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戏精

一叶扁舟

自从有了电子书,我们在讲书的时候,往往加个定语“电子版的”或“纸质的”,现在又多了一个定语“装饰”。就是看上去是一本很精致的书,实际只有一个纸壳子,根本没有任何内容!装饰书内容丰富,品类繁杂,能够满足不同爱“书”人的需求。</h3></br><h3>装饰书二字的精髓,在装饰不在书。既是装饰,那么与壁纸、花草、盆景及家具无异。想让家里多点读书的氛围,不必上纲上线,放些装饰书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自己心里要清楚,装饰书只是装饰用的。如果以为家里摆了几本装饰书,就以为自己就是文化人了,那迟早要出洋相的。</h3></br><h3>考试就是区分,设立门槛,不管是为了淘汰人、还是选拔人才,都必须有标准。只要有了标准,就可以去做“业绩”。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应试一样。</h3></br><h3>东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知不知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秀才身份就有了进身之阶,是否真的孝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了孝廉,就有了做官的资格。</h3></br><h3>邀名之事自古有之,不可能杜绝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二字是世人最难勘破之事。世人只防备贪利之人,殊不知贪名之人所图更大,因为有了大名一样可以带来无尽的利益。</h3></br><h3>戏精皇帝</h3></br><h3>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皇帝之一,传统史家对杨广的评价比较负面,毕竟他亲手葬送了从老爹隋文帝那里靠演技骗来的万里江山。</h3></br><h3>人都有路径依赖,特别是有过“成功”经历的人,遇到困难总想复制以前的路径。广神就是,靠着演戏,骗取了母上独孤伽罗的信任,终于取代大哥杨勇成了大隋的太子。当上皇帝以后,还是靠演戏处理问题。</h3></br><h3>但是杨广确实不是一般的昏君,广神作为网庙十哲,在网上拥趸无数。</h3></br><h3>一般的昏君是头脑糊涂、贪图享乐。但杨广有超一流的眼光,但未能审时度势,不能使民以时,导致大隋公司现金流断裂,导致如日中天的大隋战车,才运行了三十七年就提前翻车。</h3></br><h3>杨广是最懂父皇隋文帝母后独孤伽罗考核的KPI的皇子,爹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就表演什么。隋文帝生性节俭,独孤伽罗可不是一般的女子,相当的强势,她在世的时候隋文帝竟然不敢纳妃。</h3></br><h3>有一次隋文帝杨坚聊发少年狂,宠幸被罚入宫廷为奴的前朝权臣尉迟迥的孙女,独孤皇后处理问题简单有效——直接把尉迟氏杀了。所以独孤皇后特别讨厌宠信妾室、冷落正室的行为。然后太子杨勇非得往独孤皇后的枪口撞。</h3></br><h3>独孤皇后是个“一夫一妻制度”的坚决捍卫者,皇帝老公都不许纳妾,更别说儿子们要纳妾了。太子杨勇宠妾灭妻,更为蹊跷的是太子妃元氏莫名其妙地死了,反正杨勇很难撇清关系。杨坚从小素衣素食,生活节俭。他虽贵为天子,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很是节俭。他的车马用具坏了,能修的就坚决不换。</h3></br><h3>就是这么个爹,但是太子杨勇跟他爹不一样,含着金钥匙出生,加上大隋帝国日益强盛,身为太子奢侈一点有什么。加上冬至日,百官超白太子杨勇,触碰了隋文帝皇权的底线。杨勇同时得罪了皇帝爹皇后妈,太子被废已成定局。</h3></br><h3>广神恰恰相反,爹喜欢节俭,我就表演节俭。妈喜欢专一,我就表演专一深情,不进女色。再一切机会表演孝道,把皇帝爹皇后妈的KPI需求拿捏得死死的,你要的全给你。广神整整演了七年的戏,掀翻了太子杨勇,自己成功得手!</h3></br><h3>广神成了太子,后来登基做了皇帝。为了彰显国力,隋炀帝宴请西域商人的时候,找了几百个戏班子在洛阳城搞了一个长达一个月的大型文艺演出。演出期间,凡是西域商人可在洛阳免费吃喝住。广神还是一个包装狂,命人把洛阳的商品包上丝绸布帛,更疯狂地是连洛阳城内的树木也挂满五彩的丝绸。</h3></br><h3>实际洛阳城内的很多商户与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广神就是这样演戏太久、入戏太深,把自己都骗过去了。只是结果不会配合他演戏,演着演着广神就把大隋江山与自己的脑袋都演没了。</h3></br><h3>终南捷径</h3></br><h3>这个世上总有些人不以官位爵禄为念,他们具备超凡才学德行,追求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不想依附于任何权势,不愿在尘网中挣扎,是为真隐士。隐士,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崇高的地位。