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之旅

枫 叶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癸卯年小暑日,机关支部参观了“孙起孟故居陈列馆”(另作专辑美篇)和“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翌日又参观了“唐模古村”。让我们走进“徽州文化”之旅,翻阅和体味这部厚重的历史文化教科书。</p><p class="ql-block"><br></p>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p class="ql-block"><b> 前 言</b></p><p class="ql-block"> 徽州,中华大地上一个名扬中外的文化地理概念,一个独立而卓然的民俗文化单元,它以今天黄山市为中心,包括历史上徽州府"一府六县",即歙县、夥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p><p class="ql-block"> 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历来以山水之秀、人杰地灵、商贾之富、文风之盛、民风之淳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南邹鲁"、"文献之邦"和"文物之海"。</p><p class="ql-block"> 徽州,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文化的圣地,是明清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光辉代表,是传统中华文化的精彩缩影。宋至晚清,这里曾经达到高度繁荣和辉煌的文化。无论在思想、经济、政治领域,还是在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和很高的成就,并辐射至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统治中国思想史近千年的理学源头在这里,独占中国经济鳌头三百多年的徽商在这里,倍受文人墨客青睐的徽墨和歙砚产在这里,中国版画的最高成就在这里,中国篆刻的主流在这里……至于历史名人,更是灿若群星。宋以来的理学大儒如程颢、程颐、朱熹的祖籍在这里,被梁启超推崇"是为八百年来思想界之一大革命"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戴震出生在这里,被誉为"五四运动"精神领袖胡适也出生在此……明清时期徽州突出的文化现象与成就被誉为"徽州文化"。</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走入历史时代的徽州,去感受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徽州文化的绚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徽州地图</b></p> <p class="ql-block"><b> 走 进 徽 州</b></p><p class="ql-block"> 徽州,不仅以绮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更以灿烂的历史文化享誉全国。千百年来,以其悠久的历史沉淀、丰富的文化蕴藏,厚重的民风民俗、古朴的生活方式,吸引着无数对其魂牵梦绕、充满兴趣、渴求认知的人们……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 <b>"一府六县"格局形成</b></p><p class="ql-block"> 徽州府是个历史文化地理概念,"一府六县"包括徽州府及其所辖歙县、黢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六县;兼及历史上同属新都、新安的淳安和建德。</p> <p class="ql-block"><b> 宗族圣地——篁墩</b></p><p class="ql-block"> 篁墩是徽州新安宗族的发源地,它在每一位徽州人心目中的地位非比寻常,要研究徽州、了解徽州人的历史,都会在这里寻根。篁墩村位于屯溪东北郊,为屯溪之东大门,其得名至今有近二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古徽州是个移民社会,今所谓汪、程、朱、江、胡、吴等姓皆是东汉末年由北方迁入;在唐末黄巢起兵时,中原许多氏族纷纷避难,微州仅一次就迁来了二十多个姓氏,其中就有十六、七个避难于篁墩。他们来到徽州,获得了喘息和立根之后,或留居篁墩,或由篁墩再拆分到各地,之后都发展成为了徽州的名门望族。</p><p class="ql-block"> 篁墩作为"程朱阙里",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颐、程颢和集大成者朱熹的先祖居住地。</p><p class="ql-block"> 篁墩是古徽州的宗族圣地和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b> 新安大好山水</b></p><p class="ql-block">"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p><p class="ql-block"> 徽州自古就是一个美好的地方。这里山水秀美,资源丰富,不仅有享誉世界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和新安江山水画廊,还有齐云山道教圣地景区,太平湖风景名胜区,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桃花源里人家景区。这里是理想的人居之地,是国际著名的休闲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b> 生在徽州</b></p><p class="ql-block"> 徽州是个山多地瘠、耕地不足、粮食不能自给的地区,人多地少的生存压力很大,这种生存条件迫使徽州人外出经商谋生。</p> <p class="ql-block"><b>前世不修,生在徽州。</b></p><p class="ql-block"><b>十三四岁,往外一丢。</b></p><p class="ql-block"><b>七山半水半分田,</b></p><p class="ql-block"><b>二分道路和庄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b>走出徽州</b></p><p class="ql-block"> 人多地少的生存压力,重商的传统和观念,便捷的水路交通,以及宋以后我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外部契机,迫使和刺激徽州人走出去四海经商。</p> <p class="ql-block"><b> 经营行业</b></p><p class="ql-block"> 徽商的经营范围广泛,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有钱可赚,他们都会去经营。