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七月末,在本人下乡50周年之际再次回到黑龙江虎林市八五八农场,见故人游故地,百感…(副本)

天天乐乐

<h3>这次是乘飞机直达鸡西的,这是鸡西机场候机楼。以前去农场都是乘火车,在牡丹江火车站换乘牡丹江到东方红的绿皮车,到虎林下车。这条铁路线过了虎林两站就是终点站东方红,那是个靠近完达山的小站,那里有个东方红林业局,专门在完达山伐木,再用这条铁路把木头运往全国各地。</h3> <h3>兴凯湖~中俄界湖,从鸡西去虎林的半路上经过密山时,往南拐去30多公里就到了。</h3> <p class="ql-block">兴凯湖的三分之二归俄罗斯,三分之一归中国。兴凯湖周围有若干条溪流小河把周边的雨雪水汇入到湖里,再经过湖东岸的松阿察河把多余的湖水流入乌苏里江,松阿察河也是中俄界河,八五八农场的南界就是松阿察河,东界是乌苏里江。现在已经在吉祥边防站附近的松阿察河上建了大桥,成立了虎林口岸,跟俄罗斯开展了边贸。</p><p class="ql-block">照片里可见到湖边的渔船,湖里的渔业资源很丰富,很多渔民打鱼为生。</p> <h3>兴凯湖边的沙岗。</h3> <p class="ql-block">告别兴凯湖继续沿密虎公路向东出发,就到达虎林市了,</p> <p class="ql-block">穿过虎林市继续向东行驶30多公里,就到达八五八农场场部了,这是场部入口处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新场部大楼,1958年第一批转业官兵到这里时是一片荒原,1966年7月我们到农场时,路都是土路,房子都是平房,大部分住房是土坯草房,点的是煤油灯。如今已是现代化农场,现代化城镇,祖国的北大仓。</p> <p class="ql-block">老场部,1971年冬本人和张杰(和我一起下乡的哈尔滨知青)在老场部前的合影。</p> <h3>场部街景</h3> <h3>走累了坐一会儿!</h3> <h3>街景</h3> <h3>职工住宅小区</h3> <h3>街景</h3> <p class="ql-block">街景,当年全是泥土路和沙石路。</p> <h3>街景</h3> <h3>职工住宅</h3> <p class="ql-block">原来的草房,土路都不见了,代之以现代化的城镇,三代北大荒人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果。</p> <p class="ql-block">荷塘,这里的荷花是当地水泡子里的野荷移植来的,记得当年就有个著名的“荷花泡”,到了夏天满泡子荷花。</p> <h3>赏荷亭</h3> <p class="ql-block">场部的乌苏里大酒店,接待各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在农场招待所的合影,当年的农场招待所是一排平房,全农场没有一栋两层的楼房。</p> <p class="ql-block">新农场医院</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农场医院</p> <h3>千岛湖湿地公园</h3> <h3>湿地沼泽</h3> <p class="ql-block">湿地沼泽</p> <p class="ql-block">湿地沼泽</p> <p class="ql-block">我当年所在的三队的稻田。当年农场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每年都遵从农垦局的计划按排,以种小麦,大豆为主。我们农场位于乌苏里江边,地势低洼,沼泽很多,开荒前必须先挖沟排水。收割时赶上雨季又要水中捞麦,亩产才几百斤。改开后因地制宜,改成种水稻为主,年年亩产超过千斤。</p> <p class="ql-block">当年翻地作业。</p> <h3>丰收在望的稻田</h3> <p class="ql-block">当年开荒的场景:我下乡那年秋收时就当了农具手,俗称“把大犁的”,就是图中坐在犁具上的那个岗位,职责是在翻地时手动调节犁铧入土深度,到了地头要升起犁铧,让拖拉机好拉着掉头。这活儿干一天下来,灰头土脸的,而且冻得手和脸都麻木了。多年后有了液压升降装置后就不用农具手把犁了。那时生产队年年都要开荒,开荒前要先烧荒,不会像图中那样草那么高就直接翻地,那么高的草扣到土里,会影响耙地和播种。</p> <h3>可以闻见稻穗香!</h3> <h3>下乡五十周年和三队老战友再相聚</h3> <h3>等着上菜!</h3> <h3>开吃!</h3> <h3>吃吃喝喝聊聊!</h3>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帅哥</p> <h3>其乐融融</h3> <p class="ql-block">饭后交流</p> <h3>当年的小青年,如今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h3> <p class="ql-block">这几位是垦荒二代,他们跟哈尔滨知青结了婚,也落户到哈尔滨了,但是退休后还是常来农场度假。</p> <p class="ql-block">老战友重逢,开心的样子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喜上眉梢!</p> <p class="ql-block">我们合影这几个人里有农场老职工,有转业官兵的后代,有哈尔滨知青和北京知青。</p> <p class="ql-block">三队部分知青20来岁时的合影,这张照片里有两个人也出现在了这次的50周年合影里,猜猜是哪两个人。</p> <h3>老知青战友合影</h3> <p class="ql-block">和三队老职工合影。