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衡东文化

赵伟忠

<p class="ql-block">漫 谈 衡 东 文 化</p><p class="ql-block">—— 一个不懂文化的人与您讲文化</p><p class="ql-block"> 身为衡东人,在很多的时候我会深感惭愧,因为她给予了我太多,我对她的了解却太少,犹如一个慈祥的母亲和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到后来,儿子慢慢懂事了,出息了,才会想起曾经有关母亲的一切。在衡东这片热土生活了50年,终于在这一天想要去了解她更多,她的历史,她的人文,她的苦难与辉煌,她的成就与梦想……于是,竭尽所能去查阅身边的文案资料,绞尽脑汁去回忆工作中的一切过往,把一些关于衡东文化的碎片集结起来,慢慢地,她给我的印象愈发深刻,她所发出的光芒愈发闪亮。所以,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狂热和漫飞的思绪,想要以一种不懂文化的的心态,与更多的衡东人来分享衡东的文化,但我并不觉得可笑,“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不亚于诗人艾青的那种深沉。</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她”的“履历”</p><p class="ql-block"> 衡东县是1966年3月遵照国务院的决定,以衡山县湘江东岸行政区域析置之东而得名(亦有地处南岳衡山之东而得名的说法,并不冲突,“衡岳之东”的解释似乎更为大气),总面积1926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下辖17个乡镇。衡东地貌为典型的丘陵岗地,地形平面图酷似雄鹰展翅,在湖南版图中大有鹰击长空之气魄。</p> <p class="ql-block">  衡东县域,早在距今55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劳作、栖息于斯。夏、商、周、春秋时期,先民已在洣水南北使用简单的原始生产工具从事狩猎、耕织等活动。战国中期归入楚国版图。秦至西汉,汉民族大量南移,苗汉杂居,政治、经济、文化互为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东汉时期,湘江、洣水沿岸兴修池塘、堰坝、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奠定了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同时,在湘江沿岸的渡江浦(今属大浦镇)、瓦子园(今属霞流镇)等地创办陶瓷窑。至三国、两晋,湘江、洣水沿岸的雷家埠(今新塘镇的雷溪市)、大堡(今大浦镇)、石湾、吴集等地商贾货物辐辏,形成集市墟场,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各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南北朝至隋代,衡东分属湘潭、阴山两县。唐初,衡东境内修塘筑坝,治水抗灾,农业生产力有所发展。以大源(今甘溪镇大源村)青瓷器为主的手工业迅速发展,带来了市场兴旺。湘江沿岸的霞流市、三樟树和洣水沿岸的杨林埠、草市、潭泊等地发展成为商品转运埠头。至元代衡东境内的农民曾多次举行起义,官府对农民的起义进行残酷镇压,造成人口外逃,田园荒芜,经济崩溃。明初,朝廷采取一些让步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农业迅速发展,至明中叶,农业经济逐渐形成农、林、牧、副、渔多元结构,工业和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南湾、杨林等地开始生产方连纸、湘包纸;石硖等地开始烧制石灰;银矿冲(今杨桥镇香花村)、石峡等地采矿炼银和淘金。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朝廷奖励垦荒,“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乾隆三十八年(1773)前后,衡东境内人口增至15.2万,耕地恢复到46.2万亩。民国初年,衡东境内基层政权沿用清代的“字、区”旧制,各字团总、各区区长,仍是清末原班人马。民国6—7年,南北军阀在洣水、湘江沿岸进行拉锯式战争,导致百业萧条,民生凋散。1925年秋,衡东境内开始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1926—1927年掀起了农村大革命的浪潮,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家银行——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也在此期间诞生。1934年的大旱灾,1935、1936年的大水灾,连年天灾人祸,饥民塞途。1937年抗战爆发,大批难民沿粤汉铁路线南下,有的在衡东境内经商开店或作工办场。商业出现短暂的繁荣。1944年6月—1945年8月,衡东境内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一年零一个月,衡东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有5400多人被日本侵略军杀害,有1万多人被掳去下落不明,铁路沿线和湘江、洣水沿岸的集镇遭洗劫,停墟罢市。1946年上半年大饥荒,下半年瘟疫大流行。加之国民党的“戡乱建国”方针,抽壮丁,派“戡乱”捐,民不聊生。至1949年8月洣北解放,衡东境内尚有1万多亩抛荒耕地,五分之一的手工业工场和作坊未开业。</p> <p class="ql-block">  1949年 10月6日,衡东全境解放。衡东历经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联产承包、经济体制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1966年3月建县后,衡东历任17位县委书记,18位县长,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带领下,智慧勤劳的衡东人民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终于取得了今天县域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的辉煌成就。在新的一轮百舸争流的竞争中,衡东终将以“华翔龙舟”的态势再次勇夺州府桂冠。</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她的“名山”</p><p class="ql-block"> 衡东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南,居湘江中游洣水流域,东邻攸县,南接安仁、衡南,西濒湘江与衡山、湘潭隔水相望,北与株洲接壤,南北长72.9千米,东西宽53.6千米。</p> <p class="ql-block">  这里所指的“名山”并非名气很大的山,只是在我们衡东的地理或是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会经常提及的一些山,也是作为衡东人应该了解的一些山的常识。南岳衡山历史记载有“72峰”,其中分布在衡东有3座,分别是晓霞峰(今新塘镇境内)、彩霞峰(今洣水镇境内)、凤凰峰(今杨桥镇、蓬源镇境内),每一座山峰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的传说,更被历代文人骚客留下过许多名诗佳句。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听说衡山有座凤凰峰,栖有许多火凤凰,遂慕名艰难跋涉游历至此,以一首《朱凤行》给凤凰山留下了画一般的诗篇:“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侧身长顾求真曹,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恐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居使鸱鹗相怒号。”“朱凤”即赤色凤凰,杜甫将当时凤凰峰朱凤之情景移为地名赋《朱凤行》,给凤凰山留下了无限生命,千古美名。至于有人说金觉峰也是南岳72峰之一,那是毫无依据的。</p> <p class="ql-block">  目前探明的衡东境内第一高峰为南湾乡的天光山,海拔814米,“南湾竹海”则是天光山自然保护区一大靓丽景观;杨林、吴集、南湾三镇交汇的四方山风光旖旎,更是一座天然的氧吧,最高海拔740.8米。在罗荣桓元帅故里荣桓镇,这里有唐代赐封的金觉峰,楚南第一景——锡岩仙洞就在金觉峰下,洞内还留有谢灵运等历代名家的经典诗词;杨桥的鹤岭山奇石秀,山上的“东岳庙”因清代探花谭鑫振所提牌匾“紫气东来”而名声大振;草市的灵山因大禹派来治理洣水的灵山侯因过度劳累殒命于此故而得名,山上的灵山寺更是香火旺盛,成为了方圆百里百姓们的福音寺;县城的杨山则因大禹派来治理洣水的杨山侯殒命于此故而得名,并在洣水岸边修建了杨山庙,而今又改造出杨山公园,成为了市民游步、登山、休闲,览县城美景的最佳去处;吴集镇的鸡公岩怪石嶙峋,山脊绵长,风电风车一字排开,现已成为徒步爱好者与航拍爱好者的首选;凤凰峰上有蓬源仙,蓬源仙上观日出云海,赏日落晚霞,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凤凰山下有座凤凰庙,凤凰庙前有一口玉泉井,又名凤凰圣水,每年六月初六都会有十里八乡的百姓到这里取水,听闻能治百病;彩霞峰其山不高,其石不奇,却有着彩霞女美丽动人的传说;晓霞峰海拔346米,“晓霞晴岚”亦是旧时的衡山八景之一,山上曾有海月寺,现山下建有观音禅寺;新塘的金龙山,石湾的菩萨岭,吴集的枫仙岭……每一座山都有着独特的神韵和美丽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她的河流</p><p class="ql-block"> 衡东境内的水资源是很丰富的,湖南的母亲河湘江流经衡东的大浦、霞流、新塘、石湾、大桥5个乡镇,衡东的母亲河洣水则流经草市、杨林、高湖、甘溪、吴集、洣水、霞流、新塘等8个乡镇,最后在新塘镇雷溪市汇入湘江,衡东境内全长72.5公里。关于洣水,早有神农氏炎帝率领杨山、灵山、洪山三名大臣 南下治理洣水,最终在洣水流域一带传播农耕文明的传说。而“洣水”的来历,却找不到一个权威的版本,笔者也查阅过许多资料,咨询过许多对衡东人文有所研究的老师和专家,都没能得出统一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洣”字仅代表洣水河,再无第二种解释。