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引发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谱写出革命史诗的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西江月·井冈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span></p><p class="ql-block"> 《西江月·井冈山》是1928年秋,毛泽东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胜利而写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span></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于1965年5月25日时隔38年重回井冈山而写的一首词。</p> <p class="ql-block">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穿上红军装,重走红军路 ,回望峥嵘岁月,体验红军行军生活。</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麓西南荆竹山下,一块叫作“雷打石”的陨石,见证了这一永载史册的时刻。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站在这块石头上,对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三、打土豪要归公。</p> <p class="ql-block"> 红军伤员已就位,在当年战火纷飞中,无数革命先驱流血牺牲,体验冒着炮火硝烟救治伤员。</p> <p class="ql-block">开展扩展训练</p> <p class="ql-block"> 体验红军行军中炊事班做饭,自己做丰盛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 在井冈山革命圣地,重温入党誓词,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传承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一座以井冈山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陈列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展示了井冈山革命时期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斗争的壮烈场面。</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1.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4.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 艰苦奋斗的作风。</p> <p class="ql-block"> 三湾改编指的是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他创造性地确立的"党指挥枪" 、"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p> <p class="ql-block">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人民大革命胜利的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各根据地的联系不断加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从革命的摇篮到共和国的摇篮,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燃遍全国,最终夺取了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p> <p class="ql-block"> 大井革命旧址位于茨坪西北面七公里处,革命历史参观点有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军医务所旧址等。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他领导红军深入群众,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组织、武装群众、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解决实际困难。</p> <p class="ql-block"> 茅坪八角楼在江西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会师后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台演绎红色经典的大型实景演出,演出分《血》、《旗》、《灯》、《情》、《火》、《路》六个章节,绘制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80年前烽火连天的壮阔画卷。</p> <p class="ql-block"> 黄洋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里横排,高山迭影,地</span>势雄伟险峻,举目远眺,群山起伏,云雾弥漫,白茫茫如同汪洋大海。1965年5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在这里还可以观看到:日出、峰峦、云海、杜鹃等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p> <p class="ql-block">拍摄于二零一七年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