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夫子庙秦淮风光带</b>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部,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十里内秦淮河为轴线、明城墙为纽带,串联起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古迹,面积4.69平方千米,东起东水关,西至西水关(今水西门),分为夫子庙-白鹭洲景区、老门东-老门西景区、大报恩寺-金陵兵工厂景区、朝天宫-评事街景区,是中国第一个开放式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际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b> —— 古秦淮牌坊 ——</b></p><p class="ql-block"> <b>古秦淮牌坊</b>,位于贡院街入口处。 </p><p class="ql-block"> 夫子庙古秦淮牌坊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当时为明代南京太学门前大牌坊。明末清初时期,由于兵燹、洪水等因素,太学逐渐衰落,牌坊也因此遭受损坏。清康熙年间,夫子庙成为了江南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牌坊得以重建并移入夫子庙中。</p><p class="ql-block"> 夫子庙古秦淮牌坊是一座泰山石牌坊,高近20米,宽约13米。牌坊上方有“德音秦淮”四个大字,寓意着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b>—— 夫子庙大照壁 ——</b></p><p class="ql-block"> <b>南京夫子庙大照壁</b>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中轴线的最南端,文德桥东侧内秦淮河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建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高大雄伟,全长110米,高10米,是中国照壁之最,有“天下第一壁”之称。与全国各地孔庙显著不同的,它以秦淮河自然河流为泮池,上有双龙戏珠图案。在风水上,照壁起着装饰和遮蔽的作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建制。</p> <p class="ql-block"><b> —— 文德桥 ——</b></p><p class="ql-block"> <b>文德桥</b>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泮池西侧,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历代均有修葺,相传为李白醉酒捞月之地,后世为以示纪念,在桥旁辟建得月台。</p><p class="ql-block"> “文德桥”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由于这座桥正处在地球的子午线上,所以每逢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皓月当空,水中月亮正好被这座桥分为东西两边各一半,这一奇观被称为“文德分月”,又称为“文德桥半边月”。</p> <p class="ql-block"> <b>—— 得月台 ——</b></p> <p class="ql-block"><b> —— 魁光阁 ——</b></p><p class="ql-block"> <b>魁光阁</b>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区,古称奎星阁,是夫子庙古建筑组群中著名的古迹之一,又名文星阁。 魁光阁肇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时期曾重修,咸丰时毁于战火,同治年间再度重建,抗战期间日军侵占南京时再次被毁,后又重新复建。过去古老的南京城无高楼大厦,因此方圆数十里内外都可远望到这一秦淮名胜,成了夫子庙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b> —— 泮池 ——</b></p><p class="ql-block"> <b>泮池</b>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中轴线的南端,是世界孔庙中唯一一座以天然河流为池水的泮池,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南京现存最大的泮池。宋代建建康学府时建泮池,后毁于战火。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在该处建庙,称文宣庙,后称夫子庙。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b> —— “天下文枢”牌坊 ——</b></p><p class="ql-block"> 夫子庙前<b>“天下文枢”牌坊</b>,表明此处为天下文化中心。牌坊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后毁于清咸丰年间战火,同治年间重建。以坊木太薄,邑人易以柏木而效旧式重修之。它位于泮池石栏北端,坊顶置天楼,斗拱翘檐,青瓦压脊,坊柱丹红,坊额青底金字,曰“天下文枢”。坊额为清初王澍书之,同治重修时为端木埰题写。