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初在电视中看到介绍“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专题节目,颇为吸引人,因而参观博物馆也是这次回云南的必须项目。4月25日上午,宏林特地安排我们参观,非常有幸,由他在馆里担任讲解员的外甥女小顾为我们讲解,小顾可是金牌讲解员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被誉为“古生物圣地”,主题内容揭示了人类起源的新起点,过去讲猿猴是人类的祖先,那么猿猴的祖先是谁呢?博物馆告诉我们:是鱼!我们都是鱼的后代,并且是昆明鱼的后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鱼的后代的我们一行,对此兴趣盎然,看得仔细、听得认真,只是走马观花,意犹未尽,做个美篇,以复习温故。</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先发现5.18亿年前澄江寒武纪早期化石群的,是云南大学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创办人侯先光教授,是他在1984年7月,在澄江帽天山发现了。目前已发现了属于20个门类,280多种珍稀生物化石,再现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的真实面貌。澄江化石生物群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老的、以软躯体形式特异保存的后生动物化石宝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澄江生物群的发现其意义在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澄江生物群化石以实物证实了达尔文在理论上提出的“人类源自低等动物”的论点,是研究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的宝贵证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达尔文在宏论《人类的由来》和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中,指出人类与各类脊椎动物应该享有共同祖先,万物皆共祖,它们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作用驱动下,共同构建成一棵彼此关联的"生命树";这个伟大思想改变全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然而,他却不知道"动物树"到底是何等模样,何时起源成型?在达尔文时代,尚未发现由低等动物进化到人类的直接化石证据。非常幸运的是,澄江动物群中的一些"人缘物种"为此提供了确凿证据,证实了达尔文的伟大宏论。</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首先:</b><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虫动物门尚未进化出头脑和脊椎,却首创了"第一鳃裂",实现了呼吸系统大升级,从而完成了新陈代谢的一次重大创新;</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然后:</b><span style="font-size:22px;">华夏鳗不仅具有鳃裂,而且发明了脊索动物特有的脊索/肌节构造,并形成了独特的运动器官"肛后尾";</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最后:</b><span style="font-size:22px;">比华夏鳗更高级的天下第一鱼——昆明鱼目(含昆明鱼、海口鱼、钟健鱼)首创了"第一头脑"、"第一脊椎"和"第一心脏",创建了脊椎动物大家族的"三分型"躯体(头脑-躯干-肛后尾)。这种三分动物界的基本格局一直延续至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至此,在漫长的"人类由来"进化链条中,第一鱼迈出了"从鱼到人"的第一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是说人类基础器官的源头在澄江化石群中发现证实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步骤简单说就是古虫动物门→华夏鳗→昆明鱼。</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保护范围有18平方公里,涉世界遗产、国家地质公园、省级自然保护3块牌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早的、也是最好的化石记录,是全世界研究寒武纪早期生命面貌和海洋生态系统最好的材料。对此项研究,可修正某些同类生物群原先的研究错误观点,为国际科学界揭开地球生命演化的“寒武纪大爆发”之谜打开了一扇窗户。寒武纪大爆发已成为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科学领域,也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领域之一。</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2020年8月10日开放,馆内展示了2万多件寒武纪时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该博物馆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6.3亿元。占地面积近20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馆内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和现生动物标本6万余件。该馆以化石为主题,阐释“生命起源、生命演化和生物多样性”,讲述地球生命宏大的演化故事。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span></h1><h1><br></h1><h1><br></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入大厅,映入眼帘便是这面有视觉冲击力的巨大的“地层剖面”。产出于澄江化石的寒武系玉案山组地层,其主要岩石类型为泥岩和泥质粉砂岩,是5.18亿年前的浅海沉积物经成岩压实而成,其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的软躯体动物化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顾(左边戴口罩者)正在讲解。</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览的三大主题: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9年,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 J . Depart )和满苏( H . Mansuy )到澄江进行地质考察,发现了寒武纪化石,并发表了专著《滇东地质状况备忘录》。该书还记录了他们对抚仙湖的地质成因、湖面面积等方面进行的考察和测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面三位教授是澄江化石群最主要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并为此作出杰出卓越的贡献。