,整理缺略明细。</p><p class="ql-block"> 在刘石林家中的书架上,一直保留着一本《楚辞选》。独自在屈子祠居住的几年间,每到夜里工作结束后,他就点起煤油灯,拿出这本年少时珍藏的《楚辞选》读起来,“晚上一个人还是有点害怕,读着读着,虽然似懂非懂,但很有兴趣,就忘了恐惧。”</p><p class="ql-block"> 在无数个漫漫长夜,他用文字中闪烁的点点光芒激励着自己。</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努力,1980年,修缮一新的屈子祠正式对外开放。“当时有好多人过来,五湖四海的都有,我真的好高兴。”刘石林回忆道。</p><p class="ql-block"> 耳濡目染,自幼崇敬屈原</p><p class="ql-block"> 被选中负责屈子祠重建时,刘石林心里“咯噔”一下,“冥冥中,缘分早已结下”。</p><p class="ql-block"> 1942年,刘石林出生在湘西南一座偏僻的小县城,几年后随教书的父亲迁居汨罗。当时居住的阳家墩,地处汨罗江畔、屈子祠西,自那时起,他便听着当地流传的屈原故事长大。</p><p class="ql-block"> “屈老夫子诶,回哦!”——这声悠长的呼唤,一直深深地印刻在刘石林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每到端午,不远处的汨罗江上龙舟竞渡,老一辈的乡民则站在岸边,将粽子抛向江中,口中呼唤着屈老夫子。老人们虔诚的神情、苍凉的呼声成了刘石林对屈原的最初记忆。</p><p class="ql-block"> 后来,刘石林就读的阳家墩小学迁入玉笥山上的屈子祠。大厅中悬挂着一幅头戴高冠、身着宽袖袍服、面目清癯而腰佩长剑的古人画像,学校老师翁懋仁指着画像告诉学生们,这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翁懋仁老师经常给学生们讲授屈原爱国忧民的故事,课后就带领他们在屈子祠屈原神龛前纪念屈原,来到玉笥山和汨罗江边,寻找屈原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政府拨款在骚坛前立了一块碑。刘石林至今还记得,在翁老师带领下,孩子们挨个在碑前行礼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耳濡目及,文化的种子,在刘石林心中,早已种下。</p><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后,刘石林上了三个月的高中,因家贫辍学回乡务农,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生产队出工之余,他坚持自学、写作,对有关屈原的书刊更是爱不释手,渐渐地成了当时公社里有名的“秀才”,被聘为不脱产的公社文化辅导员,这也让他有机会参与到后来的屈子祠修缮中。</p><p class="ql-block"> 上下求索,追寻屈原精神</p><p class="ql-block"> “屈原所在的楚国,迁了几次都?都城在哪里?”屈子祠重建后,刘石林作为县文物管理所临聘人员,在祠内办公时,也为游客做一些简单讲解,不料在一次讲解中,几位湖北游客的提问,让刘石林发了懵。</p><p class="ql-block"> 这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虽全程参与屈子祠的修复,对祠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对屈原以及那段历史的了解却只是皮毛。</p><p class="ql-block"> “游客向我提问,我代表屈子祠,如果回答不出来,既对不住游客,也给屈子祠丢人。”只上了三个月高中的刘石林,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典籍里,开始全面了解屈原。日积月累,对于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刘石林都能作出让他们较为满意的回答。</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渐渐发现了“上下而求索”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1984年,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前夕,河北大学教授魏际昌来到汨罗考察,刘石林小心翼翼地问了个问题:“我们基层工作人员能不能参加学会?”</p><p class="ql-block"> “当然可以!”魏际昌肯定地回复道。这给了年轻的刘石林莫大的鼓励。</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大会上,刘石林带着论文《屈原投汨罗考及其他》参会,“非主流”的写作手法让众多学者眼前一亮。有学者评价:“全文朴实无华,充溢着田野的芬芳,令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草根出身的刘石林,因为深深地扎根于汨罗这片土地,逐渐整理出此前屈原学和楚辞学研究中所缺少的地理历史和民俗文化脉络,日渐在全国屈原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从知道屈原到崇敬屈原,再到研究屈原,刘石林一干就是四十余年。期间,刘石林发表论文《屈原投汨罗考及其他》《〈离骚〉作于汨罗辨》《女媭考》《屈原墓位置何在》《论汨罗屈子祠、屈原墓的人文价值》等数十篇,多篇文章分别收入齐鲁书社出版的《楚辞研究》等论文集中。