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云中闲鹤

寻根问祖——李家祖宅和堂哥祖武 <p class="ql-block">李家祖宅,在天水城南七公里的多嘉庄,是一个有二百年历史的祖宅。祖宅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南北正、到厅各三间木雕花板四槛门窗的主房,东西各五间带回廊明柱的托件房。</p> <p class="ql-block">相传李家祖上是武举,因功名而建祖宅。</p> <p class="ql-block">2000年初,堂哥祖武,重建了祖宅西屋。</p> <p class="ql-block">2015年,堂哥重建了祖宅的北屋。为纪念祖父李天煦,堂哥把北屋命名为“天煦草堂”,并把祖父李天煦七岁作的诗,用两幅对联的形式,刻写在两个柱子上。“暑退千家爽,凉生万木秋”,“走月藏高树,飘风响远钟”。</p> <p class="ql-block">曾任天水市委书记的张津梁,为祖宅题了“名人故居”碑文。</p> <p class="ql-block">如今,已是80岁的堂哥,依然朝入点卯,暮归阡陌,同可敬的堂嫂一起,守护者以读书明理为传统的李家祖宅。</p> <p class="ql-block">传道授业。伯父李赞亭,我家公公李昆亭以上三辈均为痒生(秀才),以设管教书为生。祖宅的后花园有后书房,村里有上书房。曾祖李伯荣,为南路山长(督学)。祖父李天煦曾任天水城亦渭学校校长。伯父李赞亭曾任国立五中、天水师范校长。公公李瑜(字昆亭)、婆婆吴凤英,1953年分别毕业于陕西师范、西北师范,一生从教。</p> <p class="ql-block">堂哥李祖武,创办了天水艺校,组建了天水老年大学,创建了红霞合唱团。</p> <p class="ql-block">侄女李玫(作家二堂哥的女儿),博士生导师,乐律学家。</p> <p class="ql-block">三堂哥李祖武的三个儿女,李东羲、李东晓,在天水师范学院任教,小儿子李东晖从事美术工作。</p> <p class="ql-block">名望乡贤。祖父李天煦,伯父李赞亭,堂哥李祖武,是天水地方名士。</p> <p class="ql-block">祖父李天煦,是民国初教育家和诗人。祖父七岁能赋诗,被县志誉为神童。祖父李天煦以天水历史、地理、人文为内容编纂的天水乡土教材,收藏于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九年,祖父病逝于亦渭学校校长的职位上,年仅43岁。祖父逝世二十年后,1948年亦渭小学和县立中学师生,每人搬一块砖,徒步十里到多嘉庄,为祖父李天煦建立了纪念碑,碑额题书为“数泽常新”。当时师生搬砖的队伍,在山道上蜿蜒,情景极为感人。</p> <p class="ql-block">祖父与大伯的书信,犹如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祖父遗著。祖父李天煦,字訢之,号赤峪山人。</p> <p class="ql-block">堂哥李祖武的习作。</p> <p class="ql-block">《登高》是祖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的诗。2016年堂哥李祖武为这首诗谱了曲,并创作为男中音领唱的混声合唱作品。</p> <p class="ql-block">伯父李赞亭,1926年毕业于北京国立艺专西画系,是第一代在中国学习油画的人。天安门广场人民纪念碑浮雕的作者刘开渠,国画大师李苦禅同伯父都是国立艺专同班同学。伯父1924年加入国民党,先后在武汉、南京、西安、兰州任职。</p> <p class="ql-block">伯父是敦煌国立艺术研究所最早的创始人之一。1942年2月,与高一涵、常书鸿一行七人由兰州乘车西行赴任,他们是历经十个世纪后的首任敦煌守护人。</p> <p class="ql-block">1950年,伯父当选为天水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经历了1953年肃反,1957年整风反右,1958年退职回乡,成了一名人民公社社员。</p> <p class="ql-block">堂哥李祖武,是天水一位集诗、曲、唱于一身的乡土音乐家。堂哥说,对故乡的热爱,对祖父丶父亲的敬畏之心,对耕读传家的信念坚守是自己终生进步的動力。</p> <p class="ql-block">一份耕耘,一分收获。2019年,堂哥作为先进老年大学的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堂哥李祖武获得了甘肃省音乐黄钟奖“有突出贡献音乐家”称号。