</p> <p class="ql-block"><b> —— 棂星门 ——</b></p><p class="ql-block"> <b>棂星门</b>由三座单间石牌坊组成,石坊之间墙上嵌有牡丹图案的浮雕,中间石坊横楣刻有“棂星门”三个篆字,造型朴实无华。</p> <p class="ql-block"> <b>—— 夫子庙 ——</b></p><p class="ql-block"> <b>南京夫子庙</b>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b> 大成殿</b></p><p class="ql-block"> <b>南京夫子庙大成殿</b>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内,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南京夫子庙的主殿,高16.22米、阔28.1米、深21.7米,殿内正中悬挂一幅中国最大的孔子画像,高6.50米、宽3.15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庙内陈设仿制2500年前的编钟、编磬等十五种古代祭孔乐器,定期进行古曲、雅乐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礼仪的大型明代祭孔乐舞,使观众听到春秋时代的钟鼓之乐、琴瑟之声,展现二千多年前年的古乐风貌。大殿四周是孔子圣绩图壁画,形神并具。</p> <p class="ql-block"> <b>玉兔泉</b>,据元代《至正金陵新志》记载,秦桧在府学学习时,一天晚上梦见一只白兔入地,便派人挖掘,刚挖到一丈处发现有泉眼,泉水清澈。待秦桧后来考中状元,派人开凿造井,并亲自题写篆书“玉兔泉”。明代开国功臣御史大夫兼太史刘伯温专门撰文《玉兔泉》,为玉兔泉辩冤:“桧死为蛆,泉洁自如;我作铭诗,众惑斯祛。呜呼泉乎,终古弗谕。”1984年复建夫子庙时发现了玉兔泉井,因故未恢复。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重修开放了玉兔泉井。</p> <p class="ql-block"> 西侧四方年代更久远些,其中最古老的是一方“<b>孔子问礼图碑</b>”,嵌着南齐时候的画像砖,另外三方是南京仅有的元碑——“<b>集庆孔子庙碑</b>”应为元代集庆路学附设孔庙所立,“<b>封至圣夫人碑</b>”当是元朝廷加封孔子夫人所立,“<b>封四氏碑”</b>大约是元朝廷赐封孔子门下四位贤人之后所立。</p> <p class="ql-block"><b> 东南第一学</b></p><p class="ql-block"> 南京夫子庙学宫也称为“<b>东南第一学”</b>,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至今有近一千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南京夫子庙学宫是古代学制系统最完整的官学,在科举时代是江南学子读书的最高学府。学宫位于夫子庙大成殿后。</p> <p class="ql-block"> <b>明德堂</b></p><p class="ql-block"> <b>明德堂</b>是学宫的主体建筑,科举时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中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而夫子庙的学宫独称“明德堂”,据说一方面是因宋代文天祥题写的“明德堂”匾额之故。另一方面则是因当1380年朱元璋下令于该学宫开设儒学馆,以为官家童生(朝官子女)授业之所建。故此推理,南京府学当时明伦、明德两堂应该俱有。</p> <p class="ql-block"> 封侯拜相、喜报一甲、忠孝节义木雕和石雕</p> <p class="ql-block"><b> —— 东市、西市 ——</b></p><p class="ql-block"> 走出大成殿便是夫子庙的东市<b>西市</b>,如今在这里能够看到很多工艺品、文化用品的销售点。</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西市</p> <p class="ql-block"><b> —— 江南贡院 ——</b></p><p class="ql-block"> <b>江南贡院</b>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朝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历史使命。江南贡院从建成至晚清废除科举期间为国家输送八百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金陵文化之昌盛可以想见。</p> <p class="ql-block"> <b>明远楼内部陈列的贡院老照片</b></p><p class="ql-block"> 1917年—1919年科举废除后废弃了的贡院</p> <p class="ql-block"> <b>—— 中国科举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建设的<b>中国科举博物馆</b>,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p> <p class="ql-block"> <b>中国科举博物馆明远楼</b>前一片水平如镜的湖面,池水面积刚好1300平米,巧妙的用横向的面积寓意纵向的过去1300年的科举历史。