有一种对“洣”字的解释笔者认为是比较靠谱的:在炎陵县的枝山脑天障冲,也就是洣水的发源地,在源头有一条瀑布从山头倾泄而下,犹如一条银炼,更象农家妇女淘米时将淘米水倒出来时的那种情状,再说水是生命之源,“米”也是南方人的主食,所以后人们便习惯地把这条河叫做米河,带有一种吉祥平安、丰衣足食的美好寓意,再后来便有了专属于“洣水”的“洣”字。洣水在衡东人的心里确实是一个很甜很美的名字,而作为她的支流,“永乐江”同样有着诗意的名字和内涵,她流经原高塘乡在草市古镇投入洣水的怀抱,而且在永乐江上还建有一座很诗意的小水利工程——望日岩水电站。说到电站,洣水给衡东带来了无尚荣光,洣水的梯级开发全国闻名,在上世纪60—90年代,先后开发建设了甘溪水电站、洋塘水电站、荣桓水电站,衡东也因此获评全国水利先进县。</p> <p class="ql-block">  历朝历代,重要河流流域的经济、文化都是相对繁荣的,洣水流域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她的孕育下就有了草市古镇、灵山庙、杨林晏公庙、太平寺、石峡、杨林老街、甘溪夏浦、吴集老街、新塘潭泊、雷溪市……这些古街一度灯火阑珊,川流不息,这些古刹钟声不绝,香火盛极。若干年后的今天,走在那些石板路上,看着那些结满青苔的青砖碧瓦,那些岁月沧桑的残垣断壁,似乎在诉说着洣水流域当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而今的洣水,虽不见当年木筏连排,千帆竞渡的盛世盛景,但她日已成为假日休闲旅游、摄影采风的理想圣地,素有“小漓江”之称的洣水,亦有“百里画廊”之美誉,春日的油菜遍地金黄,芳香扑鼻;夏日的荷花碧浪万顷,风情万种;秋天的河岸层林尽染,候鸟成群;冬日的河面晨雾冥冥,渔舟唱晚……</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她的人文底蕴</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一位衡东籍在外任职的领导在与我喝茶聊天的时候讲到过一个小故事,他说他有一个朋友老是在他面前介绍或是炫耀,说XX县方方面面都比衡东要好要强,XX县在全国的政界、军界大干部多,XX县的人聪明会读书,每年都出清华北大的精英……我这位领导朋友跟我说,每次听到这些他都会有些懊恼,毕竟这是事实。后来我就跟他说了一个观点,我就说下次他再跟你讲这些时,你就讲两句话:XX县出了很多大干部,但没出元帅,衡东出了个罗荣桓元帅;XX县的人聪明会读书,但没有出过状元,衡东出了彭浚与何克明两个状元。我想,不仅是这位领导,而是我们所有衡东人应有的一种自信。</p> <p class="ql-block">  衡东历史久远,文化深厚,物阜民丰,人杰地灵。1938年,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大浦镇岭茶荷塘村甑箕岭首次发现距今5000—5200年的远古动物下颌骨化石,这便是衡东最远古的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晚期,洣水沿岸的衡东大地上就有先民辛勤劳作,栖息于此,而后衡东地域的文明代代相传,文化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衡东人是很勤劳的。他们用辛劳与汗水开辟了万顷良田,绿化了无数荒山,修筑了荣桓水电站、甘溪水电站、洋塘水电站几座大坝,建起了白莲、江东、德圳等系列大型水库,接踵而来的便是1973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1991年“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1997年“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1999年“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2010年“中国土菜名县”……一系列国字号荣誉。</p> <p class="ql-block">  衡东人是很智慧的。翻开衡东的历史,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元代状元何克明、清代状元彭浚、清代探花谭鑫振、祖籍大桥镇礼厚村的“吴门四家”文徵明、乾隆年间的岳麓书院院长欧阳正焕、“兵器奇才”李代琛、被誉为“当代詹天佑”的铁路功勋刘铁岩、中国煤气汽车创始人向德、誉为“现代唐伯虎”的民国四大画家之一陈少梅、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p> <p class="ql-block">  衡东人是很勇敢的。衡东地域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有名的战争,但这里的人们英勇无畏,敢于战争,顺应历史潮流,从不朽的历史篇章中,足可见衡东人的勇毅和果敢:镇守边关的甘肃提督李辉武、兵部尚书茹瑺、声震四方的“长江大侠”阳兴贵、“铁面御史”陈嘉言、中华民国“大汉右将军”向道龙、红军师长王光泽、抗日名将罗芳珪、开国元帅罗荣桓……</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她的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 红色,是一种催人奋进的颜色,更是一种崇敬缅怀的颜色,衡东是革命老区,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血染的风采与红色的基因。</p><p class="ql-block"> 罗荣桓 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衡山县寒水乡鱼形镇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1921年,从长沙协均中学读书回来的罗荣桓把新思想带回了南湾村,1926年,他积极投身家乡的农民运动,而后到湖北通城做农运工作,1927年9月,罗荣桓融入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队伍,从此跟着毛泽东。随后在进军井冈山途中,罗荣桓提出“党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长征路上,积极组织开展“扩红”运动;抗战时期,主政山东痛击日寇;解放战争时期,锦州战役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后,他潜心部队政治工作,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 为了深切缅怀罗荣桓元帅的丰功伟绩,弘扬罗荣桓元帅的崇高精神,坐落荣桓镇南湾村的罗荣桓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帅的出生地新大屋也修葺一修,在纪念园还建有罗荣桓元帅生平事迹陈列馆,罗荣桓元帅铜像广场,八一林,诗词碑林等,故居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AAAA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也日渐完善,人们怀着无缘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学习罗荣桓元帅对党绝对忠诚、坚定维护核心的政治品格;学习他为党为人民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崇高风范;学习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顾大局、讲原则的品行操守;学习他廉洁自律、生活简朴、家风严谨的党员本色。</p> <p class="ql-block">  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 1926年4月,柴山洲特别区农民协会正式成立,随后筹建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他们先行成立筹备处,</p><p class="ql-block"> 选举夏兆梅(兼出纳)等6人为筹备员,以最快速度筹集银元5800元基本金,边筹建边发行1元卷白布货币,给贫苦农民贷款买种子、肥料等春耕物资,出资兴办农民消费合作社,办稻谷平果,帮助农民度过春夏荒。选举区农会委员长文海南、执行委员夏兆梅为正副经理,具呈文报县农会备案。区农会开始计划在区内三个乡各建一家,第一家建在区农会办公地第一乡,故定名第一农民银行。接着是第二农民银行在黄藤冲建立。1927年4月,时在上海的蒋介石突然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6、7月间,国民党右派捣毁两家银行,一行副经理夏兆梅逮捕遇难,1952年10月12日被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从建立到遭破坏虽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上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她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家革命银行;白布货币是发行最早的第一张革命钱币;是最早以“农民”命名为农民服务的第一家专业银行。银行旧址夏拜公祠,1996年1月4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欧阳海纪念馆 位于新塘镇欧阳海村,离衡山火车站南一公里处紧挨京广铁路一座小山丘上。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6954部队3连7班班长欧阳海推马救列车光荣献身而建。</p><p class="ql-block"> 欧阳海是湖南桂阳县莲塘区凤凰村人,1963年11月18日,部队拉练野营途经新塘镇,部分官兵进入了京广铁路的一条狭谷(衡山火车站南一公里处),炮兵连正沿狭谷中的铁路向南行进。这时满载旅客的282次列车由南向北风驰而来。一匹驮着炮架的战马突然受惊,挣断缰绳,窜上铁道中心,先是惊惶不安地在来车前方的道心转动,后来又像钉子钉在道心纹丝不动,眼看车毁人亡的惨剧就要发生,欧阳海冲上铁轨,竭尽全力推开战马,列车和旅客得救了,可是欧阳海却倒在血泊中,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3岁。欧阳海牺牲后,6954部队军党委给他记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他"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国防部将他生前所在的第七班命名为"欧阳海班"。