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祖仲二公自1342年从江西宜丰天宝乡迁临湘土门界近700年来,技繁叶茂,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其后裔已遍及湘、鄂、赣、川、渝、陕数省,人囗达数十万之众,是一个庞大的宗族群体。</p><p class="ql-block">今年五月一座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的刘氏仲二公总祠在湘北大地岳阳毛田镇落成开祠。</p><p class="ql-block">作为业余爱好,近年来我对族谱研究颇有兴趣,翻阅谱牒,先祖迁徒,一代代传承,时代变迁,沧海桑田,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触摸早已尘封的岁月足迹,凭借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谱牒和史料,进行综合考证,推理分析,提出我的认识、见解,供宗亲们研究探讨、批评考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江西宜丰天宝乡寻根</span></p> <p class="ql-block">树有根,水有源,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祖仲二公从哪里来,根在何处?族谱早期有过记录,清道光四年(1824年)《续修宗族谱序》记载:”仲二公由豫迁楚,越三世祖兄弟九人”,过去由于交通及信息传播落后,留下的这段文字记录,说明先祖对仲二公源流和根的认知还在迷茫传说中猜想,这一百多年来虽多次修谱,直到1992年第七届修谱仍然写着"由豫迁楚”,十多年前重修仲二公墓,墓碑上还是刻着"由豫迁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印出一本刘氏族谱,列出了本支刘氏源流、祖纲,明确记载仲二公于1342年携幼子福四从江西新昌县(今宜丰)天宝乡天宝街十三胡同迁岳州临湘土门界。</p><p class="ql-block">2019年3月会长带领一批热心者去江西宜丰天宝乡寻根,查到天宝乡松湾刘氏族谱有记载,思让有四子,仲一、仲二、仲宽、仲四,仲一迁湖南浏阳,已认祖归宗,仲二迁湖南已失考,仲二疑是我始迁祖仲二公。今年五月天宝乡松湾刘氏理亊会会长刘泗輝应邀率团前来参加刘氏仲二公总祠落成开祠庆典,并在大会致贺词。本人对寻根问祖很有兴趣,通过喜爱研究宗族的好友许昌老师与松湾刘氏会长起得联系,会长也很热心,我们进行了多次交流探讨,会长还发来了他们的世系表及相关资料,松湾刘氏始祖思舟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来天宝乡,现以思舟之父刘朝用为一世祖,字派依次为:</p><p class="ql-block">朝思仲恒 三本贤庸 学文祚宏 秉中宣德 起敬懋功 成宪允定…</p><p class="ql-block">现繁衍到23世"允"字辈,仲一允,共21代。我仲二公繁衍至今至少已28代。他们始祖迁入天宝乡之前,我仲二公已从天宝乡迁到湖南。年代不符。</p><p class="ql-block">松湾刘氏以“西汉”作郡望,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我们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以彭城堂为堂号,源流不同。</p><p class="ql-block">宜丰天宝乡还有一支人数较多的刘氏,著名的墨莊刘。好友邦我与墨莊上四房刘会长起得联系,以辉会长思路开阔,且非常热心,曾邦助很多人成功认祖归根。会长发来他们的世衍图、相关资料及他写的文章。我向他多次咨询,我们进行了多次交流讨论。墨莊刘氏始迁祖刘椿,1190年到天宝乡,前四代单传,第五代阳阻、阳可各生四子,明清时期成为名门望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有多支祖失联。仲二公出生年代与他们第七代相符,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没有能对得上的。但天宝街十三条巷(胡同)的祖籍地址是他们的地域,据他们的谱记从东门第一条义士第巷算起到第十三条巷是"杰仲巷”,先祖仲二公,字子杰,不知这这个历史记载渊源是巧合,还是有人为纪念我先祖仲二公改成"杰仲巷”。