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167efb">我站在高高的架子山上<br>举目望四方<br>美丽的淮南城<br>可爱的望峰岗<br>就要离别我可爱的故乡<br>啊...啊...<br></font><br></h5><h3>这是1980年代初,我一同学作词作曲。歌词虽然还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其旋律也过直白,但多年过去,却一直回响在我的脑海里,刻在记忆里,以至于挥之不去。</h3><br><h3>遗憾的是,后面的词曲不记得了,但“望峰岗”这个名字注定伴随我一生,不可忘记。</h3><br><h3>说来惭愧,虽然我在望峰岗出生望峰岗长大,但对“望峰岗”的历史,我还真是知之甚少。</h3><br><h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着淮南半壁江山的淮南矿务局的“十矿三厂”中,望峰岗地区就有李二矿、望峰岗洗煤厂、望峰岗机电修配厂。另外还有全市最大的编组站、淮南矿务局总仓库等。可谓红红火火,风光一时。</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br>对于”望峰岗”名字的来历,民间传说,多系望文生义,但仔细琢磨,倒也不无道理。<br><br>本地村名,一般多是某姓先来居住后,根据地势,把其姓镶进地名中,如蔡家岗、徐家洼、朱家岗、廖家湾、马家冲、应家台孜、李家咀孜、范家圩孜等。可前缀也可居中,如山金家、山朱家、山余家等。也有不带姓氏的以地势地形立名,如鸭背铺、三山铺、癞山集、山西头等。<br><br>所谓“岗”,是指高起的土坡。沿淮一带,水患多发,先人们为防水患,便总结经验,在岗地聚集居住生活。<br>该村原属凤台县金石乡,又因近山建村,一出门便可见村东南的小庙山、小罗山和大罗山,由地势景物立村,因此得名望峰岗。<br><br>雍正十一年(1733年)寿县凤台分置后,望峰岗归凤台仁寿乡二十五保之鸭背铺。 由于望峰岗以前仅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村庄,现在能查到最早记录它的也只有清嘉庆李兆洛纂修之《凤台县志》,但其称谓为“王佛冈”:<div><br><h5><font color="#167efb">跨鸭背涧者,有西大桥。在鸭背铺西畔。<br>跨小陂塘者,有广济桥。在城东王佛冈西。<br>跨南行涧者,有冈东桥。在王佛冈东。</font></h5></div> 清嘉庆李兆洛纂修《凤台县志》中之“王佛冈”。 而王佛冈之王字后缀“佛”字就比较难以理解了,历史上这里也没有什么佛教寺庙,没有什么象形山。据了解,仅望峰岗村东及今望峰岗小学校内北有过两座小庙,但那只是最常见的土地庙,里面通常供奉的是“土地爷”和“观音”,似乎与“佛”还搭不上界。但“佛”与“峰”字音在当地口音里是比较接近。 《凤台县志》又云:<br><br><h5><font color="#167efb">三罗山又出二支:东南支曰巽(xun)山,西南支一里西北折曰屏山,又西二里曰茀山。转又西一里曰小禅山,此皆分龙堆西北支山也。</font></h5><br>卷一 舆地志“山川”之“山”条款里没有提到三洛山、茀山、小禅山。<br><br>然后在山川之“川”条款里:一自三洛山西北屏山、覆山、小源山北下至王佛冈(注:今望峰岗)东大桥下北注;一自小禅山北小坡塘水过广济桥(望峰岗西)北注。<br><br>也就是说:一条水从围山西北的火石山、小庙山、小源山北下来经过望峰岗岗东桥向北流入十涧湖;另一条水从小源山北的一个小水塘经过望峰岗西边的广济桥向北注入十涧湖。 <p class="ql-block">如此一会三罗山、屏山、茀山、小禅山,一会三洛山、屏山、覆山、小源山,而后小源山小禅山混用,方位一会“西南”,一会“西北”,令人费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实地考察比对,其实三罗山与三洛山、茀山与覆山、小禅山与小源山皆各为同一山。即今围山(馒头山、小罗山)、小庙山(东华鑫城)。而屏山即今火石山、小禅山(小源山)即今淮南六中,已不可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乡人多是山东迁徙而来,发音hf不分,当地多读“凤台”为“轰台”,“河北”为“活北”,“望峰岗”为“王红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音对字不对,如杨家山被误写为“养槚山”、吴家山被误写为“五槚山”,驴蹄山被误写为“庐题山”。甚或对同一座山也有两种不一样的写法,如今罗山,被误为“洛山”,茀山与覆山、小禅山与小源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间语言,南腔北调,博大精深,加之李兆洛来自阳湖(今江苏武进),由于南北口音之差异,李兆洛在记录时发生偏差,把“望峰岗”记录成了“王佛岗”也就不奇怪了。</p> 1948年9月淮南煤矿局矿区图上的“望烽楼”。