徽商涉及行业多种多样,其中以盐、典、茶、木为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利润最高的行业;次则粮、棉、丝绸、纸墨、瓷器,还有人参、貂皮、珠宝、古玩、刻书,乃至饮食店和杂货店,几乎无 不营。</p> <p class="ql-block"><b> 首重盐业</b></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封建社会,盐业事关民生,是一种官营专卖业,盐商专卖,官商一体,利用专营和垄断谋取高额利润。盐业是徽商的支柱行业,而徽商是盐业的中坚。</p> <p class="ql-block"> <b>木材业</b></p><p class="ql-block"> 木材是徽商经营的四大支柱行业之一。明清时期城市建筑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木材市场的发展。徽州是木材产区,经营木材人数众多。木材虽然是一般商品,但是大的木材主要是为宫廷和官府所用,大木商也有官印,替官家采办,容易致富。木商以徽州婺源,祁门人最为活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从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努力发展。有的就变成富商大贾了。"</b></p><p class="ql-block"> ——<b>胡适口述自传语录</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b>“红顶商人”胡雪岩</b></p><p class="ql-block"> 胡雪岩(公元1823年-1885年),名胡光墉,字雪岩,安徽绩溪人,晚清时期的红顶商人。他深谙政治势力对于商业经营的重大影响,依附官府且善于运用政治势力,为其商业活动谋利。在杭州他开银号当铺、办船厂、倒生丝、筹军饷、做房地产、开药店,最后富甲晚清半壁江山,阶至二品顶戴,服至黄马褂。</p> <p class="ql-block"> <b>胡 贯 三</b></p><p class="ql-block"> 胡贯三(公元1733-1794年)原名胡学梓,号敬亭。微州黔县西递村人。雍正和乾隆时期江南六人首富之一。胡贯三继承父志,"贾而好儒",上至武汉、九江,下至芜湖、南京,中到苏州、杭州,都开设了当铺、钱庄、布店、作坊、土特产货店……其家当拥有"七条半街"、"三十六典",成为"江南六大首富之一"。</p> <p class="ql-block"><b> 贾道儒行</b></p><p class="ql-block"> 徽商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商人集团,很多人是先读书后经商,有的则是经商致富后又去读书,儒商结合,即使经商而不忘记文教。徽商以儒家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事的标准,经营活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支配,以诚信为商德,以儒道经商。</p> <p class="ql-block"> <b>徽商背后的女人</b></p><p class="ql-block"> 在徽州,女人是水,默默地延续着家族的繁衍不息;在徽州,女人更是山,坚忍地扶持着飘泊异乡的男人们。</p><p class="ql-block"> 徽州女人是中国古代妇女中特殊的一个群体,她们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温良贤惠,外柔内刚。当徽商长年在外漂泊打拼的同时,留守故土的她们尽着女人的本分,坚强地挑起了赡养老人、照顾孩子的家庭重担。夫妻间的聚少离多,白墙黑瓦下的默默守候和苦苦等待,留给我们对徽州女人的钦佩、敬畏,以及隐隐的哀婉。</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成功的徽商背后,都有一位得力的商妇。微商的辉煌,离不开站在他们身后的徽州女人的支撑和牺牲;徽文化的鼎盛,微州女人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b>启蒙教育诗礼传家</b></p><p class="ql-block"> 徽州女子出生后,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美育、母性教育和劳动技能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容的道德教育。女子道德教育,围绕着侍奉公婆、顺从丈夫、治家教子的贤妻良母目标展开,即所谓的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p><p class="ql-block"> 教育方式分为父母口授和从师学习两种。通过启蒙教育,徽州女子一般都能够做到遵从妇德,诗礼传家。</p> <p class="ql-block"> <b>才艺女红一脉相承</b></p><p class="ql-block"> 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女红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故被称为"母亲的艺术"。徽州女红是徽州妇女文化最精彩绚丽的世界。女孩子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钩、织、编、绣、裁、剪、缝,是女性持家的"必修功课"。徽州女红不仅倾注着徽州女人的柔情和相思,也体现了徽州女人的贤淑和聪慧。</p><p class="ql-block"> 徽州女红刺绣多为珠绣,又称打子绣,是徽州一项重要的传统民间工艺。珠绣刺品品种有官服、帽、披肩、床沿等,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古徽州妇女的"三寸金莲"。徽州刺绣工艺设计精美,色彩对比强烈,做工精湛,即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是古徽州女性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b>徽州名媛才华横溢</b></p><p class="ql-block"> 徽州是教育极为发达的地区,徽州女子同男子一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但在日常生活中诗词唱和,书画题赠,非常普遍。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女诗人、书画家,据地方志的记载,历代徽州女诗人、女书画家就有数百人。</p> <p class="ql-block"> <b>徽州教育</b></p><p class="ql-block"> 徽州,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文化的圣地,是享誉海内的礼仪之邦和人文望郡。她是宋以来中国理学的重要源头和实践地。以理学大儒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化先儒名贤比肩接踵"内的老百姓中也是"肩圣贤而躬实践者"众多的受儒家观念和伦理纲常熏陶,徽州社会重视道德教化代人们唯朱子名书比肩"教"、"礼"自持,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行为准则。