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概述 <p class="ql-block"> 陶笛是一种既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又融于了世界各地艺术家们智慧的小型乐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乐器之一。</p><p class="ql-block"> 陶笛属于中国传统“八音”中的土制乐器,其鼻祖是七千多年前的中国古埙,而与现代陶笛结构和发音原理完全相同的泥哨和呜嘟也有一千到三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陶笛也是花样品种最繁多的乐器,它不但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制成,而且可以根据需要打造成任艺造型,所以,各地的陶笛有自己的特色。从亚洲到欧洲,从南美到北美,从澳洲到非洲,处处都有千姿百态的陶笛。</p> 陶笛鼻祖——古埙 <p class="ql-block"> 陶笛的鼻祖是中国的古埙,最早的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等地都有出土不同样式的古埙。</p><p class="ql-block"> 更据民间说法,古埙起源于古人的一种狩猎工具——“石流星”这种工具是由一根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泥球,可投出去击打鸟兽。有时内空球体在轮起来时,会发出比较大的声音。为此,人们得到启发,用泥土捏出了发声效果更好的、能吹响的内空球体,经过烧制后还不变形,这就是最原始的古埙。</p><p class="ql-block"> 主要的相关考古学家的研究也认为,古埙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用于狩猎是模仿动物的叫声以吸引野兽,二是用于祭拜先祖时吹奏。</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代文献里,也有不少关于“埙”的记载。周朝时就有了“八音”的记载。也就是把乐器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大类,其中的“土”就是指陶埙、呜嘟、缶等土制的乐器。春秋时的《诗经·小雅》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一说;东汉班固编撰的《白虎通义》有“礼乐埙坎音也”的记载;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战国时期)对埙的解释是为“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宋代聂崇义纂辑《新定三礼图》中的投壶图具体描述了埙的音孔样式——“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p> 现代陶笛种类 <p class="ql-block"> 随着陶笛业的发展,现代陶笛已经出现多种多样的音域、造型、材料制作与调性,而不同种类的陶笛也有着不同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音域上来区分。如今市面上大家常见的陶笛种类繁多,但基本上可分为四孔陶笛、六孔陶笛、八孔陶笛、十二孔陶笛、复管陶笛、三管陶笛甚至四管陶笛。</p><p class="ql-block"> 不难理解,孔数越多则音域越宽,孔数少而反之。一般演奏者常用为传统的十二孔陶笛,音域范围为十三度音。</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领域不断的改革求新,十二孔陶笛也已经无法满足众多作曲家和陶笛演奏者们的音乐语言与音乐张力。</p><p class="ql-block"> 所以1970年,最早的日本陶笛大厂AKETA生产了复管陶笛,而后,韩国,意大利,台湾逐渐开始研发复管与三管陶笛。</p><p class="ql-block"> 现在所使用的复管陶笛音域为十八度音;以中音C调复管陶笛为例;音域是从下加二线的A(la音)到上加三间的D(re音)。而三管陶笛已经能够达到三个八度的音域,以满足大多数陶笛演奏者的演奏需要。</p> <p class="ql-block"> 其次从材料上来区分。</p><p class="ql-block"> 随着陶笛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并研发与制作不同材质的陶笛,常见的的有陶土、紫砂、瓷泥、木材、塑料等等。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陶笛的音色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陶土熏烧的陶笛密度适中,其音色柔和甜美;瓷泥烧制的密度较高,其音色清脆悦耳;紫砂的陶笛密度较低,其音色沧桑大气;木质陶笛的音色含蓄婉转;而塑料陶笛音色无法与其他材质的音色媲美,但属于经济型陶笛市场价格较低,不易打破。</p> <p class="ql-block"> 最后就从调性上区分。</p><p class="ql-block"> 总体来说,常用的陶笛分为三大音区,分别是高音、中音和低音。每个音区都有三个常用调性,为C调、F调、G调三种,当然根据不同曲子和演奏者的需要也有很多特殊调性的陶笛例如bB、bE等等。而每一个音区的每个调性的陶笛的音色特点又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如:高音C(缩写为SC)调陶笛,音色清脆富有颗粒感,常用于描写雨后清晨 与鸟鸣,很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高音G(SG)调陶笛,音色阳光向上,往往适用于描写充满希望与美好的 场景;</p><p class="ql-block"> 高音F(SF)调陶笛,音色飘渺中带了一丝忧伤;</p><p class="ql-block"> 中音C(AC)调陶笛,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其音色最接近人声且柔美致心;</p><p class="ql-block"> 中音G(AG)调陶笛,音色温暖沉静,给人一种美好回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中音F(AF)调陶笛,音色低沉凄美,常用于演奏中国式古曲风格;</p><p class="ql-block"> 低音C(BC)调陶笛,是音色最接近于中国古埙的一只,它低沉浑厚,赋予了BC陶笛更为沧桑的音色。此七款陶笛成为了众多陶笛爱好者的宠儿,用他们不同的色彩去渲染那些藏在我们心中不同的乐曲。</p> 音乐的意义 <p class="ql-block"> 音乐就像一个完整的人。节拍是它的骨架;节奏是它的各个器官;旋律是它的血液;调性是它的心情;力度,速度是它的情绪与表达。</p> <p class="ql-block"> 1、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p><p class="ql-block"> 艺术大师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培养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就必不可少。因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审美。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从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艺术教育对于唤醒与塑造儿童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又是否在相应的精确之后,能够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因而,艺术教育也是对美感的唤醒。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理解和创造,人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一旦人成为审美的人之后,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p><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调适能力差,净化能力弱等问题。而艺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与人的身心关系最为紧密,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因而具有心理疗治功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赎的功能。在日本等国家,用艺术治疗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如通过绘画疗法,让病人释放并表达自己;通过音乐疗法,让病人发泄情绪;通过戏剧疗法,让病人借助于表演回归自我等等,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p> <p class="ql-block"> 3、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p><p class="ql-block"> 艺术教育不仅让人学会创造,也能够让人学会合作和交往。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使用一系列视觉的、听觉的、动觉的信号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对于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同样,参加艺术学科的集体学习过程,就是学习合作和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而这些素质,对学生当下的和未来的生活都极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 4、艺术教育有助于人的人格形成。</p><p class="ql-block"> 儿童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教育,逐渐形成初浅的平衡、空间、架构等意识,并会根据这些来形成和谐的性格,不断滋养精神、涵育生命、圆善人性。</p><p class="ql-block"> 艺术的学习过程,在培养记忆、观察等能力的基础上,一定伴随着聚精会神、坚持不懈、有的放矢等,这些是形成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过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稳定的、统整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模式的过程,无疑对人的当下生活,对今后的成长、发展,对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p> 学员风采 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