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淮南煤矿局矿区图上将其标注为“望烽楼”。然而我后期走访多位望峰岗小郢孜老人,他们告诉我,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也从没听说村里有过什么楼,当时的名字就是“望峰岗”三个字。<br><br>我们由图上还可以看见穿村而过的古道,其南挨着的是当时预修的通往八公山矿的“大通至白龙潭”的铁路线,白龙潭在今李咀孜矿东南约400米处。<br> 所谓小庙山,也即茀山、覆山。位于望峰岗(村)东南约800米,海拔约65米。<br><br>清朝中期,附近一姓陈的人家在山上建了一座小庙,故称小庙山,1980年代初还可见其遗址。<br><br>该山所产红泥质地优良,以前每逢清明前,当地居民会成群结队,结伴上山采挖上一小团,用于腌制鸡蛋、鸭蛋,味道独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小山洞,最深者,可达十余米。现如今,被建成东华鑫诚居住区了。 大约1960年代,舜耕山山脉及八公山脉部分山顶上大都建有一个个用于测量标志的三角铁架,架高达十余米。<br><br>望峰岗小庙山及其东大罗山上曾建有三角铁架,当地又称之为“大架子山”,称小庙山为“小架子山”。<br>年少无知时,我曾经多次爬过这个“小架子”,凭栏远眺,任微风轻抚。<br><br>多年前各山头上的铁架子仿佛一夜蒸发,不知其踪。 <h5>下图为1980年代中期,从覆山(今火石山)上向西北方向拍摄的望峰岗局部。脚下是淮南矿务局合成材料厂、望峰岗机械修配厂、望峰岗选煤厂。</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br><br>望峰岗介于鸭背铺与三山铺中间,距寿州25里。<br><br>古有寿州至凤阳府官道穿村而过,现还可寻见其部分路基。<br><br>1938年,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凤台县第一区金石乡。<br>1949年4月,隶属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后改淮南矿区)。<br>1961年10月1日划归新成立的谢家集区。<br><br>民国26年(1937年)创办耿皇寺小学,校址设在小王郢,故名小王郢小学。不久迁至耿皇寺,易名耿皇寺小学。有学生120人,教师5人,属凤台县管辖。<br>民国34年(1945年)停办,1949年恢复。 <p class="ql-block">民国30年(1941年)(一说1940年),由望峰岗村民王元成、王学明叔侄等人牵头,地方民众捐款助物,改修原望峰岗东、路南一古庙的五间庙宇为校舍,创办了望峰岗小学,隶属于凤台县教育局,校名为“凤台县第二区望峰岗小学”。又聘请了读过私塾的村民陈跃东、寿县李梦敖(音,教语文)等几位老师,陈跃东任校长兼教数学,王学明任教导主任,当年招生120人。</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因日本人投降停办,不久恢复。</p><p class="ql-block">1948年底因淮海战役爆发停办。</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恢复招生,仍由陈跃东、王学明负责。</p><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由市文教文接管,校长徐继三,教师2人,学生50多人。</p><p class="ql-block">1953年9月~1956年7月,廖运昌接替原校长王学跃。</p><p class="ql-block">1964年9月迁到望峰岗选煤厂大门对面,即现校址。</p><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1980年7月,校长张文兰。</p><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1985年7月,校长姚临升。</p><p class="ql-block">1985年7月~1988年2月,校长吴广银。</p><p class="ql-block">期间因鸭背行政村迁鸭背新村(望峰岗小学后面),原马冲小学也随之并入望峰岗小学。</p><p class="ql-block">1988年2月~1990年7月,校长王德明。</p><p class="ql-block">1990年7月~1998年8月,校长刘敏。</p><p class="ql-block">1995年8月,学校由平房扩建为楼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辗转打听到88岁的王吕荣先生曾在此校上学过。经走访现居住在教堂的王先生,他告诉我,他就是望峰岗小郢孜人,1936年出生,1943年入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当时有100多学生,都是周围村庄的,如潘郢孜的、山西头的、上郭家的、鸭背铺的等,还有山南的。