社会风气崇文好儒,这里文教昌盛,名人辈出,被誉为"东南邹鲁"。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人文郁起,为海内之望,郁郁乎盛矣风无论在教育、思想和学术领域,还是文化和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创造和非凡的成就,并影响辐射至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矣"!无论在教育领域,还是文化和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创造和非凡的成就,并影响辐射至周边地区,乃至全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b></p><p class="ql-block"><b>父子尚书</b></p><p class="ql-block"><b>“四世一品坊”</b></p> <p class="ql-block"> <b>东南邹鲁</b></p><p class="ql-block"> 邹鲁"原指春秋时期的邹国和鲁国,因孟子生于邹,孔子生于鲁,故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p><p class="ql-block"> 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徽州社会风气历来崇文好儒,百姓尊奉"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宋室南迁以后,这里文教昌盛,书院私塾遍布城乡,"十户之村,不废诵读"。</p><p class="ql-block"> 文风的昌盛造就了徽州科举的赫赫成就,明清新科状元数,徽州位列全国前茅,成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英杰辈出之地,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学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可谓群贤荟萃,众星闪烁。</p> <p class="ql-block"> <b>新安医学</b></p><p class="ql-block"> 新安医家,代出不穷,新安医籍,卷帙浩繁,名蜚杏林,享誉华夏。它是祖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贡献卓著,为中国医学史写下了灿烂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史料考证,自宋之张扩、张果以来,卓然成家者900余人,有800余部医学著作问世,蔚为新安医学。他们功深临证,勤耕医著,对中医经典和本草、方剂的研究,临床各科的发挥,无不备述。其中举世瞩目的医著,有南宋张果的《医说》、明代吴鲲的《医方考》、江璀的《名医类案》、清代郑梅涧的《重楼玉鑰》,分别为我国最早的医史传记、医方注解、医案专集和喉科专著。汪机的《石山医案》,妙手写生,匠心独运,足度后学金针。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倡言错简,开《伤寒论》错简流派之端。吴澄的《不居集》首倡脾阴说,补先贤之未备。汪昂的《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及程国彭的《医学心悟》等名世之作,风行全国,影响颇大。更有徐春圃之《古今医统大全》、吴谦主编之《医宗金鉴》和程杏轩之《医述》三大全书,煌煌巨著,厥功甚伟。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徐春甫组织了"一体堂宅仁医会",它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史上第一个民间医学学术研究机构。</p> <p class="ql-block"> <b>徽州艺术</b></p><p class="ql-block"> 充满儒学的人文氛围和精致儒雅的生活孕育出徽州享誉全国的儒雅艺术和工艺品,如文房瑰宝、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篆刻艺术等。这些艺术和工艺品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具有很 的历史和审美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高的历史和审美价值 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b> 文房瑰宝</b></p><p class="ql-block"> 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统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创造。徽州因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而成为"文房四宝"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微州四宝俱全,并且历久不衰,不断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徽墨和歙砚,以其历史悠久、品质精良、造型典雅、风格独特而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中的佳品,并驰名中外。</p><p class="ql-block"> 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历来被人们视为艺术珍品,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争相选用,广为收藏。</p><p class="ql-block"> 徽墨和歙砚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保存曾经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制做工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b>徽墨——墨中之王</b></p><p class="ql-block"> 徽墨是以徽州府为中心所生产墨的统称。微墨产生于唐末。由歙州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理父子创制,因质高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封奚廷理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更名为微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統一定称为"微墨"。"徽墨"之名逐渐形成,相沿至今。微墨使用动物胆、纯皮胶、植物油烟、纯金银箔、天然麝香、冰片、公丁香等十几种贵重药材精制而成,整个生产过程有十余道工序。微墨"坚如玉,纹如犀,色如漆"。