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主编:</b>内咸</p><p class="ql-block"><b>副主编:</b>方远、白丰</p><p class="ql-block"><b>责任编辑:</b>贾晓燕、李丽菊、姜俊兰、张瑞霞、杨林霞、孟慧生、张宇春、李福林、李永安、任晓东</p><p class="ql-block"><b>摄影:</b>王顺义、皇甫耀惠(部分图片来源于托县摄协)</p><p class="ql-block"><b>美编:</b>杨生力、丁海军,白吉厚</p> <p class="ql-block"><b>中国古地名——云中</b></p><p class="ql-block"> 文/中国地名学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疆至河套,云中城生</b></p><p class="ql-block"> 云中城,是今内蒙古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封建城市。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后,励图精治,必须在军事上改进装备和战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赵武灵王提出采取“胡服骑射”的战术,主要是改变传统的车战和步战,采取北方游牧民族的骑战,用骑兵冲锋突击,速度很快,而且进退都很灵活。赵武灵王组建的这一新兵种,果然在战斗中所向披靡,第二年一举击败了中山国(今河北灵寿县),林胡王献马表示诚服。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乘胜开拓北面疆域,把原住居在晋北及内蒙古中商部的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驱赶到黄河西面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带。赵国势力沿大青山、乌拉山南麓向西推进,扩展疆域到河套边沿。于是,在这片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郡。赵武灵王设置的云中郡,郡治在云中城,就是现今托克托县古城乡的古城。</p><p class="ql-block"><b>秦皇设郡,北击匈奴</b></p><p class="ql-block"> 云中城于公元前236年被秦始皇所夺取。公元前234年(秦始皇十三年)秦国在此设立了云中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自立为始皇帝,正式建立了秦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置三十六郡,云中郡成为其中的一郡。秦始皇于公元214年派遣蒙恬率领数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了黄河河套以南的广大地区,并渡过了黄河,占据了乌拉山以北、狼山以南地带,沿河兴筑了三十四座县城(一作四十四座县城)。这些县城中有的属于云中郡管辖。</p><p class="ql-block"><b>历史上的三个云中郡</b></p><p class="ql-block"> 从赵武侯开始,历史上用云中命名城市和建置沿用年代很久。北朝以后,经过隋朝,云中这一名称在地方建置命名上仍然使用。初唐和盛唐时期有云中都督府、云中都护府和云中郡。</p><p class="ql-block"> 唐贞观三年,李靖在阴山大败突厥,生擒颉利可汗,杀掉义成公主,降众10万人。唐太宗李世民下诏让群臣商议处置突厥人的办法。最后议定划分突厥颉利所属之地为六州,东面设置定襄都督府,西面设置云中都督府进行统治。云中都督府治所在和林格尔县的土城子。</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去世之后,唐高宗李治即位,于公元649年又重新在突厥各部设置建置,其中将舍利等五州归于云中都督府(治所在和林格尔土城子)。公元664年,云中都督府官长,突厥阿史德氏到唐朝朝廷请求立亲王为可汗统帅他们。唐高宗召见他,对他说:“现今的可汗,就是古时的单于。”所以将云中都督府改为单于都护府。</p><p class="ql-block"> 唐朝的云中郡治所在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市。大同是我国北方历史名城和重镇。秦置平城县,东汉废。鲜卑拓跋猗卢以盛乐为北都,以平城为南都。北魏天兴元年迁都于此,又为司州、代郡治所。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又为恒州、代郡治所。唐贞观十四年置云中府,辽为西京,金、元置府、路,明为九边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同市最早有云中之名,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置云中县。到唐玄宗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置云中郡,辖境相当于今长城以南,桑干河以北一带。唐肃宗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复改云州。公元742年,唐玄宗改年号为天宝。此时,唐王朝所统辖的州有331个,羁縻州八百个,设置十个节度使、经略使守卫边疆。云中郡是河东节度使与朔方节度使的前沿,是防御突厥的主要屯兵城池。云中郡的军事级别为云中守捉。</p><p class="ql-block"> 当时,云中郡属唐方镇河东节度使管辖范围之内,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由于安禄山得到唐玄宗的信任,一身兼任河东等三道节度使,他反唐后,云中郡降于安禄山。接着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派兵包围了云中郡,才打开了东陉关的通路,因此唐玄宗加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大同之所以也有云中的名气,第一,同属云代之地。第二,设置云中县的年代较长,从唐开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直至蒙古至元二年,即公元1265年废,长达530多年。