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不倒翁</p> <p class="ql-block">“摩电”是我小时候人们对有轨电车的称呼,长方体的车厢很宽敞,两侧各有一排长椅,中间可以站很多人,车的下面是铁轨,车顶上有一个大大的圆环与上面的电网相接,由于车在行走时,圆环与电线处于摩擦状态,不时发出绿色的电火花和哧哧的声响,因此我觉得叫“摩电”真是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那时沈阳市有东西、南北两条“摩电”,一路是由大东门始发,经小北门、市政府、北市场、沈阳站,过南两洞桥,再经停铁西区各街站,一直到工人村终点的东西线路,另一路是由太清宫始发,到太原街为终点的南北线路。东西线路的长度几乎横穿了当时的沈阳。这两路“摩电”是60年代以前沈阳市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承担了大量的人员运输任务。上小学时,沈阳市开展了少先队服务活动,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先后去电影院、“摩电”上帮助做一些事情。在“摩电”上,我们戴着红领巾和写着“服务”两字的胸条,帮助售票员收票,当时的票价是三站地五分钱起,七分、九分、一角一分最高可以坐全程。偶尔也有人逃票,谎报站数,但也都服从管理补票了事,很少有调皮捣蛋的。我们从大东门站始发,一路上窗外有许多没去过的地方,像是在车上观光一样。当我们第一次到铁西工人村终点时兴奋极了,一排排整齐的红色工人住宅楼(多为三层,两层),干净的街道,像是到了一个新天地,让人心中有了希望,就想如果我们长大了也将会住上这样的楼房,过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生活。在“摩电”上服务是我第一次走上社会,扩大了眼界,增加了自信,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p> <p class="ql-block">由于早晚上班时间坐“摩电”的人很多,车厢尽管很宽敞,但还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这就给扒手造成了可乘之机。有一段时间在“摩电”上丢钱包、手表的人很多,因此,公安局组织人员蹲守,除了抓到一些小扒手外,还抓到了一个专偷手表的大贼。据说,公安局的同志为了摸清他是如何偷表的,就押他从大东门始发站上“摩电”,表演“偷表技术”,在公安人员的注视下开始操作,当偷到手第三块表时,丢表人发现表没有后刚要声张,被公安人员制止,告诉他你丢的表到终点给你。到铁西工人村终点时,这个大贼共成功偷到了七块手表。后来丢表,丢钱的少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至于“摩电”什么时候发车、收车,我那时还小,没记住,但我知道半夜仍然有“摩电”营运。1960年我回海城县老家,从姑姑家带了点水面玉米饼回来,装在一个小扁筐里,由于所乘坐的火车晚点5个小时,因此半夜12点才到沈阳站。那年秋天,沈阳市已进来了不少“盲流”,见吃的就抢,我紧紧地把筐夹在腋下,在“摩电”站等候,一会儿来了一辆专门接站的空车,人们一拥而上,一下子在门口挤住了,谁也动弹不得,我趁机由车厢外的小脚梯爬了上去,踩着挤在门口的人群进了车厢,这时心里才落了地,心想这几个玉米饼子真是保住了。后来挤在门口的人终于松动,一个个上来了,其中一个人说刚才谁踩我肩膀了,我也没敢吱声,到家里已经后半夜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有部分“摩电”是通宵运行。那时大部分“摩电”停在了车库,“摩电”有一站就叫小西车库车站,可以看到很多很多“摩电”。</p> <p class="ql-block">尽管“摩电”的车速不是很快,跑起来还有咣当咣当很大的声响,但还是时有车祸发生。一天在北顺城我就看见一副扁担和两只水桶散落在铁轨上,地上还有一滩血迹,周边的人说一个过铁道的挑水的人被撞死了。还有一次大的车祸,发生在我们念高中一年的时候。一天住在小东门一左一右的三个同学都迟到了,第三节下课他们才进来上课,一问他们说看车祸了,原来一辆从东顺城路向北开的大客车撞上了刚从西边拐弯儿过来的一辆“摩电“,现场惨极了,死了20多人,伤的也不少。因为东顺城路和北顺城路相交处是个直角弯儿,城墙的东北角还在,影响瞭望视线,车祸也屡屡发生。不久这段城墙就被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摩电”早已从沈阳人的视野中消失了,铁轨、电网具体是什么时候拆除的我没记清楚,好像在文革之前。然而“摩电”在沈阳的功绩人们是不会忘记的,有时我想起来,“摩电”的模样就在眼前,行走时那咣当咣当的声响也在耳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