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一次难忘的山洞探寻任务</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一”建军节快到了,不由我又想起军营生活中的点滴往事。本文回忆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带领全班战友赴陌生山区执行的一次探寻弃用的战备山洞任务。那一次,我们侦察班是于温州地区瑞安县赴山里执行的唯一一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勘察任务。</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5年9、10月间一天下午的傍晚,记忆中是个星期天,连部通知我班次日去某公社境内寻找战备山洞,要我马上到张副营长家中去接受任务。</p><p class="ql-block"> 我们团原驻江苏射阳县,1975年4月初与驻浙江瑞安、平阳(含现苍南县)两县驻军换防。守备一营驻于瑞安县城后,我所在的二连驻于城中心繁华地段,营房西入口外有一条小渠,一连驻于渠对岸南一、二百米处的一所大院里。这所院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主建筑是庞大的木质结构楼房,很有年代感。</span>张副营长家属随军,就住在这院子的平房里。我到达张副营长家时,营部侦察班班长已早我先达片刻。</p><p class="ql-block"> 张副营长传达了上级下达的探寻“沉睡”于某山的近十座弃用多年的山洞任务,指示两个班<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一天时间分别探寻不同方位和坐标的山洞,与我们一起看地图、定方位 ,并商定了行动方案和需携带的武器装备。</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营共有营部和一、二连3个侦察班,由营部、二连侦察班去执行任务,是营首长对我们的信任。<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于是,我暗下决心,争取圆满完成任务。但是,</span> 我们从黄海前哨的平原初到东海前线的山区,对复杂的地形地貌缺乏一定的勘察经验,每座山洞除座标外再无其它资料。当时,我对寻找这些山洞,多少是有点畏难心情的。</p><p class="ql-block"> 我回连队后,先后向连、排长汇报了情况,随即召开班务会细化方案、熟悉地形图,并做了详细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次日4时许,我和沈金江、柴文北、王俊林、张敏旗一行5人,吃完早饭,携带一支手枪、一支冲锋枪和一架望远镜、一只指北针、军事地图等装备,与营部侦察班5位战友汇合后,一起向目标地出发。</p><p class="ql-block"> 我们步行至县郊一处码头后,乘上一艘客运机动小舟行驶10余公里后,登岸又行军一个多小时,才到达那座大山下。两个班研究地形后,分头向不同方向登山寻洞,并约好下午3点时分到公社汇合、先达人员请武装部联系食堂准备午饭。在我的脑海中,依稀记得我们出发后,营首长就通过县人武部向公社武装部通报了一支小分队去执行任务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经历过按地图行进十余公里找点、夜间单兵到旷野坟地取物的训练,已</span>熟练掌握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运用军事地形学等炮兵侦察兵的基础业务。</span>我们很快在地形图上找到自已的位置,并按标注的目标,找到最近的登山路径,沿山路前进或穿越树林、荊棘抄近道上上下下搜索山洞。</p><p class="ql-block"> 初秋的瑞安境内的大山,山花灿烂,树木葱郁,鸟儿不时在林间飞来掠去,淡淡的云朵在树稍间慢慢飘过。我们在搜寻中领略着美景、享受着阵阵山风,疲劳、饥饿、口渴被消灭得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 多次听说浙南山上有毒蛇、野兽,上山时我们寻找一根木棍用于打草惊蛇,枪枝也处于临战状态。而几小时的行军和进洞作业,𨚫没见过蛇类,只有少许小动物在林间、路旁草丛顽皮地蹿来蹦去,仿佛在为执行任务的炮兵侦察兵们引路、相随、助兴。</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登山一个多小时后,便找到了第一座山洞,至下午两点多钟终于完成了另外几座山洞的探寻和勘察任务。几座山洞均为“半成品”,有的仅几米深,最深的仅几十米,估计施工不久便下马了。我们进行了详细勘测,回连后很快向<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级报告了准确数据。这些山洞</span>虽没能服役,但它们已深深烙上了施工人员们奉献祖国海防事业的伟大印记。</p><p class="ql-block"> 下午3时左右,我们踏上通往公社小镇的山路。有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此言一点不假,下山途中有台阶也好、是坡道也罢,一身汗水空着肚皮行军,两腿还是觉得很吃力的。但战友们却精神抖擞,这就是那个年代祖国最可爱人的可敬之处。</p><p class="ql-block"> 途中,我们透过树林、立于山坡,可看到山岙里远近有序的白墙黑瓦和黑瓦木墙结构的民居楼群,还有山坡上层叠弯曲的梯田、干活的农民、茂盛的桔林、金色的稻田、蓝色的天空,犹如画中的山村,彰显出美丽的南国山乡风光。记得我们刚移防至瑞安,就听说农民的单干风比较盛行,我们曾片面地称之为“资本主义”行为。而现在去回味,应该褒扬那时那里的农民,那是那个时代实实在在的思想大解放。</p><p class="ql-block"> 我们接近山脚时,看到一群穿着素装、身挎香袋的大妈在路旁一山坡林间的土地庙前跪拜敬香,她们虔诚得旁诺无人。在那个破四旧、立四新的特殊年代,众多佛教信徒群聚拜佛的“景观”是难得一见的。那时,我们称之为思想落后的迷信活动。现在去想想,应该是大山里的一种文化习俗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公社所在小镇后,5人齐步走的整齐队伍,沿街受到众多居民的驻足观望。有的年轻人用方言高声喊着:“解放军!解放军!”当地方言解放军三个字,猛一听是“光棍”、“钢棍”后来,知道方言“光棍、钢棍”是对解放军的友好、热情地打招呼。那天小镇上,一些漂亮的女青年也向兵哥哥们投来微笑的注目礼,孩童们跟着队伍小跑至公社院子里久久不愿离去。对此,公社人武干部说:“大山里已近二十年没来过部队了,他们热爱亲人解放军。”那时,由于受仍存在的派性影响,群众对原驻军有点误会。我们部队接防后,十分注重军人形象,严格遵守纪律,不久便得到地方党、政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我们在小镇上能够受到如此礼遇,令人十分感动,这就是军民鱼水情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许,我们到达公社食堂,早到半小时的营部侦察班已开过午饭。记得那顿午饭,是米粉做的面条,后来我们知道了叫米线。刚提副班长的沈金江按照部队的伙食标准,向食堂支付了每人一毛五分钱和半斤粮票。当年的部队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四角五分钱、一斤半粮食。我们出差、探亲归来,都是从司务长处按每顿一角五分钱和半斤粮票报销,外出集训、住院等,需要携带供给证。我于1972年末到安徽省嘉山县鲁山公社接兵时,曾在政审走访中到一兵马场食堂吃午饭,去付伙食费,知青司务长开口便说:“一毛五、半斤粮票。”又一日在一社员(村民)家吃午饭,有道荤菜,我要付给二毛钱和半斤粮票。这位社员说什么也不肯收取,再三推让中,他说:“钱不能收,我就收半斤粮票吧,我们太缺粮票了。”于是,我一下子给了他三斤全国通用粮票。事后,我还向新兵连指导员郑洪涛作了专题汇报。</p><p class="ql-block"> 下午5点多钟,我们踏上返回连队的行程。由于已没有去往县城的班船,则步行穿越片片农田、座座小桥、幢幢民居,满怀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向县城而去,于晚上八点多钟安全地回到了营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18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