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直想写一写家乡的那条河,但总觉得自己才疏学浅,不敢下笔,如今终于鼓起勇气,和大家聊一聊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群山连绵,树繁竹茂。沿河两岸,峭壁挺拨,怪石林立,文物众多,有鄂东佛教名山斗方山,有中唐修建的大王庙,有在悬崖石壁上修建的石庙等。河面上,岛屿密布,碧水萦绕,波光粼粼,鱼跳鸟跃,烟雾茫茫,乘座游船犹如进了梦纪般的"仙境"。这是人们对她的印象。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我想说的是谁了,没错,她就是被誉为“鄂东明珠”的白莲河。对于从小生长在河畔的我们来说,她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很久以前,白莲河还没有如今这般宽阔,那时的她,绵延几十公里, 因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人称“百里险”。相传河的东西两岸有一对恋人相爱,因山高水恶相隔不能相会,姑娘思念成恨,跳进河里,水面浮起了一朵洁白的莲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白莲仙子”,便将“百里险”改名为白莲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河的两岸,依势坐落着许多村庄,我们张氏家族便是其中之一,人称张家矶,我的父亲和姑姑也是在这里出生的。据我的祖母回忆,我家当时在家族中算是比较富裕的,有田,有地,有山林,只是到了曾祖父这一代,人丁凋零,曾祖父花了80块大洋将祖父从罗田县北丰镇过继到家里,悉心培育,送他上私塾,我的祖母也是镇上大户人家的姑娘,可谓是门当户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浠水大旱,浠河断流,经国家批准,湖北省委决定修建白莲河水库。此项工程于1958年8月动工新建,1960年10月大坝建成拦洪蓄水。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总库容12.5亿立方米,到如今依然惠及浠水、英山、罗田三县的百姓。但在当时,也让居住在河边的万千居民失去了自己的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大水一下子就来了,根本就跑不赢,东西就不用想了,大家都是连滚带爬的往山上跑。”祖母不止一次后怕的说道。从此,祖父和祖母带着年迈的曾祖父和年幼的父亲、姑姑开始了从零开始的日子。也许是故土难离,他们并没有像其他族人一样搬迁到离河比较远且平坦的地方,而是继续留在这山头上,和从徐家沟,瞿家岩搬上来的居民一起重新建立了一个村子。那一段日子过得极为艰难。“七八家挤在一起,都不晓得么样过来的。”祖母说。</span></p> <p class="ql-block">河中央露出几块石头的小岛便是埋葬着曾祖母和各位祖先的山林,枯水季节会露出一个小沙丘,涨水季节则会全部淹没,每年祭祖的时候我们都只能在岸边遥祭一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祖父身上有着许多娇生惯养的人的习性:本性善良,但怕吃苦,怕担责任。因他读了许多书,大队的干部帮他介绍了好几份工作,都觉得辛苦,不愿意干,最后到一个离家几十里外的林场当了一名护林员,很少归家。(我的祖父其实是有才华的,在我上小学时,那时林场已被取消,护林员这一职业已经不存在了,祖父也回到了家里。在夏天的夜里,经常听到祖父一个人拉着二胡自娱自乐。他喜欢喝酒,便宜的高粱酒,纯谷酒,兴趣来了便喝几口,也不需要下酒菜,喝到兴头上,便诗兴大发,做出一首七律或五律,没有纸,就写在门上,写在墙上。只是那时一来年纪小,二来因生活贫困,并不能欣赏,反倒觉得他有些不务正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作为长子,便慢慢担起了本该属于祖父承担的责任,和祖母一起赡养曾祖父,抚育底下的4个弟妹。父亲勤奋好学,虽然只上了两年学,但一手算盘打得极好,账目也做得清晰明了,后来做了大队的会计(据说后来白莲粮食局的干部也看中了父亲,想让他去粮食局做会计,奈何大队不放人)。有空闲的时候,父亲经常去河里炸鱼,卖是不敢的,但好歹可以给家里增添些食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我出生的时候,农村已经分田到户,私人买卖也不再禁止了。小时候,我经常看到父亲用硫磺、硝和锯屑一起进行简单的炒制,装在酒瓶里,做成炸药,去河里炸鱼。大多数时候都是有一些收获,鱼少便在湾里卖了,若是运气好,收获的鱼多就送到更远一些的村子或白莲去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7年,这时河里早已禁止炸鱼。父亲开始和人合伙学着在河里用网闸和网箱养鱼。所谓网闸就是在河里找一处合适的水库尾子,像筑水坝一样,从河底到河面用网片拦住,形成一个小水库。它的优点是水面宽,可以放的鱼苗也多,缺点是水太深了,若是鱼网有破损,难以察觉,鱼跑光了也不知道。再则由于水面太宽了,放下的鱼苗最后能捞上来多少则看个人的本事和运气了。特别是冬天,鱼都沉到水底,根本就捞不了。网箱则是用网片围成一个箱子一样,留一面不固定死,方便取鱼。它的优点是不同的网箱可以放不同的鱼苗,随时可以取出来卖。但每口网箱不能太大,放的鱼苗也少,而且由于四个面都需要网片,投资也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在岸边做了一间石屋,河中间做了一间竹屋,白天让祖父在河边守着,晚上就和合伙人轮流去河中间守着。也许是没有经验,也许是和人合伙,意见不好统一,头三年,并没有多少收益,后来父亲便自己承包了6年。那时祖父的身体已经不好了,不能再去河边。但父母平时待人和善,周围的渔民对父母也很友善,白天并没有时时守着。在夏季天气晴好的时候,每天太阳还没有下山,父母便来到河里,下好网袋子(捕鱼的工具,口子小,肚子大,鱼一旦进去就不容易出来,我们把它叫做网袋子),一般会下20个左右,凌晨2点,便开始收网袋子,赶在天亮之前,划船送到溢洪道卖给鱼贩子。如果下暴雨,那是时刻不敢离开的,水涨到多高,网便要升到多高,“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种惊心动魄,只有经历了才能知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1年11月,得到省市发改,水利部门的正式批复后,在溢洪道附近的原团结林场处,修建新的白莲河大水厂,设计供水约83万人,浠水县80%以上城乡居民将饮用白莲河的水。为了保证水的质量,河里的网箱、网闸全部取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的湾子虽然就在河边,但地势较高,要用上河里的水,需单独建水塔,拉电线装变压器,所以一时还不能用上河里的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不过政府并没有忘记当年的移民,移民局有一项资金是专门帮助移民进行建设的。在政府的关心和湾里在外开厂的老板们的捐赠下,10年前,水泥路就修到了家门口,湾里还安装了20多盏太阳能路灯,夏天的夜里,湾里的留守老人会三三两两聚在路灯下拉一拉家长里短。去年,新安装的变压器也通了电,只要交上安装费,就可以将河里的水接到家里,再也不用担心在干旱之年自家的水井会干涸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今,父亲会在没有禁钓的时候,和湾里的人一起去河里钓鱼,并非是为了吃,只是想多看看从小便养育自己的母亲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