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07.13 集安掠影</p> <p class="ql-block">集安市,吉林省辖县级市,由通化市代管,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通化市南部,地处长白山西南麓,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毗邻5个区、县,总面积3341平方千米。集安市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境内集安口岸是中国对朝贸易三大口岸之一,也是通化市唯一的口岸城市。截至2022年10月,集安市辖4个街道、9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截至2021年末,集安市总人口206409人。</p><p class="ql-block">集安,原名辑安(取“和安”之意),语出《史记·司马相如传》“陛下登基,臣服天下,辑安中国。”又由于辑安在边境,有治外安内、集体安宁之意后取谐音集安,故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辑安县;1965年3月,改为集安县;1988年4月,集安撤县设市,更名为集安市,由通化市代管。主要景点有高句丽古迹、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云峰湖旅游度假区、吉林集安霸王潮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11月10日,集安市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2020年12月17日,集安市入选“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名单”。2023年1月,集安市入选“2022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中旬,数万志愿军战士秘密集结在集安的羊鱼头、上、下解放村和阳岔一带,在一个个不眠之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通过铁路大桥边搭的浮桥,义无反顾的踏上异国他乡的征战之路。集安鸭绿江上铁路大桥和十余坐浮桥连同那些临时修建的铁路便桥,先后有42万志愿军、17、2万随军担架队员、大量武器、弹药、后勤给养等物资由集安进入朝鲜,他们在志愿军出兵朝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通道作用,是志愿军渡江和后勤供应的大动脉,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高句丽和高丽,一字之差,天地之别。前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后者则是韩国前身的前身。概括起来,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有2点:1、民族不同;2、不存在继承关系。高句丽,读作高勾离。</p><p class="ql-block"> 1.民族不同高句丽的创建者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扶余,高丽的创建者则是朝鲜半岛南部的韩民族。</p><p class="ql-block"> 高句丽</p><p class="ql-block"> 高句丽,《汉书》写作高句骊,原本只是汉帝国诸多县中的一个。公元前107年,汉武帝灭卫满朝鲜(卫满朝鲜本是汉属诸侯国,详细内容参考文章这个被西汉灭掉的小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名字现在还在用),为了更好地控制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高句丽县属于四郡中的玄菟郡。位置靠近鸭绿江。公元1年,高句丽县西迁到现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附近。</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7年,扶余人(吉林省境内有扶余县)朱蒙带领族人在高句丽县附近定居,同时吸纳了一部分的濊貊(音会末)人,建立起了自己的部族。但这时期的高句丽并非国家,只是一群聚居在一起的少数民族而已。虽然他们称呼自己的首领为“王”,但这个称呼的性质和“酋长”是差不多的,或者干脆就是个村长,最高也就乡长的级别,远达不到建国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高句丽建国并以高句丽为国号,则要到第三代甚至第六代高句丽王的时代了。经过几代的扩张发展,在王莽篡位前的公元9年以前建立国家。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王莽时期的高句丽国是汉帝国册封的侯国,他们的“王”则被称为侯。到了汉光武帝年间的公元32年,才被中央册封为高句丽王。在这之后的600多年里,高句丽屡次成为中原政权头疼的东北势力。</p><p class="ql-block"> 高丽</p><p class="ql-block"> 高丽的前身是新罗,新罗的前身是三韩中的辰韩。所以高丽属于典型的朝鲜半岛南部的土生民族所建。公元前2世纪,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部落联盟分裂为马韩、辰韩和弁韩三个部落联盟,史称“三韩”。进入4世纪以后,马韩被定居马韩地区的扶余后人所建的百济吞并;辰韩则由本土的部落斯卢部统一,建立新罗国;弁韩最初建立起了伽倻国,后来并入新罗国。