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洋十二法 其三四法,主讲老师:青螺

飞雪

<p class="ql-block">我们前两讲把法一和法二讲完了。</p><p class="ql-block">一共学习了很多王渔洋的七绝例诗;也根据相类似的点,读了很多唐人的例子。</p><p class="ql-block">法一,关键是第三句用否定词来转;</p><p class="ql-block">法二,则用转折连词来转。今天我们要讲的</p><p class="ql-block">第三法,则是在第三句改用设问了。先来看看徐晋如先生定义的第三法:</p><p class="ql-block">法三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从定义上看,第三法与前二法,布局类似,大致还是二分法,或 二二结构;前二句作铺陈说一事,</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在此基础上作假设,或设问,</p><p class="ql-block">第四句回答,所以,三四两句是问答式的流水句。先看例诗:</p><p class="ql-block">(一) </p><p class="ql-block">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 押先韵</p><p class="ql-block">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p><p class="ql-block">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玉昆,清代江苏江宁人,字褐公。工画山水,用笔虚无缥缈,咫尺千里,为周亮工所赏;兼善兰竹。程邑,字幼洪,号翼苍,上元籍休宁人,顺治壬辰进士,选庶吉士,改国子监助教,有《介轩集花圃诗》。题目断句为: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意思是:胡玉昆大概是为程翼苍画了一幅宋梅图,作者题了一首诗送胡玉昆。起承两句就图来写的。</p><p class="ql-block">风雨崖山事杳然,首句叙事,点出了当年南宋灭亡时崖山事,距离现在已经非常杳然了,看来图中记述了崖山之战事;次句疏影应该指梅花,乃是画中所见的梅花,如今宋人的画梅的作品,收藏在故宫里年年被人浏览。作为题图来说,</p><p class="ql-block">一二句的安排是就图画本身来状物,是题画诗的经典套路。第三句设问,</p><p class="ql-block">何人寄恨丹青里,但尾句并未就三分句何人来回答,而是回答了,那个记恨二字,意思是,这个恨,伴着画中的冬青,与杜鹃的鸣啼。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从三四句来看,似乎是画家特意在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恨,</p><p class="ql-block">好让世人为之哭诉宋之灭亡事。从第一首例诗来看,三分句需用设问,但尾句的回答可以不是正面的。因为从我们学过的大量唐人作品来看,设问,本身是可以正面回答,也可以从侧面回答,或干脆不回答,留给读者去揣摩的。这就需要看你是如何问的。比如杜甫的蜀相,</p><p class="ql-block">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杜甫的另一首:</p><p class="ql-block">酒酣懒舞谁相拽?是问;诗罢能吟不复听。没有回答,这里其实是杜甫列举了两种状态,你喝酒时无人陪伴,吟诗后也没人来听。这种问,就不需要回答的,其实是以问的形式,来表达一种肯定。王渔洋这首七绝,三分句的问,就是这样一种情景,所以,尾句只是对前句的恨字做了延伸,是我们学过的流水句里的一种:两句一义。我们再看一首例诗:</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裂帛湖杂咏六首 之四 </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 押微韵</p><p class="ql-block">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p><p class="ql-block">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裂帛湖,在北京海淀区西侧的玉泉山望湖亭下。是清朝著名皇家园林,静明园所在地。玉泉涌湖底,状如裂帛,故得名。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七:“去(玉泉)不数武,遂湖,裂帛湖也。泉逆湖底,伏如练帛,裂而珠之,直弹湖面,涣然合于湖。” 这里的宣宗,指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在位13年。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玉殿,原指皇宫,此处借指皇陵。 诗的一二句写此地昔日之繁华如今已经不在了。首句说,宣宗的玉殿就坐落在此处的空山里,一个空字包涵了万千感叹语,是由景间接的抒发了作者的情绪。空,指空置,指无人。次句点出了过去的喧闹事,如今早已消失久了。箫鼓,指箫与鼓。泛指乐队。这里用于代指昔日的繁华事。起承两句的写景叙事,烘托怀古之意。第三句以“何似”设问,何似:此处是说,与什么什么比,何其的相似?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规模最大的西汉帝王陵。汾水: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为黄河第二大支流。尾句:</p><p class="ql-block">秋风南雁泪沾衣。是所谓的和宣宗的玉殿衰败类似的事。