书画家们公认微墨"落纸如漆,万载存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奚氏塑像</b></p> <p class="ql-block"> <b>明墨名家</b></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微墨业的鼎盛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制墨技艺也不断前进,产量激增,制墨名家众多,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歙县墨派和休宁墨派两大徽墨流派。歙县墨派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其主要人物还有潘一驹、孙瑞卿、吴璜、吴山、吴乾初、程凤池等。休宁墨派以邵格之、汪中山为代表,其主要人物还有汪春元、汪岂凡、汪时茂、汪鸿渐、桑梓里、桑林里、王俊卿、叶玄卿、吴拭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制墨工艺</b></p> <p class="ql-block"> <b>名墨鉴赏</b></p><p class="ql-block"> 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代表作有:《地球墨》、《宝剑墨》、《瀛洲图墨》、《龙翔凤舞墨》、《罗汉墨》。</p> <p class="ql-block"><b>文人自制墨</b></p> <p class="ql-block"> <b>歙砚——诸砚之冠</b></p><p class="ql-block"> 歙砚因主要生产制作地在歙县而得名。歙砚始于唐代,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端砚齐名。唐代,歙州辖歙(绩溪属歙州,公元766年分设)、休宁、祁门、、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之石为优。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喜爱歙砚,称"歙砚为天下冠",并在徽州设立砚务官。宋代,歙石开采规模扩大,精品不断涌现。宋以后,歙砚品种增多,制造更精,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刻之工,为历代之冠,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b>四大名砚</b></p><p class="ql-block"> 砚自秦汉,经魏晋,至唐宋,达到了一个辉煌、鼎盛的时期,形成了以青州红丝砚、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为主流的局面。明清时,更加讲求石质,雕刻花纹,造型式样等日渐丰富,装璜考究、华丽美观。雕刻工艺自然,因材制砚,形式多样,从使用价值更趋向艺术价值,成为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收藏品,将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青州红丝砚因枯竭难求而淡出,继之山西绛州澄泥砚,并与歙、端、洮砚,形成"中国四大名砚",直至当今。</p> <p class="ql-block"> <b>新安画派</b></p><p class="ql-block">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之际,一批明代遗民画家以黄山、白岳及徽州山水为创作题材而形成的一个绘画流派</p><p class="ql-block"> 其特点是:绘画技法崇尚元四家,推倪璞为宗师。构图上讲求疏密相衬、山水相生,动与静、远与近、清晰与苍茫的结合;笔法洒脱,或清峻峭拔,或枯涩高古:用墨以枯涩简淡为主。他们大多出身于名门望族,身为明代遗民,采取与清政府不合作的态度,恪守节操和骨气,作品中寄寓着画家对社会心理的观照。寂寥、清冷、荒莽、萧瑟,也就成了新安画派画风的主题内涵。创作中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名山大川是他们从中汲取创作灵感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 <b>近现代杰出传人:黄宾虹</b></p><p class="ql-block"> 新安画派在画坛独树一帜,追随者众多,数百年不衰。近代黄宾虹气盎然,又创一颠峰。黄宾虹、汪采白、江兆申等人的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即是新安画派的延续,他们是新安画派的杰出传人。</p> <p class="ql-block"><b> 徽派篆刻</b></p><p class="ql-block"> 微派篆刻兴起于明嘉靖、万历时期,迄于近代黄宾虹,前后约420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微派篆刻确立阶段(明代中后期)、发展阶段(清早中期)、后振阶段(晚清)和近代徽派篆刻。</p><p class="ql-block"> 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以贯之的"崇古"思维,注重学养的创作取向,追求雅逸平和的审美意趣,突出个性的印学理念。微派篆刻名家除何震、苏宣印风猛利雄健外,总体风格呈雅逸隽永之势,但又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微派篆刻的崛起,确立了文人篆刻艺术的地位,实现了由实用印章向篆刻造型欣赏艺术的转变,同时徽派篆刻始终影响着中国文人篆刻的发展衍变,代表着中国文人篆刻艺术的主流。</p> <p class="ql-block"><b> 徽州版画</b></p><p class="ql-block"> "微派版画"是微州籍画家、木刻艺人和书坊主通力合作创造的的艺术表现形式,先由画家根据需要绘出底图,通过刻工真实地刻在木板上,最后由印工精心印刷完成。</p><p class="ql-block"> 微派版画起源于中唐,成长于宋元时期,明代中叶成熟并达到高峰,独步海内,盛极一时。期间涌现了大批著名画家和刻工,创造了大批精品名作。</p><p class="ql-block"> 微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见长,所刊年画、画报、画谱、笺谱之类,以及戏曲、小说插图,在技巧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构图之完美,形象之准确,线条之纤丽为同时代其它流派所不及,在海内独步一时,并且其产量之多、种类之富、艺术性之高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微派版画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在我国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同时,微派版画在推动我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 徽州:全国刻书版画业中心</b></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是徽州刻书版画的盛世,徽州超越久居前列的苏、常,一跃成为江南刻书版画业中心,无论是刻书版画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刻工的队伍规模,都处在全国刻书版画业的首位。