这一重要信息,值得继续考证。</p><p class="ql-block">仲二公的根及源流只能根据现谱牒推测。自59世用贤公从江西迁蒲圻后,63世到67世仲二公,曾两次迁入宜丰天宝乡,又两次从天宝乡迁出。在天宝乡居住的时间不长,与现今天宝乡刘氏暂时还对接不上。但天宝乡是仲二公的出生地,受又一等先祖应该长眠在天宝乡的土地上,那里仍然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刘氏仲二公源流 先祖迁徒轨迹</span></p><p class="ql-block">刘氏宗族源流久远,开创始祖尧帝九子源明,距今巳有4200多年。到汉高祖刘邦,已是远祖尧帝87代世孙。刘邦(公元前256一前195年)秦末沛县起兵,西入咸阳灭暴秦,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华夏,建立大汉帝国,定都长安,为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刘氏仲二公溯源明确我们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本文探讨刘氏仲二公源流,为便于讨论,以汉高祖刘邦为一世祖。</p><p class="ql-block">汉高祖之孙汉景帝刘启之子刘胜(?一前113年)受封中山王(今河北省中西部),刘胜五子刘貞封涿郡陆城亭侯,一直传到20世刘备都居涿州,刘邦到刘备世系为:1刘邦2刘恒3刘启4刘胜5刘貞6刘昂7刘禄8刘恋9刘英10刘建11刘哀12刘宪13刘舒14刘谊15刘必16刘不疑17刘会18刘雄19刘宏20刘备</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161一223年)从河北涿郡涿县起兵,转战四川,在成都称帝,溢号昭烈皇帝,后主刘禅继位,皇后张氏生七子,本支五子刘谌,封蜀汉北地王,夫人焦氏生四子,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钟会、邓艾攻蜀直逼成都,后主听从谯周降策,谌言拒不降魏,痛伤父失江山,当日恸哭于昭烈庙后,杀家告祖,滿门身亡,尽忠尽孝。唯四子刘豪在四川阆中张苞(张飞之子)家居读书,幸免此难,留下我宗一脉传后。此后历经两晋、南北朝、隋,从23世刘豪到45世刘丰都居阆中。世系为:豪一和一滿一春一朝诚一景一实一芳一吉一以正一建一綦一令子一褒一昭一节一篪一勉一国清一逵一藏器一知几一丰</p><p class="ql-block">到唐代宗时46世刘谦任太守,从阆中迁河北涿州,直到北宋太祖时52世刘正麟都居涿州,共七代,世系为:谦一贲一九韶一给容一煦一汉显一正麟</p><p class="ql-block">北宋时,契丹入侵占领涿州直抵黄河北岸,53世刘式为避兵祸举家南迁江西清江,散居清江、梓溪、龙州等地,世系为:53刘式一54刘辙一55铨一56刘敞一57刘奉世一58刘杰</p><p class="ql-block">南宋高祖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丌术攻过长江,刘氏不堪兵祸,59世用贤公于绍兴元年(1131年)迁湖北蒲圻小油碑,直到63世奋发公又迁江西吉安,再迁新昌县天宝乡,65世秀五公从新昌县天宝乡迁临湘尖山师姑坪,66世受又一怀念故土再迁回新昌县天宝乡,仲二公从新昌县天宝乡迁临湘土门界。世系为:59用贤一60忠一61道一62廷美一63奋发一64国珍一65秀五一66受又一。</p><p class="ql-block">(从汉高祖刘邦出生至仲二公出生共1554年,67代,每代平均23.2年,与汉人每代平均年岁大体相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刘氏仲二公溯源 若干疑点有待考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翻阅研究族谱,以彼人之见发现存在一些疑惑不解,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弊病,也在所难免,我作为后裔大胆提出,以期引起宗亲们重视,共同研究探讨。</span></p><p class="ql-block"> 1刘禅、刘永谁是根源</p><p class="ql-block">刘备之后长子刘禅、次子刘永。现族谱有几个版本,其中有的族谱将刘永引入世系,认可我们是刘永的后裔,也有族谱将刘禅(阿斗)作为祖根,到底何为对。翻阅从北宋到明清族谱序言关源流的记述,都比较一致地认为我们是刘禅的后裔。