</p><p class="ql-block">经广州军区批准,中共衡东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66年冬动工兴建“欧阳海烈士纪念碑”中央立着10米高的欧阳海推马救列车塑像,南北两侧各配置一间平顶小屋办小型展览。1978年省文物管理局拨款扩建,于纪念碑东(即塑像背后)新建两层楼房,下层为管理员宿舍,上层是展厅。1986年对欧阳海生平事迹陈列展览重新设计布展,内容分四部分:苦难的童年、阳光下成长、熔炉中锻造、永生的战士,共展出照图片45幅,实物11件。</p> <p class="ql-block">  红军师长王光泽 王光泽,红军将领,革命烈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始人,1903年11月出生于衡东县洣水镇鹤祥村(原城关镇鹤桥村)。他出身贫苦,幼年时代只在私塾念过一本《三字经》。9岁,帮人看牛。11岁,到攸县舅父家学木匠。19岁,离开攸县到茶陵腰陂镇做工。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乡工会主席、赤卫队长、连长、营长、团长。1934年,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西征。10月,红二、六军团在南腰界会师后,王光泽任黔东独立师师长。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掩护二、六军团主力东进湘西,在牵制敌人的战斗中,不幸于11月28日在弹尽粮绝的遭遇战中被捕,王光泽同志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久,蒋介石电令"讯明就地处决",同年12月22日,被川军秘密杀害于龙潭镇郭家坡,时年31岁。四川省酉阳县人民政府从1949年起,多次组织人员寻找王光泽烈士的遗骸,直到1982年4月,才在离龙潭镇4里多的郭家坡找到,铁脚镣仍然套在烈士双脚的踝骨上。1983年11月,酉阳县将烈士灵亲移葬于酉阳革命烈士陵园,并修塔树碑,以作永久纪念。</p> <p class="ql-block">  大汉右将军向道龙 向道龙(1860-1899),字洗凡,号良骏,中国同盟会会员。清咸丰十年生于潜字白莲寺闵家冲(今白莲镇石塘村)。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由于反对科举制度,被清政府革除功名。中法战争之后,清廷日益衰败,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青年时期的向道龙弃文学武,受“兴中会”的影响,坚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信念。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十月,向道龙联合沙泉地方的农民彭集生、彭钟泰与白云岭印心和尚,聚集农民千余人,发布《讨清檄文》,宣告起义。因泄密,清兵大举镇压,起义失败,向道龙被清政府杀害。1912年,经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批准,追谥向道龙为大汉右将军。同年黄兴倡修向道龙墓并立碑。</p><p class="ql-block">向道龙的孙子向大福,曾在南京革命烈士子弟学校读书,是早期的中共党员,追随贺尔康,负责石湾一带宣传工作,上井冈山后牺牲于茶陵。</p> <p class="ql-block">  红色小交通李洁李广 李洁(1912-1928年)原名李淑媛,李广(1914-1928年)原名李淑莲,两人系同胞姐妹,衡东县石湾镇人,从小跟随开银货店的父母在衡山县城生活,1926年分别在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和衡山县立女子学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两人担任中共衡山地方委员会交通员,同年10月被捕,经受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于1928年1月9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衡山县城马王庙河畔,为革命壮烈捐躯,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党组织的安全,成为我党最早的英雄姐妹,是刘胡兰式的巾帼英雄,比刘胡兰早19年牺牲。牺牲时姐姐李洁16岁,妹妹李广14岁。英雄姐妹生前曾亲耳聆听过毛委员的教导,曾亲身与毛泽建等革命先驱并肩战斗。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日子里,他们用自已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千斤重担,直至把生命献给党。她们的英雄事迹,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三湘儿女,为创建新中国,义无反顾地踏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英雄姐妹牺牲以后,家乡人民将她们的遗体安葬在石湾镇北面的石坝湖一处山上。1951年12月批准为革命烈士,1952年烈士的遗骨被迁葬到今石湾镇光明村一组境内,回澜山背后的架崎岭山腰。</p> <p class="ql-block">  19岁的革命烈士刘厚福 刘厚福(1911-1930年),号观佑,生于今三樟镇礼厚村。7岁念书,1924年获族祠资助考入楚材高级小学,1926年10月,被吸收为共青团员,而后当选为共青团衡山地方委员会组织委员。</p><p class="ql-block">1927年元月,毛泽东来衡山考察农民运动,在中共衡山地方委员会召集党团负责人座谈,接见了刘厚福并询问了他很多问题。1927年,刘厚福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他没有在校上课,而是经常下乡宣传,揭露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罪恶,激励农民起来团结奋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中共衡山地方委员会声讨蒋介石的话剧演出活动中,他积极参加了口头宣传和演出活动。毕业离校后,因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刘厚福奔赴长沙,辗转到达江西。在江西,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官学校学习。</p><p class="ql-block">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攻打长沙,刘厚福受命为行营秘书,在长沙发动工人、学生、小商贩等积极响应。红军于8月6日拂晓撤离长沙城,刘厚福仍留在城内进行秘密活动。23日,由于被叛徒彭璜出卖,厚福被捕入狱。当晚和次日下午,他在狱中写了最后一封信和绝命血书,以示为革命献身的决心。25日,刘厚福被杀害于长沙浏城桥,他的绝命血书被收藏在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抗日名将罗芳珪 罗芳珪(1907-1938),号建唐,新塘镇百叶村人,民国少将,抗日烈士。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1934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师529团团长。1937年8月12至15日,在南口会战中以千余人抵御数万来敌,创造南口一战辉煌,大振军威,被称赞为英雄抗敌的中国“四大名团”之一。1938年不幸牺牲于台儿庄会战中的前沿阵地,被追溢为陆军少将。牺牲时,时年不到31岁。</p><p class="ql-block">罗方珪殉国后,国内外报刊纷纷予以报导。1938年5月,罗方珪灵柩运抵家乡,衡山县各界隆重举行公祭。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以及60多位军政要员送了挽联,挽词。周恩来称罗方珪为民族复兴英雄,其挽联:为国家合作抗日,南口防守决死战,声震中外;作民族复兴英雄,台儿大捷成壮烈,独有千秋。战后罗方珪入史南岳忠烈祠,忠骨埋在家乡杨四桥。</p> <p class="ql-block">  抗战英雄刘阳生 刘阳生(1904——1938),字茂林,梦字草市(今草市镇丫塘村)人。年幼丧父,靠舅父资助读了两年书,后到国民党军队当兵。1927年,被选送到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教导总队军官队学习。毕业后,先后在第四路军(后改称第七十军)第十九师五十七旅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37年,日寇进攻上海时,奉命弛援,率全营官兵扼守蕴藻浜前沿阵地狮子桥,坚守10余日,有效地阻击了日军的进攻。1938年武汉会战中,任中校团副,率部在九江一带与日军激战。九江失守后,又率部随第十九师于7月26日在马祖山一线阻击日军,坚持了4个昼夜,掩护友军在南浔铁路沿线布防。后开赴店山,防守牯岭。在南浔铁路沿线的战斗中,临危升任一一四团团长,奉命死守阵地,使阵地几次失而复得。当战至8月8日,整个团仅剩70名官兵时,身先士卒,率敢死队冲向敌群,不幸身中数弹,为国捐躯。牺牲时年方34岁,后国民政府追谥为陆军少将。1988年1月27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刘阳生烈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衡东县人民政府在草市灵山上建了刘阳生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衡东历史上第一位中共党员傅恕 傅恕,1903出生于湖南衡东县石滩乡铁丝塘一个教员家庭。幼年由父亲启蒙,父亲在当地是有名的私塾先生,傅恕聪明好学,深受父亲喜爱。由于学业年年优异,考入衡阳市成章中学,后就读湖南三师,立志当一名教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嘉兴南湖一叶轻舟上成立,党的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于1921年9月来到湖南三师,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傅恕就是在这年,在三师开始聆听毛泽东的讲课,接触马克思主义。1922年4月,毛泽东第二次来衡阳,在湖南三师作了题为《社会主义》慷慨激昂的演讲,为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地泥潭的中国未来,描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这幅蓝图深深印在傅恕心里,灵魂被震撼。