第三,大同置云中郡时间虽然不长,仅16年,但正值盛唐初年。</p><p class="ql-block"> 山河壮阔的云中大地,承载着厚重的人物历史。金代杰出诗人元好问,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清新豪放,一扫前诗的悲凉,激昂赞赏《敕勒歌》,颂扬塞外。</p><p class="ql-block">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p><p class="ql-block">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p> <p class="ql-block"><b>云中鼓韵</b></p><p class="ql-block"> 文/马国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威风锣鼓队,作为内蒙古的一支很有实力的锣鼓队,曾带着《云中鼓韵》赴广东、陕西、安徽、河北、宁夏和苏州等地参加全国比赛。</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小县城的一支“威风锣鼓队”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能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得好评,实在值得认真探讨。</p><p class="ql-block"> 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云中古韵》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晶,它将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云中鼓韵》是托克托威风锣鼓在学习山西威风锣鼓的基础上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创作而成。一方面,山西威风锣鼓中黄河文化的艺术精华渗透在《云中古韵》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云中鼓韵》又充满了鲜明的内蒙古草原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锣鼓演奏,据说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尧作为中国史前传说中的一位帝王,曾建都于平阳(今临汾)。</p><p class="ql-block"> 临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此地历史悠久,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有包括威风锣鼓在内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锣鼓之乡”。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都会有“威风锣鼓”表演。</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威风锣鼓的传承人不断总结自身经验,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的精华,使威风锣鼓不断趋于完善,其影响力不断扩大。</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威风锣鼓”赫然出现在内蒙古大地上,就是山西威风锣鼓影响力不断扩大所产生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一、《云中鼓韵》的创作</b></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威风锣鼓队成立于1990年春,同年秋,威风锣鼓队从山西请回两位老师执教,主要培训锣鼓队队员的基本技能。</p><p class="ql-block"> 1991年,“威风锣鼓队”总指挥曹恩厚到太原钢铁厂向太钢威风锣鼓队学习。曹恩厚学习归来后,在时任托王集团总裁的贾子禄的大力支持下,与邓廷武一道,开始了曲目创作。他们首先确定了创作指导思想——汲取山西威风锣鼓的艺术精华,结合当地风土人情,走出自己的路,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山西威风锣鼓的艺术精华,即它的“威风”特点,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表演,即使未见其形,便早已闻其声了。威风锣鼓队所使用的乐器虽然很单纯,只有鼓、锣、铙、钹四件,演奏起来却有很强的震撼力。传统配置比例是鼓2锣8铙4钹。后来人数扩大,加大了鼓和锣的比例,使音响效果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以鼓为指挥,以锣为主奏,辅以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p><p class="ql-block"> 2、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其多段套曲一般分“帽头”“主体”“收尾”三个部分。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曲牌名称亦大多从军事而来。演奏多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离气势雄宏的特点,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剑刃相接的战场意境。</p><p class="ql-block"> 3、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可多到几百人,一律为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进后退,左开右合;忽而若风卷残云,忽而似雨打枯叶;分开像八卦,合并如云集。场面宏大,夺人心魄。