这里用了汉武帝秋风辞的典:《秋风辞》描述了汉武帝巡幸山西后土祠的沿途风光以及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起首两句极具震撼力:“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描述出行季节,暮秋时分,天高云淡,蓝天白云,汾河两岸草木一片金黄,叶片零落,在行进的船上似乎看到云彩在飞扬,空中大雁南飞,给人展现了秋的摇落,空旷寂寥。从布局上看,起承两句写裂帛湖边的宣宗玉殿如今的衰败,为三四句作铺陈;三分句以“何似”设问,尾句是似的具体内容。我们以前学过类似的流水句,尾句是主句,表达眼前所见玉殿之周围的景,有秋风,有北雁南归,诗人面对眼前的旧景衰败而潸然泪下。三分句的“茂陵汾水上”,兼带省略,意思是,和汉武帝巡视汾水上的景色一样。大家注意到没,第三法里,这两首例诗,选择的都是三分句有问,但尾句没有正面回答,答的都是对问的内容作了补充。另外,这首貌似山水诗</p><p class="ql-block">但其实都是借山水而怀古。这首也不例外。继续看下一首例诗:</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灞桥寄内二首 之二 </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 押萧韵</p><p class="ql-block">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p><p class="ql-block">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灞桥,长安自古送别之地。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因灞桥是长安向东方向出入的要道,唐人送客多到此地折柳赠别。寄内,指写给妻子的诗。内:内人。是古人对妻子的称谓。太华、终南,是长安附近的两座名山,长安南为终南山,东为华山。为出入长安必经之地。西来,指自北京西行来到灞桥这里,将入长安。魂销,同销魂,失魂、伤感。近似于“断肠”这类的情感表达。闺中:原指未嫁女的房间。这里借指家眷。金钱卜:古代以钱记爻,唐时始有人掷金钱卜问吉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华钟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句,交代作者的所在与家乡的路途之遥远,是为起,承句“西来无处不魂销”,表达作者一路西行的离愁。看见没,与李商隐的那首多么类似,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一句景,一句入情,成一个意段。</p><p class="ql-block">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句不说自己思妻,却故意设问:“闺中若问金钱卜”,你会不会也在家中用“金钱卜”来求问我的状况?设问之妙处尽显。合句“秋风秋雨过灞桥”,以自问自答回答了第三句的设问。注意,这里的尾句是回答了,家中妻子的卜了,别担心,我现在,要在秋雨秋风中,过灞桥了,马上要入长安了哦。从布局上看,这首是我们学过的双尾格,</p><p class="ql-block">一二句,一句景,一句入情,自成一意段,然后三四由一个假设的问,和尾句的一答另开一笔,故称双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下两联之间的关联,是灞桥,长安的入口。上联,是灞桥前的华山终南山,因离开家万里了,所以情绪上销魂了,思家了,因为来到了一个神秘的,自己很陌生的地方了。与下联如何关联呢?哈哈哈,马上过了灞桥,就到长安了啊。注意,双尾格的写法,必须弄好上下两联的一丝丝的关联,否则就写飞了。这里,明显的是,三分句问,四分句答。 再看一首:</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夹江道中二首 之二 </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p><p class="ql-block">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p><p class="ql-block">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王渔洋在四川乐山的夹江县道中所作的组诗。这是两首中的其二,重在写景,并由景起兴。夹江县位居四川西南部,是乐山北大门,西傍峨眉山,南临乐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苏故里,号称南部瓷都,风景秀丽。首句中提到的嘉阳,古指嘉州,即今乐山市。也是明清与民国时的犍为县。洋州,位于汉中地区,是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从古人的意义里属于南方。风竹,有暗含扬州八怪里的,风竹图的意思。著名的《潇湘风竹图》是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的画作。他喜欢描绘以风雨为背景的竹石。戴嵩,是唐代的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所以,这里的尾句,</p><p class="ql-block">洋州风竹戴嵩牛。有双关意,一指此地的实景,一指画里的风竹与画中的牛。现在来看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的起承两句写当地实景,首句写驿路沿着江水而一路延伸,为起;次句以天气,寒雨潇潇,以及暮秋来承接。写自己旅途所见景,此为实笔。看出来没,王渔洋写景的句子确实有唐人的风范。一首七绝里,一二句把景铺陈好后三四句自然要转入情了。这首里诗人是如何入情的呢,有两个手法:一个是直接抒发情感。