这里引录两条。北宋隆兴二年(1164年)历史名人朱熹写的《刘氏族谱序言》中有记述:"陶唐氏而至汉及蜀,其后裔谌不忍降晋,哭庙死难,仲子豪晦跡阆中”,谌即刘禅之子,豪是刘禅之孙。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刘氏族谱序》有记:"曰先世出夏刘累为御龙氏…及晋刘豪晦跡成都上川之阆中一线,蔓延由蜀分涿徒豫,支延湖湘至始祖仲二公”。说我们是刘永后裔可能源自我古谱另一版本。到底哪个版本是正确的,还得从整个源流世系进行系统考证。</p> <p class="ql-block"> 2,唐代刘藏器和刘知几应是彭城丛亭里刘氏后裔</p><p class="ql-block">刘藏器刘知几如何引入本支世系中,年代巳久远,无从可考。下图是总祠八届续谱关于刘藏器刘知几的简略记述。</p> <p class="ql-block">刘藏器和刘知几是历史知名人物,史书和彭城丛亭里刘氏族谱都有详细记載。</p><p class="ql-block">刘藏器,彭城人(今徐州),公元643-720年,唐代为待御史,稍迁比部外郎,后出为宋州司马。</p><p class="ql-block">刘知几,刘藏器次子,字子玄,公元661-721年,一代学者、宗师。20岁取进士,武则天时迁任凤阁舍人,著作佐郎,兼修国史。玄宗开元初迁左散骑常待等职,掌知国史二十多年,著作极丰,其中《史通》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学经典。去逝后追赠工部尚书。</p><p class="ql-block">根据正史和彭城丛亭里刘氏族谱记載,刘藏器和刘知几已确认为彭城丛亭里刘氏后裔,被分列为101世和102世。</p><p class="ql-block">彭城丛亭里刘氏是汉宣帝刘询三子刘嚣封楚孝王的后代,东汉时后裔刘茂徒居彭城丛亭里,开彭城丛亭里一脉,彭域丛亭里刘氏人丁兴旺,俊杰代出,家族显赫、輝煌,且长盛不衰,在多个朝代为当时全国刘氏各支之冠。至清代,彭城丛亭里刘氏再次辉煌,有著名的宰相刘统勋、刘墉,族群中入士为官64人,出了34个举人,10个进士,知府知县数十人。</p> <p class="ql-block"> 3,北宋两个刘式,是同一人,还同姓名的两个人</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北宋在同时代有两个刘式,一是本支53世刘式,二是墨莊刘式。</p><p class="ql-block">墨莊刘式(949一997年)是历史上的名人,有史书记载。据《宋史,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二十六,魏羽传》后有附传。附传记述:刘式 字叔度 袁州人(今江西宜春袁州区),李煜做南唐国主时,刘式在科考中进士,宋朝灭南唐,刘式归宋,先后升迁为大理寺丞,赞善大夫,监通州"丰利监”,后入朝让三司"都磨勘司”长官,后转任工部员外郎…刘式深入研究账薄之弊,向宋太宗多次上奏,受到一些官员的控告,被免官后去逝。</p><p class="ql-block">刘式死后有人好意劝刘式夫人陈氏,将刘式千多卷藏书变卖,再买田置产,以贻子孙。陈氏视藏书为墨莊,不变墨莊为田莊,以夫君藏书激励儿子认真读书。陈氏生五子立本、立言、立之、立德、立礼,他们遵从母训,刻苦读书,都学有所成,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五子登科,兄弟双进士。北宋庆历年间,朝廷为刘式平反昭雪,并加封为礼部尚书,陈氏追封为"墨庄夫人”。</p><p class="ql-block">为纪念两位先祖恩德,激励后世子孙,刘式后裔把墨莊作为自已的堂号。</p><p class="ql-block">本支53世刘式不是历史名人,史书无记载。但大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刘氏历代源流宗谱序有如下记载:"麟于宋太宗开宝二年(969)中殿式进士,生子曰式,因太宗昭征契丹易州涿州来降,有契丹牙将董奴不服,復兵扰劫涿州,刘氏举家逃难,各散…式祖方徒居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左右都槎山”。这是刘式逝后不久,族谱最早记录中的刘式,没有任何头衔,好像是一般平民。朱熹在《刘氏族谱序言》(1164年)中也有记述:"刘谦又八世到刘式迁豫因家清江…”从这些族谱的最早记载,可说明刘式确有其人,与墨莊刘式不是同一人。