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朱天曙教授为书法家张成银《汉简草书大字典》作序

书法艺术在线

<p class="ql-block">《汉简草书大字典》序</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史上,汉代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汉代不仅仅有影响深远的汉代碑刻,简牍书法作为汉代手书墨迹的主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20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和江淮地区陆续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简牍、帛书和少量纸书墨迹,其中包括西汉初期的作品,为研究整个汉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方便。长江、淮河流域出土的西汉简牍和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有着明显的地域风格,大抵代表了汉代简牍的两大阵营。其风格特征的形成,主要由地区文化差异和书写者的素养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书法史的南北不同书风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p><p class="ql-block">自1972年以来,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安徽阜阳双古堆、湖北江陵张家山、江苏连云港、仪征胥浦等地出土了大量西汉竹、木简牍和帛书。江淮汉简的成书年代大多早于西北汉简,为西汉前、中期的作品,其字迹形态大都保留有小篆纵势遗意,字距较大,多呈长方之体势,与秦隶一脉相承。如西汉前期的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字形扁方,横势明显,横竖结构规整,波挑和掠笔有明显的装饰趣味,更近于成熟的汉隶。江陵凤凰山汉简与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成书年代仅距二十年左右,出土地点亦为楚地,但却明显反映了当时文字演变的迅速。简上的字多为草隶风格,用笔急速,强调提按和波挑,部分木牍上的文字已具有章草意味。西汉中晚期连云港出土的汉简《神乌傅》,隶中有草,笔画中多有圆劲弧形,粗笔在简中时有出现。江淮地区的汉简显示了古隶在汉代前期向成熟汉隶演化的轨迹。由于其大多出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故地,其中许多字的结构与楚国古文字一脉相承,可见其受楚文化影响之深。</p><p class="ql-block">中国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地出土的简牍、帛书、纸书墨迹等具有相类的书写风格。1899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古楼兰遗址,发现了晋木简一百二十余枚。此后在新疆古于阗遗址、古楼兰遗址和甘肃敦煌均有大量汉晋木简出土。1930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古居延海)发现汉简万余枚。同年,新疆罗布淖尔亦有西汉木简出土。1949年后,考古工作者陆续于甘肃武威、敦煌、甘谷、古居延海和青海大通县发掘大量的两汉竹木简,此外在甘肃的酒泉、张掖、嘉峪关、玉门也有汉简出土,其中以居延汉简和敦煌悬泉置汉简最为宏富。其简牍文字内容包括文书、簿册、信札、经籍等,多为木简,纪年区间为西汉中期至东汉中后期。它们的出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字演变,尤其是草书书写风格提供了重要的资料。</p><p class="ql-block">西北汉简从西汉中期到东汉中后期都有纪年作品,这些汉简上的书体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属于章草的作品如西汉中后期的敦煌汉简《敦煌书记册》、东汉前期的居延汉简《误死马驹册》、《永元五年兵器册》等,用笔流畅,显示出成熟的章草的草法和娴熟的用笔技巧。这表明西汉中期隶书成熟时,章草已有了高度发展,同时,东汉初期章草已被广泛运用。属于楷书的作品如敦煌悬泉置出土的《麻纸墨迹》和《敦煌残纸》、兰州伏龙坪汉墓出土的东汉后期桓、灵时代的《伏龙坪东汉残纸》,其用笔开始脱去隶意,并出现了点、折、钩等多种笔法,上轻下重的掠笔开始被上重下轻的“撇”所替代,横画蚕头变为一拓直下,收笔波挑被顿收取代,作品中楷书笔法出现,明显受草书笔法影响。</p><p class="ql-block">西北汉简中的大量作品是广为通行的隶书。如居延汉简中的《相利善剑刀册》、《建昭二年木签》、《阳朔五年木签》等作品直抒胸臆,波挑恣肆,字形丰富,质朴率意,气势豪放。在武威、敦煌、玉门等地的简书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特征。西北汉简多出自驻守边疆的中下层官吏与将士之手,他们粗犷、率真的性格表现在书写中则为用笔多变,点画跳跃放纵而显顾盼之态,率意而有天趣,其娴熟的草法大大丰富了中国书法的笔法。</p><p class="ql-block">从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等大量的出土实物中,可以发现西汉时期的隶书已广泛运用,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证明文字在此时已完成了由篆至隶的变化,到西汉中期隶书已十分成熟。在西北的敦煌、居延等地简牍中还可以看出,西汉中期的简牍中,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规范的草法,并成为汉代通行书体之一。从这些汉简中还可了解到,东汉初期已见行书和楷书的端倪,这说明除隶书为官用书体外,整个汉代书法一直在急速的书体演变中孕育着新的书体。</p><p class="ql-block">我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书法史》一书中,曾对中国古代字体的笔法嬗变进行初步讨论,提出从出土的大量汉代简牍墨迹中,看到书手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形成的简易、急速的写法,逐渐约定俗成,形成有一定规范的“草法”。简牍中的文字,用笔结束时依然保留着隶书的波挑,但笔法、结字已有“草法”的特质,在点画圆弧运动中,笔势已十分连贯,点的运用和使转的灵活,有强烈的节奏感,形成了与隶书不同的新的审美特征。尽管汉简中“草化”的程度不尽相同,但“草书”一体在两汉形成并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和趋势。在中国草书史上,章草、小草、狂草之外,汉简草书也应有其独特的地位,不应忽视。</p><p class="ql-block">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汉简草书上的字例进行笔法解析和创作参考?徐州张成银先生集多年之功,以个人之力,孜孜以求,广罗汉简资料,编成《汉简草书大字典》一书,这种精神是十分值得敬佩的。此书从湖南长沙王后渔阳墓汉简、长沙东牌楼汉简、湖南虎溪山汉简、走马楼汉简到湖北江陵凤凰山汉简、高台汉简、随州孔家坡汉简、荆州谢家桥汉简、张家山汉简;从安徽阜阳汉简、天长汉简到江苏邗江湖场汉简、仪征胥浦汉简;从甘肃地湾汉简、敦煌汉简、悬泉置汉简、肩水金关汉简、流沙坠简、楼兰汉简、玉门花海汉简,到内蒙古额济纳河居延汉简、新疆罗布淖尔汉简等,都广泛选取草书字例,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反复斟酌,选取单字二千九百零三字收入字典,其中包含十五个合文,例字近三万个,材料丰富,分类清晰,字类准确,对于书法艺术创作和草书笔法解读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我对汉简草书没有专门研究,在主编《中国书法全集 三国两晋南北朝砖文陶文卷》时,曾注意到“草书”一体在民间砖文中的发展。现在《汉简草书大字典》的出版,我想,对于了解两汉时期简牍墨迹中草书字形在早期草书形成中的价值,应该有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朱天曙</p><p class="ql-block">二〇二三年七月七日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朱天曙教授简历</p><p class="ql-block">朱天曙,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文研院邀访教授,中央美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