比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只抒情,不再暗带描景。另一个是,一边抒情,一边暗带描景。这首就是: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这里,抒情了吗?当然抒情了,设问里明显带出了情感,和对南方美景的夸赞意。又多描景了吗?当然啊,因为不经意中多了两个物象,一个是风竹,有雨,自然有风,风雨中的南方的竹子,还有就是农家的耕牛,南方的水牛。这两个物象一二句里没有,三四句这样带出来,其实是非常巧妙的。既写了实景,又用了虚笔,扬州八怪里的风竹图,和唐人,戴嵩笔下的牛。细读一下,王渔洋的七绝,确实不负盛名哦。从布局上看,一二句写景叙事,为三四句作铺陈,第三句以“谁识”设问,蛮中,代指南方,风景别,指现实里的风竹,耕牛,与著名的画中的景,你能分辨吗?尾句洋州风竹戴嵩牛,是问中的蛮中风景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我们学过的,宾语拆分流水句,尾句是第三句“别”的宾语。好,下面我们再看一首例诗:</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罗江驿夜雨</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 </p><p class="ql-block">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p><p class="ql-block">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地名,可见与上一首都是作于在四川工作时期。罗江县,隶属于四川省德阳市,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边缘,东接中江县,南连德阳市旌阳区,西靠绵阳,北邻绵阳市;鹿头关,古关名。位于四川省德阳市鹿头山上,为西川 防守要地。王渔洋《秦蜀驿程记》:“有碑题汉龙凤二公祠,东鹿头关 ,即士元墓。”亦省称鹿头。看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目是罗江驿夜雨。一二句写出自己途中快到鹿头关了,但因连绵不断的风雨,所以暂住在罗江驿站了。一二句是赋笔,叙事。写的是眼前实景。勾留,意思是风雨阻碍了自己的行程,闲字,指自己虽然住下了,心里却闲不住了,所以自然引出了三四两句: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第三句设问,抒情。行人,指自己;愁绝,指愁到了极致;尾句,是回答前句的处字,什么地方的行人最愁呢,原来是潺亭亭子下的流水潺潺的地方。而这里,就是作者的所在,罗江驿。布局:首句行程,次句因风雨故勾留在罗江驿;三分句设问,尾句回答。问的是何处,尾句交代了具体的地点。这是一种抒情的表达方式,以问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再看一首王渔洋的:</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落凤坡吊庞士元 </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p><p class="ql-block">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p><p class="ql-block">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箭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题目是,</p><p class="ql-block">落凤坡吊庞士元,从诗意可以看出,作者对庞统非常的惋惜,如果没出仕,该多好。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心境。沔上,指沔水,汉水的一条支流,鱼梁洲,地处湖北襄阳,面积17.64平方公里。是汉江与唐白河泥沙共同淤积而形成的江心沙洲。洲上土地肥沃,主产小麦与芝麻。孟浩然有句: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鸿冥,指鸿飞冥冥。鸿雁飞向又高又远的空际,简称鸿冥。比喻隐者远走高飞,全身避害。亦比喻隐者的高远踪迹。尾句的鹿门,牵涉到一个重要的人物,庞德公,隐居在岘首山中的鹿门洞,以采药为生。而此人功力非凡,诸葛亮与庞统同为他的学生。当然后来孟浩然有早期在鹿门洞隐居。现在来看诗:</p><p class="ql-block">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的一二句铺陈庞统的出生地,是庞德公的从子(侄子),首句既指庞德公,又是指庞统,因庞德公而风流,次句其实是写庞德公一家所居乃是一江村而已。暗示因有庞德公父子而名存千古。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三四两句宕开了,而且中间省略了庞统随刘备入川,后死于落凤坡的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之间开始惋惜了,如果你一直跟随庞德公,隐居在鸿冥之中,一起相随去鹿门采药,多好啊。这里,何如二字,也是设问,但更是一个假设,意思是如果能如何如何该多好,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所以尾句也没回答,只是假设的一个说明和补充。而尾句是对鸿冥好的具体解释,也算是回答吧。但不是直接的回答,因为这里的问,是虚笔,是不可能的事,哪里有可能回答呢?只是作者的一个愿望而已。第三法里的六首例诗我们都讲完了,下面看几首唐人的。