心境被打开!1923年的春天,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时,19岁的傅恕从立志当一名教师的理想中走出来,毅然在"三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衡东境内第一个中共党员!历任广东区委共青团南雄县特别支部(代号"兰芝")书记、国民党南雄县党部执行委员、南雄县宣传员养成所教务主任、中共南雄县特别支部书记、江西南昌总工会会长、中共江西南昌县委书记。1927年10月12日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酷刑,坚强不屈,1928年4月28日,英勇就义于南昌市刑场(今南昌市"八。一"纪念塔大坪),年仅25岁!</p> <p class="ql-block">  巾帼须眉刘琼梅 刘琼梅(1911-1928年),今荣桓镇杉山村人。兄妹五人,她居第三,自幼聪慧,乐于助人。9岁能纺纱,11岁能刺绣。1923年,在二哥刘烈(共产党员)的影响下,考入衡山县城女子高等学校学习。1926年7月,北伐军过境,她在中共衡山特别支部的领导下,参加宣传队,热情慰劳北伐军战士。是年秋,加入共青团被选为女校共青团支部书记。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而后受党组织的派遣回乡从事革命工作。家乡第一个女界联合会成立,琼梅被推选为会长,积极在地方开展妇女解放运动。</p><p class="ql-block">"马日"事变后,6月6日,县农民协会发出继续坚持斗争的通告。刘琼梅随即与甘溪党支部高杰仁、康竹泉联合组织一支200多人的农民军,于6月12日浩浩荡荡开赴县城东岸的文义渡口,挖战壕,筑炮台,隔河轰击城内之敌。由于兵器低劣,攻城不遂,只得回本地解散。8月,刘琼梅根据县委指示,与刘鑫一道,秘密恢复皮亭桥、长岭和杨林等地的党支部,建成中共衡山第四区党部(代号"皮长林")。在反革命疯狂进行清乡之际,琼梅坚定地执行"精干隐蔽"的指示,以走亲戚为名到攸县陈家村刘炳英同学家暂避。农历元旦将届,刘琼梅的父亲错误地认为反革命清乡高潮已过,便去陈家村接女儿回家。由于叛徒告密,刘琼梅不幸被捕。1928年1月,省清乡专员向薰秋将刘琼梅押解到县城对岸的芳草渡时,猝然命令枪兵将她杀害在河边沙滩上。</p> <p class="ql-block">  :衡东烈士纪念园 为褒扬烈士,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衡东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河西新区新建一座烈士纪念园。衡东烈士纪念园项目概算总投资3118万元,占地40余亩,2019年10月正式动土兴建,主要建设有游客接待中心,纪念广场,纪念碑,陈列馆,丹心阁,入园道路及停车场等,2022年4月29日正式开园,全县在册烈士197名,迁葬入园烈士墓44座。开园以来衡东烈士纪念园接待社会各界及学生群体50多个,2000多人次,开展了9˙30烈士纪念日活动及“2023·崇尚·清明祭英烈”为主题的清明祭扫活动,体现了尊崇烈士的浓重氛围,社会反响良好,很好的起到了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阵地作用。</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她的土菜文化</p><p class="ql-block"> 衡东土菜,是以衡东本地所产食用农产品为原料土法制作,为寻常老百姓日常食用的,具有鲜、辣、简、土为风格特征的地方湘菜,是湘菜的一个重要地方支系。</p><p class="ql-block">一、衡东土菜的几个特点</p><p class="ql-block">1、衡东土菜的最大特点是“土”,即“朴实粗拙“。食材土生土长。本地所产的土畜产品作主料,以衡东山茶油、米烧酒、黄贡椒三件宝作辅料,多山珍,简称主料“土产”,辅料“土配”。俗话说“炒好土菜三件宝,调味米酒黄贡椒,荤菜讲究茶油烧”。衡东山茶油:20世纪70年代初,衡东林业科研人员在杨桥镇的潭江村选育精培“衡东大桃”油茶品种在闽、浙、赣、鄂大面积推广,所榨山茶油芳香浓郁,余味绵长,为佐菜之宝。取优质大米煮饭,拌上草药酒曲粉发酵,连糟带汁用木甑蒸馏,得有烧焦味的、酒精在18-28度的米烧酒,能去腥增味,醇香独特,成为衡东人炒鱼、肉、鸡等荤腥菜之必备。衡东县三樟镇产的黄贡椒佐菜,彰显中辣、微甜、微香特质。土法烹调,简称烹饪“土制”。烹调方法以烧、炒为主,以蒸煮为辅,讲究火候和炒功。装盘“土式”。装盘不事雕饰、清爽自然,筵宴恪守“八大碗”。</p><p class="ql-block">2、衡东土莱的第二大特点是食材鲜活、鲜嫩。“鲜”为衡东土菜的第一要素。衡东人做家常菜,极为讲究原材料的鲜活、鲜嫩。有诗云:炒青蔬于滴露,烧畜禽于余腔。每当曙光初启,衡东城乡的菜市场已是人头攒动,家庭主妇、食堂采买、酒店老板在各个菜摊上、禽笼前争相选购当天新摘新宰的各种食材,极尽挑选,量少而精。这体现了衡东人崇尚的“猪吃叫,鱼吃跳,隔夜蔬菜不上灶”的传统。</p><p class="ql-block">3、衡东土菜第三个特点是“甜脆辣”。衡东土菜有非常特别的“甜脆辣”,即辣中带甜、辣中带脆、辣而不火、辣后留香!因为使用了衡东特产黄贡椒。黄贡椒是黄椒中的极品,盛产于衡东县三樟镇有一块约十平方公里的地方,自清初始种历经筛选,在红壤土和湘江水的滋养下,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地方品种:它的外形小而短,肉厚多皱,黄澄澄,晶莹闪亮,微甜微香,中等辣度,取鲜椒佐菜,甜脆可口,以米烧酒浸泡,则辣香盈室,晒干后干煸,余香绵长。</p><p class="ql-block">4、衡东土菜的第四个特点是“简便”。“简便”是衡东人的行事风格。衡东厨师恪守“一主一配”、“一菜一法”的古老技艺,即每个菜保持一种主料和一种配料搭配,菜品清觊素净;采用一种烹调方法,制作简便。有人调侃衡东菜时说:“不放味精会用盐,一瓶酱油吃三年,烧酒调出香中甜。”</p> <p class="ql-block">二、历史文化与菜系的形成</p><p class="ql-block">衡东土菜特点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历史人物、风土人情和典故密不可分。公元310年,孙吴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郡治设在今湘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89年)改为衡州府。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析衡阳东南境置清泉县。于是,衡州府辖衡阳、清泉、衡山、耒阳、常宁、安仁、酃县七县。虽时代变迁,辖制更迭,衡东人承祖制,克俭勤,好美食,善炊厨的秉性未改,洗炼出“荤菜素制(用茶油)、素菜荤调(用猪油)”的独特技法,也说是“乡里的狮子乡里舞,山里的土菜土法做”。以此奠定了衡东土菜乡情难移、原生原味的特质。</p><p class="ql-block">衡东县于1966年由衡山县析出而置,辖湘江之东设六区一镇,现为15镇2乡,七十四万人口。境内有洣水、永乐二河与攸县、茶陵、炎陵、安仁县水路相通,与衡南、株洲、湘潭三县紧邻,千百年来为“杉簰客”、盐豆商经营驿道,餐饮业亦应运而生,又因地域相对闭塞,家常菜口味甚浓,原汁原味形成了强烈的“小河菜”特色。倚重自古以来南岳衡山(古属衡山县)之大名,其厚重的寿食文化积淀加之地处湘中丘陵,历经时间的洗涤,保留了许多无辣椒的历史名菜,起始应在辣椒传入湖南(公元1689年)之前,距今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至今仍是待客、设宴之必选。如出自山野农舍的坛子菜杨桥麸子肉、酒槽鱼、风吹萝卜皮、炒风吹肉,时鲜菜:芥菜头炒牛肉、白萝卜焖鸡和土头碗等菜肴均不放辣椒。</p><p class="ql-block">相传清朝中叶,本地乡里读书人彭浚,高中状元,面见皇帝,无礼进宫,遂献上随身携带的土产黄椒,皇帝品后,口味大开,龙心大悦,即命名黄椒为“黄贡椒”,年年朝贡。此后当地形成种植黄贡椒的传统习惯。因衡东地处湘南丘陵地带,气候温暖潮湿,黄贡椒的去湿驱寒开胃的功效也令衡东人嗜黄贡椒上瘾,成就了衡东菜独特的风味。</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在老衡山县县制时期,名谓“湘腰席”的宴席,是以头碗中盖臊子的主料命名的,如臊子中以猪腰花为主就称“湘腰席”,富贵人家用海参、蛏干为主料就称“海参席”,一般人家不放这些主料就称“湘游席”。</p><p class="ql-block">衡东宴席规格习俗是八大碗、四炒盘、四小碟。席面盛行的“八大碗”,以南岳山为界,有后山(衡山白果一带)“八大碗”,前山(衡山县城湘江东侧)“八大碗”之分。而前山“八大碗”又有大河里(沿湘江两畔,以石湾为中轴)“八大碗”,小河里(洣水河贯穿衡东东南部)“八大碗”之称。衡东现今流行的则是大河里“八大碗”中的“土头碗、清蒸鸡、八宝甜菜、肚炖肺”四碗蒸菜炖菜与小河里“八大碗”中的“棋子肉、蛏干萝卜、小炒三丝、清蒸鱼”四碗炒菜煮菜蒸菜的最佳组合,体现出五蒸、一煮一炖、一炒的“八大碗”传统格局。现在的“八大碗”依序为土头碗(又称七层楼)、清蒸鸡、肚炖肺、小炒三丝、棋子肉、八宝甜菜、蛏干萝卜、清蒸鱼。四炒盘为:动物类卤、腊菜和豆类制品小炒,如卤心舌合炒、小炒鸡杂、小炒羊肉、小炒香干,量少而精。“四小碟”为剁辣椒、豆腐乳、嫩仔鱼、花生米等。</p><p class="ql-block">近几十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口味的变化,宴席模式也有所改变,蛏干萝卜舍弃了,过去上不了正席的“王八”(甲鱼)、狗肉、鳝鱼也被列入主打菜、上品菜,于是“八大碗”演变成“十大碗”、“十二大碗”之盛大规模。丧席则以“湘腰席”的八大碗为标准规格,以头碗、棋子肉、三元鸡、清蒸鱼为必备菜,其余菜点任意增减。治丧期间开便餐,讲究上五碗、七碗。有“四、六不开席”的忌讳,认为上四碗、六碗的席面是给乞丐吃的“叫化菜”。民间宴席菜,通过民间“茶担子”(即轩帮)厨师的演绎,加上衡东民间一些家常菜被挖掘完善后逐步引入酒店大堂(即堂帮),形成了有益的补充。</p><p class="ql-block">“草市豆腐”就是当地人们积千余年做豆腐经验,利用草市灵山凉泉与本地产黄豆磨制出的土豆腐,质白色柔,入口香醇滑润,香干、油豆腐别具滋味。20世纪30年代豆腐专营店发展到二十多家,都是当天制作当天销完,更无需当街叫卖。如今,草市的豆腐制作方法已被攸县、安仁等地商家发扬,名声在外。</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之后,被聘到县内各大小酒店、排档做主厨的厨师,把宾馆做法与小店需求相结合,相得益彰,客观上提升了衡东土菜的品味、凸显乡村菜鲜活的特点,形成了现今的衡东土菜。