后人在逐渐演变中在本祖刘式生平加了很多头衔,什么"进士”,"朝廷授兵部尚书”等。处于同一时期的墨莊刘式是历史上的名人,于是有人在信息不清晰的情况下,将墨莊刘式的资料移接上过来,在族谱上添加"娶陈氏,墨莊之所自出也”,还有的将墨莊刘式生殁时间(949一997年)原样照抄过来作为本祖刘式生殁年。</p><p class="ql-block">据上述分析,本支53世刘式与墨莊刘式履历不同,但从我族谱世系对照,本支刘式之后将墨庄刘式的孙刘敞、曾孙刘奉世列入本族谱56世57世系,只是中间另插入二代人。如此混乱不清。应考证理顺。</p> <p class="ql-block"> 4, 刘敞、刘奉世应是墨莊刘氏的先祖</p><p class="ql-block">本支源流中56世刘敞、57世刘奉世,仔细推导确实疑点重重。刘敞、刘奉世父子都是北宋名人,史书都有记载。</p><p class="ql-block">刘敞(1019一1068),江西临江新喻人,字原父,号公是,北宋著名学者,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与弟弟刘攽同科进士。刘敞本为墨莊刘式之孙,立之之子,不仅史书已确认,墨莊刘氏族谱也有记载。</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墨莊大楼房谱(古谱)记述:"…陈氏积书遗后,世号墨莊,子五,俱中进士…裔孙,曰敞,字原父,号公是,中进士,赠太師随国公。曰攽,字贡父,号公非…曰奉世,字仲凭,中进士,赠太師封开国侯…晦庵朱文公友善作墨莊记"。朱公文是名人朱熹,曾作"题赠墨莊记"。</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本总祠八届续谱关于刘敞、刘奉世的记载。刘敞,铨公之子,字元父,为文尤敏,登进士…娶古氏,生三子:奉国、奉朝、奉世。奉世,敞公三子,字五郎,号仲鸣,举进士。</p> <p class="ql-block">史书,墨莊刘氏族谱,本支总祠皇谱及有关分支关于刘敞刘奉世的记述都大体相似,刘敞刘奉世到底是属于墨莊刘氏世系,还是属于本支源流世系,结论应该是明确的,史书早已确认刘敞刘奉世是墨莊刘式的后裔。</p><p class="ql-block">查阅以前族谱序言关于源流的记述,明清时代就已把刘敞刘奉世列入本支世系,可否这样大胆推测,一,刘式、刘敞、刘奉世本来就是我们的先祖,可能往上对接时出了差错。二,古时因资料缺乏,本支世系到北宋年间已衔接不上,把姓名相同的两个刘式视为一人,就把墨莊刘式的后裔引入本支世系,一直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由此分析来看,本支世系源流在北宋年间模糊不清,是对接有错,还是出现断代,望能有更多的宗亲去研究考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重视族谱研究 还历史真实面目</span></p><p class="ql-block">族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藉。族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资料,是我国传千年而不朽的珍贵文化遗产,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来隨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泰民安,建祠修谱蔚然成风,各宗族支族都很重视谱牒研究,族谱不断完善充实精制。</p><p class="ql-block">刘氏仲二公总祠已修谱八届,据记载总祠最早修谱始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翰林冠臣公,那时离仲二公已近400年,之前的信息可能是一些简单的记录和一代代口头下传。过去由于交通通讯落后,每次修谱只能沿袭过去,对以前存在的错误弊病,因无资料,无法判断辨别修正。在漫长的历史长中,千百年来祖辈为了生存发展在中华大地迁徒,那早已尘封的岁月足迹,存在若干疑虑迷团。因为族谱是血缘传承的记录,所以应该是科学严谨的、真实的、朴质无华代代相传文藉。当今时代进步,交通发达,信息通讯进入网络时代,远隔千万里可随时交流共享。总祠的落成开祠为研究族谱提供了条件。我们应该联络各地宗亲,形成力量,不断地一代一代地努力,子孙后裔有责任还原先祖历史真实面目,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