</h3></br><h3>如唐代的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帝王对其推崇有加,然而其拒绝出仕。还如三国时的水镜先生、南梁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宋代的林和靖……</h3></br><h3>有真隐士,就有假隐士。真隐士往往越有真才学,越是不愿出仕。这个世界就是很奇妙,很多人一辈子想要建功立业,结果兜兜转转几十年,在仕途上一无所获,比如李白、杜甫。有些人越是不愿出仕,其名声越大,当时的皇帝越是要征召他们出山做官,比如上面提到的山中宰相陶弘景。</h3></br><h3>总体上信奉道家的人一般比较追求个人自由,淡泊名利,没有出仕的意愿。有些聪明的人就发现,原来当隐士能够积攒好名声,朝廷会把官位送上门。既然如此又何必苦苦去跟着大家一起卷科举、争官职呢?</h3></br><h3>他们倒是活学活用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越是想要当官,越是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隐士,表现得清心寡欲。既有真隐士,就有了表演系的隐士——终南捷径。</h3></br><h3>唐代有个人叫卢藏用,这个名字就不简单,藏是为了更好地用,用又要藏,颇有一些道家的味道。他颇有些才气,中了进士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卢藏用的用字开始发挥作用了,用尽了平生所学,终于想到了当隐士这个办法。</h3></br><h3>卢藏用用过了用字,再用藏字。终南山多了一个隐士卢藏用,这不过这个隐士与一般的隐士不一样,一般的隐士是真隐自然要远离尘嚣,知道自己的人越少越好。卢藏用的藏是为了用,所以成了另类隐士,给自己做起了广告,到处宣传自己当隐士了。</h3></br><h3>不管这个隐士正不正宗吧,反正卢藏用当隐士当出名了。朝廷很快就征召卢藏用为左拾遗,终于借着隐士的名头出仕了。虽然级别不高,但在皇帝身边,不出几年就升到了吏部侍郎。</h3></br><h3>卢藏用因投靠太平公主被牵连,但运气还算不错没被砍脑袋,死罪可免活罪难饶,被发配到了当时的烟瘴之地岭南。开元初年,唐玄宗准备重新启用他,任命他为黔州都督府长史,兼判都督事,还没赴任就死了。</h3></br><h3>骗廷杖</h3></br><h3>据说早在东汉汉明帝时就有廷杖了,但是一般人听到廷杖只会想起明朝,这都是明太祖的功劳。廷杖听得挺气派,朝廷的大棒子,可沾了不少皇家瑞奇。所谓廷杖,大白话就是用大棒子在朝堂上打大臣的光屁股。</h3></br><h3>朝廷命官,都是读书人出身、体面人。士可杀不可辱,廷杖不仅伤害极大(很多人直接被打死了),侮辱性也很大,皇帝老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摧毁大臣们的自尊与人格,彻底压服大臣。可以说廷杖是帝制集权时代才有的产物。</h3></br><h3>一般廷杖都是赏给那些敢忤逆皇帝意志的人,虽然挨打了很惨,甚至可能被当场打死,但是只要没被打死的立刻成了天下人心中的敢于犯言直谏、无惧生死的君子。比如杨继盛、王明阳都挨过廷杖。</h3></br><h3>文官集团阻止明武宗去打蒙古小王子,明武宗大怒直接赏赐大臣们廷杖。这几次廷杖下来,当场被打死的有十一人,随后不治而亡的有三人。嘉靖帝一直跟群臣掰腕子,要认自己的亲爹,但是大臣们不让。明面上大臣们争的是法统(站在道德制高点),实际也有跟皇帝争夺话语权的意思。</h3></br><h3>所以双方互不相让,嘉靖帝毕竟是皇帝,直接动手了——给群臣赏赐廷杖。一百三十四名大臣挨了廷杖,当场打死了十六人,创造了挨打人数和打死人数的两项纪录!绝对权力的皇帝斗赢了,嘉靖帝终于可以叫自己的爹为爹了,不用当明孝宗的儿子了。</h3></br><h3>由于挨廷杖的大多是忠贞、耿介之士,所以天然带有道德认证的意味,往往容易获得极大的声誉。只要不被打死,挨了廷杖一种荣誉认证,对以后做官升迁有大大的好处。嘉靖年间,大臣魏良弼因性格耿介而屡屡犯言直谏,多次被施以廷杖,但他毫无惧色,被打得越狠他的言语越激烈。</h3></br><h3>有些大臣见廷杖能捞到名声,就出现一批为杠而杠的杠精,故意激怒皇帝被廷杖。这不就是跟现在的娱乐圈故意炒作绯闻与丑闻一样么,只要能红,管它是真红还是黑红,反正红了有了流量就行。</h3></br><h3>自从在天下人心中建立了“挨廷杖=耿介、忠贞之臣”的映射关系之后,就不断出现杠精。也算一种风险投资吧,干啥不需要投入呢。再说只要不是特别犯忌讳的事,自己花点钱行贿给行刑的锦衣卫肯定不会被打死,声名鹊起挨廷杖算个啥,赚大发了。因此,不管朝廷讨论的事情是对是错,纯为反对而反对,而冒险骗取廷杖的也大有人在。</h3></br><h3>这还是老实人,毕竟是真的挨打,也真能豁出去挨廷杖,还不算真正的骗廷杖。但最会玩的还是有些人,直接在受到廷杖的名单塞上自己的名字,相当于挂名挤占他人劳动成功,不用挨一下廷杖,声名一点不少。看来大明朝廷内控工作不扎实阿,行刑的时候连名单都不核对,否则怎么会出现往廷杖名单里添加名字的情况呢。</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IHQFPXR5dmGe9SNjgdim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