20世纪末随着京珠高速公路的南北贯通,衡山湘江大桥打开衡东西部隘路,连接界牌、双峰、娄底等地,一时间餐饮店、宾馆骤增,地处交接点上的新塘镇食客蜂拥而至,争品“小河菜”的原生态味道。</p> <p class="ql-block">三、历史上的名厨名店</p><p class="ql-block">衡东土菜发端于民间餐桌,成长于交通驿路,聚集在街道城镇,提升于餐饮酒店,最终于2010年被中国烹任协会命名为“中国土菜名县”。这一路走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推动着衡东土菜发展的著名厨师和承载着衡东土菜文化历史的著名餐饮店。</p><p class="ql-block">(一)土菜名厨</p><p class="ql-block">得益于衡山寿岳文化的熏陶,历史上衡山县域厨师人才辈出,造就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名厨。20世纪60年代衡东建县之初、县里就把一批有名气的厨师带到衡东、安排在衡东宾馆和机关食堂,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财贸系统组织了三次技术大比武,靠他们相助培养、提升出一大批宾馆、供销社饭店的担纲厨师,为弘扬衡东土菜技艺,把土菜文化做到极致。</p><p class="ql-block">1.陈良桂。衡东踏庄乡人,1905年生,14岁即到衡山“太平洋饭店”学徒,聪明好学,几年下来烧得一手好菜。抗战时期先后四次选派到南岳山磨镜台山庄,为蒋介石及国共合作要员主厨、做口味菜,时人称为“御厨陈大瓢把子”。后长期主厨衡山、衡东县剧团食堂。1974年已是七十岁的他,又被衡东县政府盛请,为在衡东召开的全国林业现场会的陈永贵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做家常菜。一碗生炒羊肉和红烧草市豆腐深得贵宾赞扬。</p><p class="ql-block">2.范正秋。1903年生,衡东城关镇人,幼年随父帮厨学艺,到16岁就主厨“太平洋饭店”,外号不尝盐,煮菜咸淡正好,一碗酸椒炒鸡做得尤为精到。衡东置县后调入“衡东饭店”,一直主厨二十多年,先后为衡东商业供销社系统培养饭店厨师文焱华、刘林、阳竹英,杨建华、范春生等五十多人。</p><p class="ql-block">3.谢正辉。衡东杨桥镇人,1938年生,16岁即到南岳磨镜台宾馆学徒。因天资聪慧,工作细心踏实,被肖永志厨师长看重,收为自己的弟子。1969年被送往原湖南省委招待所(现蓉园宾馆)继续进修深造,并师从著名的湘菜大师石荫祥先生。因表现突出,后升任省委招待所总厨师长,多次为毛泽东、华国锋、叶剑英、王震、彭真等国家领导人担任专厨,并被国家授予特一级技师资格,其精湛的技艺,优良的品质,可口的菜品,得到领导们的一致肯定。他的湘菜烹调理念对衡东土菜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性。</p><p class="ql-block">4.裴冬云。1962年出生,衡东城关镇人,1980年从事餐饮,在当时的衡东宾馆工作,曾受训于中国湘菜大师石荫祥,师从衡东土菜名师陈良桂、湘菜特一级技师谢正辉,技艺日渐精进,表现突出、担任县宾馆行政主厨期间,不仅会管理,更做得一手好菜,尤善于把衡东菜的鲜、美、辣融入湘菜大气豪华、讲究拼盘之中,自成一格,在2010年第二十届中国厨师节上获得中国厨师金厨奖。</p><p class="ql-block">5.文焱华。1951年出生于衡东三樟镇五代厨师世家,在省高级商业技术学校结业,师从其父文光荣,也是衡山太平洋饭店主厨范正秋的得意门生,目前乃衡东县京饪界颇具盛名的土菜大师,曾在县饮食服务公司衡东饭店任总厨,后独掌乐天酒家经营,是衡东厨师学校创始人之一。1986年至1989年派驻国外扎伊尔(现刚果金)大使馆主厨,所烹调出的“无黄蛋”、秘制汤圆、木薯粉面塑花鸟深得外国总统及随从称赞,并把衡东烟薰腊菜介绍给国外同行。2010年定为衡阳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同年荣获湖南餐饮五十年终身成就奖。</p><p class="ql-block">6.谭南海。1951年出生,衡东石湾镇平里人,师从其父麦初、族叔练东、海林,土菜文化大师。以他独创的茉莉花肉末汤、豆渣蛋饼、银芽牛肉丝等菜是具有时尚风格的创新力作。他组织了“诗联进酒店”活动,其创作的百道土菜百首诗堪为经典,赋予土菜的厚重文化;编导“学做衡东土菜”电教片20集,编写了《衡东土菜菜谱》2集;参与创办衡东县烹饪技术学校,编辑教科书并任教。2010年荣授“湖南餐饮五十年终身成就奖”,同年定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二)土莱名店</p><p class="ql-block">衡东土菜能成为地方湘菜的一个支系,原衡山县城“太平洋”饭店,置县伊始的“衡东饭店”、“衡东宾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衡东小河里(洣水)的餐饮业在民国时期非常繁荣,当时流行一句话“吴集的狗肉夏浦的饼,草市的豆腐不要喊。”也就是说,乡间小店延续古典湘菜和创造了经典衡东土菜。</p><p class="ql-block">1.太平洋饭店。始于1899年,为衡山县城首屈一指的大饭店,集餐宿于一体,有员工80余人。1954年公私合营,改名为衡山饭店,1966年7月随衡东县置县,整体人马搬至衡东,名为衡东饭店(国营),2003年经营体制改革后,原址上兴建“鑫东饭店”,为衡东地标式私营企业。 </p><p class="ql-block">2.务本驿馆。始建于1825年春,为衡山县城“谭氏务本大祠堂”族家旅店,管吃管住,也接待外姓人食宿,长盛150余年。据传谭延闿曾在此公务设宴。解放后改为衡山县城小学,馆内大厨分散衡东、衡山、南岳各地。后有石湾平里大厨谭神祐、谭林生等返回石湾镇,在湘江边码头上开设“宏农饭铺”善做时鲜大菜,并有味美价廉的“石湾脆肚”、“青椒炒潦菜”、“水煮鱼”等店菜,贏得南北商贾、“簿古佬”青睐,生意盛极一时。</p><p class="ql-block">3.吴集河边店。在1919年冬季,吴集街上一谢姓老板开了一个“河边店”,主打菜是狗肉,一条狗做得出八色菜:红烧狗肉、嫩炒狗肉、狗骨煮蛋、狗脑炆黄豆、红煨狗爪、辣炒狗杂、干椒腊狗肉、胡椒狗骨汤,柴火炆狗肉大火不熄,狗肉绵香香透半边河,形成了著名的“吴集的狗肉”。如今这些特味菜都还在乡里相传。近二十年来吴集镇有十多个村都建起了茶担子,一道“吴集生炒狗”成婚丧宴席上的必选佳肴。</p><p class="ql-block">4.夏浦曾氏饼店。濒临洣河的夏浦老街,民国后期开了个“曾氏饼店”,所做的烧饼与石湾烧饼如出一辙:纯小麦粉打制,微火慢烤,外脆内甜,堪称小河一绝!凡经洣水河上下的安仁、攸县、茶陵客商都要在此停歇,买上一摞“夏浦的饼”以备行程之需。曾氏后人于1999年在衡东城关开设《汇缘酒家》,并把连锁店开到广东深圳。</p><p class="ql-block">5.衡东宾馆。20世纪70年代创建,以接待省市领导、召开各类会议之用。宾馆餐饮部的菜式以衡东土菜为主,并融入湘、粤菜技法,相得益彰,为衡东菜的弘扬光大起了重要窗口作用。</p> <p class="ql-block">四、产业化发展前景</p><p class="ql-block">为顺应时代潮流,搞活地域经济,2004年衡东县委县政府把衡东土菜作为一个产业提到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衡东土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举办了首届土菜文化节,期间举行了名师赛、土菜王争霸赛三轮竞赛;2006年成立了衡东土菜餐饮协会,创办了衡东土菜烹任学校,并举办第二届土菜文化节。2010年成立了衡东县土菜工作办公室,以《衡东土菜》菜谱为蓝本编写衡东土菜画册。衡东土菜在湘菜和中国乡土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2000年被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授予首批“十大湘菜产业化基地县”。2010年举办第三届文化节,同时承办2010年中国“首届乡土菜烹饪大赛”,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国字号的“中国土菜名县”,为衡东土菜整体走向全国迈开了第一步,同年衡东土菜还被衡阳市认定为“非遗保护”文化项目。随后衡东土菜出县、出省、闻名全国,波澜叠起,突显出“小河菜”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中国乡土菜体系中的领头羊、排头兵。通过几届土菜文化节的推广和宣传,衡东土菜餐饮业发展更加迅猛,县内餐饮店达到600多家,县外500多家,辐射到长沙、广州、上海、云南、贵州、湖北等地,衡东土菜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土菜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成功举办“衡东土菜中国行·中山站”土菜推介活动,衡东土菜美誉盛传南粤大地、珠江三角。衡东土菜这朵极具厚重历史文化的奇葩,终于迎来了初蕾绽放之春,展示出做人的美艳,成为中国乡土菜的一支劲旅。</p><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步伐,衡东餐饮业发展迈入快车道,至2003年底全县城乡各类酒店、排档、小吃门市达到470余家,且不乏高手名师,做得好菜招来门庭若市。2004年首办衡东土菜文化节,更激活了衡东人餐饮兴奋点,都积极投入到创优竞赛中,大有老店逢春、新店喷发之势,纷纷创名菜,争名牌。在2006、2010、2017、2021年,衡东县分别举办了第二、三、四、五届土菜文化(旅游)节,做强做大了一大批土菜名店、特色店和“星级店”,如状元人家、金城一佳酒店、又一村原味土菜馆、升汇缘、枫香柴院等。2023年,县委、政府将举全县之力举办第六届土菜文化旅游节,将土菜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融合。</p><p class="ql-block">衡东土菜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长为衡东县名特产业,影响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为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拉动了衡东农业土地流传、规模化种养殖、净菜加工、预制湘菜加工及速冻冷藏湘菜加工、冷链物流配送及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精准扶贫、产业聚集和食品加工的升级换代,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便是衡东土菜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紧随衡东县第六届土菜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必将掀起新一轮土菜产业发展高潮。