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已经算是午后了,在枫泾古镇老街里随便找了一家饭店,吃了两个粽子喝一碗汤,便急急匆匆出来赶路。百度导航指向老街出东口不算太远,估计20分钟路可以抵达112路车站,这里有车可以直达西塘古镇。但了车站,并没有站牌,只有一个枫泾城里车站站牌,询问等车人,不知道有去西塘古镇车,正犹豫间,看到112路开来,慌忙摆手招呼,停车,上车,车上一个人没有,只有我们俩人和司机,询问司机师傅这个车次怎么回事。讲:疫情期间停止运营,现已恢复一个多月,不过整个线路从枫泾到西塘,往返两个小时,只有这一辆车运营。我算是真的幸运,否则真不晓得还要怎么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到了西塘车站,打电话给旅店老板,过一会来车接我到他们住处。老板人姓唐,和我夫人一家,很热情,一路攀谈,走进这个窄弄堂,说,这以前一圈建筑都是他们家,后来土改……。现在他的老宅就在这里。看到这个门楼,弄堂太窄,拍不了正面,只能记录下一个侧影。</p> <p class="ql-block">从住处“唐府”弄堂出来就是西塘河水。西塘河又称后塘河,携带着四明山水自西向东流入宁波城西原望京门,全长约十二公里。史载,宋政和七年1117年废西乡广德湖,开挖西塘河和中塘河。今日西塘河已是有着将近九百年历史。她是避开姚江咸潮,进入宁波古城一条重要航道,西塘河是人工运河进入宁波城的末端。虽是运河入宁波老城的最后一段里程,西塘河却同时也是人们经由水路离开宁波城前往杭州、北京等地的起始点。</p><p class="ql-block">遥想史上挖机西塘河之浩大工程,没有现代设备,全凭人力,是怎样一种壮举……</p> <p class="ql-block">伴随西塘河的一条老街,现在是商铺鳞次栉比,昔日那是一个个民居,想起曾经去过的凤凰古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那种古风……这里也一定深藏着不知道多少故事——</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处比较开阔之水岸,给夫人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1488年一朝鲜船只在海上遇险后漂至浙东沿海后归国,一名船员崔溥留下《漂海录》。记载:繁忙的西塘河仿佛是一幅展开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只见运河码头林立,两岸商贸繁华,舟舸云集,水利设施完备,“自府城至此十余里间,江之两岸,市肆、舸舰坌集如云。过此后,松篁橙桔夹岸成林。又过茶亭、景安铺、继锦乡、俞氏贞节门,至西镇桥,桥高大。所过又有二大桥,至西坝厅。坝之两岸筑堤,以石断流为堰,使与外江不得相通,两旁设机械,以竹绹为缆,挽舟而过。”</p> <p class="ql-block">如今西塘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亦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获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这是西塘历史渊源成就。</p> <p class="ql-block">西塘乃古代吴越发祥地之一,古名斜塘。明代建市镇,界永安、迁善两乡,后称西塘。</p> <p class="ql-block">石皮弄</p><p class="ql-block">全长68米,由216块厚度仅三厘米的石板铺就而成,是王家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的过道。据考证,弄内的石板路下是一条使全弄雨天不积水的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为下水道的表皮故称石皮弄。它最宽处1.1米,最窄处只有0.8米,如果有两个胖子在弄内交会,没准就是擦墙贴肚皮也不一定能轻易通过,上面是一条狭长的天空,故石皮弄有西塘"一线天"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朋友呢要不要走进来感受一下被夹扁的感觉。有谁知道,为什么有如此之窄的弄堂……</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故事,</p><p class="ql-block">史载:张英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回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p><p class="ql-block">此故事记载在姚永朴《旧闻随笔》卷四: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为六尺巷。”</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石皮弄后面事,但,一定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左侧这座木楼就是“尊闻堂”,与石皮弄一墙之隔。