</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陈均远</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均远专注于寒武纪"澄江动物群"和前寒武纪"瓮安化石群"的研究,在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科学发现和成果。</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侯先光,</b><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南大学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创办人。1984年7月,经过长期艰苦、细致野外工作,在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早寒武世地层内(5.3亿年前)发现了闻名于世的澄江动物化石群,采集了数万块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保存软躯体化石标本。该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被世界科学界称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世界科学家把该化石群评价为“永远是科学的大厦”,为早期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领域。</span></h1><h1><br></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舒德干</b><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西北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创新团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其环境演化"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对进化论的核心命题"生命之树"猜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认真探索。长期坚持澄江化石库和动物类群实证起源演化研究并取得了系统性成果,在达尔文深感困惑的"寒武纪大爆发"、动物界起源、生命演化过渡类群缺失、人类远祖的基础器官起源等重大难题的破译上取得了诸多实质性进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帽天山是1984年侯先光首次发现澄江化石的地点,80多个寒武纪新物种在这里首次被发现并命名,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模式标本产地",属于世界级地质遗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恢复了植被帽天山。</span></h1><h1><br></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9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4枚特种邮票,“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入选。另三枚是:哥德巴赫猜想,2.16米天文望远镜,6千米水下机器人。</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6年1月“澄江动物化石保护地”获国家自然遗产称号。</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7月1日俄罗斯圣彼得堡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全票审议通过同意将《澄江化石地》( Chengjiang Fossil Site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5年10月20~21日,纪念中国世界遗产3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0周年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专题研讨会,在澄江召开,会议发表了《澄江宣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什么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41亿﹣4.85亿年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时期,也是整个显生宙的第一个时期。早在100多年前,地质学家已发现寒武纪地层中存在大量的生物化石,但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中却难觅化石。于是古生物学家就将寒武纪早期大量生物化石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出现的现象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整个生物演化历史中最为壮观的事件,奠定了多细胞动物家族和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格局。</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此之前,地球上的生命小而简单,随着寒武纪大爆发的发生,生命日益复杂多样。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脊椎动物等生物类群纷纷涌现,捕食和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生态关系也已建立。</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张图告诉我们,40亿年前,地球在混沌尘埃中,慢慢成型,一直到昆明鱼的出现,分为</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隐生宙</b><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显生宙</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个阶段(我理解是生物生命尚未显现和生物生命显性两个阶段)。地球在隐生宙阶段从冥古代到新元古代经过8个时期(分别为冥古代、始态古代、古太古代、中代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这期间25亿年的折腾,翻滚,数度遭毁灭性打击,地球构造相对稳定下来,生物生命才能孕育,来到了大约5亿多年前的显生宙阶段,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时期,其开场和标志就是古生代的</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寒武纪,</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大概率是天时地利,有了灿烂的生命大爆发,地球上的生物完成多少次数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涅槃重生,一步步地迂回曲折,坚韧不懈,演化进步,来到2亿多前,昆明鱼出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馆的讲解词,我记住了一句,就是:不要忘了我们的老祖宗一一昆明鱼🐟。