</p> <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送杜十四之江南</p><p class="ql-block">唐·孟浩然 押阳韵</p><p class="ql-block">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p><p class="ql-block">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以“荆吴相接水为乡”发端,荆,指荆襄一带,吴,则指东吴。所以荆,吴,已经点明送别与目的地了。既未点题意,而两地以水相接,为乡,其实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已超出送别诗之常法了。首句是劝杜晃放开愁绪,我们还是相接的。次句: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并转入正题,句中的君去,是眼前实事,而春江渺茫,是眼前实景,景中融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第三句,直接入情了。由友人的离开,而推想到日暮征帆将在何处停泊,与次句之间关联紧密,却又自然,虽是入情句,但转折却不明显,这是盛唐诗人的特点之一,注意哦,这与第三句的宕开有一定的区别的。这里次句的春江渺茫,与三句的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同时,一个设问,何处,就是王渔洋的第三法哦。句中表现出的对朋友殷切关心,溢于言表了,这一问实在是把离别之情推向了极致。前三句通过叙事,融情,含蓄的表达了送者的依依惜别,到尾句,才把心情直接的抒发出来了。试想一下,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尾句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好,大家看出来了吧,唐人的这首第三句设问,与王渔洋的有很多类似之处,尾句的回答不直接,是共性。再看一首白居易的。</p><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魏王堤</p><p class="ql-block">唐·白居易 押齐韵</p><p class="ql-block">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p><p class="ql-block">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是白居易在洛阳时写的,魏王堤,是当地的一处著名景点,早春时,岸边的柳条已经开始漏泄春光了,此诗着重写,</p><p class="ql-block">见岸柳时的未春,但先有春思的感慨。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p><p class="ql-block">一二句写景,叙事。首句花因寒,而未发;鸟因寒而懒啼,提示早春的早字,次句叙事,说自己信马由缰的,边走边看,不觉中,日已西了。其实,首句的景,是信马闲行所见,日西,代指时间,意思是自己早上出来现在已经一天了。这样的表达手法,我们辅导时说过,是所谓的倒插,就是一句先说景,然后次句说明此景乃是我信马所见,对首句作了说明。杜甫的野望,就是首联写景,七分句点明是跨马出郊极目所见,手法一样。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三分句,以何处为转折词,开始设问,哪里让我在观景中突然就有了春思了捏?目前还没到春啊,哦,四分句回答了,原来是魏王堤上的柳条无力飘荡着,无力,指软,意思是开始泄漏春光了哦。当然,从白居易自己同期写的一首五律中可以看出,是想到了自己在忠州做刺史时的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堤有怀 </p><p class="ql-block">唐·白居易 押寒韵 </p><p class="ql-block">魏王堤下水,声似使君滩。</p><p class="ql-block">惆怅回头听,踌蹰立马看。</p><p class="ql-block">荡风波眼急,翻雪浪心寒。</p><p class="ql-block">忆得瞿唐事,重吟行路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见没,使君滩,瞿塘事,都是他未见春,而有春思的原因,由堤上的柳而引发的,对自己经历的思考,回忆。再看一首杜牧的:</p> <p class="ql-block">(九)</p><p class="ql-block">秋浦途中</p><p class="ql-block">唐·杜牧</p><p class="ql-block">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p><p class="ql-block">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杜牧在844年秋由黄州赴池州刺史任途径秋浦时所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二句写途中所见景,秋雨绵绵中,在当地山路中行走,在两岸的浦中,有着淅淅的秋风吹拂;由于这是远离长安老家,而自己行走在陌生的山路和秋浦中,思乡之情悠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因为如此,第三句来了个设问句,问的不是自己的亲人,朋友,而是南飞的大雁,因为自己目前在江南,而秋雁自北南飞,所以杜牧问寒沙里的新到的北雁,大雁啊,你到了长安的杜陵没,那是我的老家啊。我们前面讲过,诗,经常以典故,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诗不能直说。如果直说了,味道就淡了。还要注意哦,这首最大的特点,三四两句只是一个问,三分句表明问的对象是大雁,而尾句是问的内容。并不真正是一问一答。