</p> <p class="ql-block"><b> 明远楼</b></p><p class="ql-block"> <b>明远楼</b>是江南贡院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是乡试时监临官等居高临下检阅考场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高三层,作四方形,二三两层四面皆窗,位于贡院中心,原是用来监视考生贡院考试的设施。它是历史上江南贡院中最高的建筑,也是考试期间警戒与发号施令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b>号舍</b></p><p class="ql-block"> 在明远楼两侧是复建的99间<b>号舍</b>,每个外墙上都用硕大的字体写着《千字文》表示序列。每间号舍不足1.5平方米,三面是墙,舍内砖墙两壁有砖缝两道,放有两层木板,板可抽动。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为桌,下层木板为凳;晚上取上层木板并入下层木板,便可作床休息。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考试号舍规模最大时达到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为全国最大的考场。</p><p class="ql-block"> 许多名人就是从这里考出的,如焦肱、秦大士、詹天佑等等。还有落第文学家吴敬梓等。</p> <p class="ql-block"> <b>碑林区</b></p><p class="ql-block"><b> 图左碑为《应天府修改贡院碑记》简介,图右碑为《重修江南贡院碑记》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至公堂 </b></p><p class="ql-block"> 在明远楼的背后是复建的江南贡院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b>至公堂</b>”。至公堂为监临等外帘官员聚会、办公之地,也是填写榜单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在至公堂的正中,有一块石碑,名曰“御制宸翰碑”,此碑是康熙皇帝为全国贡院所题。正厅上方是“为国求贤”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从地面下去,一共4层130米,一米抵十年,刚好再次寓意科举1300年的历史。走完博物馆,也就走过了1300年科举泱泱历史。建筑风格四四方方,像米字格似有棱有角。如鱼鳞一般的瓦片外墙,用书简堆砌而成的内墙,设计感十足又不乏历史味道。</p> <p class="ql-block"> <b>科第世家(负四层)</b></p><p class="ql-block"> <b>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序厅“科第世家”府邸牌坊</b>,是由著名收藏家吴鸣先生所赠。据藏者称,该牌坊得自江西金溪新田,为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故居之物。</p><p class="ql-block"> “科第世家”府邸牌坊,长7米,宽0.75米,高4.1米。牌坊上刻有寓意四长青的忍冬纹、牡丹纹,以及状元仪仗等图案。</p><p class="ql-block"> 吴伯宗(1334-1384)名祐,明初金溪新田人,为明朝的第一位状元。明洪武四年(1371)在应天(今江苏南京)获取状元功名,是一位天文学家,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其曾祖吴可,为南宋登仕郎,漕贡进士(举人)。其弟吴名扬曾参与文天祥勤王军;祖父吴泰运、父吴仪为元代乡贡进士(举人),其父被称“东吴先生”;伯宗之弟吴仲实亦获功名,井任三河知县。由此可见,吴伯宗家族确系为名副其实的“科第世家”。</p> <p class="ql-block"><b> 为国求贤展区(负四层)</b></p><p class="ql-block"> <b>为国求贤展区</b>,以周文王求贤、汉光武帝访严光、刘备三顾茅庐等三个典故布设场景,呈现古代君王“求才若渴”的殷切之心,突出科学选才制度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随之以编年史的方式,通过展现科举的千年发展历程,力求在介绍科举渊源的基础上,完整呈现中国科举制度从创立、完善、到改革与废止的全过程,以凸显科举在君王求才、士人求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呈现出科举制度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演变,朝向“至公之制”目标迈进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展陈设计上以单侧安置展柜布局,展柜上方以各朝镂空窗格,暗示时间的流变。高13米的长廊上方,悬吊长达30米的鱼跃龙门公共艺术作品。东侧布设各朝代表性图像与科举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图片介绍了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宋代科举制度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 <b>武科考试用石</b>,重量不等,最右(清代 )<b>“鳌头”武举石</b>据说重量在几百斤。</p> <p class="ql-block"> <b>鱼龙变化展区(负四层)</b></p><p class="ql-block"> <b>去京应试</b>。此区以古代北京正阳门外观作为场景设计依据,区域内布置考生进京中途休息停歇之场景。</p> <p class="ql-block"> <b>“父子贡元”匾</b> 。