</p><p class="ql-block">那时上学苦,没有书本,用的是“张皮纸”(音),过去包果子包中药的,薄、但有韧性。</p><p class="ql-block">由于战乱,学校开开停停,六年的小学,硬是被他读成了十年,直到1953年才读完小学。</p> <h5><font color="#ed2308">1944年5月绘制安徽省定淮特别区全图。上面显示为“望风岗”</font></h5> <p class="ql-block">我跟他反复提到“望峰岗”三个字,他说一直都是“望峰岗”这几个字。为此,日本鬼子当年也来问过“望峰岗”名的来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祖先是从山东老鸹巷迁来的,算是望峰岗小郢孜最早的村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进一步走访了解到,该村解放前曾有百十家居住在这个岗地上。村民主要以王、陈、李、廖、应、尹、张等姓组成,他姓主要来自周边的山西头、廖家湾、应台孜等村庄,而且迁来时间不过百余年。有三王不一家,三陈不一家之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还告诉我,1950年代初,“望峰岗”曾经隶属于寿县隗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一张原淮南蔡家岗机厂便条,上有一枚1952年3月3日“安徽寿县蔡家岗(代)”代办所邮戳,官方资料仅有1983年9月出版的《淮南市地名录》上有记载1949年至1954年初蔡家岗隶属寿县二十店乡。</p> <p class="ql-block">王学昇,1934年生,望峰岗小郢孜人,约1943年入望峰岗小学。与王吕荣先生都是1953年小学毕业,1956年进田家庵电厂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峰岗小学就是他的三叔王元成与堂哥王学明等人创办的。王学明与陈跃东都在今望峰岗小学位置读过私塾,家境比较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王学昇先生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望峰岗区域:东到大涧沟东大桥,西至西涧沟西广桥鸭背铺,南达山西头陈郢孜,北至石涧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系李兆洛《凤台县志》所描述,这里的东大桥实际上就是“冈东桥”“东大桥”,在今望北新村内;西广桥就是“广济桥”,在今选煤厂西门与十涧湖西路交叉口附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峰岗小郢孜一度也被称为“望峰岗村”。</p> 1956年10月3日因谢家集中央洗煤厂(望峰岗选煤厂)在望峰岗小郢孜村西建厂,政府将被占地的小郢孜部分村民搬迁到村西南约3华里路的柏家尚岗孜村东,给他们新建了四排红砖瓦房,人称“红瓦房村”,陈跃东也跟着迁到“红瓦房村”居住。<br><br>转眼一个甲子,因红瓦房村属于采煤沉陷区,前几年又被政府迁回位于望峰岗南路中国工商银行后的“尚岗新村”。该村与他们原居住地望峰岗小郢孜之间直线距离仅200米,中间是铁路编组站。<br><br>1958年因为淮南煤矿大发展,人口骤增,蔬菜供应出现问题,于是成立“两青”,即东部长青蔬菜分社(1959年),西部永青蔬菜分社(1963年2月18日),专门从事蔬菜生产。原以种粮为主的望峰岗小郢孜在此时并入永青大队改种植蔬菜,同时改村名为“永青村”。<br><br>1963年撤销城市人民公社望峰岗分社,改为望峰岗街道办事处。<br><br><br>煤矿与工厂的迁入,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现代工业文明与繁荣,激活了这片古老的土地。<br><br>昔日的小村庄逐渐演变成望峰岗镇。该镇区域目前为,北到淮河,南至春申君黄歇墓北700米处,西到十涧湖西路与应台孜路交叉口,东到大罗山南坡。镇境内有27个自然村。<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郢孜二矿井田因地质构造复杂,初期由北京煤炭设计院设计为年产30万吨的小型矿井。1955年10月25日破土建井,淮南矿务局副局长柏瑞秀同志在开工典礼上挖了第一锹土,淮南市委第二书记刘廉民同志在大会上讲了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井工程由淮南煤矿基建局负责施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8月1日建成投产,淮南矿务局正式命名为李郢孜第二煤矿简称李二矿。