</span></p> <h1><br></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澄江生物群的化石为什么保存这么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软躯体化石得以保存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它们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个条件是快速埋藏,生物体死亡后必须被快速掩埋起来才有可能保存软躯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必须有可以抑制生物降解腐烂的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澄江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全都保存在快速沉积的泥岩中,而且科学家发现当时的海底是间歇性缺氧环境,满足了上述所讲的两个基本条件。这些正是澄江化石能保存得这么精美的最主要原因。不过科学家目前还在努力研究澄江化石精美保存的过程细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什么叫软躯体化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span style="font-size:22px;">恐龙骨骼、三叶虫、菊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常见化石。它们都是以硬质的骨骼保存的,它们的软躯体部分,如皮肤组织、肌肉组织以及肠道等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在化石保存的过程中通常全部降解消失了。不过,在一些特殊的埋藏环境中,动物的软躯体组织器官是可以保存为化石的。这些保存软躯体组织的化石被称为软躯体化石。澄江化石大部分都保存有软躯体组织,如肠道、肌肉组织等,有些化石甚至可以保存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特别容易降解的组织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华微网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微网虫得名于背部有9对网鳞状骨板,因这些骨板的形状很像昆虫的复眼,所以又被戏称为"九眼精灵"。最大的微网虫约8厘米长,有10对腿肢,每个附肢的末端具两个爪刺。根据一些共同保存的标本,古生物学家推测微网虫可以攀附在伊尔东钵等游泳生物的身体上,依托攀附对象在水中营(假)漂浮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迷人林乔利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方日射水母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铅色云南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动物界成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达尔文的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创建了科学进化论大厦,其核心思想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出现与上帝无关。实际上,万物皆共祖,它们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作用驱动下,共同构建成一棵彼此关联的"生命树";这个伟大思想改变全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然而,他却不知道"动物树"到底是何等模样,何时起源成型?现代生物学揭示出,动物树主体呈三分框架(含基础动物亚界、原口动物界和后口动物亚界);而5.18亿年前的澄江动物群恰好位于"三分动物树"的源头,它宣告了动物树刚刚起源成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寒武纪大爆发的巅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达尔文的"渐变论"面临最大的困惑乃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古尔德提出"一幕式寒武纪爆发"假说,影响广泛;但他既没有搞清楚这次大爆发与动物谱系树演化成型有何内在关联,更让神创论者有机可乘。舒德干等人借助早期生命的"化石大数据",提出"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新假说,揭示出地史上这个唯一的动物门类创新大爆发与动物树分步成型之间存在进化逻辑上的内涵关联:即约5.6亿年前,启动第一幕爆发,首创基础动物亚界的各个门类;紧接着在5.4亿年前开启第二幕爆发,快速创造了原口动物亚界的众多门类;最后,在5.18亿年前,澄江动物群发生的第三次爆发达到了动物门类创新的巅峰,不仅延续了此前的基础动物亚界和原口动物亚界的繁荣,而且还首创了后口动物亚界的所有门类。至此,物界的三个亚界已发育齐全,圆满成型;这种三分动物界的基本格局一直延续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尾纳罗虫(早寒武纪,澄江生物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刺状纳罗虫(早寒武纪,澄江生物群)</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云南头虫(寒武纪,澄江生物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南头虫是澄江生物群中一种个体较小的三叶虫,具3对头安沟,14个胸节,活动颊窄小,无颊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德尼虫(寒武纪,加拿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光甲虫(寒武纪,美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关扬虫(早寒武纪)</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海海绵拉丁学名: Acanthella sp .英文名: Hainan sponge 。这个品种的海绵和其他大部分海绵一样,通常为红色、橘色和黄色。南海海绵有一个类似于树干的主体,带有许多的孔,有很多种布于印度洋。</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b><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身体没有组织分化,具有独特的水沟系和骨针等结构。海绵动物从寒武纪时期开始大规模兴起,至今都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海绵动物固着在海底生活,身体由含有硅质、钙质等的骨针支撑,这些骨针也是最容易形成化石的部分。在澄江生物群已发现的31种海绵,占已知寒武纪海绵物种的半数,对于研究海绵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偕老同穴海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始的“猎食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刺胞动物因体壁中具有刺细胞而得名,它们也是多细胞动物中很早就出现的后生动物,是典型的两胚层动物,其身体呈辐射或两辐射对称。