</p><p class="ql-block"> 百济于公元660年被李唐联合新罗攻灭,之后新罗驱逐唐军,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直到9世纪末,新罗内乱,分裂成新罗和泰封两国。泰封君主弓裔的部下王建于公元918年推翻弓裔,建立起的新国家名叫“高丽”。此时距离唐朝灭亡刚过去11年。后来高丽将新罗和后百济吞并,再一次完成了三韩的统一。这个高丽王朝又被称为王氏高丽。</p><p class="ql-block"> 2.不存在继承关系 灭掉百济以后,李唐又继续联合新罗,于公元668年将长期威胁中原的东北地方政权高句丽灭国。灭国后的高句丽,大部分的臣民被李唐迁徙到了内地,少部分被新罗吸纳入朝鲜半岛。被灭国的高句丽曾经兴起过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但最后以失败告终。高句丽的末代国王安胜逃入新罗,被赐姓“金”,并安置在新罗南部地区。彻底失去了复国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弓裔最初分裂出来的国家被他命名为“后高句丽”,但自立为王的弓裔本是新罗贵族,与高句丽王族并无关系。他之所以使用高句丽,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政权多一些名正言顺的意味罢了。这与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性质如出一辙。也因此,弓裔在政权稳定以后改名泰封。至于后边的王建所建立的高丽,分明是仿照弓裔的做法。只不过没有再更改政权名称而已。</p><p class="ql-block"> 从高句丽灭国到王建创建高丽王朝,前后相隔整整250年。王建与高句丽末代国王安胜之间别说本就没什么关系,就算有,微乎其微的血脉联系也无非让人将二者联系到一起。况且,安胜本就是高句丽宝藏王高藏的外孙,在封建时代,外孙继承的政权是否合法本就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更不要说250年以后冒出来的一个王建,说他要建立的国家乃是高氏王朝的延续,岂非可笑? </p><p class="ql-block"> 高句丽为什么会与高丽混为一谈这其实与我国的史书记载脱不了干系。高丽作为高句丽的别称,最早见于南梁人(441-513)所著的《宋书》中。而紧随其后的北齐人魏收(507-572)所著的《魏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高丽就是高句丽:曹魏重臣毌丘俭曾奉命征讨高句丽,但在《魏书》中的表述则是“从毌丘俭征高丽有功”。可见,起码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与高丽被当作了一回事,只是书写不同而已。又因为此时的高句丽王族以高为氏,故称之为高氏高丽。</p><p class="ql-block"> 从《旧五代史》开始,都将高句丽的历史以高丽之名记述在王建所建立的高丽国之前。而从《宋史》开始,则正式有了“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的说法,将王氏高丽确定为高氏高丽(高句丽)的继承者。但《宋史》的不严谨是出了名的,比如:高句丽原属幽州,《宋史》的表述却是冀州;高句丽与箕子朝鲜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不同政权,却被《宋史》描述成拥有前后关系的政权。</p><p class="ql-block"> 正是《宋史》犯下的如此低级错误,直接导致后代不经考证直接采用这一说法,将本无瓜葛的王氏高丽同高句丽混为一谈。朱元璋为李氏篡权所建的政权赐名“朝鲜”,将之称为箕子朝鲜的延续,实在是荒唐的说法。不过,朱元璋也没想到,半岛居民会在500多年后依靠这种种谬误,掀起一场又一场篡改历史的闹剧吧。</p> <p class="ql-block"> 集安博物馆展览布局分西厅、东厅和正厅。西厅陈列着新石器时代高句丽建国前后的劳动工具、兵器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石器、玉器、金器、鎏金器、铜器、铁器、陶器等。东厅展出高句丽时期的各种墓葬及高句丽多彩的壁画。高句丽早期人们在石砌墓壁上涂抹白灰,然后在白灰上绘制的图画。内容有出行、宴饮、歌舞、狩猎、战斗等场面。此外,还有屋宇、神仙、星象等内容。晚期壁画则直接绘在墓室石壁上,内容以四神为主,辅以网纹、人物、蟋龙、伎乐仙人、莲花等。正厅展出了整幅好太王碑文拓片,一至四面均完整清晰。还展出好太王碑不同时期的照片、拓本照片以及中外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集安博物馆展览特色陈列分为8个单元。第一单元,农耕渔猎。第二单元,石城陶瓦。第三单元,积石为封。第四单元,好太王碑拓本。第五单元,铁马兵戈。第六单元,宴享歌舞。第七单元,文化艺术。第八单元,衣帻金花。通过这8个单元的展览,可以欣赏到高句丽人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化,领略到高句丽作为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对东北亚地区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馆内不允许拍照,值得参观。</p> <p class="ql-block">《高丽烧烤》</p> <p class="ql-block">坐上游船游鸭绿江</p> <p class="ql-block">以下画面背景均为朝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谢大家关注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