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兵团生活的采撷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场抢救生命的战斗》</span></p><h1> </h1><h1><br></h1><h1> 一九八三年的夏末秋初,我在师部中心医院医务科,曾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成批爆炸烧伤患者生命的战斗。只有亲身体验了那种面对巨大变故临危不惧,亲身参与指挥全局的力量投入抢救,并井然有序地安排各地外协单位相互配合的场面,才会真正明白当面对生命这个沉重的话题的时候,人们是如何奋力抗争的。三十多年过去了,那个团队在面对生命危难时刻救死扶伤所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惊人的凝聚力和机敏的应变能力所产生的强大震撼一直默默地影响着我,以至于在返城后的漫长的日子里,每逢工作中遇到重大难题时,正是这种精神始终都支撑着我的必胜信念,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一直走到今天。</h1><h1> 记得那一天,师部中心医院和往日一样,一切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是一阵急迫的电话铃声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十万火急!!工程团卫生队告急、求救!团部鞭炮厂发生烟花爆炸,车间里的十几名工人都被严重烧伤,团卫生队的医护人员正在爆炸现场抓紧对烧伤病人进行创面冷却,去除烧毁的衣服 ,对创面上的污物简单清除,争取尽快将伤员脱离险区送往师部中心医院……</h1><h1> 救死扶伤责任重于泰山,伤情就是命令,刹那间师中心医院全院上下立即紧急动员起来,医务科作为临时医疗抢救指挥部,一道道命令从哪里下达,动员了全院力量腾出病房集中安排烧伤病人、药剂科紧急准备烧伤必须的急救药品、中医科马上安排熬制治疗烧伤专用的“紫草油”、外科紧急成立烧伤抢救医疗小组和护理小组、总务科紧急动员将普通病房因陋就简改装成简易烧伤病房,供应室调出现存的敷料包、并紧急加工消毒新的敷料包……,整个医院就好像一部开足马力的机器,所有的齿轮都十分默契的加速运转起来。</h1><h1> 当时,我们医务科的全部人力都安排到临床参加医疗救治工作中,让我留守办公室负责医院烧伤抢救指挥中枢的专线电话值守任务,首先是紧急联系医院附近的玉门石油管理局医院血库、地窝铺四零四医院血库、酒泉钢铁公司医院血库、解放军二五医院血库,设法解决抢救伤员的基本血源供应,然后就是抓紧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的具备接治成批烧伤病人的专业医院取得联系,争取一旦伤员病情稳定即可马上实施合理分流、及时转送的预案,并且还要抓紧与各地机场联系准备转运伤员的飞机和起降机场问题,以及往机场转运伤员的救护车辆和医疗保障人员的安排。</h1><h1> 面对如此重大的抢救生命的战斗和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有那么一瞬间大脑一片空白,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让我一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可是,当我看到院长、总护士长镇定自若的指挥着,看到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在紧张而有序的奔忙着,看到临时烧伤病房外的门斗已经立了起来,看到护理组的护士们已经静静的等候在医院的大门口……,顿时一种力量,或者说是一种战斗的激情在心中涌动,我镇静地摊开记录本、摇通了烧伤救治专线的第一个生命求助话,随着电波在空中传播,十几个年轻的烧伤病人的生命,已经牵动了千万人的心…….</h1><h1> 随着第一批伤员的血型检验报告出来,救治烧伤急需的血浆、血清的血型和需量很快就汇总上来,邻近的几所医院的血库主任也都明确表示将竭尽全力来保障急救用血。几路取血浆的人马都已经在第一时间出发,可即使是最近的玉门石油管理局医院,救护车往返也得三个小时才能回来。可是大面积重症烧伤病人伤后第一个 24小时的抢救是烧伤病人能否顺利渡过休克期的关键 , 而及时补充血容量是为了减少因复苏延迟而并发休克,保证病人及时复苏的重要环节。在救治生命刻不容缓的时候,只能按照师部中心医院的老传统,除了医疗小组的医护人员外,全院符合血型要求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赶到临床检验科撸起袖子献血,去践行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天职。其实,烧伤病人最需要补充的是血清,但是当时的医疗条件还达不到进行成分输血的水平,所以为了补充血容量只能输全血。</h1><h1> 这批伤员基本都是年轻人,烧伤的几乎全是上肢、面部和前胸,因为他们都是在操作台前被烟花爆炸灼伤的,当第一批伤员送到医院时,我们都被那惨不忍睹的烧伤肢体震惊了,顿时感到肩上的担子一下子沉重了许多。救治烧伤病人的病房必须是无菌的,我们就把普通病房的窗户密封起来临时改建成密封性较好无菌病房,还在原有的门外搭建了一个大门斗,用作病房外的更衣消毒室,这样医护人员必须先在外面的更衣室更衣消毒后才能进入“烧伤病房”,虽然这样的更衣消毒很麻烦,但是起码可以初步达到无菌作业的要求。