绝大多数刺胞动物为海生捕食者,它们通过触手表面密布的刺胞麻痹、猎杀小型生物,在现代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常见的现生刺胞动物有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种类超过1万种。昆明古囊珊瑚虫、锥形原始管虫、中华先光海葵等是澄江生物群中具代表性的刺胞动物,对于研究刺胞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华先光海葵的属名来源于澄江生物群的发现者侯先光先生,其外形与现代海葵类似,但"体柱"部分由触手愈合而成,且触手有滤食纤毛构造。学术界对先光海葵是否属于刺胞动物有争议,有人认为先光海葵属于栉水母动物门。</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昆明古囊珊瑚虫的体长约2厘米,形态类似于现生海葵,具有约12个不分叉的触手。 </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锥形原始管虫(早寒武纪,澄江生物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足杯虫是生活在寒武纪的一类奇特生物,其身体由18个触手、锥形的萼部以及细长的茎组成,看起来像生活在海底的郁金香,触手具有纤毛构造,为滤食性动物。过去足杯虫的身份一直不明,最新的发现表明,它们的身体构型与骨骼栉水母的类似,属于栉水母类的早期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曳鳃动物一一寒武纪的"蠕虫"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曳鳃动物是一类海洋底栖的蠕虫状动物,多生活在海底软泥内。其身体呈圆柱形或锥形,为两侧对称,是两侧对称动物。曳鳃动物的身体由吻、躯干和尾部组成。曳鳃动物为肉食性动物,取食时吻部外翻,用口及咽周围的刺撕裂捕获物。自寒武纪至今,曳鳃动物经历了5亿多年漫长的演化历程,而澄江生物群保存了目前已知最为丰富多样的曳鳃动物化石,种类超过20种。现生曳鳃动物只是少数残存的后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澄江龙潭村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澄江生物群中,澄江龙潭村贝的数量不多。其肉茎短粗,常常以聚集的形式附着于其他动物壳体上。龙潭村贝最初被归入舌形贝亚门,但最新的研究认为它们可能是小嘴贝亚门的最早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澄江小舌形贝,</b><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澄江生物群中较为常见的腕足动物之一,壳小,呈三角形,肉茎长度可达6厘米以上。澄江小舌形贝是舌形贝类的典型代表,可能在海底过着表栖或钻穴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多刺原始箭虫(早寒武纪,澄江生物群):</b><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澄江生物群中极其稀少,其身体似蠕虫状,具侧鳍和尾鳍,头部和躯干区分明显,头短,两侧有颚刺,和现生的箭虫几乎完全相同。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复原图中澄江化石的样子是其真实的面貌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保存了软躯体,我们所看到的澄江化石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这些生物它们活着时的样子。但由于化石在保存过程中会产生降解和变形,以及其他影响因素,我们对很多化石生物形态的认识还在不断更新中。另外,生物的一些具体的特征,如颜色、运动方式等,都是科学家根据各种证据推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在还有活着的澄江生物群中的生物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澄江生物群化石是大部分现生动物门类最早的化石记录。从门类的层面说,澄江化石所代表的动物门类大都延续到了今天,但澄江生物群中的所有物种都没有活到现在,也就是说,从属种的层面来说,澄江生物群中的生物早已消失在生命的长河中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强壮怪诞虫(早寒武纪,澄江生物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之所以被命名为"怪诞虫",是因为古生物学家最初将其躯体的背部和腹部弄颠倒了,致使它的样子看起来极为怪异。强壮怪诞虫最大约3厘米,背部有7对长刺,腹部有10对细长的腿肢。怪诞虫的头部略膨大,长椭圆形,有一对小眼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奇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寒武纪海洋"霸主" 。奇虾不是虾,而是属于你可能没有听说过的射齿动物。作为最广为人知的寒武纪明星动物,有的奇虾体长可达两米,被称为寒武纪海洋"霸主"。在澄江生物群中,科学家目前共发现了7属9种奇虾类化石,占全世界已知奇虾物种的三分之一。奇虾具有复杂多样的取食器官,有些属种是寒武纪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另一些则像蓝鲸一样滤食,不同属种的奇虾在寒武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样的角色。奇虾早已灭绝,它们与真节肢动物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奇虾动物的身体呈流线型,背腹扁平,善于游泳。它们有一对带柄的复眼,一对分节的大爪肢,每个体节有一对用于游泳的"鳍片",身体有较长的尾叉。</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之国外的化石生物群(1)</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之国外的化石生物群(2)</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华夏鳗体小且细长,形如鳗鱼,咽腔中紧密排列着约20个鳃裂。由于目前还没有发现其明确的头部特征,而其身体结构又与头索动物文昌鱼更类似,所以科学家推测其可能属于"无头类",是原始的脊索动物。目前已被报道的华夏鳗有两个种,即发现于澄江市的好运华夏鳗和发现于昆明市海口上海市普陀区白玉路98弄6号601室的海口华夏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华夏鳗脊索的出现,为生物提供了支撑的主梁,肌肉运动找到了支点,脊椎动物的脊椎骨就是由脊索演化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昆明鱼类是迄今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被科学家称为"天下第一鱼"( The First Fish )。已经发现的昆明鱼类包括3个属,即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它们全部产自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昆明鱼类的个头小,长约3厘米,身体已经演化成包括头、躯干、肛后尾的"三分型"基本构型。