</p> <p class="ql-block">前厅后宅,之间一个小小的中庭,这里看到中庭有多么狭窄,只有一点天井,这是江南民居最大的特色,许多古镇民居大部分都是这种建筑</p> <p class="ql-block">临街商铺非常清静,看到有客人来,绝没有那种过分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种福堂。与尊闻堂之间就是那个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富有盛名的“石皮弄”。两者都是清代大宅。</p> <p class="ql-block">种福堂是王家宅第。据王家家谱记载:其世祖是宋代御营司都统制王渊。种福堂名称为教诲后人多行善积德,所谓:种瓜得瓜,种福有福。</p> <p class="ql-block">横额【福集和维】,两侧对称吉祥图案,拙石梅花,拙石兰花。清新高雅</p> <p class="ql-block">种福堂前后有七个单元,总长100余米。站在老街上看到的门面不是很气派,与边上的房屋没有区别,但进入里面,看到如此多的房间,真乃“庭院深深深几许”啊。</p><p class="ql-block">透过窗口看到庭院高墙,可谓森严壁垒,高墙外面就是“石皮弄”。</p> <p class="ql-block">图片展览介绍人居习俗</p><p class="ql-block">古民居是古镇的主题,它们的格局,结构和艺术,体现了古镇人平和求实朴素清闲生活理念。</p> <p class="ql-block">种福堂后面二层楼上几个房间在办展,介绍西塘古镇历史人文风俗什么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就随意浏览一下</p> <p class="ql-block">古镇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宗教信仰的倾向是平民化表现的特色,西塘人只求今生,不求来世,信仰地方神和道教为主</p> <p class="ql-block">儒商文化</p><p class="ql-block">清中期,微商东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塘商人的经营理念,仁、信、义是儒商文化的核心,西塘的千米廊棚就是儒商文化的物化。</p> <p class="ql-block">古镇民间艺术</p><p class="ql-block">漆雕。在元末明初时期,杨茂、张成用戗金、银的手法制作高档漆雕。</p><p class="ql-block">砖雕。当时就用作国礼、作品成国宝,邮政都还特地为此发行了特种邮票在成形的砖块上雕啄花纹、图案,乃至人物故事等,装饰在民间建筑上,常见于仪门。</p><p class="ql-block">木雕。西塘的木雕以透雕为主,也有浮雕,主体雕,主要用于家具的装饰其它还有用干建筑物的梁、柱、檐廊等地方</p><p class="ql-block">瓦当与脊饰。民居建筑瓦当定型为花边和滴水两种,图素常用芙蓉花、吉祥文字等脊饰主要为鸱吻,根据建筑物的规模而定。</p><p class="ql-block">蓝印花布。用植物做燃料,用木板刻成花纹后作印服,有农民自印自织的老布。</p><p class="ql-block">札染。是一种染布的工艺,通过不同的札结形状,使布料在染色缸里有不同的浸泡时间,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p><p class="ql-block">灯笼。用竹丝编成笼状,然后糊上油纸,油纸呈半透明状态。其形状多为蛋壳,中间放有固定蜡烛板,点上蜡烛就可以照明。</p><p class="ql-block">绣花鞋。在绸缎的鞋面上绣花,郎称绣花鞋,其花小巧秀美,也用于绣鞋底、荷包、围身等。</p><p class="ql-block">金银饰。用金、银、铜等材料打造的,用于人身或衣服上的小饰件,环、链、坠等。</p><p class="ql-block">花烛纸札。一般仅纸礼,花烛较难做,多为冥器。</p><p class="ql-block">纺纱织布。用棉花纺成纱线,然后用纱线织成布,均用木制机械操作。</p><p class="ql-block">盘扣。用布条或彩绸条盘成的钮和扣,有各种形状:琵琶、葡萄、金鱼各种花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百业</p> <p class="ql-block">三、风情习俗</p><p class="ql-block">西塘地处古吴越交界,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又处水乡腹地,是农耕文明的延伸,千百年来形成了顺应天地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文化思想,而且在民间的生活风俗上体现出来。