矿井移交生产时召开了庆祝大会,由李二矿矿长詹坦同志和李二矿党委书记范恩才同志主持大会。淮南市委书记刘廉民同志,淮南矿务局党委书记、矿务局局长夏继霞同志在大会上讲了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8年,李二矿安全生产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1958年11月8日,市委决定,李一矿与李二矿合并为李郢孜煤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5月,市委决定撤销李郢孜煤矿,分为李一矿与李二矿。</p> <h5>1971年春节,肖志明拍于矿调度室外平台,背景为矿副井钢筋混凝土井架与煤炭装火车的皮带楼。</h5> <h5>1980年代初李二矿大门。</h5> 1985年7月,因为李二矿的归属等问题,市矿发生矛盾,李二矿发生过翻牌闹剧。一会“淮南矿务局李郢孜第二煤矿”,一会“淮南市望峰岗地方煤矿”。<div><br></div><div>群众背后戏称此事件是“李二嫂改嫁”。</div><div><br></div><div>煤炭部、安徽省委、省政府出面也未能解决,10月国务院派联合调查组,31日国务院作出处理意见,问题才得以解决。<br><br><br></div> <h5>1980年代初李二矿图。</h5> 2002年3月,李一矿、李二矿、谢二矿破产重组,组建谢李煤矿有限责任公司。<br>2006年5月,谢李煤矿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李一矿。<br>2010年12月28日停止矿井生产,2011年5月28日正式关闭。 <h5>上图为1981年春,李二矿机电副总姚先锋(前排中)与机电科人员</h5> <p class="ql-block">写望峰岗,如果不提一下“跃进门”,可能说不过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4年前后,矿上经常开展“战高温,夺高产,誓死拿下XX万,为XX献礼!”有劳模参加省市、国家组织的表彰大会,矿上便组织矿小学学生身穿白衬衣,蓝裤子,系上红领巾,排在在矿大门至今洞山西路路口两边,随着腰鼓队的鼓声临近,矿领导陪同劳模们经过,孩子们便连蹦带跳挥舞着花环,高喊“向XX学习!向XX致敬!”等口号,然后目送他们前往望峰岗火车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望峰岗南路今洞山西路与通往矿上大路的交叉口南,用砖块、水泥砌筑而成,外面再用竹材、木材等扎了一个高约4米,呈“艹”字型的简易凯旋门。每逢有活动,门两边及顶端过桥会贴有标语口号,插有彩旗等渲染气氛。</p> 1978年,李二矿可谓红红火火,各种荣誉纷至沓来:<br><br>1月下旬,李二矿时任党委书记姚振柏赴京参加全国煤炭系统工业学大庆会议,并受到华国锋主席的接见。。<br>同月矿食堂女工唐其兰被煤炭部授予煤矿劳动英雄劳动模范称号;<br>是年,被获煤炭部“全国通风甲级矿井”称号;<br>是年,荣获煤炭部授予的“文明生产过得硬的企业”称号;<br>是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br>9月,铁兰云同志作为少数民族参观团的代表,赴京参加国庆游园活动;<br>9月,唐其兰赴京参加全国妇联工作会议。<br><br>因为矿上煤炭产量屡上台阶,是为“跃进”,因此人们便称呼此门为“跃进门”。1980年代初拆除。 1990年代中期,市内盛行民营跑客运的中巴车,为方便乘客上下车,便顺乘客意,设了“跃进门”一站。从此“跃进门”一词便随着中巴车而逐渐传开,成为地标。<br><br>并非因1950年代那场“大跃进”而得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br>1954年9月,经中央燃料工业部批准,淮南矿务局成立淮南谢家集中央选煤厂厂址选择委员会。经过多方勘察设计,最终选址在望峰岗小郢孜西。<br><br>1956年10月3日,国家“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淮南煤矿谢家集中央洗选厂(望峰岗选煤厂)在望峰岗正式开工兴建,由市委书记处书记康志杰与苏联专家顾尔斯基共同破下第一锹土。<br><br>该厂由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援建,因此被誉为中苏两国的“友谊之花”。<br><br><br> 从建厂开始,除了瓦西里耶娃为首的设计专家工作组来淮南以外,建设期间,还有来自苏联的土木建筑、电气安装等方面的专家过来,长期在工地进行具体指导,解决了各种技术难题。<br><br>承建单位是煤炭工业部徐州基建局選煤厂建筑安装公司(即1954年12月14日成立的原淮南煤矿基建局,1957年秋成建制调往徐州,改为徐州煤矿基建局),他们克服了施工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終于提前六个月圆满的完成了建厂任务。