他还参与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工具书《屈原学集成》的策划与撰写,也曾应邀赴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p><p class="ql-block"> 2002年,刘石林当选为中国屈原学会理事。2013年,刘石林被公布为岳阳市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石林以上下求索的钻研,赢得了学界的高度认可。楚辞专家周建忠称刘石林为当代“屈学八怪”之一,屈学专家余三定主编的《当代屈原学史》一书中,推荐了当代国内外十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刘石林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2021年,汨罗市委、市政府举办“刘石林先生屈学研究40周年座谈会”,本要前往秭归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的屈学专家们不约而同提出调整行程:先到汨罗参加刘老的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座谈会上,被问到是什么支撑他从“门外汉”成为专家时,刘石林深情感慨:“我心中的旗帜,屈原也!”</p><p class="ql-block"> 今年端午,刘石林异常繁忙,接受了各家媒体采访。配合之余,这位81岁的老人希望每天也能拿出时间,在屈原文化的“学海”中继续探索。在他看来:“能研究屈原是幸运的,也是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曾有人问刘石林,他心目中的屈原是什么模样?他回答道:“司马迁写屈原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不对。屈老夫子以香草为伴,问九天之变,是活泼的、可爱的、有生命力的。”</p><p class="ql-block"> 难怪不少人说,多希望屈原安享天年,晚年也是如他这般模样。</p><p class="ql-block">来源:新华每日电讯</p> <p class="ql-block">6月20日,刘石林在凝视屈子祠内的屈原画像。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p><p class="ql-block">余春生 摄</p> <p class="ql-block">号角吹响,他为屈原一往无前!汨罗市举行刘石林先生屈学研究四十周年座谈会</p><p class="ql-block">来源:掌上汨罗日期:2021-12-02 10:05</p><p class="ql-block">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张为)</p><p class="ql-block"> "我是无神论者,但屈原是我心中至高无上的神!我愿为他奉献终生!"2021年12月1日,刘石林先生屈学研究四十周年座谈会在屈子书院举行。会上,80高龄的刘石林先生站得笔直,把这句话说得掷地有声,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话的与会人员心中了然:先生这句话是真的。随后,他还有一句感怀:"生我者父母也,育我者党也,给我力量者各级领导也,授予我知识者各位学者也,我心中的旗帜屈原也。我是你们麾下的一名士卒,只要你们吹响战斗的号角,我将一往无前,直至生命的终结!"</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正是他向屈原最真挚的表白。</p><p class="ql-block"> 中国屈学专家齐聚汨罗江畔座谈</p><p class="ql-block"> 11月30日下午,即将前往秭归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的屈学专家们统一了一个行程:先到汨罗,来参加刘石林先生屈学研究四十周年座谈会。12月1日,屈学专家们如约而至,共同探讨刘石林先生与屈原的一生情缘。这是大家对老先生毕生研究屈学、献身屈原的致敬。</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中国屈原学会党支部书记黄凤显、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毛庆,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屈原学会会长郭建勋,湖南省地方文献研究所原所长任国瑞以及来自秭归、溆浦、岳阳等多地的屈学专家相聚汨罗江畔的屈子书院。汨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艾志军致辞,副市长付文勇主持座谈会。来自汨罗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文旅广电局、文旅集团、屈子文化园、融媒体中心以及部分汨罗文艺界老同志、屈原学会会员等参加活动。</p><p class="ql-block"> "刘石林先生是当代屈学界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大家。"