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诗中的设问句,经常有这样一种变化,也就是两句合成一个问句,一句是问的对象,一句是问的内容。关于这个,我们也需要了解的。下面再看一首高适的:</p><p class="ql-block">(十)</p><p class="ql-block">塞上闻笛</p><p class="ql-block">唐·高适 押删韵</p><p class="ql-block">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p><p class="ql-block">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是高适的著名边塞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p><p class="ql-block">一二句叙事,写景,胡天二字标明是塞外,雪净,边塞之雪,牧马还,提示目前是短暂的和平,战事已平息,故次句的写景带出月明之下有将士的笛声传自戍楼。一句牧马还,而带出此笛声,非常自然巧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句由羌笛之声的梅花落,而有第三句的设问,说,梅花落的笛声提示落于何处呢?尾句给了明确的回答,听到这首笛曲,似乎是一夜的边塞之风,把梅花满满的吹落在关山之中了。其实,边塞这里本没有梅花,梅花在哪里?在将士们的老家啊。这样的通感式的表达,把将士们的思乡意表达的非常自然巧妙!从布局上看,首句从结束了一天的活动后,夜月下由吹笛者起,此为扣题中的闻字,也是所谓“闻”字的落处;一二句,楼上自萧条,月明自闲,故听得吹笛之声;第三句从听字转,设问,由四句答之,句句为一听字着笔,非常传神哦。</p> <p class="ql-block">经过三周的学习,十二法的其一和其三,都讲完了,其中其一跟其二,是第三句的否定词和连接词做转;第三法是第三句设问和假设,第四句或回答,或呼应,或补充。</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第四法,就完全不同了,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关于时间,和时空转换的概念了。先看看徐晋如先生的第四法定义:</p><p class="ql-block">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第四法的精髓就是今昔的对比转换,关于这个概念,我们在很多怀古诗里讲过,比如最经典的,李白的苏台览古,而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清人王渔洋的:</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p><p class="ql-block"> 清·王士祯 押东韵</p><p class="ql-block">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p><p class="ql-block">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借这首七绝复习一下借韵:这里的空,同,属一东韵,而尾句韵字钟,是二冬韵,称孤雁入群格。强调一下,借韵,以首韵为多(孤雁出群),尾韵次之,进退格(次句借韵)更少,但李商隐偶用之。继续看诗:寒山寺,苏州的一个名片,因唐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出名。此诗应是作者任扬州判官期间所作。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两首中的第二首,因为是第四法。但为了了解全貌,我们又需要知道其一</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p><p class="ql-block">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来到苏州,自然要来看看著名的枫桥。当时夜已昏黑,风雨交加,诗人掌着灯火,冒雨登岸,自然要写诗,寄给西樵、礼吉,这两位弟兄。第一首以所见景为主,前两句写景,日暮下,东塘正在落潮,夜泊枫桥时,雨正潇潇;后两句入情,暗示寒山寺早已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的兵火中灰飞烟灭,所以,此时所见,到底哪个是当年的那个张继笔下的枫桥呢?再看今天的其二:早已是今非昔比。枫桥是寂寞的,是萧条的,而水边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来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时的枫桥的寂寥和孤独,反映了历经战火之后的寒山寺的萧条。诗人千里迢迢来到苏州,与远方的朋友,有着不一样的惆怅和无奈。十年在江南,诗人的梦想是:独自一人,在寂寞的晚上,独自倾听夜半的钟声,独自享受唐朝张继听到的钟声——而今天,诗人来到苏州,听到的钟声,却是如此不同,心境是这样的状态,不禁感慨万千。这两首诗歌,既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感染力较强,情感冲击力较为强大。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首句写景,即是题目中夜雨时在寒山寺周围的所见景,有枫树凋零,水驿空空。此是接其一的尾句而来,并且起兴,第二句:离居千里怅难同。点明是由景而来的感叹,自己与两位兄弟离居千里,我亲眼所见,而你们两位只是耳闻,所以我们的惆怅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句由十年旧约,把时间带回了过去,勾起了十年前的旧梦,因为当时我们都喜欢张继的诗,对江南之景,姑苏枫桥,寒山寺庙,有着非常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十年后的今天,我正独自听着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就是第四法的精髓,一二句现在景,事,第三句回到过去,尾句引发感叹。