</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她的印章文化</p><p class="ql-block"> 衡岳之东,洣水之上,千年文化积淀出创业的经典;状元故里,金花桥畔,方圆印章孕育着不朽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或方或圆的一枚印章,鉴证着历史的循序更迭,一个君王,或是一个朝代,一次谈判,或是一份条约……印,信也,权也。</p><p class="ql-block"> 衡东印章,是一种商品,更是一项产业,是一脉传承,更是一种文化。从十八世纪的一个“牛角盒子”,到今天的光敏印章,数百年来,一代代印章艺人,秉承着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方寸印章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时光追溯到十八世纪末,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肖汉成,一枚简单精致的“牛角盒”印章,拉开了方圆百里的印章制作序幕,他便是当之无愧的衡东印章祖师爷。随后的印章制作势如破竹,由金花、金娥到大甸、踏庄……地域不断延伸,从牛角盒、木盒章到有机章、原子章……产品不断拓展,从小作坊、角盒厂到批发部、产业园……规模不断壮大。小小的一枚印章,带动了一方经济,成就了一项产业,传承了一种文化,赢得了“中国印章之乡”的美誉。时至今日,衡东印章产品全国市场占比85%,行业从业人员全国占比95%,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个奇迹,这里又饱含了衡东印章人多少勤劳和智慧,多少坎坷与辛酸。</p> <p class="ql-block">时间追溯到2005年10月,中国印章产品技术博览会选择了衡东,这也是唯一一次在县级城市举办的印章博览会,来自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客商云集衡东,40多家知名印章企业在这里进行产品展示,数字惊人的交易合同在这里纷纷签约,“印章之乡”名片再次擦亮,印章文化再次蜚声中外。</p> <p class="ql-block">2021年,衡东印章商会正式成立,2022年,衡东印章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2023年,中国印章文化博览中心落成……衡东印章人怀揣着拼搏的梦想与追求,积蓄着无限的智慧与能量,续写着传统产业厚积薄发的奇迹。</p><p class="ql-block">衡东印章,是一部传奇的创业史诗,是一脉经典的文化传承,是一条腾飞的产业之路。</p> <p class="ql-block">城关角盒 早在明清时代,城关镇角盒加工发达,从业人员数十人,产品畅销全国各地。1949年10月前,金花、踏庄、珍珠、甘溪一带有许多地主、民族资本家创办各类印章材料厂,选用当地的木材、牛角、玻璃加工成粗糙印章成品,然后销往湖南及周边省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合作化道路,把印章能人组织起来举办合作社,成立印章角盒材料厂,印章产品由政府统一收集,然后销往全国各地,印章材料制作水平得以显著提高,行业规模得以大幅扩张,仅金花公社印章从业人员达200多人,几乎每个大队都有印章小厂。经过长期的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花色品种增多。原料由原来的单一的牛角发展到有机玻璃、冲牙等,产品由原单一的角盒、图章发展到麻将、家具拉手以及各种工艺品等数十种,并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从业人员2000多人,其中常年外销人员近300人。1996年,产值达到100万元以上,实现利润57万元。衡东也因其遍布天下的印章产品获“中国印章之乡”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她的工业文化</p><p class="ql-block"> 衡东是一个农业大县,并非工业大县,但在 解放以来,尤其是1966年建县以来的发展过程中,衡东的工业确实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里程,也创造了不少的辉煌。七一二矿、铅锌矿、湖南机油泵等一批闻名遐迩的工业企业曾经是衡东工业经济的顶梁柱,泵业(油泵、水泵)、钨业、药业等一批产业成为了衡东工业企业的主流,衡东的“民营经济现象”一度成为省、市重要的经济调研课题。以衡东经济开发区为母体,印章产业、泵业智能制造、新型化工等为子体的衡东工业航母正在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中全速航行。作为当代的衡东人,我想我们有必要对衡东工业的前世今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对那些在艰难岁月中写下辉煌的企业留下些许的纪念,因为他们也是衡东工业文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七一二矿遗址 七一二矿遗址为中国核工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近现代矿山遗存,创建于1958年5月,始建之初,为湖南五矿,1964更名为国营七一二矿。1965年5月正式投产。50年代抗美援朝前后,世界两大势力敌对情绪达到颠峰,欧美帝国主义势力(过去是这样称的)经常叫嚣要对我们新中国进行核打击,在这种环境下,国家领导人决心研制自己的原子弹。1956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5年8月,中南309队第四航测队发现大浦矿区,随后在面积约8.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地质勘探。1956年,中苏签订"第三协定",拟在大浦建设铀矿山。于是就有了中国最早的一座铀矿﹣-712矿。"712"只是一个秘密代号,建矿之初有一个连的部队驻扎守卫,自己的武装部还配发了三门迫击炮、100多支枪,当时每天有两趟联通国内主要城市的特快列车在大浦站停靠。矿区距离京广铁路五公里左右,一条水泥路从大浦街伸出,像蛇一样在山坡和稻田间蜿蜒,一直到大明、新庄。铀,原子弹的原料,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伤害很大。712矿是当时湖南最大的铀矿,为新中国第一次核试验提供了大量的核原料。当年,在国防建设的光环下,大批的优秀青年,从全国大江南北、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燃烧着理想和激情,奉献着青春芳华。712矿大约方圆10公里,6个采矿工区散布在几公里的周围,中间有一个四方的像县城一样的生活区,有学校◇邮局,银行,医院,供销社,室内和室外两个电影院,冰棒房,机关食堂,老干活动中心,远比县城热闹。矿里是一个世外桃源,既有乡村的宁静,也有城市的繁华。712矿于1985年12月奉令闭井,全面转民,曾经上万人的军工企业逐步撤离,当年的热闹繁华渐变为寂静与苍凉。为完整记录和保存好这一段承载衡东工业发展历史的特殊篇章,衡东县人民政府于2013年将其列为衡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衡东铅锌矿 铅锌矿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衡山县冶炼厂东湖町工区,建矿之初百无一备。头上蓝天一顶,脚下荒山一片,连个挡风遮雨的茅草棚也找不着。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人们以大庆为榜样,立下“宁肯自己多流汗,不给国家添麻烦”的钢铁誓言,打响了开发山阳峰、建好铅锌矿的硬仗、恶仗。他们靠20把铁锤起家,风餐露宿,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完成8小时生产任务后,还要垒房、修路,搞几个小时义务劳动。"文化大革命"中,"停产闹革命"的歪风、揪斗"走资派"的恶浪卷进矿山,除少数人热衷于搞阶级斗争,大多数干部工人紧紧抱成一团,照样坚持上班,通过10个春秋艰苦奋斗,成为湖南省和全国有色金属战线学大庆的旗帜。1977年4月20日至5月13日,矿长唐伯雄、工人曾广绪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会上,衡东铅锌矿被国务院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同年8月,矿工宾庭汉作为工人党代表,出席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了衡东设县后第一个出席全国党代会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石湾瓷业 石湾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基地,享有“瓷都”的美称。这里的制瓷工业始于清康熙二年(1663),到民国时期,有11家碗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1家碗窑组成瓷器联营,从业者120人,年产粗瓷200多万件。1955年,转为公私合营,职工180人,年产中、粗瓷250万件。1957年年底,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定名石湾瓷厂。1958年,开始生产细瓷,职工264人,生产日用瓷265万件。是年,石湾公社创办瓷厂,从业者40人,年产粗瓷50余万件。1961年,石湾瓷厂职工精减为115人,石湾公社瓷厂改为瓷业生产合作社,瓷厂(社)产量降为79.39万件。1962年,石湾瓷厂由石湾小对河迁至荷花坪,撤销茶子山分厂,并开始技术改造。1973年,石湾瓷业社改为县属合作工厂,更名先锋瓷厂。主要产品有火炬牌釉上彩碗类及釉上彩戈三大,金菊工等碗类,花色30余种,其中青花13厘米被评为省优级产品。1975年,先锋瓷厂改产中瓷,两厂有职工311人,年产日用瓷578万件。1987年,先锋瓷厂兴建一条隧道窑,生产线改装配套,年产日用瓷由400多万件提高到600万件。1980年,石湾瓷厂完成原料、成型、烧炼、给水4大系统的技术改造,职工增加至418人,年产日用瓷647万件。1981年,第一条隧道窑投产。1987年,4条隧道窑投产,年产能力为3200万件。1989年,有职工1443人,固定资产1088万元,年产日用瓷3447万件,产值1296万元,利润320万元,上缴税金183.88万元,产品行销上海、武汉等10多个大中城市,并评为全省先进企业。