此匾为清光绪丙午年(1906)四月,尤溪县正堂为傅绍芳和其子傳云钟所立。贡元是对贡生的尊称。科举时期,文人以读书入仕为荣,很多家族世代都有科举高中者,此匾额是为了纪念傅氏父子皆高中贡元而立。</p> <p class="ql-block"> <b>“奉旨以教职用”匾额</b> (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此匾是拔贡生朝考后被朝廷授职的历史佐证。</p> <p class="ql-block"> <b>殿试</b>是科举中的最高一级考试,本展厅以紫禁城保和殿为设计依据,展出殿试考卷及题目等文物,通过以表情生动的考生塑像重现殿试场景,使观众感受殿试的严肃及皇帝“临轩策士”的意义,凸显历代君主对遴选人才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本展厅还特别设立殿试卷区,展示了珍贵的“庄瑶殿试卷”,通过双面布展的方式,使观众得以目睹难得一见的殿试卷真迹,进而了解考官及皇帝是如何评阅试卷及钦定进士名次的。</p> <p class="ql-block"> <b>庄瑶殿试卷</b>,此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二甲进士庄瑶的殿试卷。整张试卷成奏折形式折叠为22折,从内容上看,试卷抬头低二字写起,以“臣对臣闻”开头,以“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槀陨越之至,臣谨对”收尾,正文共1973字。分四题指出“上正”、“选善”、“吏治”、“民和”对于社稷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b> 金榜题名 展区(负三层)</b></p><p class="ql-block"> <b>金榜题名</b>是科考过程中最荣耀的环节,是“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的重要时刻,体现出整个社会对进士的钦佩与赞扬之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布榜单是一项繁复而隆重的典礼,因此此厅围绕这一主题,选择将典礼仪式的动态画面缓缓地投影在一幅艺术画卷上,远看是一幅优雅的长卷,近看则是栩栩如生的典礼仪式展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b>大小金榜</b></p> <p class="ql-block"> <b>登科题名</b> </p><p class="ql-block"> 从左到右为《清光绪三十年进士题名碑》(仿制),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明嘉靖二年进士题名碑》(仿制),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元代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碑》(仿制),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宋吴郡登科题名碑》(仿制),原件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b>社稷栋梁</b></p><p class="ql-block"> 唐宋以来,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所连结,他们之中有的通过科举考试跻身社会上层,作出卓越的贡献而名扬后世;有的科举落第或无意仕途,亦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闻名于世。展区内布设科举名人栩栩如生的雕像,诉说每位科举名人生平故事与著作,传达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在中国历史洪流里,扮演中流砥柱的要角。展厅中介绍了王维、王昌龄、郭子仪、姚崇、狄仁杰、韩愈、刘禹锡、王安石、文天祥、唐寅、孔尚任、吴承恩、吕祖谦、蔡襄、史可法、宋应星、王守仁、于谦、王夫之、陈独秀、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钱荣、章学诚、袁枚、陆九渊、苏颂、连庠、韩琦、柳永、黄庭坚、李纲等。</p> <p class="ql-block"> <b>清咸丰五年邱圣珍家族旗杆石</b></p> <p class="ql-block"> <b>科举世家展厅</b>高达7米,运用挑高二层楼的空间优势,将象征世家荣耀的匾额悬挂于半空,观众进到展区,即可看到壮观匾额群列。</p><p class="ql-block"> 此厅还配置了许多与科举教化相关的家具与摆饰,使参观者得以了解科举制度在古人日常生活中影响。</p> <p class="ql-block"> <b>金陵佳话(负三层)</b></p><p class="ql-block"> 采用街景还原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当时南京作为明清江南乡试的举办地,大比之年以夫子庙和江南贡院为中心的“十里秦淮”的繁荣。这反映了科举考试对南京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 源远流长展区(负二层)</b></p><p class="ql-block"> <b>源远流长展区</b>展示了科举制度走向废除的历程,叙述清朝末期的中国在社会、经济、思想…上的变革冲击下,如何对国家的取士制度进行逐步调整。