注意,这里的,独听寒山半夜钟。只是写景,叙事,没有任何感叹词,但却包涵了太多的感慨,读者可以读出来的,这也是所谓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哦。再看第二首例诗:</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大风渡江三首之三 </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 押歌韵</p><p class="ql-block">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p><p class="ql-block">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写作的时间应该与上面类似,游江东时所作。看了一下其一,知道此江,为长江,地点在金陵:</p><p class="ql-block">大风渡江三首 其一 </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禛 押删韵 </p><p class="ql-block">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p><p class="ql-block">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句,凿翠流丹,指江岸边景色,山中的翠色,如刻意凿在山岩之上,山上的红花在行舟中如流动的丹红;而江中银涛雪浪,因水流急潺湲。三四两句指船帆如飞一般,而自己卧在船中,看着金陵两岸的山峦。知道了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其三:</p><p class="ql-block">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三所述,重在由眼前景,而起回忆之兴。起承两句写自己于大风之中渡江时所见,两边的山,江中的水,因风而起大浪,浪花如雪,嵯峨,指非常之高,山高,浪高;而江中的船,包括自己的,顺流而下,如片片竹箭一般呼啸而过。一二句是现在景,及时景,为三四句的回忆做铺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以忆昨二字,回忆起去年暮春时节,自己过江时,两岸,门外的柳树非常的繁茂,一片暮春景像。一个伤字和柳枝,大家应该知道去年暮春自己是啥心情了,思乡哦。此时这么写过去,其实是暗示,如今一样,也是暮春,思乡之意更胜一筹了,因为时间更久了;另外,这样的表达,也是以过去的江东门外的柳枝多,对比今日的浪涛汹涌。两种情境,一今,一夕,处境不同,但却是一样的伤春。</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杨枝紫云曲之一 </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 押枝韵</p><p class="ql-block">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p><p class="ql-block">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中的紫云曲,指传说的仙界乐曲。典出《神仙感遇传》,据传,唐玄宗曾经梦见十多个仙子,驾着祥云下到庭院里站成一排,各拿着乐器演奏。那乐曲清越优美,待音乐停止,有一位仙人上前说道:“陛下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这是神仙的《紫云曲》,现在愿意传授给陛下,作为大唐的标准的基本的音乐,和那《咸池》、《大厦》等乐曲就大大不同了。现在来看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承两句写眼前景,兼叙事。顺序倒装:首句以主语拆分组句,名园里有一树杨柳枝,前四是修饰词,主语是杨枝,后句的眠起,乃是拟人,指柳枝一夜睡眠之后醒来,是状语,提示一觉醒来时所作,意思是,杨柳枝在东风的吹佛下,踠地而垂。注意,起承两句写的是现在,句子虽然是拟人写法,从柳枝角度和口吻写的,但其实乃是诗人所见的今日柳枝的实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转句,则以“忆”字,把写作角度转到了自己身上,引出了当年在灞陵阳春三月所见的柳,灞陵柳,自然和送别有关;所以,见眼前柳,而起灞陵柳的回忆,此是兴的手法,而见字,引起的就不但是柳了,也自然包括当时事,当时的人。合句,接着描写旧时灞陵情景:杨花(即柳絮)已经像雪花般随风在柳丝上颤动。这是以今日眼前的柳枝,而勾起对旧时灞桥所见的柳作一对比。再看一首:</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绝句 </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 押尤韵</p><p class="ql-block">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p><p class="ql-block">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作的时间同样是江东时期,此时诗人在扬州做判官。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雷塘,是地名,在扬州城北。隋唐时为风景胜地。隋炀帝葬在此地。起句写当地的景色,次句入情,并突出自古至今意,由当年隋炀帝游幸,至隋的灭亡,故用了怨字;水调,据传是隋炀帝的自度曲,当时就很流传。