</p><p class="ql-block"> 4、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演奏员就如将卒,身带一股杀气,“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鼓花”、“锣花”、“铙”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武”又成了“舞”。</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威风锣鼓队的创作者和演奏者们一面深入学习和领会威风锣鼓的艺术精华,一面结合当地文化特点进行编排和演练,经过一年多时间,具有内蒙古地方特色的《云中鼓韵》便获得了成功。</p><p class="ql-block"> 凡是看过托克托威风锣鼓队演出《云中鼓韵》的人们,无不为那庞大阵容、威武气势、铿锵节奏、激越旋律和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表演而兴奋不已、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b>二、《云中鼓韵》曲目名称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威风锣鼓队演奏的《云中鼓韵》,从其曲目名称看,便十分鲜明地体现了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和谐相融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是古云中郡中心地区,云中城是内蒙古迄今发现的建筑最早的城池,距今已经有2400年左右的历史。云中文化对托克托县影响深远,托克托县人至今喜欢自称云中儿女。</p><p class="ql-block"> 古云中地区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天然结合的地方。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云中郡起,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便相融共生,在曲折前进的历程中不断发展。</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位于大青山南麓、黄河几字湾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黄河流经县境37.5公里,托克托县傍依黄河。托克托县境内发现的海生不浪文化遗址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作为古云中的中心地区,其风土人情,自古以来就兼具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要素,故将曲目命为《云中鼓韵》,顺理成章,蕴意深刻。</p><p class="ql-block"><b>三、《云中鼓韵》各章节的蕴意解析</b></p><p class="ql-block">《云中鼓韵》,由四部分组成:(一)万马奔腾;(二)黄河澎湃;(三)托王奋进;(四)战鼓催春。</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万马奔腾”作为乐章的开端,首先表现了辽阔广袤草原上激动人心的场面。万马嘶鸣,蹄声哒哒。锣、鼓、铙(镲)、钹(小镲),巧妙配合,随着曲目意境的逐步展开而不断变化,时而如天清日朗,节奏舒缓;时而若风雨骤来,急促强劲。乐曲处理多以“句句双”出现。节奏变化多样,音响激越宏亮而不单调,刚健强劲中含有柔美,趣味无穷,振奋人心。马曾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战工具。古代骑兵在征战中,身跨战马,冲锋陷阵,刀剑相击,十分威武。</p><p class="ql-block"> 山西的威风锣鼓的曲目,很多都与古代战争和马有关,例如“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云中鼓韵》从这些有战马的曲目得到启示,以“万马奔腾”开篇,可谓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 “万马奔腾”既符合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又有其深刻寓意——人民群众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投身于改革开放、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并且将草原文化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现。</p><p class="ql-block"> 草原文化以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昂扬激越为主旋律,以质朴天然、本性纯真、天然去雕饰为品格,以丰富广博为内涵,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黄河澎湃”,直接表现黄河,讴歌黄河,表达对黄河的崇敬,体现黄河精神。这是热爱祖国情怀的表现,也是奋进不息意志的显现。</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人对黄河感情至深,甚至可谓魂牵梦绕。日夜奔腾不息的黄河,有时平静流淌,有汹涌澎湃,而那澎湃的浪涛更能激发人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演奏者以手中鼓、锣、铙、钹等乐器默契配合,表现黄河涛声,配以舞姿表现波涛滚涌的情状,同时也就表现了托克托人民在黄河一往无前精神的鼓舞下奋进不息的意志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多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为深厚、最为核心、最为可靠的文化根基。</p><p class="ql-block"> 作为炎黄子孙,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互鉴中,抓住黄河文化,也就抓住了中华文明之根。