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昌头道营子乡碾子沟村地处辽西屋脊大青山北脉,曾是革命老区。这里山峦环抱,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农舍依麓错落。这里蓝天泻清泉,蜿蜒流村郭;白云拂屋檐,田畴吐绿苗。这是个山沟里的农业村,人口2540人,耕地3900亩,以玉米、小米、豆类为主要作物。</p><p class="ql-block"> 按县扶贫办的安排,2012年由我们单位负责帮扶碾子沟村,领导让我兼任扶贫工作队长。这样我有机会接触村党组织书记、主任和各贫户。由于我的单位没有太大的物质、资金实力,我们只能因地制宜为村党组织提供智力支持来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碾子沟村贫困人口曾有150人,多以体弱病身或轻微智障致困。这山沟村交通不便,一时招不来企业帮助村民增收,要如期完成脱贫任务,等、靠、要,没有出路。</p><p class="ql-block">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圈养红白花肉食牛,每头雏牛一年多就长大,可稳赚5、6千元,而且这品种牛吃粉碎的玉米秆加点玉米麸子就长膘,比饲养猪羊容易,虽饲养成本低廉,但卖价不菲。正好碾子沟村,家家玉米满栅愁卖,弃田秸秆怕引火灾,消耗过剩、变废为宝,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还有一个优势因素是,村党员干部吴会计精通兽医,可义务提供饲养、预防等技术指导。由于这品种牛需要吃夜食,才长得更快,这就要求党组织必须教育贫户饲养者克服懒惰的积习,特别是寒冷季节更要有自己动手、吃苦耐劳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综合考虑,抓贫户饲养典型。我们先选择了谢庆利和刘亚军两个贫困户,村干部帮忙跑贷款、盖牛棚、买秸秆粉碎机,精选雏牛,跟踪指导,特别是母牛产犊期间更是尽心关心帮忙。</p><p class="ql-block"> 不久,谢庆利家已增加到6头牛,刘亚军家也有4头牛,实现了由脱贫向致富的跨越。在示范效应下,贫户廉占文、张庆文、赵行军、廉文昌、张庆仁等也开始动手饲养牛了。三年来,整个村子发展到了28个养牛户,共有122头牛。大城市里有些餐馆老板很青睐村饲牛的肉质。</p><p class="ql-block"> 我们依托并保护好自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用牛粪肥替换化肥种植作物,保持绿色充足的牛用饲料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在养牛质量、规模和防疫销路等链环上下功夫,自己动手、因地制宜,用好用足党的富农强农政策,栽好脱贫发展的梧桐树,不愁山沟不栖金凤凰!</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养殖村民富了。很多贫户都将土屋建成了小洋楼。</p><p class="ql-block"> 《葫芦岛日报》扶贫专版的郑记者闻讯专门采访了村党支部张书记。郑记者深感基层书记言之有理、梦想有望。在脱贫攻坚克、硬骨难啃的关键期,通过党组织牵头因地施策,自己造血实现精准脱贫的成功经验,让记者的心中冉冉升起了希望之光,坚定了主战场如期脱贫的自信,于是写了专题报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