<br> <h5>1958年底淮南煤矿望峰岗洗选厂全景。</h5> 该厂设计年入洗原煤100万吨,生产13级精煤,是当时华东地区大型矿区型选煤厂、全国四大炼焦煤选煤厂之一,产品主要供应钢铁、焦化、发电、化肥、建材等行业动力和生活用煤。<br><br>苏帮清当时受迫害,下到洗煤厂筹备处当副职,实为实际负责人。因为缺少干部,他又从东北要来了张富田、马太和等人。可惜建成投产不到一年,苏帮清同志便因病去逝。 <h5>上为1958年12月21日,选煤厂建筑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欢送苏联四位专家合影。 前排右五为苏帮清,右六顾尔斯基,左四为别列普辽特其科夫,左六戈尔巴契科夫,右四波波夫,中间的小女孩是苏的大女儿。</h5><h5>背景“淮南小窑煤指挥部”系淮南市委于1958年11月成立,时任市委书记刘廉民任政委,市委书记处书记、淮南矿务局局长康志杰任总指挥。</h5><br>1958年12月20日正式投产,同年底更名为望峰岗选煤厂。<br>1959年入洗原煤149万吨,投产一年就超过了设计生产能力近百分之五十,产量当年在全国四大炼焦煤选煤厂中居首,荣获了全国“群英会”颁发的奖旗。<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8年12月,淮南煤矿望峰岗洗选厂移交生产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继聂荣臻副总理1959年6月上旬视察望峰岗选煤厂后,次年又先后迎来了邓小平、董必武、彭真、杨尚昆、刘澜涛、张治中、伍修权、曾山、许世友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密集来厂视察、参观。足见当年国家对该厂的高看与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该厂老员工储可贤先生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及彭真、杨尚昆、刘澜涛等同志,在省委书记曾希圣的陪同下到望峰岗洗煤厂视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储可贤有幸见到几位国家领导人并被拍进了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看到这张珍贵照片时,储可贤都激动不已。他笑着说:“站在邓小平同志左边的就是我。每次看见照片,我就会回忆起那个幸福的时刻,这张照片令我终生难忘。”1960年,储可贤24岁,是望峰岗选煤厂第一代调度员。储可贤回忆:“邓小平同志视察当天,我在调度室值班,不知道国家领导人视察,当邓小平同志见到全厂生产设备都能由调度室一人操纵开、停车时,十分满意。邓小平同志平易近人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精神,让人记忆犹新”。</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br>1949年6月修筑大通至八公山铁路,从望峰岗(村)南穿过向西经过今望峰岗选煤厂、鸭背铺、十涧湖西路谢二矿南门经过。<br><br>1955年因建谢二矿,大八铁路支线17公里至谢一矿南3.8公里南移至今老鳖塘南坝,考虑到要在望峰岗建矿、洗煤厂、机械厂等,因此在此设“望峰岗车站”。<br> <h5>上为1956年7月24日,望峰岗车站建成并开始办理客运。“望峰岗”的名字出现在《淮矿工人》报上。</h5><br>这可能是“望峰岗”三个字首次亮相于官方资料上。<br> <h5>上为1967年12月26日望峰岗火车票。日期恰是伟人生日。</h5> 望峰岗车站位于望峰岗(村)南,其与编组站所占地即是望峰岗(村)的田地。<br>为二等客货运中间站。该站旅客候车厅面积195平方米,可供150名旅客同时候车。月台站台1个,面积1844平方米,旅客到发线2股,一道有效长794米。火车站货场占地面积280平方米,站线1场8条,2场9条,日均货车15趟,年货运量315万吨。<br><br>望峰岗火车站编组站在巅峰时刻共有13条铁路专用线:<br>望峰岗火车站至谢家集联运公司;<br>望峰岗火车站至李一矿;<br>望峰岗火车站至谢二矿;<br>望峰岗火车站至谢三矿;<br>望峰岗火车站至李二矿;<br>望峰岗火车站至矿务局总仓库;<br>望峰岗火车站至矿务局望峰岗机电修配厂;<br>望峰岗火车站至淮南化工总厂;<br>望峰岗火车站至铁四局第三工程处;<br>望峰岗火车站至望峰岗粮食4库;<br>望峰岗火车站至罗山油库;<br>望峰岗火车站至淮南毛纺织厂;<br>望峰岗火车站至望峰岗选煤厂。<br><br>至今也没有谁破了这个记录。<br>你就说牛不牛吧? 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煤矿、工厂或关闭或迁移,大多支线或废弃或拆除,昔日繁忙的景象已成过往。