(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传承西口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b></p><p class="ql-block"> 文/孟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26日,百草丰茂,惠丰和畅。应蒙晋陕西口古道作家采风文化交流联谊会、《十里长滩通志》编委会和蒙晋陕三省区九旗县资料征集创作研讨会的邀请,托克托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孟慧生,托县作家协会秘书长刘艳芬、托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贾晓燕一行赴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镇长滩村参加了此次活动。是日,正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长滩村的庙会活动在由于疫情原因沉寂三年后,重新隆重举办。在两侧苍翠连绵的群山中间,西口古道的十里长滩披红挂绿,张灯结彩;车流如潮,人声鼎沸,到处是一片繁荣景象。一条马鞍形的十里长街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现代商业形态神奇地融合在一起,把我们的思绪带入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境界。在这里,我们仿佛走进先人走西口创业的艰辛与辉煌历史,又看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现实。</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共发生了三次人口大迁徙,这就是著名的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但是走西口的历史跨度时间最长,文化影响最深,可以说直到今天仍然在延续。以晋陕两省的人民迁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形成的走西口风潮,实际上从明朝隆庆议和开始后(公元1571年)就开始了。土默特蒙古部落首领阿拉坦汉和三娘子修建大板申(房子),明朝赐名为归化,成为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雏形。为了修建这座城池,大量从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族手工业艺人贡献了聪明才智,得到了阿拉坦汉和他的夫人钟金也兔哈屯(三娘子)的优厚待遇,让他们在土默特地区安家落户。这就是土默川平原上众多名叫“板申”村庄的由来。按现在呼和浩特地区行政区域的划分,托县有2个,和林格尔有2个,土默特左旗有11个,赛罕区有8个,玉泉区有1个,回民区有4个,新城区有3个,共31个。我们可以发现,越是靠近呼和浩特市区附近的越多,越是靠近土默川南部边缘的越少。在清水河县几乎没有。这就充分证明了此时的走西口规模狭小,并且是以手工业艺人为主。</p><p class="ql-block">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清朝军队先后攻占北京,宣告了明王朝的覆灭。清朝建立以后,明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已经不是一道阻隔汉蒙各族人民的屏障。但是清朝政府在开始的时候为了防止蒙汉各族的联合,仍然在形式上阻止汉蒙两族人民的往来。但是在明朝隆庆年间开放的互市贸易仍然进行。在长城一线,著名的关口有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大同、杀虎口、偏头关(今偏关)、陕西榆林、固原等地。这些口岸一经开放,再想完全封闭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在晋陕长城沿线,杀虎口和河曲对面的准格尔旗大口村开设了大口互市。开设的时候,清朝政府对商人的活动范围是限制在晋陕蒙的边界地区,等到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盘踞在新疆的喀尔喀蒙古首领噶尔丹发生了叛乱,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噶尔丹公开向康熙帝上书,扬言“圣上君南方,我君北方”,企图在广阔的内外蒙古的土地上拥有统治权。康熙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完整,亲自率领清军平叛。一直用了7年时间,才彻底击败了噶尔丹的叛乱。这期间,真正的战役并没有多少,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粮草及军需物资的后勤供应上。这些军需粮草都是通过张家口、大同、杀虎口一线从内地运输的,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十分巨大,大部分由晋商组织转运,朝廷给这些晋商提供经销食盐的特权(发给盐引)作为回报。噶尔丹的叛乱平定过程中,康熙来过土默川、河套地区,开始考虑土默川及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土默川、河套地区是内蒙古仅有的两大平原,黄河、大黑河等水系丰富,可以自由灌溉,这是保证农业生产最为有利的条件。反观晋陕地区,山坡地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部分靠天吃饭。尤其是与内蒙古托克托县、鄂尔多斯接壤的山西河曲、保德、偏关地区,生存环境更为恶劣。有一首民谚这样说道:“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也因为身居荒山野岭之中,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山西的人口损失很小。他们利用给清军运输粮草为契机,从拉骆驼起家,转型诞生了第一代晋商。其中最著名的是大盛魁的创始人王相卿、张杰、史大学,后来成为归化城最大商号的创始人;乔家大院的祖先乔贵发,在包头东河区创立了复盛公商号,成为包头市的创始人。其中大盛魁开辟了中国商业史上从湖北、福建等地一直延伸到今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新疆喀什的万里茶道。