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华:风物还是东兰好

风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风物还是东兰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靖华</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中旬于南宁</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西西北,在峥嵘峭峻的万山丛中,有个东兰县。从云贵高原奔腾扑来的千峰万嶂,重重叠叠,耸入云端,宛如万幅壮锦,天外飘来,高悬背后。右江和红水河的清流红波,映带左右,显得它分外眉清目秀,齿皓颜红。</p><p class="ql-block"> 东兰,这是壮族同胞聚居的地方,全十四万人口中,壮族就占十二万多。</p><p class="ql-block"> 壮族能歌善唱,这儿处处都可听到僮家姑娘们的歌声:</p><p class="ql-block"><br></p><h5> 哪儿有花哪儿香,</h5><h5> 哪儿有风哪儿凉;</h5><h5> 哪儿有了共产党,</h5><h5> 哪儿人间胜天堂。</h5><p class="ql-block"><br></p>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初,我们到了这“人间天堂”里。<br>  广西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尤其这一带,崇山峻岭,连绵不绝,实在说,怕连“一分田”也不见得有。而勤劳的兄弟民族,却从山谷的河边起,把田一直开到高山顶上成了“天田”。远远望去,一级级的梯田,直上青云。这些妙手织成的壮锦,一幅幅从天上垂下来,光彩闪耀,绚丽夺目。有了党,他们就心比天高,志比石坚,人间什么奇迹都会作出来。老天爷交给他们前辈“七山二水一分田”吗?改变它!他们本着当年跟着红军“翻天变乾坤”的英雄气概,向山要粮,向天要粮!即便在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里,这儿的粮产量却扶摇直上,岁岁增产。<br>  这儿漫山遍野,都是油茶、油桐、香蕉、橙子、木薯、八角茴香……<div>  这时正值油茶扬花时节,白花花的,漫山雪浪翻腾,银光万里。这是当地主要油料作物,今年油茶果已超过一九五七年产量,预计来年的收成,定比今年更好!<br>  这儿山秀水奇。有些河活象调皮的小姑娘,突如其来地从岩洞窜出来,蹦蹦跳跳,在峡谷中晒晒太阳,换换新鲜空气,闲荡一阵,人不知鬼不觉地又躲进岩洞,杳无踪影了。<br></div> 东兰县城,正象一颗椭圆形的大玛瑙,嵌在这秀山奇水的翡翠中间。清彻得水晶似的九曲河,宛如一条青纱带,轻轻儿搂腰扎在“玛瑙”中间,把县城划作两半。<br>  县城玲珑娇小,整洁可爱,人口不足五千,不知者定认为这是一个风光宜人的小疗养地。谁晓得这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用血洗过的废墟上建起来的呢!<br>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地在辛勤劳作,幸福生活。尤其是姑娘们,她们是多么热情、细心呵!东方尚未破晓,就悄悄起来,轻轻儿挑起水桶,下了楼梯,下了又高又陡的河岸的石阶,到九曲河挑水去了。<br>  九曲河象一面梳妆镜,满天星斗和姑娘们的身影,尽在镜中,脚下是无底的蓝天。水桶轻轻儿一触着水,天破了,群星慌乱地跳起来。她们从容地从蓝天里汲满两桶抖颤的星星,挑在肩头。黎明前的轻雾,蝉翼似地罩在她们身上。她穿云钻雾,拾级而上。这究竟是“七仙女”来到人间呢?还是我们是在"天宫呢? <p class="ql-block">  东兰,这是广西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曾为右江苏区中心,是韦拔群烈士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韦拔群,这是当年右江农民革命先驱,是右江苏维埃政府和红七军领导人之一,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大革命失败后,广西党组织和革命工作,横遭破坏,转入地下斗争时,韦拔群曾率领这一带兄弟民族,在这儿长期坚持了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 这一带有些山是喀斯特型的,处处都是岩洞。当年对敌斗争中,各族同胞,曾利用这些岩洞作天然堡垒,将粮食运到洞里,坚壁清野,凭险据守,乘机袭敌,曾大显威力呢。</p><p class="ql-block"> 东兰武篆区有个北帝岩,岩洞之大,可容千余人。当年韦拔群从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回来,认识到要革命就得有干部,要干部就得动手培养。在找不到房子的情况下,他就利用这个大岩洞作校舍,办了农民讲习所,培养了民族干部,并把这洞改名“列宁岩”,从这儿射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光芒,照亮了前进道路。</p><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年敌人曾“血洗东兰”,而壮、汉、瑶各族人民,却在党的领导下,举起这血染的红旗,插遍了千山万岭。哗喇喇的红旗飘扬声中,到处响彻着他们的震撼山岳的浩歌:</span></h5><h5> 不动摇,干到底!</h5><h5> 打得清水变红,</h5><h5> 打得红水变清,</h5><h5> 前进,把革命障碍踏平!</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血火里站起来的这些兄弟民族,真正懂得了:</p><h5> </h5><h5> 翻天变乾坤,</h5><h5> 定要靠红军。</h5><p class="ql-block"><br></p> <h3>  这样,他们紧紧依靠着红军,依靠着党,推倒了国民党的血淋淋的统治,改变了乾坤;并用自己的双手,把荒山变成了乐土。</h3> 这秀丽的山山水水呵,哪儿没有先烈的血迹?这秀丽的山山水水呵,又怎能不引起人们对先烈的追念呢! 一个星期天的午后,我独自过了九曲河,穿过市街,登上五老山西边的革命烈士陵园公园。苍松翠柏,四周环绕。朵朵吊钟花,挂在翠枝绿叶间,火团一样红艳耀眼。一位慈祥的、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坐在韦拔群墓旁的石阶上,凝视着耸入云空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她恬淡闲适从容自在。不知是在回忆呢?还是在遐想?几个聪慧的小姑娘,戴着“红领巾”,静静儿围在她身边,听她缓缓地叙述着革命往事:<br>  “……韦拔群烈士从小就心痛咱们穷人。长大以后,就领着咱们闹革命。有一次攻开县城,把交不起租、完不起粮、关在监里的穷人全放出来。国民党反动派又怕又恨,派人到处捉他、杀他。他全家几乎都被杀光了,可是他决不灰心,坚决闹革命。反动派比野兽还狠,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咱这一带,一年烧房三次。人民逃到岩洞里,把守要隘,同敌人死拚,有时甚至几年都不下山。有一次,一个岩洞被敌人包围,大家死也不出来投降,敌人烧起辣椒火,把二百多人活活熏死里边。当年绝门绝户可多着呢!敌人拿死来吓人,可是死又算什么呢?壮人革命不怕死,死为革命也甘心! “为什么穷人连自己的命都不要,这样爱他?因为他为着穷人,为着革命,为着红军,连自己的身家性命全不要呀!……”<br>  老奶奶把身子舒展了一下,望望耸入云空的烈士纪念塔,望望韦拔群烈士的墓,缓缓地结束说:<br>  “世人都说天堂好,天堂并非从天来,那是先烈的生命换来的呀!……” 夕阳透过满天彩霞,照得遍地通红,正如当年血染的永不退色的红旗,红光闪闪,把那些吊钟花、红领巾都映得红艳眩目。壮家姑娘们的歌声,从五老山上阵阵传来:<br><h5><br></h5><h5> 金球落在地上,</h5><h5> 满地闪出红光,</h5><h5> 这不是天上落下的金球呀,</h5><h5> 这是共产党的光芒……</h5> <h5><b>文章摘自曹靖华 《飞花集·风物还是东兰好》</b></h5><h5><b>摄影:林国志</b></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