1988年,石湾镇建成年产700万件的湘江瓷厂。1989年,县、乡3家瓷厂有职工2201人,年产日用瓷4805万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石湾、光明、湘江、先锋4大瓷厂,年产各种日用瓷达1.2亿件,从业人员12415人,瓷业达到鼎盛时期。2000年后,因市场疲软,日用瓷竞争加剧,效益下降,瓷厂逐年改制。</p> <p class="ql-block">  湘油泵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始建于1949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涉足农用拖拉机机油泵的制造,并逐步扩展到汽车发动机用机油泵的制造与销售;1994年7月成立股份制公司,2002年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时至今日,公司产品已涵盖了发动机及车用泵类产品,传动装置,精密成型,电机,智能装备,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电子控制单元,新能源线控产品等,从单品种小产品到产品单元化/模块化,从传统泵到新能源电动泵,实现了机-电-智能产品全覆盖。公司是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冷却水泵/机油泵分会理事长单位,是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绿色工厂, 国家标准制定单位,“湘江”机油泵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高新技术企业。设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湖南省车用机油泵工程技术中心、湖南省电动泵工程实验室、机械工业车用油泵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车用泵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公司是中国目前自主研发能力最强、市场份额最大的机油泵制造企业,是机油泵制造业的龙头企业。</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她的诗词文化</p><p class="ql-block"> 衡东的诗词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尤其元代状元何克明的一首《云梦赋》轰动京城,流传千古。为了传承发展中华诗词、楹联优秀传统文化,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将创建“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推进,一批退休或在职干部中的诗词楹联爱好者不遗余力地策划和宣传,广泛开展诗联进校园、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的“六进”工作,精心构建诗联教育工程;加强诗联组织建设,培植精英团队,发扬奉献精神,努力为衡东诗联创建工作争光添彩。先后经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实地考察,首肯衡东县已符合中华诗词学会《关于诗词之乡评定标准》、《中国楹联文化县达标条件》。2010年10月,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衡东县“诗词之乡”称号,并在中国乡土菜烹饪大赛暨湖南衡东县第三届土菜文化节颁奖大会和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湖南衡东篇”文艺演出大会上,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文朝将军,亲自为衡东县荣膺“全国诗词之乡”授牌。2019年10月,中国楹联学会又以命名湖南省衡东县为“中国楹联文化县”,并由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亲自授牌。</p><p class="ql-block">诗词楹联这两块国誉牌凝结了衡东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硕果,彰显了衡东特色。尤其是那些在创建中建起来的诗联文化设施,成了一道道靓丽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教育局诗墙 2010年由县教育局兴建,诗墙全长30米,高11.5米,由21块长方形、正方形、扇形、圆形四种形状的麻石镌刻组成,惟妙惟肖,最大块高2.4米,宽1.4米,耗资4万多元。诗词紧扣教育主题,生动而深刻。书体雄奇、结构遒美、骨格清秀、章法巧妙、字字珠玑。</p><p class="ql-block">罗帅纪念园二级广场诗碑 2010年由罗帅故居管理处兴建,选高档石材镌刻11块诗碑,每块高2.4米,宽1.18米,厚0.15米,耗资15万元。此碑将毛泽东、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陶铸、徐向前等伟人悼念罗荣桓元帅的诗词,请名家书写、镌刻在高雅、大气的石碑上,使人们时刻记起毛泽东主席饱含深情的“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名篇佳句,激起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限敬仰的情怀,树立爱我中华、复兴中华的民族自信和积极进取的壮志雄心。</p> <p class="ql-block">衡东一中百米联墙 为了进行传统文化教育,2018年末至2019年初,县一中在校园内建起了百米联墙,耗资60余万元。该联墙含中国历代碑帖联墨集、清代部分状元联墨集、湖湘文化名人和衡东文化名人联墨集。联墙上的名人书法和联碑的精雕细刻,无不抢眼,透显其丰腴、苍劲、厚重、雄奇、大气,足见其功底之深厚、用笔之巧妙。</p><p class="ql-block">霞流诗廊 该诗廊于2010年由湘泰饲料公司兴建,全长76米,安设诗碑20块,取金沙云母黑色石材镌刻,外镶嵌灰麻大理石,每块高1.9米,宽0.9米,耗资5万元。诗词全部取材霞流名人轶事、山川形胜、田园风韵,脍炙人口。览其笔锋,楷行隶草,颜筋柳骨,行云流水,气势恢宏,章法严谨,出凡入胜,雄伟壮观,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天英国际实验学校联教基地 该校是一所小学、初中同办的民办学校,由于校领导重视传统文化,2019年上半年在县诗联书画协会与市楹联家协会的指导下,开展了国、省、市楹联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从校大门到教学楼门,随处可见高档大气的木刻对联,并办有两个楹联展览室,经常对学生开放,促进楹联创作和书法一体化。该校已被国、省、市楹联学(协)会命名为国、省、市楹联教育基地,并授牌。</p> <p class="ql-block">县城洣江风光带诗碑 在林荫夹道、鸟语花香、雕塑林立、一步一景的3公里县城洣江风光带画廊里,镶嵌着34块诗词石碑,这些碑刻书体,或豪放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劲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尽显儒家风度和意韵。</p><p class="ql-block">恒瑞国际大酒店诗墙诗框 2010年,恒瑞国际大酒店在接待大厅墙壁上布设永久性大型木刻诗墙——元代衡东籍状元何克明廷试佳作《云梦赋》。此诗墙由442块高档硬木雕刻拼成,每块宽0.25米、高1.8米,整体木刻长11.06米、高1.8米。同时在包厢、房间、茶楼布置诗框30块,共投资15万元。尤其是那木刻《云梦赋》和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出神入化,超凡洒荡,清新飘逸,精妙绝伦,入目惊奇,百看不厌。</p> <p class="ql-block"> 关于她的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衡东民间影子戏 与衡山南岳是同一个影戏品种,即“衡山地方影子戏”,由三地先民共创共享并流传至今。衡东系原衡山县湘江东岸地区,俗称河东。今衡东17个乡镇除草市(有演出活动)、南湾没有艺人,其他15个乡镇都有活动,都有艺人。就面积、人口、艺人数量而言,衡东是衡山地方影子戏主要统布区,“影戏窝”的声誉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影子戏是衡东的优秀民间艺术,兴起于明朝中叶,成熟于明末清初,兴盛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8年农村出现影子戏热,演出队伍由80多个增加到217个,从业者400多人。同年,省文化厅和衡阳地区文化局来衡东召开影戏演出管理工作会议,推介衡东县文化馆全面提高影戏演出质量和加强演出管理经验。1980年,全省皮影戏会演在衡东城关举行,凡有影戏的地区都以地区为单位派代表队参加会演。衡东是唯一的县代表队,寓言剧《老鼠告状》,童话剧《哪吒闹海》获一等奖;经整理的《三打祝家庄》、《秦香莲》、《李文秀》等传统戏和新编寓言刷《喜鹊飞了》被收入《湖南省皮影剧本选》。从1984年开始,影子戏热退潮,1989年演出队跌落至80多个,2010年以后仅存20多个队50多名艺人,偶有演出。2001年白莲被评为省皮影艺术之乡。2006年衡东影子戏被列入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人萧荣华、向登高成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衡东民间影子戏是由走南闯北的船民带回外地纸剪影人娱乐,同本地渔鼓道情说唱人物故事相结合的产物。明代为一人班,艺人走村串户,以渔鼓伴唱;清代发展为二人班,“一台锣鼓一人打,一堂菩萨(影形)一人要”。历史故事、话本故事、民间传说都可以被艺人编成“桥路”剧本,用代代相传的配件式的唱词段子,情景段子(俗称“108句”),进行组合,再加即兴的口头创作,一出起伏跌宕而又幽默有趣的影子戏节目,就呈现到了观众眼前。新中国成立后,由单纯演古代人物剧目发展到演现代戏、寓言戏、童话戏。1951-1965年,在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戏三并举方针指引下,增加了《白毛女》、《柴山恨》、《抗美援朝》和《杨立欠》、《两个队长》等现代戏的演出。1953年的传统戏《琵琶进宫》获全省民间艺术观摩会演优秀奖。1964年,县代表队的一台小节目《真的对不住》、《补锅》《送肥记》参加衡阳地区皮影现代戏会演,被评为全地区第一名。