其中从归化到上述地区的商品运输道路主要依靠骆驼运输,所以又称万里驼道。在晋商的带动下,晋陕一带的农民看到商人发了财,首先出来给商人拉骆驼谋生,年轻人则利用地域亲情进入各商号当学徒、伙计。他们是走西口的第一代先行者,后来大部分成为富可敌国的商人。</p><p class="ql-block"> 在商业兴起的同时,清朝政府从土默川、河套地区的原属蒙古牧场中,以驿站地、庄头地、公主地、户口地等多种名义,拨出大量土地作为农业耕地,允许靠近内蒙古的偏关、河曲、保德、府谷、榆林等地的晋陕农民前来垦荒种植。并且首先允许在原来的“黑界地”种植。现在黄河以南的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中部,就是原来的黑界地所在。尤其是十里长滩周围,许多村庄的地名就留有鲜明的印记。在这一阶段,土地只许租种,不许买卖,蒙古人收租金,政府收税,汉族人收粮。此时的晋陕农民并不定居,而是春出秋回,像大雁一样随季节迁徙,因此叫“雁行。”老百姓则叫“跑青牛犋。” </p><p class="ql-block"> 晋陕移民通过对土默川、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获取了大量的粮食、油料,同时,在黄河几字湾沿线,开发了吉兰泰盐池、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发现了大批甘草等药材,开发了从宁夏银川到山西保德县碛口镇长约2000公里的黄河水运,沿途兴起了兰州、吴忠、银川、乌海、碱柜、磴口、临河、三盛公(今乌拉特前旗)、包头、托县河口、河曲、保德、碛口等一系列水运码头,这就是被后来学者命名的晋蒙粮油故道。碛口镇以下,黄河进入晋陕大峡谷,无法行船,因此碛口镇是晋蒙粮油故道的终端。黄河西岸的陕西省绥德、佳县、榆林、神木、府谷地区,则同时融入到这条故道中间,和上述地区一样,同步进入繁荣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 由于上述地区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船工、车夫、脚夫、驼工、更主要的是需要大量的农民。于是大量的山西、陕西农民离开家园,走上了出口外艰辛悲壮的创业谋生道路。</p><p class="ql-block"> 山西人从内地来到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地区创业谋生,最东从张家口出发,叫东口线。目的地是今天的河北省张北县、康保县、尚义县和锡盟、赤峰一带;去往乌兰察布地区的集宁、丰镇、卓资山、商都等地的山西人由大同附近的得胜堡走出;山西朔州市右玉县的杀虎口,就是著名的“西口”,向西北进入归化、包头、河套平原。但是居住在山西保德县和河曲县周边地区的人们,走西口的路线是从河曲西门外的渡口上船,渡过黄河,进入当年明朝时期开辟的大口地区,沿皇甫川、十里长滩进入内蒙古的土默川地区或河套平原。所以在这一区域的晋陕蒙各族人民,其生活经历、文化传承、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深度融合。尤其是文化传承一脉相承。晋剧是共同的乡音,河曲民歌、准格尔漫瀚调、内蒙古西部的萨拉齐、托县二人台和蒙古民歌风格迥异而又一脉相承,托县的双墙秧歌与陕西的大秧歌、山西的踢鼓秧歌各有特色而又互相借鉴,如今又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黄河情深</b></p><p class="ql-block"><b>——内蒙古托克托县脱贫致富纪实</b></p><p class="ql-block"> 文/王俊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致富,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愿望。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题记</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五日,《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发表记者傲腾的文章《既保"吃饭”,又促发展》,并加有"编者按",介绍一个全国穷得出了名的小县城,现在经济发展、理财有道的经验。</p><p class="ql-block"><b>这个"小县城"就是内蒙古托克托县。</b></p><p class="ql-block"> 1993 年6月14 日至 25 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群带领区、市两级领导到托县调研,在总结托县经济发展的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苦于思索的旗县经济怎么发展,贫困旗县能不能加快发展、实现小康,在托县找到了肯定的回答……托县的实践和成果,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p><p class="ql-block"><b>十五年改革开放,弹指一挥间。</b></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十五年,托县告别了贫穷,踏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全县十八万人民已深深感到了巨变和岁月的不寻常。</p><p class="ql-block"> 然而,对贫困与苦难的征服,绝不象神话般的洒脱与从容,那是实实在在的先进与落后的较量,心血与汗水的交织,意志与勇气的进击……</p><p class="ql-block"> 黄河情深,黄河情浓,黄河岸边回荡着觉醒与奋进的旋律……</p><p class="ql-block"><b>敢问路在何方</b></p><p class="ql-block"> 历史老人诉说一个故事:黄河岸边走来一个智者,等候着未来无数的寻梦人……</p><p class="ql-block"> 这片被天神盘古安放在黄河上中游分界段北岸的县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远郊县。</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贫穷与落后笼罩着这片1398.7平方公里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有一首诗对过去的托县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十坡九秃头,盐碱沙石走。