这里是以水调来渲染当初的歌舞升平。但次句是指诗人当时的事,是今事。这里至今,虽然起自隋炀帝时,但今是一个止点,所以是今事。</p><p class="ql-block">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句的,年来二字,表达的是自从自己来扬州作判官以来,已经听惯了吴侬细语,和吴地的曲子,尾句以现在景来收结。这里的年来,重点表达,从自己去年来此后的一段时间,重在这一年,和这个时间段了。因时间久了,自然就听惯。因重点不在今日,所以是指旧事。这里稍微有点绕,但如果你仔细品味,次句的,至今水调怨扬州。就能知道,这个时间上的新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真州绝句五首之二 </p><p class="ql-block">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p><p class="ql-block">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p><p class="ql-block">真州:在今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东临扬州,西近六朝古都南京。王士祯任扬州推官期间,常去真州,有《真州绝句》五首。</p><p class="ql-block">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p><p class="ql-block">首句里的白沙江,是指流经真州的一条河。古人江河不分,湖海不分的。起承两句,是写现在的时,景。参差:不整齐。意思是,白沙江这里,正当春日,江边的花草远远的望去,一片参差不齐状,意思是很多。描今日之景。</p><p class="ql-block">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p><p class="ql-block">转句由记得二字点出回忆。行人指自己;曾游,指自己曾经来这里游玩过。长板桥,应是真州白沙河上一座桥之名。尾句为过去曾来此地时的所见景,在语法上是记得的宾语。所以三四两句是单句式流水。这里,三分句的行人记得,是主谓,曾游地,是地点状语,修饰的是,尾句的地点。所以,一二句是今日来时的所见景,三四流水,述过去事,记得二字,构成了第三法的时间转折词。</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雨宿山家二首(之一)</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p><p class="ql-block">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p><p class="ql-block">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郁冈山,在江苏句容县,可能是诗人一次途中遇雨,故宿山家,有感所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承两句写眼前景,郁冈山下风雨交加,隔阻了行程,就宿在山中人家了;因天寒雨急,所以连谯楼上的更声都听不到了。这里的丽谯,指更鼓楼。断丽谯,倒装,指谯楼之声断了,听不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句以遥忆二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闭目遥想往日游历过的杨柳依依的青溪河岸,恐怕那里早已江潮猛涨、水没竹篙了。前两句极写山中的雨大,竟连敲更之声都听不到了。后两句写得更加含蓄,别致,是诗人在山店中的想象之辞,但却是有根有据。诗人正是运用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段,使读者感受到山雨简直要泛滥成灾了。青溪,应该是秦淮河上的一条支流,我们前几讲见到过,那个江令宅,就在青溪附近。三四句看见没,清人王渔洋学的唐人的诗的风格,我们应该很熟悉了,单句式流水,他用的很多的。这里,遥忆,是诗人遥忆,主语省略,忆的内容呢,是,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青溪杨柳岸,是地点状语,尾句,是以一个词组,作忆的宾语。尾句乃是宾语拆分句。</p> <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卢师山</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p><p class="ql-block">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p><p class="ql-block">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师山,又称青龙山,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是北京西山南麓的一座小山。传说在隋、唐时期,浙江有卢姓居士,建造一小舟,顺流而下,“舟止吾止”,在桑干河(今永定河)上岸,到尸陀林(今天的证果寺)居住。这位卢姓居士被称作“卢师”。该寺附近的青龙潭内,有大青、小青两条龙,曾在黄河危害百姓,被大禹驱逐,潜于此潭。卢师收服此二龙,令其在旱季降雨,为百姓造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句以卢师山的典故叙述今景,说当年这位卢师所经过的地方,我也来了,所见苍崖古木令人有惆怅之感。注意,首句的昔日,只是说卢师山的经历,当然的卢师曾经来过这里,而次句乃是今日景哦。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第三句以最忆二字引出自己以前来过的事,尾句为当年所见之景。