</p> <p class="ql-block"><b> 尾厅(负二层)</b></p><p class="ql-block"> <b>尾厅</b>左侧放置若有所思的孩童雕像,象征当代人对古代科举制度、现代考试制度价值的思考,而答案正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b>王谢古居</b>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乌衣巷内,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建筑坐北朝南,形制优美,呈现一派“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格调,古朴典雅,溢彩流光。其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内部建筑与外部建筑纵横交替,相互垂直,紧密相连,构成了一组完整的艺术整体,与夫子庙地区的明清建筑风格和谐相揉,协调一致,极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谢古居展示东晋时期两位名相王导、谢安家族政治生活的场景,王谢古居为后来恢复的,目的在于让海内外游客在观赏之余,了解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族和古都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历史概况。</p> <p class="ql-block"><b> 来燕堂</b></p><p class="ql-block"> “来燕”取自当年谢安以燕传信的故事,东院内来燕堂的堂匾系当代著名书法家沙曼翁书写,以隶体杂汉简,笔锋遒劲有力,象征着六朝时期“王谢大宅”的风范。王羲之铜像竖立在大堂正中。</p> <p class="ql-block"> <b>曲水流觞</b></p><p class="ql-block"> 曲水流觞古代文人墨客聚会在曲水流觞旁,在曲水流觞里面放一个倒满酒的杯子,杯子飘到谁面前,谁就要作一首诗,饮一杯酒。</p> <p class="ql-block"> <b>六朝文物</b></p> <p class="ql-block"> 乌衣巷甓门西侧<b>毛泽东手书刘禹锡《乌衣巷》诗碑石。</b></p> <p class="ql-block"><b> —— 桃叶渡 ——</b></p><p class="ql-block"> <b>桃叶渡</b>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在原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p> <p class="ql-block"> <b>—— 明城墙东南转角 ——</b></p><p class="ql-block"><b> 明城墙东南转角</b> (中华门与武定门城墙的交接处)</p> <p class="ql-block"><b> —— 朝天宫 ——</b></p><p class="ql-block"> <b>朝天宫</b>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水西门内,是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落,素有“金陵第一胜迹”之美誉。朝天宫之名,由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御赐,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是明代皇室贵族焚香祈福的道场和节庆前文武百官演习朝拜天子礼仪的场所,与神乐观同为明朝最高等级的皇家道观。</p><p class="ql-block"> 1956年,朝天宫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朝天宫被辟为南京市博物馆;2005年,朝天宫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国务院公布朝天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朝天宫是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其建筑格局、样式、营造技术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而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朝天宫中为文庙,东为府学,西为卞壸祠。文庙正南有“万仞宫墙”照壁围绕,宫墙内为泮池,东西两侧各有砖砌牌坊,正面为棂星门,门内两厢东为文吏斋、司神库,西为武官斋、司牲亭等,过棂星门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敬一亭,大成殿东西两庑和走廊各十二间,敬一亭东有飞云阁、飞霞阁、御碑亭等。</p> <p class="ql-block"><b> —— 大报恩寺 ——</b></p><p class="ql-block"> <b>大报恩寺</b>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下辖百寺。</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达19年,耗费248.5万两白银,十万军役、民夫。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金碧辉煌,昼夜通明。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p> <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遗址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2008年,从大报恩寺前身的长干寺地宫出土了震惊世界和佛教界的世界唯一一枚“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与圣物。