双河水漫流,夫君走西口。"</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学家考证,这里有从新石器时代海生不浪原始文化开始六千余年的农业开发史。但是,悠久的历史并不意味着经济的繁荣。地处黄河、大黑河交汇处,地势低凹,早涝象永远挣不脱的连环珠网,逃出了这头,又缠在了那头。</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全国解放的锣鼓唤醒了这块古老的土地,当家作主的托县人民终于从黑暗中挣脱出来,享受着阳光普照的温暖。但是,基础薄弱、投入不足、设施简陋、落后的生产条件和千百年来沿用传统的、自然封闭甚至原始状态的农业生产习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使托县的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人均占有粮食多年在200公斤左右徘徊,人均收入最好年不到300元,温饱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p><p class="ql-block"> 1984年和1986年,先后被自治区和国务院确定为全区、全国首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种粮的要靠返销粮过日子,年年吃国家补贴,年年经济翻不过身来。</p><p class="ql-block"> 出路在哪里?希望在何处?</p><p class="ql-block"> 多少双企盼的目光,多少个致富的梦想。穷怕了的托克托人多想早日越过贫困线,踏上致富路。托县的历届领导在苦苦寻觅,艰难求索。 </p><p class="ql-block"> 1979 年,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托县以中滩乡为试点,从农民实际利益出发,率先在自治区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迈开了改革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农民群众无比兴奋,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农双手捧起一把泥土,激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他拿起铁锹,兴致勃勃地扬撒开地里的农肥,嘴里哼响悠扬的蛮瀚小曲,荡漾在天外。</p><p class="ql-block"> 一旦象农民尊重土地一样尊重了农民,辽阔的田野上便收获了顺应生产规律的硕果。改革后,托县农村人均占有粮食由过去的200公斤增至400公斤,祖祖辈辈劳作在黄土地上的人们收获了从未有过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直达快车已把诸多地区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处在偏远地区的贫困县,单纯靠种粮来脱贫致富达小康,已经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p><p class="ql-block"> 托县人靠天吃饭的历史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更何谈经济腾飞,更何谈赶超先进。朴实善良的托克托人,又陷入了"饿着,我还坐着"、"别看我穷,我还不求人"无奈的自我安慰之中。</p><p class="ql-block"> 1990 年8月,县里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感到肩上的担子千斤般重。但他们没有灰心丧气,怨天尤人,而是冷静地观察现实,努力寻找突破……</p><p class="ql-block"> 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一次次开到深夜。先是沉重的叹息,后是热烈的争论,冷静的分析。麻团愈理愈清,真理愈辩愈明。决策者眼前豁然开朗:思想上的禁锢导致经济上的贫困,贫困又造成思想的封闭,走不出这一怪圈,找不准突破口,想发展谈何容易?"哀莫大于心死",相比之下,观念贫困、思想贫困要比生活的贫困更为可怕。捅破窗户纸,光明在眼前。他们首先把“换脑筋工程”摆在首位,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找"亮点",重新认识县情,寻找各种优势。</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套”,指内蒙古河套地区,与托县无缘。更多的时候,托县视黄河为洪水猛兽。 然而,观念更新后,今天的黄河水却象一条金色缎带,粼粼波光中预示着无限的希望,它不但可以改变托县面貌,特别是改善农业水利条件的宝贵资源,而且还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托县人原不把枸杞当回事,可这东西到了外地、出了国就身价百倍;辣椒原不光能吃,还能提炼天然色素;托县是全国四十二个葡萄基地之一,年产葡萄 80万公斤,过去它只是人们花前月下、闲聊座谈时的可口食品,殊不知加工成葡萄原汁或高档葡萄露,是更加可口的饮品……</p><p class="ql-block"> 眼光一变,地上长的,树上结的,水里养的,都成了宝贝……</p><p class="ql-block"> 这些被发现的资源或优势如星星一样闪耀在人们思想的上空。原来天地是如此广阔,空气竟是这般新鲜。"地上没草,地下没宝"的传统认识一下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思考终于叩响了这片古老的黄土地。(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车马炮那些事儿 </b></p><p class="ql-block"> 文/岳春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OO三年鄂尔多斯“伊泰杯”三省十三旗县区象棋邀请赛烽烟又起。托县张学飞带队,肖玉成、康瑞君、米海滨、康文君组成象棋队,再一次征战鄂尔多斯赛场。