意思是,我当年印象最深的是,深秋里,飞瀑之下,那四面山里的寒叶落入水流之中的情景。注意,这首和上面那首三四句的句子一样,最忆,谓语,深秋飞瀑下,状语;</p><p class="ql-block">四山寒叶乱流中。尾句是忆的宾语,</p><p class="ql-block">是当时所见景。再看最后一首例诗:(八)</p><p class="ql-block">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p><p class="ql-block">清·王士祯</p><p class="ql-block">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p><p class="ql-block">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裂帛湖在北京市西北的玉泉山下,泉水自湖底进出,状如裂帛,珠涌翠江,弹向湖面,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区。王士禛在京任职期间曾游过此山,写下了六首七绝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承两句写眼前景,重在湖面,以及湖中之鸟。水轩,岸边临水的一处亭阁,四面如船上的窗户一般;沙燕,指岸沙上的燕子,䴔䴖(音交精),即池鹭。池鹭体型略小,约半米高,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杜甫诗中用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现在可能没有了。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 第三句以忽忆,引出旧事。回,是梦醒的意思,柁鼓,应该是鼍鼓,以扬子鳄皮做的鼓,吴中地多见,此诗作于北京,应该是回忆起了江南宦游时期事。当时应该也在湖中泛舟,睡梦中突然被鼓声惊醒,醒来后,就见到,一枝柔橹破烟江。朦胧中一叶小舟在烟雾中顺江而下。三四两句与前面两首完全一样,大家正好复习一下这样的句型。好,今天的例诗比较多,一共选了八首。凑个整,我们再看两首唐人的:</p> <p class="ql-block">(九)</p><p class="ql-block">寄牛相公</p><p class="ql-block"> 唐·杜牧 押文韵 </p><p class="ql-block">汉水横冲蜀浪分,危楼点的拂孤云。</p><p class="ql-block">六年仁政讴歌去,柳绕春堤处处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诗作于大和四年,杜牧时在江西幕府任上。牛相公,即牛僧孺,时以朝廷平章事衔,镇守武昌。即将回长安任职,所以,杜牧有诗赠与。是在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之前。可见,杜牧很早就和牛僧孺有联系。看诗:汉水横冲蜀浪分,危楼点的拂孤云。一二句从武昌的景色写起,暗带情感,意在言外。蜀浪,指长江,源自蜀地三峡,水是浑的,汉水加入因有角度,故用横冲二字,分,是因为汉水清澈,长江浑浊,故用一分字。言外之意,是指牛相公的品德,清浊分明,处事严谨。第二句写当地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高耸入云,也是暗示对方的高洁。这里的点的,的,读di滴音,本义是女子额头上的眉间的红点,但这里是指黄鹤楼,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去拂天上的孤云了,高的,如美人的眉状,而轻拂孤云。孤,自然指牛相公为人处世,完全不合当时的俗世之流,孤高的气质。这样的写法,是标准的盛唐气势,以景言情,蕴藉不露。六年仁政讴歌去,柳绕春堤处处闻。第三句点出主旨,表达赠别意,同时六年,是从六年前开始到今天的一个时间段,是旧事了,也是表达牛相公在武昌执政六年,是回忆,回首归纳了,是第三法,与上面那首的年来,类似。同时,讴歌去,指离开武昌,但尾句,</p><p class="ql-block">柳绕春堤处处闻。一是用典,因武昌柳,用的是陶侃的典,用其遍种官柳之事,柳绕春堤,处处闻,闻什么,当然是牛相公在此的六年功绩啊。所以三四句是旧事,结构上,是单句式流水,尾句是主句,前句的仁政是闻的宾语哦。再看一首:</p><p class="ql-block">(十)</p><p class="ql-block">浣纱女 </p><p class="ql-block">盛唐·王昌龄 押麻韵</p><p class="ql-block">钱塘江边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p><p class="ql-block">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诗作于747年,一般认为是作者由江宁丞因被诽谤而贬谪龙标,途径钱塘江时见越地美女,有所感而作。钱塘江边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一二句言今事,这钱塘江边谁家的孩子们啊,一个个都如花似玉,不,简直比花儿还要好看。此是言眼前景,为三四句作铺陈的。句子比较好玩,也是一种流水。首句,钱塘江边,是方位词,是谁家,明是问,其实不需回答的,只是一种惊叹而已,和次句意是连着的,意思是,钱塘江上的这些女儿们,都是谁家的啊,这么漂亮。所以,首句是修饰次句的江上女儿的,点明方位,同时问是谁家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流水句哦。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三分句一转,开始由见美女而遐想了,越地的美女真多,一下子把时间推回到了,春秋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