2011年,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底,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 <b>大报恩寺永乐御碑</b></p><p class="ql-block"> 御碑亭基址共两座,分处中轴线南北两侧,南部为永乐所立御碑。北部为宣德年间所立御碑。两碑皆面向中轴线,距中轴线52米。两碑亭基址布局相同,皆为基槽围绕的方形夯土台基,边长14米。基槽四角设有大型角石,边长55-58厘米,高170厘米。夯土台基上共有12个柱础,四角各设三个。台基正中为石碑座,用8块长方形大石砌筑。碑座上为石,整石雕凿。永乐御碑现已不存,宣德御碑尚存。两基址朝向中轴线方向皆设台阶。两碑间有一条砖铺道路,宽6.6米,与中轴线垂直。</p> <p class="ql-block"> <b>感应舍利</b></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地宫出土石碑上的文字记载,这座地宫属于北宋长干寺,舍利函中藏有的都是稀世国宝: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这些宝贝是被“进呈”然后“以铁口函安置”的。</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梁大同八年,梁武帝改造阿育王佛塔,发掘出了旧塔下的舍利和佛发爪。佛祖的头发呈青绀色,当时的僧人们用手把佛祖的头发拉直,头发的长度有几层楼那么长。除了这些,梁武帝 还挖到了前朝的人们礼佛的金银杯、剑、钏、钗、镊等诸杂宝物。</p><p class="ql-block"> 据说,梁武帝挖到地下九尺许,发现了石函,函内有铁壶,以盛银坩,坩内有金镂罂,罂内放着三颗佛祖舍利,如粟粒大,圆正光洁。函内有琉璃碗,碗内还有四颗舍利以及发爪,爪有四枚,为沈香色。</p><p class="ql-block"> 后来,梁武帝请回了一颗佛祖 舍利放在他的宫廷内。最后,梁武帝来到长干寺,设无碍大会,建了两座寺庙,用金罂、玉罂,重新盛放了舍利以及佛祖的发爪,然后放在七宝塔内,又用石函盛放 宝塔,分别放在两座寺庙的地宫内。同时,还放了王侯妃子富室所舍的金银环钏等珍宝充积。</p> <p class="ql-block"> <b>天王殿夯土台基</b></p> <p class="ql-block"> <b>明代夯基遗址</b></p> <p class="ql-block"> <b>长干佛脉</b></p><p class="ql-block"> 长干里古称“佛陀里”。自公元三世纪东吴年间至十四世纪明代前期,从建初寺、长干寺、天禧寺到大报恩寺,长干里寺庙屡毁屡建,佛脉传续,生生不息。2008年,在报恩寺遗址发现宋代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佛顶真骨舍利、感应舍利、诸圣舍利,加之瘗藏于此近千年的玄奘顶骨舍利,佛缘殊胜,世界惊叹。</p> <p class="ql-block"> <b>千年对望</b></p><p class="ql-block"> 展厅两旁共八根琉璃立柱,寓意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步道上设有七朵莲花的感应屏,跟随着人的脚步莲花朵朵开放,寓意佛陀“七步生莲”。</p><p class="ql-block"> 长廊尽头是玄奘法师与佛陀的对望。由光纤和8000多个水晶珠子组成的3D立体佛首前,一尊铜质的玄奘坐像面朝佛首静思,形成了与佛祖凝神对视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玄奘大师在世与佛陀涅槃相隔约一千年,玄奘顶骨舍利与佛陀顶骨舍利共同瘗藏于此地也约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 <b>南朝佛首(公元6世纪)</b></p> <p class="ql-block"> <b>明代水工遗址</b> </p><p class="ql-block"> 水工遗址上方悬挂的是出土的琉璃构件。窗内窗外的明代水工设施是明代大报恩寺的排水暗渠,水通过这个暗渠排往秦淮河。砌造暗渠的砖,是明代建城墙的砖。暗渠中还设有栅栏,用来防盗。这是南京最大的明代大型官修水工设施。</p><p class="ql-block"> 压在排水暗渠上面的是明代大报恩寺北部院墙的墙基,是目前发现的大报恩寺最北侧的边缘。 </p> <p class="ql-block"> <b>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b> 大报恩寺遗址</b>被誉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位列“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系以沙盘模型和视像,复原和演示大报恩寺在前代遗址上以“宫阙规制”建造的宏大场面和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图为大报恩寺建设场景。</p> <p class="ql-block"> <b>鎏金七宝阿育王塔 </b></p><p class="ql-block"><b>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b>,出土于南京市秦淮区大报恩寺遗址,现藏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塔为檀香木胎,外包银皮,表面鎏金。