</p><p class="ql-block">——十二月歌</p><p class="ql-block">正月半,闹元宵</p><p class="ql-block">二月二吃撑腰糕</p><p class="ql-block">三月上坟清明朝</p><p class="ql-block">四月初三头香烧</p><p class="ql-block">五月端午粽子箸叶包</p><p class="ql-block">六月六,衣裳经书全要晒</p><p class="ql-block">七月七,鸳鸯露水来乞巧八月半,白果栗子沙里炒</p><p class="ql-block">九月九,重阳去登高要想看会等到十月朝</p><p class="ql-block">十一月冬至桂圆鸡蛋一道烧十二月廿四糖元宝送灶</p> <p class="ql-block">西塘的大户人家建筑往往狭而长,有五进、七进,每一进就是一个单元,在纵轴线上的中间位置往往有仪门相隔。仪门后面就是内眷所居,前面是门厅或店面用房。仪门上饰有砖雕纹花和题额。题额常四字,内容多为主人喜爱的吉语或家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进大宅,每一进都有一个天井。</p> <p class="ql-block">尊闻堂,这是石皮弄另一边的大宅。这里与前者种福堂夹持着石皮弄。</p> <p class="ql-block">尊闻堂中央小庭院</p> <p class="ql-block">淅沥沥的,把西塘古镇染成满纸烟云的水墨画卷。高高昂起的马头墙在柳影樱云中诉说着人间的沧桑。一间古屋、一条水巷、一座石桥,无不诉说着西塘的老故事。然而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艺术遗传,让我们仔细体味祖先们的智慧灵光。</p> <p class="ql-block">水乡,永远的回味与追思</p> <p class="ql-block">老街商铺,古镇特有的民俗文化作品,也是旅游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古镇遗风,深沉中的美,静谧中的花——</p> <p class="ql-block">古镇老街曲曲弯弯青石板路,很长很长,我喜欢老街这种悠长深沉的情调,尤其喜欢雨中漫步在老街青石板路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临街都是商铺,不过昔日这里可没有那么多商铺,绝大部分还是民居住宅。想起很早年,慈爱的岳母带我们在四川古镇老街走,那的民居房门口常常看到不是老妪在那里聊家常,就是孩子坐在门槛上吃东西……那种情形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被风雨染透的山墙,那是一幅幅岁月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是售香囊小店。香囊,西塘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种传情之信物</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个小门斗,这里不是住宅,这又是一条很窄的“弄堂”</p> <p class="ql-block">古弄老石门</p> <p class="ql-block">食客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的望春桥。</p><p class="ql-block">望春桥是古代宁波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鄞西要津”。登上高耸的望春桥,手抚雕工精美的莲花石柱,眺望昔日那春到江南无限好的景致,不由得想到小桥流水、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这或许就是清代乡贤万斯同在一首竹枝词中描写的望春桥:“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p> <p class="ql-block">望春桥上借拍一张照片,别说,服饰格调色彩与背景老房子还很搭</p> <p class="ql-block">望春桥上看古镇幽情,骚客不知道留下多少笔墨</p> <p class="ql-block">西塘河桥上蜜语甜言,不知道有没有“崔莺莺与张生”那种爱恋……</p> <p class="ql-block">古镇格调真的美,每一个角度都留下不一样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西塘河婉转流长,两岸水乡情缠缠绵绵……</p> <p class="ql-block">几公里长的西塘河,看不够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西塘河里水缓缓流动,挂着红灯笼的小船在水面上荡来荡去,岸边柳枝垂下腰轻轻抚过静静的河面,古老的石桥。分明就是一幅画,一个没有浮尘的清凉世界</p> <p class="ql-block">如若泡一壶清茶,坐在水岸怡然自得漫品,望着清清的河水,不由得感叹时间如此之快,仿佛流水一般转瞬即逝……</p> <p class="ql-block">漫步西塘,人在画中游,古巷、石桥、老房子,如此既宁静又悠远,思绪亦然穿越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