四十余年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b> 徽州建筑</b></p><p class="ql-block"> 徽州建筑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辖区内一种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乡土建筑。</p><p class="ql-block">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及其附属构件砖、石、木雕上。特别是其村落民居,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儒家伦理和地域美饰倾向。</p><p class="ql-block"> 徽州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集建筑、书画和雕刻艺术于一身,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审美价值。徽州建筑的勃兴,功在徽商。徽州建筑是徽商"富而显贵"的表达方式,是徽商雄厚实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 功德牌坊</b></p><p class="ql-block">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主要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教,如标志坊、孝行坊、义字坊等。徽州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兴起、发展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黄山市现存明清两代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县的棠樾牌坊群、黔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p> <p class="ql-block"><b> 绿水青山间的徽州村落</b></p><p class="ql-block"> 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在清末以前形成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楼台亭阁及水口等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皖南古村落﹣﹣徽派民居是以明清时期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观念为社会基础,在皖南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和"徽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催生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皖南古村落及其民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以及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西递和宏村是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表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 天人合一 ——古村落的选址</b></p><p class="ql-block"> 徽州地处山陵地带 群山环绕,溪水清澈,钟灵毓秀,景色如画。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崇尚"天人合一"的和谐环境观,追求理想的村落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同时满足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村落选址大多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大都选择在山谷内相对开阔的阳坡或山侧南向缓坡上。遵循"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做环形"的模式。处于面南而居的坡地,村落可以获得充沛的自然日照和开阔的视野,又可避免洪涝和有利于排汇,近水可以获得灌溉,洗涤,防火和航运等便利。</p> <p class="ql-block"><b> 世界遗产西递和宏村</b></p><p class="ql-block"> 西递和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是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园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微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西递村</b></p> <p class="ql-block"><b> 徽州民居的布局和结构</b></p><p class="ql-block"> 民居是村落最基本的建筑细胞,徽式宅第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依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而阔三间 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p> <p class="ql-block"><b> 门 楼</b></p><p class="ql-block"> 徽州民居的门楼是入口的标志,强调了其体量感及重要性。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门楼是建筑中重点装饰的部分,在大面积粉墙映衬下,产生强烈的印象。门楼肇始于驱魔辟邪的"符镇",进而发展成固定的石砖雕门楼。徽州门楼按形式分大体可分为三类: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p> <p class="ql-block"><b> 徽州三雕</b></p><p class="ql-block">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柱子、梁架、匾额、斗拱、栏板、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上几乎遍布砖、石、木雕刻,常称为"徽州三雕"。