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家乡文化】非遗文化——武乡跑题秧歌

梁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0后的人思想简单,农村长大的更是如此。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可看,偶尔村里来个电影,也是人山人海围着像赶社戏似的。平常的时候,多半是帮家里干农活,在田间地头听一些家乡小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老家在武乡,一个被称为八路军故乡的地方。这里有一种地方小调,它生于乡民,长于民间,唱腔高亢、刚劲、风趣、活泼,极具纯朴、浓郁的地方风格,非常喜闻乐见,现编现唱,深受地方民众喜欢,名字很有地方特色——武乡跑题秧歌。据传,明末清初的时候发源于武乡监漳一带,抗战时期流传至周边县城。2017年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红流行,2020年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人结婚、做寿、圆锁、暖房、殡葬等都请一些民间秧歌队来表演。一般四至六人,两人一组,轮流登台表演,类似于民间相声表演。秧歌队没有什么固定人数,都是平常在家务农、打工,有演出任务时,在一个地点集合,结伴前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表演的时候,采用对唱的形式,一人四句,一句十多个字,两句之后锣鼓声伴奏,两人交替走动演唱,字面要对称押韵。一般情况下都是现编现唱,现场砸挂,唱一些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八卦新闻,蹭一些老百姓喜欢的热点事情。台上演员也会和现场观众互动,调动观众情绪,台下观众有时也会现场唱几句跑腿秧歌,台上激情四射,台下掌声雷动,笑声一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表演者大多是70后,偶尔有几个60后也略显气力不足,唱不起调来了,慢慢地退出了演出舞台。80后偶尔也有几个参与演出,唱腔有力,但现场编词能力明显不足,多少带点荤段子。主家在邀请演出的时候,会点名选人,所以60后和80后鲜有人出场,看到的演出几乎都是70后。90后00后现在都讲普通话,大都在县里市里上的学,武乡跑题秧歌注重的是地方方言演唱,基本上这批年轻人能听懂但不会演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乡跑题秧歌,来自民间地头,老百姓劳动休息的时候,唱上几声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消除疲劳。是农民们在田间劳动时唱出心里久久压抑的悲情苦衷,逐渐形成一种称之为“挑高”的秧歌。所谓“挑高”即由二人对唱,一手摇着响铃,一手拿着雨伞,见景生情,即兴编词,你唱我和,二人竞唱,声调越挑越高,人们称这种形式为“挑高秧歌”。又发展成有“锣鼓”、“铜嚓”乐器伴奏,说唱人在中央,外面围一圈人的“圪圈”秧歌。这种秧歌渐渐地走上了戏台,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地方小调。武乡跑腿秧歌就是从各种韵调的民歌中,通过多种融合演变而来的,经过上百年的演变,完成了从无序喊唱到有规律吟唱,从干板吟唱到融入乐器,又从伴奏演唱到登上舞台的一个漫长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土地承包,富余劳动力南下打工,武乡跑题秧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田间地头很少能听到跑腿秧歌的吟唱了。到了2017年,短视频平台的火爆,让武乡跑题秧歌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欣喜的是2020年武乡跑题秧歌申遗成功,在一批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武乡跑题秧歌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5月,随着三年疫情的结束,武乡人民迎来了第十一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邀请了众多明星来县城演出助兴,其中有《亮剑》李云龙的扮演者李幼斌,歌唱家于文华,王二妮等。武乡跑题秧歌也受邀参加了演出,并且作为大型表演的前期演出,一连演出了五天二十场。在县城中心与八路军文化园两个场地同时开演,直到这时我才知道武乡跑题秧歌分东、西武乡跑题秧歌。我知道的是东武乡跑题秧歌,西武乡跑题秧歌语速较慢,押韵更要求严格,作为一个武乡人,愣是听不懂唱了些什么。可见地方方言之强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县城的表演感觉没有乡下的好听,尽管人还是原来的人,视觉还比乡下的要好看。但就是觉得演员好像心中有了剧本稿子似的,中规中矩,缺少了与观众互动带来的现实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乡的武乡跑题秧歌,是70后的家乡文化。它来源于田间地头,离开了它滋生的土壤,就难以绽放出它璀璨光芒。尽管有许许多多的人们在保护它,爱护它,但似乎它的命运和它伴随的农耕农具一样,会随着历史一起走进博物馆,成了人们心中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