堂哥的感言是:做为一位在基层写了一辈子歌,唱了一辈子歌的胡曲蛋音乐工作者,能与诸位陇原音乐的翘楚老师们同领黄钟,这是何等的荣幸,这也是对年轻后来者极大的鼓励。</p> <p class="ql-block">堂哥为故乡写歌,给翁妪教歌,兴致则放歌。2017年5月,堂哥和他的红霞合唱团受邀,参加了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十六届中老年合唱艺术节,并获得了金奖。在金色大厅演唱了《红豆词》和堂哥作词作曲的《女人歌》第三乐章《养娃》。</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8日,天水老年大学举办了《歌满金华——第六届李祖武声乐专修汇报会》。</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5日,天水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将举办《情在天水间——李祖武声乐作品音乐会》,演出者大都是知名演唱家,而且大都是堂哥李祖武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侄女李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为堂哥李祖武《情在天水间》李祖武声乐作品集写序中写到:在叔父这个作品集中,唱的最多的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难怪他在当地那样受欢迎,老百姓身边的一位胡曲蛋作曲家、歌唱家为老百姓作歌、唱歌,用的是人们听的懂的方言俚语,唱的是人们听得懂的身边琐事,这样的艺术是人们愿意接受的艺术,所以叔父的艺术生命很长,尽管年近八旬,他还在写,还在唱!</p> <p class="ql-block">充满对李家祖宅的好奇,充满对李家堂哥的敬佩。2023年,利用五一假期,跟随夫君,专程拜访了堂哥堂嫂。</p> <p class="ql-block">堂哥祖武是伯父的小儿子,大堂哥是名军人,二堂哥是职业作家。三堂哥李祖武,“祖武”,取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比喻继承祖辈事业。</p> <p class="ql-block">大伯,1958年退职回乡,当了农民。堂哥祖武,1962年兰州一中毕业后,名正言顺成了农民。李家世代教书育人,很受村民的爱戴和尊重。在文革中,大伯在农村没有受到冲击。堂哥祖武回到农村,没有怨天尤人,脚踏实地融入到农村生活中,凭着不怕吃苦,不怕流汗的干劲,把各项农活都做到了“把式”的级别。</p> <p class="ql-block">天赋和热爱。堂哥祖武和侄女李玫,对识谱,对音乐,有无师自通的天赋。堂哥九岁时能识谱唱歌,十三岁创作了第一首歌曲作品《採树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村里组建了农民剧团,创作了话剧《大水滩》,因为村民们不会说普通话,他们就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演出,在县上的农民会演中,因为一只独秀,而轰动一时。</p> <p class="ql-block">堂哥初中二年级时,在兰州人民剧院聆听了一场马思聪小提琴独奏音乐会,被梦幻般美妙的琴声打动,从此爱上了小提琴。即使在回乡当农民,白天出工劳作,晚上仍坚持拉琴。1972年在纪念讲话活动期间,天水市革委会政治部余主任发现了堂哥,把堂哥安排到了市六中,并解决了农村户口。原来大伯任天水师范校长时,保护了很多优秀进步青年,余主任就是其中之一,避免了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抓捕。</p> <p class="ql-block">堂哥38岁时,在天水文工团成了名专业演员。兰州省歌舞团曾要调堂哥去兰州,但为了年迈的父母,舍弃去兰州发展机会,为了儿女的学习,堂哥又舍弃去兰州学习导演的机会。堂哥的责任与担当,受到了人们的敬佩。堂哥的舍利取义、舍名求淡、舍欲求徳、舍逸求勤,舍私求公的行为准则,受到了人们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耄耋之年的堂哥,依然激情满满,依然满满的正能量。创作,教学、习字,依然是堂哥生活旋律。祖武堂哥,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进步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