昆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鱼类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b><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们已经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头,甚至是脊椎和心脏系统,标志着脊椎动物大家族首次完成了基础器官系统的全面构建,迈出了向未来智慧人类演化的第一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凤姣昆明鱼(早寒武纪,昆明海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凤姣昆明鱼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是在1999年才被发现和熟知的,别看它身体小,仅有大约3厘米长,但已经出现了头、躯干和肛后尾的分化,具备了脊椎动物的基本身体构型。其身体呈纺锤形,具有背鳍和腹鳍,1对眼睛,5对鳃囊,具脊索、双人字形肌节。它的出现,将脊椎动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成为轰动世界的"天下第一鱼"。</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内部结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的躯干上有25个肌节,内部有脊索、消化道,可能有围心腔,口部不明显。</span></h1>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脊椎动物﹣从鱼到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类群,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都可以追溯到最早的鱼类。泥盆纪中后期,肉鳍鱼类的一支登上陆地演化出两栖动物,它们中的一支又演化出了爬行动物,彻底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全面占领海陆空,成为生物界绝对的霸主。2亿年前,具有恒定体温系统和母体哺幼行为的哺乳动物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随后在1.5亿年前,一支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演化成飞向蓝天的鸟类。6600万年前的大灭绝,终结了爬行动物的盛世,鸟类、哺乳动物伴随被子植物的繁盛,成为生命世界的主导力量。而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经过不断的迁徙和演化,在约700万年前分化出了最终产生人类的支系。</span></p>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未来人类猜想</b></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展览最后,提出这么一个命题,即“</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未来人类猜想”,未来的人类会发展成啥样?我觉得可以随意猜想,不过没有谜底,按照万物没有永恒、物质不灭的原理,也许最终成为尘埃或气体。俗话说:胳膊拗不过大腿,其实人类拗不过地球,地球拗不过宇宙,宇宙呢?不知道拗不过谁了。不过活在当下、过好当下可以是很具体的了。</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博物馆,参观完毕以后,化了39元买了这本书。此书阐述了地球40亿年形成及地球上生物演化过程,图文并茂,简明扼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起:小顾、贺建、张斌、玲玲、函聿、训珉、宏林、小李、丽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地球生命自38亿年前诞生以来,以海洋为家,先后演化出真核生物,细胞生物,并经历了雪球地球的考验。但直至距今5.4亿年左右,生命的形式都相对简单,化石记录稀少。随着显生宙第一个时代寒武纪的开始, 生命迎来了生命演化历史中最壮丽辉煌的篇章——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海洋世界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在约2000万年内纷纷登场。澄江生物群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情美、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实证,完美展现了动物进化对的最早轮廓,完整再现了5.18亿年前多姿多彩的海洋生命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亿多年以来,脊椎动物逐渐征服了海洋、陆地和天空,成为地球上最耀眼的动物类群。回望历史,从鱼到人,其间曾经发生过许多波澜壮阔的演化故事,但追根溯源,故事的源头是来自澄江生物群的"天下第一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约700多万年前,人类和现生猿类的共同祖先生活在非洲的森林里。随着气候的变化,茂密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在新环境的选择压力之下,人类的祖先走到地面,开始了新的生活。在随后几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历史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的更迭,直到30万年前﹣-20万年前,智人才在非洲诞生,随后遍布世界各地。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它们在脑容量和生活习性方面与现代人的差别也越来越小,并逐渐掌握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技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大约38亿年前,生命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悄然孕育、发展和进化,演奏出一曲曲华丽的乐章。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人类不断追问生命的奥秘,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想知道自己未来将走向何方。从寒武纪大爆发、奥陶纪大辐射到恐龙的兴起与消亡,地球生命的演化之旅充满坎坷;从海洋到陆地,从陆地到天空,生命之火生生不息。如今,人类借助文明和科技的力量,成为生命家园的主宰者,成为地球上举足轻重的力量。未来,人类将何以自处?如何与其他生物一道,共同维护好地球这个唯一的家园?面对这些问题,让我们从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历史中领悟生命的智慧吧!</span></p><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各位,如去云南,不妨抽时间去澄江博物馆一睹我们的祖先——昆明鱼,从真核生物到现代人,她会让你产生无尽的奇思妙想。</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于一个有着40亿年深度的、边界无限宽度的问题 ,我这样一个凡夫俗子肯定是难以说清楚的,只是兴趣使然。</span></p>