<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div><br>淮南矿务局望峰岗机电修配厂。<br><br>位于望峰岗南路中段北侧,山西头小陈郢孜北,水张铁路南。全厂占地总面积615447平方米,其中厂区为322740平方米,生活区为29270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5000平方米。自备一条0.43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和望峰岗火车站相接。<br><br> 其前身是大通煤矿井口修理厂。1953年7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淮南矿务局机械总修理厂。1957年8月,煤炭部批准上海煤矿设计院提出的关于淮南矿务局中央修理厂的设计。最后选址在望峰岗东南。1958年4月中旬动工兴建。1959年10月迁址望峰岗,1978年,更名为淮南矿务局望峰岗机电修配厂。1990年主要生产车间有机械加工、机修、铆焊、铸造、电修、顶梁、工具及热处理、制氧、轧钢、五金、单体液压支柱修理、煤研石发电等车间和设备动力科。<br><br> <h5>下图为1980年9月13日,中共望峰岗机械修配厂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合影。</h5> <br>虽然该厂历经磨难,一直都是不温不火,默默无闻,但却是目前望峰岗唯一的一个还存在的老厂。 <h5>下图为1988年10月淮南矿务局机械厂(即原望峰岗机械修配厂)</h5> <h5>下图为1989年淮南矿务局机械厂多种经营公司下属之望峰岗汽水厂,满满的时代感。</h5> <h5>这些当年望峰岗汽水厂生产的各品种汽水,你有喝过吗?</h5> 望峰岗矿井于1984年由淮南矿务局计划兴建,经过多次设计与筹备,1989年12月,中央风井开工,之后又相继开工了一副井和原主井。至1997年停建时原副井、中央风井均已施工至-820米以下,主井施工至-548米左右。2004年3月,三井恢复建设。2007年2月1日出煤,2017年关闭。今改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div><br>望峰岗境内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亮点,就是位于望峰岗镇梨树园自然村南侧之“翻嘴顶文化遗址”。<br><br>它北距淮河1公里,东北距十涧湖约60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br><br>1985年春文物普查时发现,1986年11月市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br> 不过现在去啥也看不见了,甚至当地人也没有几人知道的。<br><br>原遗址为一处南高北低的坡地,耕地层土壤呈灰褐色,遗物散布比较丰富。<br><br>采集到的陶器残片有泥质红陶、灰砂红陶、泥质灰陶、黑皮灰陶、黑陶夹砂红陶,含砂量较高。部分遗物河蚌壳含量较高,烧结紧密。<br><br>黑皮灰陶和黑陶器制作规整,器物表面光泽强,采集到的标本可辨出鼎、鬲、罐、盆及各种平底器。<br><br>泥质灰陶多饰粗绳纹、网纹,附加堆塑纹,很具特色,以泥条压贴于大型器物腹部,用指部压出花纹,然后通过饰麻布纹成网纹,纹饰不规整。 鼎足分三式,其一为圆柱形尖足,质料分夹砂红陶和灰陶两种素面。其二为扁型尖足,质料分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形制不甚规整,在足外印手指印窝,属一种简单装饰,一部分器足一侧有竖向凹凸纹。其三为侧三角形平足,略似鱼鳍状,质料为夹砂红陶,较一般质料纯净,烧结较好。足中高档瘦袋足少见,多为短颈矮裆肥袋足。<br><br>在遗址上还采集到石礴1件,无断,质料属沉积石灰岩,刃宽2.7厘米,厚1.1厘米,长6.1厘米,制作精细,磨制光滑,刃部完好,可辨使用痕。<br><br>从遗址表面采集到的标本看,遗址的文化延续较长,下限至商周时期。<br> 鸭背铺、老鳖塘、官饮塘<br><br>铺西原有一口大水塘,其状如鳖,叫"老鳖塘"。<br>自老鳖塘西向东望,地势宛如一鸭引颈投水,而店铺正在鸭之脊背,后来人们就把这店铺叫做"鸭背铺"。<br>鸭背铺西北角原一水塘,水清如镜,甘甜爽口,不论春、夏、秋、冬,水总是满着,且不漫溢,人畜争饮之。后来竟成了官家专门饮马的地方,当地的人们称此塘为"官饮塘"。<br> <h5>下图为望峰岗机械修配厂职工在厂大门对面、山西头东开展娱乐活动。看看有你的身影吗?</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1955年,在望峰岗南路开设望峰岗百货商店、望峰岗五金商店和望峰岗烟酒专卖商店。<br>1957年8月,在望峰岗南路设望峰岗邮电所。次年11月建筑面积119平方米的望峰岗邮电所营业房竣工。<br>1957年10月,在望峰岗洗煤厂自筹水厂的基础上建设望峰岗水厂,1958年11月竣工。