中间的大老孙因为出身富农,曾被划入了黑五类,</p><p class="ql-block">第一批被“批斗”。左边的王老师,当年在三队小学当老师,工作认真负责,为人老老实实,因为出身地主,也被划入“黑五类”被批斗。我因为跟本队贫农车把式老韩头的儿子(回乡知青,曾任农场中学红卫兵头头,听说在农场中学也曾打老师斗校长威名赫赫)打了一架,就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批斗。我们三个当年一起挨批斗,一起蹲牛棚好几个月,也算是“难友”吧。</p> <p class="ql-block">前排坐在中间的是当年三队的邹副队长,开发北大荒的第一批转业军官。他和我队的原指导员都是四川老乡,当年随川军出川抗战,解放战争中被我军俘虏后加入我军,参加了之后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也立过功入了党提了军官。五八年随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在八五八农场三队任副队长。文革中因为出身不好被打成“国民党残渣余孽”,和我同住过“牛棚”,一起挨批斗,也算是“难友”吧。我队还有一个机务队的车长外号大老朱,山东人,身高近1.9米,典型的山东大汉。他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加入了我军,五八年开发北大荒成了拖拉机手,在我队当车长。平时工作競競业业,为人老实本分,运动一来,也被戴上“国民党残渣余孽”的帽子关进“牛棚”挨批斗。文革之罪恶真是罄竹难书,从北京中南海里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到边疆农场的基层干部和农工知青,皆遭涂炭,党纪国法荡然无存。虽然后来都给“平反”了,但是造成的伤害却是难以抚平的。</p> <p class="ql-block">前排坐着的是原三队彭副指导员夫妻,也是第一批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军官。</p> <h3>在彭指导员家</h3> <p class="ql-block">三队(小西山)保留的房屋,三队驻地旁原来有一个四五米高的土丘,故地名“小西山”。现已平掉了。</p> <p class="ql-block">1971年冬在858农场三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四团三连)的篮球场。背后的房子是新建的宿舍,远处的房子是粮库。</p> <h3>当年亲手种下的落叶松苗(当时仅一尺高),已长成松林。</h3> <h3>当年种下的落叶松林</h3> <h3>王炳元老师很爱摄影,他原来是我们三队的小学老师。</h3> <p class="ql-block">远眺粮食加工厂,可以看到数个金属的大筒仓,存粮都在现代化的筒仓里。而当年的粮食都是存在苇席盘成的囤子里,要靠人工一袋袋的扛上去。</p> <p class="ql-block">当年麦收时,在场院把晒干扬净的麦子入囤的场景。</p> <h3>农技站</h3> <h3>芽种中心</h3> <h3>实验田</h3> <p class="ql-block">和平农场门口的清峰山(原名庆丰山)采石场已改造成公园,当年曾在这里抡大锤打炮眼,放炮炸石装车,拉回队里垒地基盖房子。</p> <h3>当年采石场遗址</h3> <h3>清峰山公园园景</h3> <h3>园景</h3> <h3>完达山上的白桦林</h3> <p class="ql-block">1969年冬天,我曾在完达山上的原始森林里伐了一冬天木。工具就是一把弯把锯,一把斧头。归楞(把树木集中堆码)靠的是磨菇头,把门,搭钩。</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归楞”。抗在肩上的杠子叫“蘑菇头”,中间粗两头细。一组四个人抬着的杠子叫“把门”。如果树不太粗,只用两个人抬一头就不用“把门”了。我当年是抬第一杠,并负责喊号子的号头。当年落下的腰椎压缩性骨折现在常折磨我。</p> <h3>把伐下的木头从山坡上抬下来,再归到到“楞”上,等着装车。</h3> <p class="ql-block">往珍宝岛出发。1968年夏,我们农场改编成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四团,在珍宝岛战斗发生前,在我们农场那段江面上为了争一个叫“王八炕”的小岛,我们兵团战士也跟苏军巡逻队拿铁锹大镐木棒冰穿子大打出手过,一个上海知青被苏军士兵大棒子打在头上不治身亡,被追认烈士,一个苏军士兵被我方用冰穿子打在头上眼看着不治,算是打平了。之后没有多久,珍宝岛就开战了。珍宝岛在我们农场江段下游约60公里处。</p> <p class="ql-block">从青峰山往北拐,过了虎头,就来到离珍宝岛最近的五林洞镇。</p> <h3>从五林洞向东,一直开到乌苏里江边。就看到珍宝岛了。</h3> <p class="ql-block">珍宝岛,1969年三月,中苏在此发生武装冲突。我们八五八农场在乌苏里江最上游那一段,距珍宝岛约六十公里。一直想到珍宝岛实地看看,这次终于成行。</p> <p class="ql-block">这是珍宝岛战争前,在冰封的乌苏里江上,苏军巡逻装甲车压死我方边民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战争前,在冰封的江面上,打鱼队的兵团战士和阻止我方打鱼的苏军巡逻队对峙,准备开打。苏军手持大棒,我方手持铁锹镐头冰穿子。珍宝岛开战前,双方都没有动枪炮。从最初的肢体冲突到棍棒交加,互有死伤,但烈度可控。</p> <h3>珍宝岛</h3> <h3>乌苏里江</h3> <h3>乌苏里江</h3> <h3>再见了珍宝岛,再见了乌苏里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