衡东传统影子戏的影形,不是牛皮而是由艺人自打壳纸进行雕刻,镂花古朴、细腻,属于民间剪纸雕刻艺术珍品。2012年,湖南日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合办“记住乡愁—访寻最美的古村镇、老手艺”主题活动,珍珠乡北冲村艺人向登高的影形雕刻技艺获评全省十项“最美珍稀手艺”称号。2014年4月,他应山东省民俗文化博览会邀请,刻制生、旦净、末、丑影形10件获博览会金奖。</p><p class="ql-block">衡东影子戏的唱腔,是我国影戏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就目前所知,全国各地的影子戏都是“拿来主义”,即用所在地人戏唱腔唱影戏,唯衡东、衡山、南岳一带的衡山地方影子戏剧种,是与地方人戏无关的自成一体的唱腔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曲牌叫《四平腔》,从清唱为主,一腔多用,如说如诉,韵味无穷。适合于生、旦、净、丑各个行当,也适全于喜、怒、哀、惧各种感情,以七言句为主,五言、十言、十三言句都能用,诀窍是要学会“九腔十八法”进行灵活变通。正因为有这个唱腔音乐上的特点,从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p><p class="ql-block">2002年2月3日,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研究员稻叶明子与四川大学博物馆学教授江玉祥考察衡山,在霞流镇杨梓村现看艺人胡传德、周彦书演唱传统影戏《琵琶进宫》。稻叶明子回到日本,在早稻田大学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刊发表文章,说衡山“皮影戏最繁荣和最普及的地方还是现在的衡东县地区”。</p><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19日至22日,中山大学2004级在读博士李跃忠、张军来衡东作田野调查,采访向登高、周彦书、郑正平等艺人和县文化馆已经离休的原皮影专干向国政、在职副馆长兼音乐专干刘田心。2013年,已成为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的李跃忠、刘田心合著《湖南影戏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这本37万字的大作除一节近万字的《衡山影戏音乐专题研究》外,另有100多处引用他在衡东作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来论述他的观点。</p><p class="ql-block">2006年3月1日,河北师范大学非物质化遗产中心中国皮影戏研究课题组研究员胡小满、王永健专程来衡东访问向国政,给向颁发他们学校中国皮影戏研究课题特邀研究员聘书。2010年,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皮影戏研究课题组组长,河北师范大学魏主群数授一行考察衡东,通过详细了解和观看白莲皮影艺术节活动,与陪同的县文化局党组书记袁虹珍说:衡山影子戏的主流在衡东。</p> <p class="ql-block">2006年8月5日,日本大阪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民间艺术研究员井口淳子与湖南师大音乐学院教师张琼考察影戏音乐,在荣桓镇南湾村观看艺人萧荣华、贺中立师徒演出传统影戏《审土地》,张琼后在《邵阳学院学报》发表题为《衡东影子戏音乐初探》的文章说,“这种自然形式的演出,为笔者探究衡东农村这一口传音乐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她还从传统影戏《琵琶进宫》王龙与赵楚一段对话听出了音乐的美感,她在文章中讲,“这段戏虽然是“说”的多,却极具韵味,演员‘喜、笑、怒、骂’,将人生百态 ‘说’得好不畅快!作为口头传承的艺术,衡东影子戏以它奔放的气质,多变起伏的音调,酣畅淋漓的表演,在湖湘的大地上开出一朵奇葩,散发着独特芳香”。</p><p class="ql-block">原衡山县1927年的农民运动闻名全国,在以后的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有中共党组织地下活动。上世纪80年代申报革命老区,脱胎于原衡山的今衡东、衡山、南岳相关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地都成功申报为革命老区。在衡山的地方影子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各自为战,最终出现与革命老区申报截然不同的结果:承继了原衡山县名的今衡山进入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名录,历来是衡山地方影子戏主要流布区的今衡东只进入衡阳市级非物传文化遗产名录。这样的申报结果不合适,人为切断了今衡东与原衡山历史文化传承上的渊源关系,不利于衡山地方影子戏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品种的保护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大桥剪纸 大桥镇的民间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始于明朝末年,依附民俗,繁衍传承,流传至今,是一颗璀璨的民间珍珠。20世纪80年代,大桥乡出现“剪纸热”,剪纸艺人刘荣谱(聋哑艺人),平时应酬于民间的红白喜事,带动部分爱好者,制作了一些民间题材的剪纸。1987年12月,从大桥剪纸创作刻制的剪纸中,选送40件作品送省,有4件作品,分别获二、三等奖,大桥乡剪纸获全胜县级剪纸作品冠。1989年,湖南电视台拍摄的艺术专题片《剪纸之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作为国家对外交流节目,,《人民日报》等众多权威媒体对大桥剪纸活动进行采访报道,大桥剪纸誉满中外。1990年在“首届中国民族民间剪纸大赛”中,大桥乡参赛的39件作品有13件入选,并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展出。1991年,大桥剪纸作品先后参加湖南省“首届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和“国际烟花节民间美术新作品展”,并通过上海申大公司牵线搭桥,漂洋过海,进入美国、奥地利、土耳其等国,成为美国、欧洲等收藏家的收藏珍品。1997年,大桥乡被命名为省级“剪纸艺术之乡”。“大桥剪纸”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列入衡阳市非遗名录和湖南省非遗名录。2013年5月底,大桥剪纸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剪纸项目参加在武汉举行的“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 </p><p class="ql-block">大桥镇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添丁祝寿、乔迁志庆都要贴上寓意吉祥的剪纸之花,尤其是婚嫁喜庆时,“鸳鸯戏水”的门花、“粉蝶双飞”的窗花、“龙凤呈祥”的堂花、“麒麟送子”的床花、“花好月圆”的柜花,一应俱全,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在衡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有“大桥剪纸”的系统介绍和展示,在大桥镇也建有专门的剪纸博物馆,里面有刘伟南先生等衡东剪纸名家的作品展示,同时还安排民间的老师对剪纸爱好者适时进行教学培训。</p> <p class="ql-block">草市赶分社 赶分社即春分赶集的意思,草市自明朝开埠以来,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陆交通条件,逐步形成集市墟场,为赶分社提供了一方难得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按农历计算,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春分”与“春社”挨得很近,有的年份是同一天,人们便选择春分节前后为社日,俗称“赶分社”,一则求五谷丰登,身康体健;二则交换草药农具。人们吃些草药,调理好身体,准备进入一年的春耕时节,故草市及周边地区,素有吃了春分草药后,才下田开耕的习惯。</p><p class="ql-block">草市赶分社是为纪念华夏始祖神农氏“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而兴起的一种民俗活动。相传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治百病,救万民。后人感念神农氏舍身为民的精神,便在春分节前后设集市交易草药、农具等春耕物资,其中尤以传统的中草药交易为盛,这一习俗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成为草市镇特有的盛况。</p><p class="ql-block">每逢赶分社,周边衡山、衡南、安仁、攸县、茶陵、株洲等县市,乃至外省江西都有货商,或水路或陆路,蜂拥而来,一时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草市街头、戏坪乃至山坡上的空坪隙地,都被临时搭建的摊位、帐篷所占驻,鳞次栉比,场面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传统的草市赶分社由三部分构成:祭祀、集会、交易。到了农历春分节这天,赶分社的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前后要持续三天。</p> <p class="ql-block">关于衡东的民俗,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如春节的拜大年、舞狮龙,端午的赛龙舟、挂菖蒲,中元节祭祖,“茶担子”文化、草市的灵山庙会……衡东地域特色文化也还有很多很多,愿一代又一代的衡东儿女能把她们很好地传承下去,这也是我整理写作《漫谈衡东文化》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  本篇主要参考92版《衡东县志》等县委党史研究室相关地情资料,同时借鉴和抄录了肖汉,罗恒保,肖定宗,文新学,陈华良等领导的文章,在此声名并致以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