艾志军在致辞中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刘老笔耕不辍,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和不断创新的艺术勇气,四十年来出版和发表了50多部学术专著,在屈学研究和推广领域孜孜求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刘石林先生是中国屈原学会唯一一位参加了从第一届到第十八届全部年会的屈学专家。他是汨罗市的学者,也是中国屈原学会的资深会员和老师,是用一生守护屈原、继承和弘扬屈原精神的人。"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铭是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他表示,汨罗市委市政府为刘石林先生屈学研究四十周年举办座谈会,是一个壮举,令他感动,"这不仅是汨罗对刘石林先生的肯定,也是对以他为代表的一批投身屈原研究的学者的鼓励。"</p><p class="ql-block"> 屈学专家们眼中的刘石林与屈原</p><p class="ql-block"> "不仅搜集整理了汨罗江畔的非遗文化,对屈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尤其在当时的年代,抓住机遇,把宣传屈原文化的阵地——屈子祠保护好、修缮好,使其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屈原的古建筑,这是刘石林先生对汨罗作出的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中国屈原学会会员、政协汨罗市第十届委员会主席彭千红熟知刘石林先生,称他是"汨罗江畔传经人",还以"住庙焚香、叩经问道、玉树临风、全身通透、心性自由、深思高举"六个词语概括了他心中的刘老形象:"活脱脱一个屈骚浸染下的大贤之象"。</p><p class="ql-block"> 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毛庆谈起自己称呼刘石林先生时,前后有三个称谓:"刘馆长""石林兄"和"刘先生"。他说,"这三个称呼恰恰体现了刘石林先生几十年来的坚守——坚持守护屈子祠、毕生投身屈学研究、学术上取得成就和引导培养青年一代。"</p><p class="ql-block"> "一生只做一件事,刘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仰。"溆浦县屈原学会会长张昌竹感慨。</p><p class="ql-block"> "刘老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与日本、港台学者进行了大量交流,不仅在守护汨罗的屈原文化,也在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岳阳市屈原学会会长龚红林说。</p><p class="ql-block"> "对刘石林先生致以真诚的感谢。"与会人员中,最年长的是82岁的汨罗著名剧作家甘征文,他用5年时间潜心创作了以屈原为原型的剧本《求索》。他说这个剧本的出炉,离不开刘石林先生听闻消息后主动召开研讨会,为剧本创作提供了大量学术上的支持和指导。</p><p class="ql-block"> 八十岁依旧为屈学研究摇旗呐喊</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受宠若惊。我只是一个读了三个月高中的农民,我也没有出过惊天动地的著作,我只是一直陪在屈原身边。"</p><p class="ql-block"> 自1976年起参与维修屈子祠,45年至今,"外生土长"的刘石林从没离开过这里,却"修炼"成了玉笥山中的"苦行僧"、游客身边名不见经传的"导游"、汨罗江畔人尽皆知的"屈子教授"、媒体人眼里的"端午节活字典"、学会中潜心钻研笔耕不辍的"学人"。</p><p class="ql-block"> "儿时去屈子祠参观,这位先生就是当时屈原的讲解员。如今我已年过半百,这位先生也老了许多,感恩毕生奉献为屈原的前辈。"名叫"小雪"的网友聆听刘老的感怀后,这样留言。</p><p class="ql-block"> 当天的座谈会上,刘石林先生最新出版的书籍《田野的芬芳》进入大家的视野。书中,他以《史记》等历史文献资料为经,以屈原作品为纬,结合汨罗有关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再辅以考古资料,全方位论证了屈原的生平、作品、流放的经历,揭开了屈原为何选择汨罗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和"首丘"之谜,归纳了屈赋的四大特色,为屈原研究探求了一条全新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会后,刘石林言辞恳切地谈到:"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屈学研究当中来,希望能继续提高汨罗研究屈原的深度,更深入挖掘汨罗的屈原文化,扩大屈原在世界上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屈原文化的‘学海’中,以‘求索’作舟,继续探其真谛,愿上天再给我八十年。"2021年是刘石林先生研究屈学的第四十年,也是他年满八十高寿之年。汨罗江畔玉笥山上,他许下了这样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我的叶贴画——汨罗江之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