</p><p class="ql-block"> "徽州三雕"除了在建筑上发挥实际的功用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传 故事、民情风俗、名人逸事、宗教画像、戏剧人物、生活境况和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及各种图案。在构图上注意变化和透视效果,内容上则注重整体性和情景性。</p><p class="ql-block"> "徽州三雕"丰裕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徽州建筑的艺术魅力,而且丰富了当地村居生活的内容,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情趣,扩大了他们的审美领域。</p> <p class="ql-block"><b> 木 雕</b></p><p class="ql-block"> 木雕在徵派古民居建筑上,用于梁架、梁托、额枋、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窗扇、栏杆等部位,还可用于屏风、屏门等,尤其居天并四周的栏板是木雕装饰浓墨重彩的部分。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位于徽州卢村的木雕楼号称"徽州第一木雕楼",它是由民居组成的木雕楼群,主要包括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厅等宅院。构图巧妙,层次清晰,题材广泛,雕刻精细,可谓是微派木雕工艺的光辉代表。</p> <p class="ql-block"><b> 结 束 语</b></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说,世界上只有瑞士能与家乡徽州相比。胡适则称:没有徽州人,那里只会是一个村落。在这方土地上,古宅群落,文明奇葩,如梦如幻,你信步走进一个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个朝代。</p><p class="ql-block"> 徽者,美好之谓也;徽州,即是美好的地方。她的先民在这里创造并留下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宋以来徽州社会即追求民主,崇尚法治,讲究公平,主张正义,诚信为本,友爱相处,乡邦安定,社会有序,求索开拓,充满活力,此般为筑造彼时安康社会的种种努力,无疑为我们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有益的借鉴。</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徽州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而您此番"徽州文化"之旅,亦是在翻动和体味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教科书,相信洗去的是铅华,增添的是凝重,蕴蓄的是期待。让我们共同祝福:徽州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唐模古村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汉宫春 唐模古村</p><p class="ql-block"> 小暑游庄,见满塘菡萏,露滴荷新。莺飞旷野,畜牧绿草风薰。清溪贯穿,马飞檐、徽派楼门。居两岸、沿街青石,小桥流水乡邻。</p><p class="ql-block"> 尽孝檀干园圃,仿西湖阁榭,乔木殷殷。同胞翰林石刻,皇赐荣恩。千年樟树,临古亭、宛若神人。相与诉、世间桑海,唐模风范恒存。</p><p class="ql-block"> 叶娟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翰苑文香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唐模风范存</b></p> <p class="ql-block"><b> 唐模历史(一)</b></p><p class="ql-block"> 唐模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村落位于黄山之口,毗邻歙县棠樾牌坊群。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岸而居,村内以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及"一村三翰林"之誉而闻名中外。</p><p class="ql-block"><b> 唐模历史(二)</b></p><p class="ql-block"> 唐模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社806年,汪华后裔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 叔 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遂率儿孙迁于此。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即隋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模"。烈王"),决定按盛唐时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唐祖宋宗千年公孙存嘉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模山范水百善子弟鉴孝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风雅唐模</b></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子,那片满塘的荷,白中带粉,宛若衣裙般鲜艳夺目。只见有的荷花正盛开得热烈,微风吹过,一阵淡雅的清香随风飘来,嗅着令人飘然脱俗。风中印着的是荷花的香,水中映着的是荷花的美。游人稀少,漫步荷塘边赏莲,仿佛置身于满池绿叶粉黛之中,晃若置身于水墨丹青之中,如梦如烟。</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如画境般”的唐模,体味“画中居”的恬淡和雅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吹草低见牛羊,一片碧绿草地,远接田园,近听畜牧。</p> <p class="ql-block"><b>  徽州老作坊﹣﹣原许承尧的后花园</b></p><p class="ql-block"> 徽州老作坊原为许承尧居住的后花园。许承尧的故居,自号"眠琴别圃",当地人称"翰林院"。故居占地数亩,徽派大宅院,规模宏伟,住房、书房、门套、大厅、前庭、后院,一应俱全。其中有"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是许承尧珍藏敦煌文书的地方。故居临河的短垣之内还有一个大花园。园中置有山石楼亭,遍栽佳木名卉,凡木石花卉都配有许承尧自撰的诗文。建国后大花园辟为国营茶场,现又改成徽州老作坊。