通体镶嵌水晶、玛瑙、玻璃和青金石等多色宝珠数百颗。整座塔金光闪耀、气势恢宏,塔高1.2米、宽40厘米,总重50公斤,是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也是中国出土的体积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阿育王塔,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p><p class="ql-block"><b>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b>,塔为单层方形塔,由塔盖、塔身和塔座组成。塔盖方形,塔刹立于盖中心,刹顶为火焰形宝珠,刹上有五重相轮,并有两只鎏金银环;塔盖四角各立山花蕉叶。塔身方形,中空,与塔座连为一体。通体雕饰佛本生与佛传故事,间有佛像、金翅鸟、莲花纹、忍冬纹等精美纹饰。塔身上下錾刻有铭文二十条,为我们了解长干寺建寺、建塔的过程提供了关键史料。</p> <p class="ql-block"> <b>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b></p><p class="ql-block"> 琉璃塔拱门是南京大报恩寺的重要建筑构件,大报恩寺是明代皇家寺庙建筑的代表,寺中的琉璃塔,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由这座拱门可以想见当时琉璃塔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b>琉璃官窑</b></p> <p class="ql-block"> <b>石函</b></p> <p class="ql-block"> <b>金棺银椁</b></p><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为筹备大报恩寺复建工程,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在大报恩寺遗址发掘时,发现了一处地宫,并从地宫内出土了一只石函。根据石函上的碑文记载,这座地宫为北宋长干寺真身塔地宫,距今已有997年,函内珍藏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b>金棺银椁</b>”等。</p> <p class="ql-block"><b> 鎏金莲花宝子香炉</b>,宋代(11世纪)长干寺长干塔地宫出土。</p> <p class="ql-block"> <b>禅意抄经</b></p> <p class="ql-block"> <b>法堂遗址明代夯基遗址</b></p> <p class="ql-block"> <b>从左到右标识牌为宋代登山道、宋代道路、宋代排水渠</b></p> <p class="ql-block"> <b>伽蓝殿遗址</b></p> <p class="ql-block"> <b>舍利佛光</b></p> <p class="ql-block"> <b>经变画廊</b></p> <p class="ql-block"> <b>莲池海会</b></p> <p class="ql-block"> <b>诸宗祖庭</b>(东阳木雕)</p> <p class="ql-block"> <b>南朝四百八十寺、梁武帝问道达摩</b></p><p class="ql-block"> 杜牧这两首诗中四百八十寺的起源是大报恩寺,南朝480寺,多少楼台烟雨。</p> <p class="ql-block"> <b>因缘台</b></p> <p class="ql-block"> <b>汉文大藏经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b>感恩众生</b></p> <p class="ql-block"> <b>非遗拴孩石</b></p> <p class="ql-block"><b> —— 白鹭洲公园 ——</b></p><p class="ql-block"> <b>白鹭洲公园</b>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公园,是以中国自然山水园为主格调的文化公园,园内建有烟雨轩、春在阁、小蓬莱等景点。白鹭洲公园在明朝永乐年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墅,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明朝天顺年间,在园内建有鹫峰寺,烟火鼎盛一时。</p> <p class="ql-block"><b> —— 瞻园 ——</b></p><p class="ql-block"> <b>瞻园</b>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b> —— 老门东 ——</b></p><p class="ql-block"> <b>老门东</b>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以东,因地处南京京城南门(即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与老门西相对,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东是南京传统民居聚集地,自古就是江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世家大族居住之地。门东是个广泛的概念,中华门以东均为门东,如今的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是狭义的门东概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