</div> 1958年秋,淮南六中在小庙山西之小源山(小禅山)建成招生。 <h5>下图为1958年7月淮南六中(被涂改了)建设单位寄上海信封</h5> 同年李郢孜第二小学(简称李二小)在淮南六中西门对面、山西头南建成。约1990年代中期停办,前几年与原望峰岗机厂小学合并为今谢家集区第六中学。<br><br>1960年,望峰岗机电修配厂小学、望峰岗选煤厂小学分别建成。 <h5>下图为1961年5月23日淮南市教育局颁发给李郢孜第二小学校长倪健九的工作证。</h5> <h5>下图为望峰岗洗选厂小学第一届毕业师生合影(苏西彬提供)</h5> <p class="ql-block">1962年创办李二矿职工子弟小学校,1973年改为淮南矿务局第四中学。<br></p><p class="ql-block">1965年在今淮望新村西门内建李郢孜第四小学(简称李四小),1975年停办。</p><p class="ql-block">1970年原应台孜小学改为应台孜中学,1990年迁移到望峰岗北路路北,更名为望峰岗中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望峰岗机械厂及李二矿工作生活的人员不断增加,在望峰岗南路中段南侧的工房区,自发形成了以农贸、饮食、小商品为主的综合市场。</p><br><p class="ql-block">1989年,为顺应市场,由区政府组织协调,本着"人民市场人民建,建设市场为人民"的方针,淮南矿务局、望峰岗机电修配厂、区工商局投资,合成材料厂、地区部分个体工商户集资,由赖山建筑公司设计、承建的望峰岗市场,当年6月15日动工,次年12月底竣工投入使用。<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市场占地9.23亩,长143米,宽43米,总面积6149平方米,四周由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的38间营业室和2间办公室封闭而成。每间营业室15平方米。市场中间建有一座南北向的长120米,宽8米的双路钢筋水泥柱、弧形顶面,上覆玻璃钢瓦片的大棚,计1920平方米,有400个水泥台摊位,经营农产品、家禽及水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市场商品丰富,不仅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同时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的群众生活。<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5年,由于旧房改造工程拆除该市场,后在李二小西南、李二矿生活区东段东空地上重新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大型菜市场。如今每日里红红火火,人头攒动。</p> <h5>上图为望峰岗地区李二矿、望峰岗机械厂、望峰岗洗煤厂1950年代职工住宅房。俗称“70栋”(李二矿)、“60栋”(机修厂)、“30栋”(洗煤厂)。当时全矿务局统一图纸。<div>这与我家当年住的房子一模一样,区别是卧室窗户带摇头,这个没有。</div></h5> 这本《淮南煤矿望峰岗洗选厂施工经验》是1959年1月煤炭工业部徐州基建局选煤厂建筑安装公司在完成建设望峰岗选煤厂后,为吸取施工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特将所采取的施工方法和一些技术资料、专家建议等,加以总结汇集,编印成册。<br>书内有非常珍贵的施工影像资料46幅,内容涵盖开工典礼、破土开工、各主要厂房施工图、各主要机器设备、及省市局领导现场视察等。<br>文字内容更加丰富:<br><br>施工平面布置图<br>机械连系图<br>施工总进度表<br><br>一土建部分<br>二机电安装部分<br>三专家建议部分<br>四统计资料<br><br>各种参数,可谓洋洋洒洒,非常细致。<br><br>这也是历史上带有“望峰岗”名的第一本书籍。 <h5>下图为1959年底望峰岗图</h5> <h5>参考资料:<br>《寿县志》明嘉靖 栗永禄<br>《凤台县志》清嘉庆 李兆洛<br>《淮矿工人》报1950年代<br>《淮南市地名录》1983年8月<br>《淮南市志》1998年12月<br>《谢家集区志》2000年<br>《淮南煤矿志》1992年<br>《李二矿矿志》1987年<br>《淮南煤矿望峰岗洗选厂施工经验》1959年1月<br>《淮南矿务局望峰岗机电修配厂志》(1953一1986)1987年8月</h5>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系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div> <h5>作者近照</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