</h1><h1> 当时师部中心医院并不具备救治成批烧伤病人的医疗条件和临床治疗经验,所以当伤员度过休克期复苏后,能否顺利转往医疗条件更好的专业医院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就在医疗临床科室全力抢救伤员的同时,另一场战斗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我守着医务科那部磁石电话机不停地摇着,把一个又一个的求援电话拨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各地的专业医院基本都同意接受这批伤员,但是如何成功地运送伤员转院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难题。最后,我只能向兰州军区空军部队求援,探索空运伤员的具体办法。可是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距离我们医院最近的军用机场在酒泉附近,并且是只能起降小型军用运输机,而能够起降运送伤员的大型客机的机场远在千里之外兰州,即使能够安排飞机接送伤员,又都面临着如何向机场转运的问题。</h1><h1> 当一个个转送伤员的方案被否定,我们把目光转向位于兰州的解放军陆军总院,几经协商后还是无法解决远距离运送伤员的难题,解放军陆军总院建议我们尽快与位于酒泉西关的解放军二五医院联系,争取就近解决伤员转院问题。最初,解放军二五医院就明确表示没有能力接受这批烧伤病人,怕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建议我们最起码送往兰州救治,但是经过我反复地把已经与众多医院联系未果的情况和运送伤员的实际难题分析清楚后,他们决定马上研究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这批伤员的转院问题。</h1><h1>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在焦急地等待解放军二五医院的回复的同时,我们医院也在为这批烟花爆炸灼伤的伤员到底转不转院出现不同的意见。因为采取措施得力、抢救及时,伤员顺利地度过了休克期,整体伤情得到了有力的控制,在救治成批烧伤病人的过程中出现了希望的曙光,所以一种意见是继续留院治疗,开创农建十一师中心医院医疗救治的新业绩;可是面对下一步更为复杂的治疗和如何有效地预防交叉感染,则将是个十分艰难的课题,同时医院本身尚不具备解决伤员将来肢体功能恢复的皮肤移植和整容手术的能力,所以另一种意见是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为了伤员将来的生存质量,必须抓紧时间转院,以免延误进行下一步治疗的最佳时机。最后,还是本着对生命负责的第二方案一致通过。</h1><h1> 终于,解放军二五医院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三日内做好接受这批烧伤病人的准备,并决定和我院共同转运伤员,确保近四个小时的路程中,伤员能得到最安全的医疗保障。就这样,历时一个星期的这场抢救生命的战斗即将得到最圆满的结局。我们专门组织了运送车队,每辆救护车都配一名麻醉医生和一名护士携带氧气袋和急救药品护送,还选四名身强力壮的担架员,因为他们必须一路上轮换着抬着担架站在救护车上,确保伤员不受颠簸才行。就这样一支特殊的救护车队载着农建十一师中心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的祝愿出发了。</h1><h1> 后来,这批伤员安全抵达解放军二五医院时,经过部队医院的初诊全部收住入院,而且对我们医院前期对烧伤病人的救治处理和病人顺利度过休克期,且无一例感染发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h1><h1> 就是这样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生命的战斗,一场“大兵团”的协调行动,充分调动了所有人能力的最大极限,而且那种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都让我记忆如新,至今想起来都还有一种激情在涌动。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那场抢救生命的战斗,实际上就是医院质量管理PDCA系统运行中的一次非常出色、有效的应急系统运行范例。</h1><h1> 当时,医院为抢救烧伤病人成立的烧伤抢救指挥中心、医疗救治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就是在医院正常的PDCA运行系统的循环链中,应激产生的环外循环系统,它既可以调动组合全院乃至各团的资源有效地实施救治,又有医院PDCA运行系统的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当时医院的医疗管理虽然还没有上升到质量管理PDCA系统运行理论的高度,但事实证明:农建十一师中心医院的医疗管理是非常到位、有效的,否则就不会有成批烧伤病人初期救治的成功,为他们下一步的治疗和今后的生存质量打下良好基础的令人鼓舞的结果。</h1><h1><br></h1><h1><br></h1><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