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时的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拥有没有污染过的清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嘀嘀嗒嗒的秒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留不住我们的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牵手走过校园小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想时间再慢几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思绪是一杯热茶,从沸腾到温热,再到袅袅余香。两年的求学,三十年的记忆,也如这茶,虽不再沸腾,却在唇齿间留下这一生品也品不够的余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年的我们,满脸的胶原蛋白,满脑的稚气童真,来自7个省市的16名同学组成了华北广播电视学校摄像班。大家说着带有各自家乡气息的普通话,自我介绍着。班长的一句“毕业了回家娶媳妇”逗得大家哄堂大笑,现在想起来都忍俊不禁。从紧张的高中来到相对轻松的中专,同学们释放着孩子的天性,燃烧着青春的活力,蓬发着学习的热情。那时的我还不明白,原来在华广求学的两年将是一生的“最青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摄像班全体师生在校期间于校门口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摄像班16位同学,我算是离家最近的,大部分同学都在外省,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和家里的联系只有信件;没有高铁,没有动车,飞机离我们更是遥远。大家也只是在寒暑假的时候才能回家一次,所以学校就是我们的家,老师和同学就是家人。我们惊奇的发现班主任温建梅老师也仅仅比我们大一两岁,温老师也正青春!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温老师是我们的老师,也一定是我们的朋友和伙伴。在学校的两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也实实在在享受着温老师这位老师兼朋友,家长兼伙伴的关怀和体恤。两年的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疯一起闹。年华似水,往事如烟,三十年弹指一挥,那一幕一幕往事却依然清晰,恍如隔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视摄像在当时是一个相对高新的专业,大部分课程都让我们感到轻松、好玩、新奇,好奇心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也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热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摄影技巧课,大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背着照相机拍摄照片,回来后自己在暗房学习冲洗,看着显影液里慢慢浮出的画面,那种激动的心情尤如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一次次的拍摄、冲洗、讲解、欣赏,再拍摄、再冲洗,再听讲……一个学期结束,同学们的摄影技术大大提升,一张张作品构图精美、用光巧妙、表达细腻,我们以手里的相机为媒介,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定格为永恒的视觉图像,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每一张照片中,那是一种无法言喻成就感!对这门课程我们也从开始的好玩、新奇到专注,进而到热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数码已经取代胶片,自动和傻瓜取代了光圈和速度交叠的快感,每个人都是摄影师,我们无需动脑拿起手机随手一拍,删除、再拍、再删、再拍……但是,我们却没有了当初的成就感,也永远失去了显影液里“见证奇迹的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影视欣赏课是我最喜欢的课程。记得张进老师讲授的第一部电影是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起初我们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就是“上课看电影”,这比较高中时候艰难地啃咬那些晦涩的三角函数和化学方程式简直是天上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两年时间,老师讲授了国内外好多影视作品,也使我们积累了很多电影知识。我们认识了卢米埃尔兄弟;观看了第一部电影“火车到站”;知道了奥斯卡金像奖,观看了卓别林的无声表演,也欣赏了好莱坞大片,更鉴赏了我国电影发展各个时期的好多作品,我们祟拜张艺谋,喜欢巩俐……对于一部电影,我们也从最初只关注故事情节,到渐渐地学会用心去思考一部电影真正的灵魂所在,去感受电影中的摄影技巧、艺术美感、文化信息,去思考一个特写,一个远景,一个小道具的闪现,一段背景音乐的适时响起在整部电影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去享受电影这门视听艺术带给我们的全身心的愉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手机电影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捧着手机随时随地可以看电影,但我们却又回到了原点,我们无聊的刷着一个个短视频,却永远挤不出两个小时的时间耐心的、专业的去观看、思考一部电影,我们不再如上学时让自己的身心跟着电影中一段律动的长镜头跳跃,我们不再连洗澡的时候都一起讨论电影中的某一个镜头,我们不再在去食堂的路上都哼唱着电影里的插曲……是啊!我们已经好久没有好好看一部电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毕业作品是我们两年学习的结晶。每个人都使出洪荒之力,希望用这个作品来为自己的毕业画一个圆满的句号。那几天的前期分工构思剧本拍摄剪辑,我们累并快乐着,有时为一个构想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又为一个好的创意欢呼雀跃。我记得我所在的组拍摄的内容是有关同学间的友谊,两个女同学千里迢迢在外地求学,从开始两个人的各种矛盾别扭到几年相处的各种小感动小确幸再到离别时候的依依不舍,表达了正青春的孩子们深厚的友谊和对未来的憧憬,希望用这样一个电视短剧来表达一个即将毕业的学子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挚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想来,这样的题材是那么的青涩,拍摄技巧还那么的粗糙,效果也那么的不尽人意。但是这个作品却是我们在母校求学两年的成果展示。作品中有对母校的留恋,有对老师的感恩,有对同学的深情,也有——我的青春我的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摄像班全体师生在校期间于学校主楼前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光不语,岁月无言,但心灵的花开,伴随着记忆的唯美,在灵魂的最深处摇曳着清香——三十年的记忆,那是冬日校园积雪的小路,是春天校园粉白的桃花,是学校主楼前数过无数次的台阶,是胸前白底黑字的华北广播电视学校的校徽,是图书馆的借阅卡,是传达室玻璃窗内的信件,是“上山下山”的那条荒凉的小路,是五龙口的面皮,是龙华商店的大宝SOD蜜,是宿舍里煮了香菜的方便面的味道,是食堂打饭阿姨的白色炊帽,是宿管小范老师厚厚的眼镜片,是夜场电影结束返校时同学们仗剑走天涯的高歌,是帮我换了两年被罩的睡在我上铺的姐妹,是温建梅老师亦师亦友的教诲,是才汝质老师讲述拍摄西游记火焰山时讲台下一双双惊羡的眼睛,是当我们宿舍统一睡过头迟到时李继鹏老师温和略带责备的敲门呼唤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春如风吹过身旁,转眼容颜渐渐沧桑。时间已把曾经青春的我们推向知天命之年,漫漫五十年,年少时懵懂无知,走出校园的三十年为生活为前程事故而疲惫,唯有在母校求学的两年最纯真!最奔放!最热烈!最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十年的光阴,人已过境已迁,华北广播电视学校已成过往,山西传媒学院正策马扬鞭。值此母校建校四十周年,写下这篇小文,零零碎碎的记忆,絮絮叨叨的旧话,忆母校,念青春!蓦然回首——当年的你我,踏破千重浪,仍是少年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