</p> <p class="ql-block"><b> 徽州老作坊</b></p><p class="ql-block"> 这里汇集了徽州古老的集体和家庭式作坊。作坊内所有加工设备都是按照古代的模式和原理设置的,制作工艺全是徽州传统手工工艺。徽州老作坊在整体建筑上有着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古朴的造型,主体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充分利用青砖、古木和盆景、垂柳的搭配。这里汇集了徽州建筑的精华,体现了深厚的徽州文化内涵,更是对徽州一些传统手工工艺的挖掘和展示。走在这样一条仿古街道上,看着人们加工的忙碌,似乎又看见了徽商前期创业的艰辛。在徽州老作坊里展示了徽州农耕文化、手工制作坊等,各位游客可以参观并参与其中,体验徽州文化和徽州手工制作业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b> 继 善 堂</b></p><p class="ql-block"> 许氏三大支祠之一.始建于明代,后经重修。</p> <p class="ql-block"><b> 尚 义 堂</b></p><p class="ql-block"> 许氏支祠。明代许怀显捐资助边有功受封尚义郎,并获朝廷恩准建立尚文坊。尚义坊始建于明代景泰元年(1450) 后经清代重修,建筑风格独特。</p> <p class="ql-block">  当地的商贩在此聚集,没有吆喝声,商家们从容闲散地迎来客往,走累了可以在临水的美人靠上稍作休息;村里的老人悠闲地坐在一起,扯上几句家常话,手摇蒲扇;蛐蛐唱着动听的歌曲,檀干溪穿村而过,潺潺流水声,组成了一支婉转的乐曲。</p> <p class="ql-block">  在青石板的路面上走着,有檀干溪一路相随,徽式民居夹岸而立,马头墙的飞檐翘壁色彩斑驳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峥嵘与沧桑。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青色茶源石做成的小桥,架在脉脉的流水上连接着两岸的水街,水街就是长长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b> 高 阳 桥</b></p><p class="ql-block"> 高阳桥成为村落的入口处。石质双孔的高阳桥建于明代,是古徽州独具特色的廊桥.整座桥面上建了五开间殿堂,堂中梁柱木雕精美,彩绘典雅绚丽,可称明代廊桥建筑之典范。如今古桥已成为人们休息品茶和凭栏赏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作为徽州园林的主要部分,建于清初的“小西湖”,又名“檀干园”,更是让人驻足忘返。小西湖三塘相连,自然形成“三潭映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镜亭等景观。据村史记载,当时该村一许氏富商常年在杭州经商,其母思子心切,每欲前往终不能行,为娱老母,特投巨资,模拟杭州西湖景致,依水流山势建造了唐模小西湖,周边遍植檀木,又名“檀干园”,也因这段故事,村人又把它称作“孝子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模先人们对于生活之美的追求执着而热烈。檀干园中的这副对联描摹出了一片美丽的景致:</p><p class="ql-block">“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 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p> <p class="ql-block">  沿着茶源石铺就的古驿道,我们且行且息。过水口前行几分钟,便见四柱冲天的高大石坊“同胞翰林”,是为纪念清朝康熙年间村里许氏同胞兄弟因才华出众,考上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而建。雕琢精美,出入该村人行其下,须昂首景仰。</p><p class="ql-block"> 徽州有谚:"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是指位于歙县城中的许国石坊,半座就是这座同胞翰林坊,因其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而堪称徽州牌坊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b> 同胞翰林坊</b></p><p class="ql-block"> 建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是为褒扬许氏兄弟承宣、承家的才学功名而立。坊额所刻“圣朝都諫”四字,即是朝廷对许承宣的称誉。(谏音“懂”,义同“谏”)</p> <p class="ql-block">  紧挨着槐荫树的是建于官道之上的八角亭,又名沙堤亭。这是古时进出村的唯一通道,建于康熙年间。 此亭共三层,有回廊,因为它是用来镇风水的,而不是用来登高赏景的,所以无楼梯。 亭的门楣上方门,两面分别题有“云路”、“沙堤”,据说古时候唐模人出村时,抬头望亭,便见“云路”二字,从此将平步“青云”,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八 角 亭</b></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本名沙堤亭,俗称八角亭,因属水口标志,又称水口亭。步入水口亭,即为水口园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村东头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亭和数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最大的一棵有四、五百年的树龄,因电影《天仙配》拍摄时,将它作为槐荫树的原型,而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媒树"。其实这些树是樟树,在徽州被称为水口树。所谓水口,通俗理解就是村口出水的地方。徽州人讲究风水,水是聚财的象征,为了聚财,古徽州人一般都会在村头种上一些树,再建一些亭台楼阁,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水口体系。水口树在徽州人心中不仅有些神秘,更有些神圣的味道,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发自内心去保护这些水口树,这些树便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几百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溪两岸数十株巨大的樟树,以终年常绿的伞形树冠,掩映着小桥、流水、人家。村口的“老槐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与侧畔飞檐翘角、古朴雅致的八角亭相与屹立,宛如对坐闲谈的两位老者,细诉着曾有的世间繁华、人间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