经过几天的激战,托县队终于再创辉煌,完成了多年的夙愿,荣登团体冠军宝座。米海滨快马飞刀一路拼杀勇夺个人第一名,康瑞君荣获个人第二名。威名震惊了鄂尔多斯棋坛。 </p><p class="ql-block"> 二OO四年呼市第一届运动会象棋比赛,托县由肖玉成领队,康瑞君、米海滨、康文君、王楠组成象棋队参赛。获得团体第二名,康瑞君个人第三名,米海滨个人第四名,康文君个人第八名。二OO八年,呼市第二届运动会象棋比赛,托县由文体局康莹洁副局长亲自率队,康瑞君、米海滨、李胜利、岳春生组成象棋队参加比赛,赛场在内蒙古棋院。在全市有二十四支劲旅,九十多人参赛的激烈搏杀中,取得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个人名次康瑞君第三、米海滨第五。 </p><p class="ql-block"> 近十多年来,呼市地区老年象棋赛办的红红火火。每年举办一次比赛。托县老年体协派出李胜利、岳春生、温才、焦心智、张虎小等人组成的象棋队参赛。十多年来,通过这些人的艰苦奋战,取得的团体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奖杯、奖牌,和个人前八名的荣誉证书多的数不清。 </p><p class="ql-block"> 二O一三年内蒙棋协副秘书长苗燕林率领由成栋(现国家象棋大师)、包青山、李关祺组成的呼市象棋队来我县进行友谊赛。托县派出康瑞君、米海滨、李军、马军迎战。经过一天五轮棋的激战,托县队以高出二分的成绩勇胜呼市队。呼市象棋名手包春山感慨地说:“托县的象棋就是厉害”。 </p><p class="ql-block"> 在回忆这一次次大赛场面的时候,一些经典的战例,像一幕幕精彩的画面,常常在脑海中浮现:赵千军在一九九二年鄂尔多斯三省十三旗县区赛场上,对伊盟冠军李跃军,突然使出连弃双车的妙手,绝杀对方,技惊四座;米海滨在一九九六年呼市九旗县区象棋大赛上,在双方仅胜十几秒时间的情况下,走子如飞,在一片急促的啪!啪!的打表声和落子声中,一举战胜呼市一流高手贾智勇,令人惊叹;康瑞君在二OO七年云南丽江“古城杯”全国农民赛上,面对全国知名象棋高手河北范向军,镇定自若,从容应对,勇胜对手。那种临危不惧,心静如水的心态,令人折服…… </p><p class="ql-block"> 当想起托县文体局康莹洁副局长在二OO八年呼市第二届运动会象棋比赛,内蒙棋院的发奖仪式上,以矫健的步伐走上领奖台,高高举起手中的奖杯的时候,作为一名棋手心中无限感慨:我们为托县争了光!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棋如人生 </b></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转眼步入二O一五年,回顾多少年经历的象棋征程,多少年走过的曲折人生,感慨万千。小小的象棋盘,折射着人生的大舞台。 </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下棋时,把输赢看得很重。赛场上心情紧张,赛完后夜不能寐。经历过无数次输与赢的磨砺之后,心境豁然开朗,原来真正要战胜的是自己。 </p><p class="ql-block"> 经历过象棋大赛的人,都会对象棋产生一种敬畏。能够亲身感受到在象棋这座大迷宫里,有那么多的崇山峻岭,荆棘丛生,惊涛骇浪和柳暗花明。也会感受到在象棋这座大题库里,有千百万道难题在刁难你,当你解开一道又一道难题时,面前一道更新的、更难的题正在等着你。还会感受到在象棋这座大熔炉里,用血与火,苦和累折磨你。使你伤痕累累,甚至万念俱灰。使你必须明白:“宝剑锋自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 </p><p class="ql-block"> 下了一辈子棋,最后要的结果不是赢了多少盘。而是从中体会象棋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愉悦,从中感悟象棋内含的哲理,提高我们人生的境界,使博大精深的象棋文化得以进一步的传承。 </p><p class="ql-block"> 作一名好棋手,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棋艺,更要具备心胸开阔,无私无畏的心境。心胸狭窄,私心杂念丛生的人,做不成大事情,同样也成不了一名好棋手。 </p><p class="ql-block"> 象棋是植根在我们中华民族沃土里的一枚娇艳的奇葩,离不开精心培育、辛勤浇灌的园丁。托县象棋能够发展、壮大,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社会各界名流的赞助。 </p><p class="ql-block"> 体育走向市场化以后,青年高手们外出比赛的经费有了困难,老年体协主席云好收、副主席齐振明知道后,八方筹集资金,并亲自带领他们参加呼市“奈伦杯”、“贺岁杯”等大型象棋比赛。使托县象棋紧跟着棋艺前进的步伐,不掉队。 </p><p class="ql-block"> 新营子镇企业家王掌兵个人出资举办托县、土左旗、新营子镇象棋邀请赛,成为托县个人出资举办象棋比赛的第一人。 </p><p class="ql-block"> 托县名医乔华和民营企业家王大山两人合资在二O一二年举办了“华山杯”托县象棋名手邀请赛,首创了托县象棋比赛、奖金最高的新纪录。 </p><p class="ql-block"> 作为象棋爱好者,深深地感谢他们为托县象棋的发展与提高作出的无私奉献。同时祝愿象棋这朵众手浇开的幸福之花,在托县这片沃土上绽放的更加美丽!(完)</p> <p class="ql-block"><b>锄奸</b></p><p class="ql-block"> 文/方远、孟慧生——节选自长篇小说《大河口》下部第64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归化城五塔寺附近有一座“美人桥”,美人桥西面的街道叫“平康里”街。这里是归化城有名的风月场所,为何称呼“平康里”这个名字呢?是因为唐代长安城的108个坊中有—个叫“平康坊”(又叫平康里)的坊,是当时的“风月场所”。《北里志》中记载,“诸妓皆居平康里”,而诸妓“多能谈吐,颇有知书言话者”。故而这里的文人墨客把这条街称呼为“平康里”。</p><p class="ql-block"> 美人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两侧的石孔,像极了桥的一双耳朵。归化城没修铁路前这座桥叫“双耳”桥。平绥铁路修至丰镇后,北洋政府计划将铁路延伸到归绥,并规划从绥远城南修建铁路,在归化城城东建火车站。铁路沿着绥远(新城)城南城墙,往西至归化(旧城)南门外、南茶坊一带,再一直往西到包头。外埠投机商从中嗅出巨大商机,纷纷跑到归化城城东抢购地皮。于是乎,商人们投资修了一条名为平康里的大街,在街上盖起妓院、饭馆。令人投资商失望的是,铁路线和车站虽然离城区较近,但占用农田较多。占用的土地肥沃,盛产谷物,土地索价昂贵,跨越大黑河得修一座跨度较大桥梁,因而没有被采纳。最后采纳了从绥远城北修建铁路的方案。铁路沿绥远(新城)城北城墙外,进入当时的大教场,在大教场西南设立车站,然后西经公主府,过攸攸板至毕克齐。大教场原为清朝末年士兵操练的场所,民国以来已经废弃,渐渐有人开始开垦种地,地势开阔,便于铁路施工。这也是现在的铁路走向和火车站的位置。火车站改址,地产商的发财梦似乎要泡汤了。谁知花柳产业推动了平康里街的繁华,几年里,街道两侧,酱牛肉铺、照相馆、澡堂子、理发店、书店、药铺、饭馆、绸缎庄如雨后春笋般鳞次栉比。风花雪月,石桥美人。此后,双耳桥的名字被美人桥取代了。</p><p class="ql-block"> 美人桥是一座界桥,桥西是归化城著名的花柳街平康里街(五塔寺后街);桥东是郊区,分布着村落、庄稼地、菜地、草滩和水塘。伫立桥头朝西望去,宽阔的街面一直延伸到小召三道巷。街道上,黑阳伞、白长衫、花旗袍、高跟鞋在石桥上若隐若现。 </p><p class="ql-block"> 陈效明来到平康里街,走进光明照相馆。相馆郝老板迎上来道:“陈经理,您来取相片吧?”</p><p class="ql-block"> 光明照相馆是陈效明和翟青青的秘密联络点,归绥工委遭到破坏后,翟青青出资开了一家照相馆,老郝真实身份是共产党员,照相馆老板。这个联络点只有他们三人知道。</p><p class="ql-block"> “郝老板,8寸相片洗出来了没?”陈效明拿出取相凭证。</p><p class="ql-block"> “陈经理,很报歉,昨天缺药液,还得半个小时,您不忙的话上二楼客厅喝茶等一会儿。”</p><p class="ql-block"> “好!我上二楼等一会儿。”陈效明走上二楼的客厅。</p><p class="ql-block"> 陈效明来到二楼,推门走了进去。一个穿一身米黄色西装的“美男子”倚在窗前,望着斜对面的春芳斋。“美男子”转过脸面色凝重的冲他点头打招呼,眼前这个行事果断的美男子,谁会想到她是翟家大小姐——翟青青。陈效明想起了吉书记脱险的事不由得心有余悸。一个月前那个夜晚,也是在这家照相馆,陈北斗火急火燎送来情报。当翟青青打开银票,上面用钢笔写着“顾变吉危”。她的脑袋“嗡!”的一声,因为这时,吉书记和四名同志就在美人桥对面的一间民房里开会。她在这里放哨,特务便衣抓吉书记没走平康里街,而是从石羊桥绕过去的。她急忙下楼去通知,已经晚了,吉书记五名同志被便衣押解着走上了美人桥,向平康里街走来。翟青青急中生智,掏枪打灭了煤油路灯,陈北斗高喊:“土匪刁人了!”街上的行人听到枪声,如受惊的羊群四散奔逃。吉雅泰和两个同志趁乱逃走,另两个同志为掩护同志逃走不幸牺牲。后来,吉雅泰化妆成商人安全转移到包头。事后,翟青青夸赞陈效明的机智,即使特务发现了情报,也不会明白“顾变吉危”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白云同志,虽说你是我的上级,但是我劝你赶快离开归绥,这里太危险了。”</p><p class="ql-block"> 翟青青突然滚出眼泪来,哽咽道:“多松年同志被害了。”</p><p class="ql-block"> 陈效明的心像是被人刺了一刀:“啊……”当他听说多松年是被残暴的军阀用5根一尺多长的特制大铁钉活活地钉死在大境门城墙上时。泪水遮住了他的视眼,他们一同表演话剧,并肩抵制日货,打砸洋行,声援“五卅运动”,反帝反封建游行。一幕幕画面像电影般在陈效明眼前闪过,那个斗志昂扬的青年永远定格在22岁。</p><p class="ql-block"> 翟青青说:“顾全宝叛变,让组织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 “军阀张作霖杀害共产党,国民党也镇压共产党,看来他们是蛇鼠一窝。”</p><p class="ql-block"> “一个叛徒比一百个敌人更可怕也更可恨。组织指示,不惜一切代价,铲除顾宝全。”</p><p class="ql-block"> “我请求加入锄奸任务。” </p><p class="ql-block"> “组织同意你的请求,这几天我在调查顾的行动规律。”</p><p class="ql-block"> 陈效明坐下倒了一杯茶问:“有进展吗?”</p><p class="ql-block"> “顾宝全被国民党整理委员会严密保护,出入都有便衣跟着,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这段时间我查到顾宝全在春芳斋有一个相好的,叫清莲,每到星期天晚上他都会来春芳斋与清莲相会,但是从不过夜。”</p><p class="ql-block"> “这到是一个下手的机会。”陈效明思索了下道:“我装作嫖客进去暗杀他。”</p><p class="ql-block"> “扑哧。”翟青青笑道:“你这陈家三少爷逛过妓院吗?”</p><p class="ql-block"> 陈效明脸一红,笑道:“没想到我头一次逛妓院竟然是去杀人。”</p><p class="ql-block"> “你也说过,顾宝全很警惕,你一个嫩瓜蛋逛妓院会引起他的警觉。”</p><p class="ql-block"> “明天开始,我每天去春芳斋一次混个脸熟。”</p><p class="ql-block"> “要是让王君兰知道你逛妓院会起疑的。”</p><p class="ql-block"> “这……”</p><p class="ql-block"> “星期天下午,我冒充清莲……”</p><p class="ql-block"> “不行,你一开枪,外面的便衣蜂拥而上,你无法脱身。”</p><p class="ql-block"> “死我一个人,铲除掉顾这个叛徒值得。”</p><p class="ql-block"> “不行,我不赞成你的计划。”</p><p class="ql-block"> “陈效明同志,这是党交给我的使命,我必须完成。”</p><p class="ql-block"> “离星期天还有两天,让我再想想。”</p><p class="ql-block">陈效明下了楼,老郝递给他一个纸袋,“陈经理,照片在里面,拿好,慢走。”</p><p class="ql-block"> 陈效明出了照相馆,来到春芳斋后门的小巷,现在是半后晌,后门开着,几个伙计正从一辆马车上搬卸蔬菜、水果、点心、米面等生活物资。陈效明从容走过去,他心里酝酿着锄奸计划。(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